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比较成人接种20μg深圳康泰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20μg葛兰素史克公司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及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乙肝五项检查全阴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按照0-1-6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于30 d后采集静脉血,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比较不同种类乙肝疫苗免疫后的抗体应答率和抗体水平。结果无应答率、低应答率、正常应答率、高应答率康泰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分别为1.65%、1.65%、33.88%、62.82%;葛兰素史克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分别为4.23%、10.17%、18.64%、66.96%。两组间,4项指标无应答组、高应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4、0.45,P0.05)。低水平应答率和高水平应答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15,P0.05)。国产组和进口组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630.74 m IU/ml和470.18 m 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P=0.25)。所有接种对象未发现明显的异常接种反应。结论20μg康泰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与20μg葛兰素史克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0μg乙型肝炎基因重组(酵母)疫苗对(5~14)岁儿童的免疫后抗体产生效果,为制定有效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0、1、6免疫程序对(5—14)岁儿童接种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对633名乙肝血清标志物全阴的儿童,全程免疫6个月后采集血样,采用定量放免法(PIA)进行抗体检测。结果t全程免疫6个月后,抗体阳转率92.73%,分年龄组几何平均滴度(GMC)差别无明显性(F=1.66,P〉0.05),抗体滴度(GMC)在100mIU/L以上,占81.20%,男女之间抗体阳转率及GMC构成分布差别无显著性。结论: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安全有效,儿童免疫后的抗体阳转率效果明显,抗体应答水平较高。为减少无应答和低应答人数应当增大接种剂量,以增加抗体阳转机会。  相似文献   

3.
幼儿接种国产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瑄  符感申 《热带医学杂志》2003,3(2):215-216,168
目的:观察幼儿接种国产酵母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持久性效果。方法:应用国产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按0、1、6免疫程序对幼儿进行5年免疫效果观察。HBsAg、抗-HBs和抗-HBc的检测用RIA法。结果:接种的幼儿中未发现严重副反应者;免后7个月抗体阳转率达94.64%,抗体GMT231miu/ml,5年抗体阳转率达78.16%,抗体GMT54miu/ml。结论:国产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安全性好,抗体峰值高,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接种不同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2008-2011年期间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应用2种不同国产免费乙肝疫苗,按0、1、6程序全程接种,检测血清抗-HBs。结果抗-HBs阳转率中,156名新生儿接种5μg/剂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为94.00%,122名新生儿接种10μg/剂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为98.36%。结论在新生儿中接种不同国产的乙肝疫苗后抗体阳转率均很高,但接种10μg/剂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好于接种5μg/剂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5.
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成人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5μg和10μg两种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成人的免疫效果.方法:将某企业580名新员工分成2组,分别接种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人群中HBs-Ab。结果:成人全程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6个月后,5μg组阳转率为78.85%、几何平均滴度(GMT)为28.91mIu/ml,10μg组阳转率为91.87%、GMT为59.94mIu/ml;24个月后,5μg组阳转率为71.53%、GMT为25.15mIu/ml,10μg组阳转率为87.19%,GMT为56.68mIu/ml;5μg组与10μg组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近期和远期免疫效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5μg组及10μg组表面抗体阳转率在2年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成人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成人接种10μg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比5μg免疫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持久性及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166例广东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应答情况及副作用进行定群随访。按母亲是否为HBsAg阳性,将观察对象分为HBsAg阳性组31例及HBsAg阴性组135例、比较两组抗HBs的产生情况及副作用。【结果】①幼儿1岁时,总应答率为90.4%(150/166)。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的应答分别为25例(80.6%)和125例(92.6%),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为0.33(0.1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幼儿3岁时,总应答率为92.2%(153/166)。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的应答分别为26例(83.9%)和127例(94.1%),OR=0.33(0.10,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1岁时产生应答的155例新生儿中,在3岁时均无抗HBs阴转现象。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的无反应儿在补种疫苗后的应答率分别为25%(1/4)和20%(2/10)。④疫苗接种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近期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般人群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YDV)免疫效应。方法对高校4630名男女大学新生随机分为人数不等的A、B、C三组作为接种对象,观测接种乙肝疫苗对保护性抗体产生的阳性反应、无弱应答率。