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宿主骨髓对VEGF表达的影响,揭示异体皮质骨移植后的愈合机理。方法:新西兰大白兔72只,24只制备深冻异体骨,48只移植异体骨术后1、2、4、6、8、12周取材,对比双侧VEGF表达的差异。结果:移植后4周,实验侧扩大的哈佛氏管强阳性表达;6~8周,扩大的哈佛氏管内生长活跃的细胞和新的管状结构等强阳性表达;8~12周,吸收骨陷窝内生长活跃的骨细胞强阳性表达。对照侧6周开始出现少量弱阳性表达的扩大哈佛氏管。双侧对比,阳性表达骨细胞计数均差异性显著:结论:(1)异体皮质骨内部的血运来源与外周不同;(2)宿主骨髓通过哈佛氏管,对异体皮质骨内部的血运重建和成骨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段同种异体皮质骨移植后哈佛管内的骨诱导成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大段同种异体皮质骨移植过程中哈佛系统的成骨作用,探讨大段同种异体皮质骨愈合活化表面的临床意义,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手术移植2cm经深底温处理的大段同种异体皮质骨段,于术后2、4、8、12周取材,观察各组X线片,组织学,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四环素荧光标记变化,记录骨吸收重建情况。结果:骨端愈合率;近端宿主骨-异体骨接全部4周90%,8周100%;远端4周60%,8周90%,12周100%,组织学观察;4周时皮质骨内哈佛管扩大,多位于近骨髓腔处的皮质内;8周时可观察到扩大的哈佛管周围新骨形成;12周时可见到新形成的类哈佛系统。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移植后4周皮质内扩大的哈佛管壁有弱阳性表达,8周时有强阳性表达,管腔内细胞成分增多,哈佛管周围的骨隐窝内亦有阳性表达,四环素荧光标记显示术后2周可观察到异体骨周边的四环素荧光标记,移植后4周可见较强的荧光标记于哈佛管内,哈佛管内与福克曼管交叉处为强阳性性表达。术后8南呤骨髓腔处的皮质骨陷窝内亦有强的四环素荧光标记。结论:大段同种异体皮质骨通过四个愈合表达进行活化重建;(1)哈佛系统的骨吸收,骨诱导成骨;(2)宿主骨-异体骨接合端的爬行替代;(3)异体皮质骨周围的吸收与重建;(4)骨髓腔内壁的成骨活动,研究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尽量保留异体皮质骨的有效成骨活性表面,和各种机械遮挡,采用髓内固定,并应保留适当骨瘤腔的空间,利用皮质骨的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应力类型对骨皮质骨细胞密度大小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猎犬10只,处死后取左侧第九肋骨标本垂直切片,观察并测量肋骨内外侧骨皮质中骨单位面积、哈佛氏管面积、骨细胞数量,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肋骨外侧骨单位面积小于内侧,哈佛氏管面积差异没有意义。而肋骨外侧骨细胞密度大于内侧。结论皮质骨骨单位面积大小及骨细胞密度可能与应力类型有关。应力类型的不同可能通过作为力学感受器的骨细胞的调节骨转换率的作用最终实现骨细胞密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自固化磷酸钙复合BMP及同种异体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自固化磷酸钙(CPC)复合BMP与同种异体骨修复兔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复合应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提供参考。[方法] 5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于一侧股骨中上段造成2cm长皮质骨缺损模型,分别进行:A组复合BMP与CPC的新鲜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B组单纯新鲜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C组自体大段骨移植。移植骨均用直径3mm三棱髓内针固定。于术后4、8、12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对比各组移植骨愈合过程与修复效果。[结果] CPC复合BMP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早期骨修复效果优于单纯异体骨移植(P〈0.01),与自体骨移植修复效果相似,至12周3组均达骨性愈合,以A组及C组骨修复塑形较好。CPC复合BMP组骨痂量较多,分布于移植骨与宿主骨结合部及移植骨周围,形成皮质骨外骨桥,并较早在异体骨外表面形成破骨与成骨,异体骨内哈佛氏管扩大,衬垫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血细胞较其它组多。CPC随着新骨的形成及改建塑形逐步缓慢降解。[结论] CPC复合BMP对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愈合及替代有增强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比较去势6、8周后胫骨上VEGF mRNA、OPG的表达,及雌激素治疗后的变化.方法 53只6月龄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ovx组(去势组),sham组(假手术组),ovx+E2组(雌激素治疗组);分别在去势后6周末和8周末股动脉放血处死大鼠,每组各8只.取右侧胫骨脱钙后,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VEGF原位杂交和OPG免疫组化镜下观察.结果 去势6周和8周后,可见:(1)OPG蛋白表达情况:①OPG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大鼠胫骨的关节软骨细胞,骺板肥大区软骨细胞,及骺板下初级骨小梁的黏合线上.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呈弱阳性表达.骨髓腔间充质细胞表达弱或没有表达,巨核细胞可有弱阳性的表达;②与sham组相比, ovx组中关节软骨细胞,骺板肥大区软骨细胞阳性表达有升高趋势;③与ovx组相比,ovx+E2组关节软骨细胞,骺板肥大区软骨细胞阳性表达有升高趋势;(2)VEGF mRNA表达情况:①VEGF mRNA阳性细胞主要表达于关节软骨细胞、骺板肥大区细胞和增生区细胞、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巨核细胞、皮质外侧的成纤维细胞;②与sham组相比, ovx组骺板肥大区软骨细胞、关节软骨细胞、骨髓间充质细胞阳性表达有升高趋势;③与ovx组相比,ovx+E2组关节软骨、骺板肥大区软骨细胞阳性信号有降低趋势;骨髓间充质细胞的阳性信号有升高趋势.结论 (1)去势后雌激素降低,骨重建加强,骨吸收和骨形成均增加,OPG一过性升高可调节破骨细胞的募集和形成.雌激素治疗后OPG表达增高提示OPG可能具有一定的雌激素依赖性.(2)去势后雌激素降低,VEGF生成增多,并参与到骨的血管形成过程中,参与骨丢失.VEGF可能作为破骨细胞的诱导物,促使破骨细胞形成.给予雌激素治疗后,雌激素可使VEGF参与血管形成过程,调节成骨细胞的骨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同种异体皮质骨移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Tang T  Dai K  Gu D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5):272-274
目的探讨不同力学环境下同种异体皮质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变化。方法以40只家兔前肢尺骨中段骨移植后造成不同受力状态的动物模型,左前肢承受正常生理载荷,右前肢承受低载荷,对植骨区标本进行三点弯曲破坏载荷、骨密度值、骨孔隙率的测试。结果同种异体皮质骨植入后,移植骨-宿主骨界面间的连接强度持续上升,而移植骨自身的生物力学性能呈较快下降再缓慢上升的趋势;从骨移植后第8周开始,正常载荷侧的移植骨-宿主骨界面间的连接强度明显高于低载荷侧,到第16周时,正常载荷侧移植骨自身的生物力学强度改善也更为明显。结论同种异体皮质骨植入以后的生物力学性能呈较快下降再缓慢上升的趋势;生理载荷的刺激有利于同种异体皮质骨生物力学性能的恢复与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兔关节软骨下骨缺损后行骨水泥+自体骨或骨水泥+同种异体骨修复术后不同时间点移植骨组织学变化情况。方法选取30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组,每组各15只。模拟临床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术,建立关节软骨下骨缺损动物模型,分别填充不同材料修复骨缺损。自体骨组填充骨水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组填充骨水泥+同种异体骨,分别于术后4、6、8周取出植入骨。先行大体观察,然后通过HE染色切片观察其组织学变化。两组术后4、6、8周植入骨内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比较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4周自体骨组植入骨骨小梁开始吸收,植骨周围存在部分新生毛细血管和少量中性粒细胞,移植骨与宿主骨相邻的骨基质内可见少量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再生现象形成;同种异体骨组植入骨骨小梁未见明显吸收,植骨区可见肉芽组织,骨再生现象不明显。术后6周自体骨组植入骨骨小梁大部分被吸收,骨基质边缘新生毛细血管和新生成骨细胞增多,移植骨周边可见多核破骨细胞和排列不规则的编织骨,为成骨初期;同种异体骨组植入骨可见散在骨小梁及纤维结缔组织包绕死骨,存在溶骨现象,骨基质边缘可见少量新生毛细血管,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数量极少,无编织骨形成。术后第8周自体骨组植入骨骨小梁被吸收,可见大量新生骨、新生毛细血管和板层骨,骨基质边缘有排列较密集的成骨细胞,编织骨较术后6周时体积变小且排列逐步规整;同种异体骨组植入骨周围可见少量新生毛细血管,部分区域钙盐沉积较明显,少量新生骨小梁形成,其周围可见少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部分坏死钙化区内有板成骨形成。同种异体骨组术后第4、6、8周成骨细胞数量及术后第4、8周破骨细胞数量均低于自体骨组(P均0.05)。自体骨组和同种异体骨组术后第6、8周成骨细胞数量均高于术后第4周(P均0.05),自体骨组术后第8周成骨细胞数量高于术后第6周(P0.05)。自体骨组术后第8周破骨细胞数量均高于术后第4、6周(P均0.05),同种异体骨组术后第6周破骨细胞数量高于术后第4、8周(P均0.05)。结论关节软骨下骨缺损填充骨水泥+自体骨较填充骨水泥+同种异体骨植入骨区骨融合率高,成骨效能较好,术后不同时间点自体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表达较同种异体骨活跃。  相似文献   

8.
股骨近端异体皮质骨板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 Y  Zhang H  Rong GW  Huang XY  Li GP  Feng Z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07-109
目的 探讨深低温冷冻异体皮质骨板在兔体内的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性质变化,为临床应用异体皮质骨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深低温冷冻异体皮质骨板植入兔股骨干外侧,于植入后2、4、8、16、24周取材,对其在体内的生物学替代过程从影像学、组织学、生物力学方面进行分析。结果x线可见异体皮质骨板在植入体内8周与宿主骨愈合。组织学可见异体骨板内表面早期即有毛细血管长入,有破骨细胞骨吸收,之后有新骨生成,术后8周异体骨5%被新生骨替代,术后16周异体骨12%被新生骨替代,术后24周异体骨21%被新生骨替代,外表面骨吸收及新骨生成不明显。在植入4—8周可见骨痂包绕异体骨,与宿主骨已开始有骨愈合,植入16周后可见宿主骨与异体骨间有骨生成。异体骨强度在植入早期下降较快,植入16周时,异体骨强度为原强度38%,之后强度下降速度较慢,到24周时为原强度36%。结论异体皮质骨板主要靠宿主骨痂包绕其边缘而愈合,异体骨板与宿主骨相接触内侧被替代且有新骨生成。  相似文献   

9.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和特点。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 1 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将 36只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 ,对照组植入自体新鲜骨 ,均用直径 3mm的髓内针固定。于术后第 1、 2、 3个月分别行X线摄片、ECT、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 (四环素荧光标记、HE染色 )以及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与自体骨相似 ,ECT显示术后第 1个月骨代谢活跃 ,2、 3个月趋于稳定。移植骨BMP表达阴性 ,新生骨及其周围类基质表达阳性。其愈合是从宿主骨向移植骨 ,从周围向中央 ,从哈佛氏管向其四周逐渐进行爬行替代的过程。结论 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是移植骨全方位活化的过程 ,即全方位再血管化、新骨形成和宿主与移植骨接连的过程。其主要通过骨传导实现成骨 ,骨诱导亦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皮质骨板重建压力侧骨皮质缺损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24只成年山羊,制作压力侧骨皮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两组,实验组12只:行异体骨析、钢板固定结合植骨;对照组12只:仅行钢板固定结合植骨.于术后4、8、12周进行影像学观察,生物力学测试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实验组内固定位置均良好,对照组4例发生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内固定失效现象.12周时实验组髓腔再通,异体皮质骨与宿主骨融合;对照组仍可见不均匀骨痂影.各时间点两组标本的抗扭转、抗压缩刚度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组织学检查按Lane等评分标准评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同种异体皮质骨板能够结构性重建骨皮质缺损区,恢复其承载功能,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1.
1 引 言195 1年Kreutz报道用冻干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治疗骨折,2 0世纪80年代中期,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开始应用于人工关节外科,重建股骨骨溶解和假体周围骨折[1] 。近年来人们对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组织学、X线表现、临床应用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就相关文献做一综述。2 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的生物学行为用任何方法保存的异体骨移植后必须经受宿主骨的爬行替代而存活。节断性同种异体皮质骨移植的爬行替代沿移植骨长轴进行,骨修复在宿主骨与移植骨交界处最活跃,然后沿长轴向中央发展。长段同种异体皮质骨移植在体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冲击波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6组:3 d、1周、2周、3周、4周和6周组,每组10只。制备双侧桡骨横断骨折模型,左侧为对照侧,右侧为冲击波治疗侧(14 kV,2000次)。分别于术后1、2、4和6周摄X线片,并评价骨痂生成量;于术后3 d、1周、2周、3周、4周和6周取材行病理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做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和bFGF蛋白的表达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X线片示术后1、2、4、6周冲击波治疗侧骨痂生成量多于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检查显示术后4周治疗侧皮质骨生成量较对照侧多且致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治疗侧皮质骨生成量较对照侧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术后1、2和3周治疗侧VEGF阳性指数均较对照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周、2周和3周bFGF阳性指数治疗侧均高于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击波能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bFGF蛋白的表达,并能促进骨痂生成,加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3.
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后长期转归的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Li Y  Shi S  Li Q  Wang Z  Hu Y  Lu R  Liu X  Ji X  Zhu B  Ding H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3):169-171,I030
目的观察大段人异体骨关节移植后的转归。方法取植入4~65个月的大段异体骨关节标本,采用组织学及BMP分子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结合随访X线片及骨核素扫描进行研究。结果外骨痂由宿主骨皮质向异体骨皮质侧生长连接愈合,皮质骨爬行替代相当缓慢,5年时仍大量死骨与活骨共存。异体骨骨松质内可见新骨、骨髓及新生血管,但骨小梁有吸收。非主要负重区的关节软骨细胞部分存活。4个月时异体骨皮质浅层及骨痂BMP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原位杂交阳性。植入12个月至65个月骨皮质浅、深层及活骨BMP表达均呈阴性。结论(1)骨痂由自体骨向异体骨侧生长连接以达到骨性愈合。异体骨关节血运可重建。(2)非负重区关节软骨可部分存活。关节塌陷与骨小梁吸收有关。(3)异体骨内BMP在移植后早期的新骨替代及愈合中起作用,12个月后则主要是靠骨传导而不是骨诱导。(4)坏死骨单位的排除不完全,是异体骨皮质新骨替代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在异体皮质骨移植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5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kg。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cm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单用异体皮质骨移植;实验组用异体皮质骨移植+重组人VEGF局部注射;拮抗组用异体皮质骨移植+VEGF多克隆抗体腹腔注射。于术后1、3、5、8和16周行X线片、病理切片、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四环素荧光成骨检测,评估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有大量血管生成,且随着时间延长血管数量逐渐增加,于第8周达高峰;四环素荧光标记显示结果与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吻合。周围软组织血管密度计数及骨形成速率,除第8、16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和拈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指标优于拮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能加速移植的异体骨血管化和爬行替代,促进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5.
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实验动物和患者接受不同方法处理的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后宿主免疫学反应。方法: 48只山羊接受分别经过 -70℃深低温冷冻 4周、 -70℃深低温冷冻 4周 48℃环氧乙烷灭菌、-70℃深低温冷冻 4周 25kGyγ射线辐照处理的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对照组移植异体山羊新鲜皮质骨板。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 接受深低温冷冻和环氧乙烷处理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重建股骨骨折。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CD4 、CD8 以及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抗体、补体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结果: 新鲜骨板移植组CD4 明显升高, 术后 6周达到顶峰。除深低温组术后 6周CD4 升高外, 深低温冷冻、深低温冷冻 环氧乙烷及深低温冷冻 γ射线辐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改变。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正常, 切口无感染。结论: 新鲜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具有抗原性, 移植后诱发宿主免疫排斥反应; 深低温冷冻、深冻 环氧乙烷和深冻 γ射线辐照处理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受体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去势大鼠骨髓细胞白细胞介素.6基因表达和骨组织学的变化.方法 健康3月龄雌性SD大鼠48只,24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24只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分别于去卵巢后4、6、8、12周取去势组和对照组各6只大鼠骨髓细胞提取RNA(左侧股骨).PCR方法检测IL6基因表达和骨组织学(右侧股骨)观察.结果 术后4周,实验组骨髓细胞IL广6基因均呈弱表达,6周呈强表达,8和12周表达水平较峰值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去势后对照组各时间段IL-6基因表达水平未见变化.术后4、6和8周实验组骨组织学未见明显变化;12周骨髓腔扩大,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见断裂现象.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IL6基因水平增强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带血管自体腓骨与同种异体骨复合移植术后,腓骨肌袖的自然转归及其规律。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杂种犬36只.于双侧后肢胫骨结节下切除3.0cm长胫骨骨干、骨膜,制作骨缺损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腓骨,对照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均用7孔93mm长AO加压钢板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术后1、2、3、4个月分别行X线摄片、ECT检查、大体标本及组织学观察。结果X检查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异体骨吸收、新骨形成明显。第4个月实验组宿主骨-异体骨接合部愈合率83.3%,对照组未见愈合。ECT检查:实验组较对照组骨代谢活跃,但变化规律相似,均为术后1、2个月活跃,于第2个月达高峰,第3、4个月呈下降趋势.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较对照组异体骨髓腔内壁及哈弗管内的骨吸收、成骨活动显著增强,至第4个月,异体骨髓腔内壁与腓骨之间充满环形骨痂,并呈成熟至不成熟明显的阶梯状排列.靠近异体骨髓腔内壁骨痂较成熟,由大量成熟骨细胞组成。近腓骨侧骨痂较不成熟,主要由软骨细胞、骨细胞组成,异体骨髓腔内带血管蒂腓骨周围肌袖的肌纤维基本消失。结论带血管自体腓骨与同种异体骨复合移植术后,腓骨周围肌袖的自然转归是骨化。  相似文献   

18.
基因修饰的生物可降解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血管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转染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生物可降解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血管化过程,观察BMP-2基因对促进移植骨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利用携带BMP-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enovirus carrying BMP-2 gene,Ad—BMP-2)转染MSCs及复合人工骨制备。取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c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30侧)。各组采用不同材料植入缺损,A组:Ad—BMP-2转染MSCs+聚乳酸/聚己内酯(polylactic acid/polycaprolactone,PLA/PCL);B组:β-半乳糖酐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MSCs+PLA/PCL;C组:未转染MSCs+PI,A/PCL;D组:单纯PLA/PCL。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各组处死5只动物,行X线片、微血管分布、组织学、透射电镜观察,并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检测及微血管计数。结果A组4周时见移植骨内片状成骨影,有较多新生血管长入,支架孔隙内充满软骨痂,功能活跃的成骨细胞围绕微血管生长,VEGF表达及微血管数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周时移植骨内成骨逐渐增多,微血管迂曲扩张并相互连接,软骨痂转变为小梁骨;12周时皮质骨连续,髓腔再通,微血管呈规则地纵向排列。B、C组成骨能力较弱,血管再生缓慢,12周时骨缺损得到初步修复,微血管沿新生骨小梁孔隙分布。D组各时间点新生血管少见,12周时骨端硬化,缺损区被纤维组织填充。结论BMP-2基因转染可通过上调VEGF表达,间接诱导移植骨血管化,促进种子细胞成活,加速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发生骨折的风险性.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只.实验组切除双侧卵巢,对照组仅切开皮肤.于术后2、4、8周两组处死6只大鼠,作松质骨(腰椎)和皮质骨(股骨干)骨密度(BMD)组织形态学和力学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松质骨BMD 2、4、8周均明显下降,2周皮质骨无明显差异,4、8周则明显下降;股骨中段骨皮质厚度变薄;骨小梁体积(TBV)占全部骨组织体积(TTV)的百分比明显减少;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明显增多;股骨最大弯曲载荷、腰椎最大压缩载荷下降.  相似文献   

20.
异体软骨痂移植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异体软骨痂移植后的生物学过程判断其作为植骨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将1只SD大鼠的双侧股骨干造成闭合骨折,1周时切开获取软骨痂,-196℃冻存2周后移植于5只SD大鼠的左侧胫骨干部分缺损区(此骨缺损模型的成骨活动只表现为膜内化骨的方式),右侧植入异体松质骨作为对照组。将取材标本制成不脱钙切片,经亮绿和藏红T染色。结果 术后1周取材1例,缺损区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未见有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形成。术后2周处死其余4只大鼠,实验侧(3/4)可见有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形成。骨组织内已有髓腔形成,骨组织周围是软骨组织,与宿主骨之间有纤维组织相隔。结论 异体软骨痂移植后未被吸收,可经软骨内化骨的方式产生骨组织,为软骨痂作为植骨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