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无弱应答者占17.64%;B组无弱应答者占15.07%;C组无弱应答者占14.9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否产生抗-HBs与接种者的年龄、接种次数、接种部位、是否输过血制品,HBsAg阳性者接触等因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接种时年龄大、乙肝疫苗针次少、未接种在三角肌为YDV接种后产生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结论YDV免疫后的免疫应答与疫苗因素、饮食因素、机体发育诸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规范化护理对乙肝疫苗低应答、无应答中老年人群疫苗复种后的护理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绍兴市立医院)进行乙肝疫苗复种的乙肝疫苗低应答、无应答的中、老年研究对象共160例,将所有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规范化护理组2组各80例。使用重组乙肝表面抗原疫苗(酵母)对2组研究对象上臂三角肌肌肉进行注射接种,对常规护理组研究对象进行常规护理,对规范化护理组研究对象进行规范化护理。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使用特制问卷对所有研究对象家属满意情况进行调查,统计2组研究对象接受疫苗复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处理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2组研究对象分别注射乙肝疫苗并接受护理后,规范化护理组家属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研究对象分别注射乙肝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规范化护理组出现不良反应全部得到及时处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不良反应处理率(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进行规范化护理干预,能够对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处理,使家属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无)应答人群复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有效方法。方法:乙肝疫苗低(无)应答对象208例,随机接受2种复种方案,A组105例,予乙肝疫苗30μg1次接种;B组103例,予乙肝疫苗10μg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分别于首次接种后1个月、2个月、7个月检测抗-HBs。结果:复种后1个月和2个月,A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53.33%(56/105)和60.95%(64/105),B组分别为9.71%(10/103)和22.33%(23/103),A组的1月和2月抗-HBs阳性率均高于B组(χ^2=45.679,31.876,P=0.000);复种后7个月抗-HBs阳性率,A组55.24%(58/105)和B组46.60%(45/1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2,P=0.213)。B组随接种次数增加及时间延长,抗-HBs阳性率逐渐增加,不同时间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6.098~30.385,P均〈0.05)。结论:低(无)应答人群复种乙肝疫苗时,增加单次剂量可提高免疫应答,并减少接种次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本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及再免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镇中心卫生院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23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其进行 HBsAb 检查,观察接种效果、接种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无应答、低应答的发生情况,对发生无应答、低应答的新生儿进行再免疫,并观察再免疫的效果。结果:这230例新生儿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均未出现任何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通过HBsAg检测结果发现,不同时间接种疫苗的新生儿,其无应答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应答率、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MC)之间也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8例发生无应答的新生儿及11例发生低应答的新生儿进行再免疫接种,并对其进行为期7个月的随访,除2例新生儿发生低应答以外,其余新生儿均接种成功。结论:本地区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令人满意,但仍有极少数低应答或无应答的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及再免疫方案是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董昭强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1999-2000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0、1、6注射前后抗体阳转率。方法:对我院门诊前来就诊患儿按月份分为三组,<1个月33例、1个月~6个月88例、6个月~1岁124例,应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结果:<1个月、1个月~6个月、6个月~1岁,HBsAb阳转率分别为45.45%、82.95%、94.35%。结论:为了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乙肝疫苗接种一定要规范全程免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联合阻断后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了解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干预效果。方法249例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出生后予以联合免疫阻断,跟踪并测定出生后7~11个月、12~23个月、24~35个月、≥36个月的HBsAb水平,对其中50例无应答或低应答儿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接种,1个月后复查HBsAb水平。结果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出生7个月后无应答和低应答的发生率为23.29%(58/249);高应答儿出生12—23个月时无应答和低应答的发生率为37.50%(45/120);持续高应答儿出生24—35个月时无应答和低应答率的发生率为48.14%(13/27)。给予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后,幼儿的HBsAb水平增高(P〈0.05),加强免疫成功率为94%。性别及加强免疫接种时的年龄不影响加强免疫的效果(P〉0.05)。结论HBsAg阳性母亲其婴幼儿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后存在无应答及低应答状态,给予乙肝疫苟加强免疫干预后多见高应答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迈普新)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口服,每H1次,疗程12个月,同时口服葡醛内酯(肝泰乐)、肌苷片等。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迈普新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用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12个月及停药后观察6个月,两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HBeAg转阴率及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方面,联合组在治疗12个月及随访6个月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腺肽α1(迈普新)联合拉米夫定可提高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携带孕妇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孕妇分为双阳性组(A组)和单阳性组(B组)[HBsAg(+)及HBeAg(+)称为“双阳性”(A组),HBsAg(+)及HBeAg(-)称为“单阳性”(B组)];新生儿分为HBIG组和非HBIG组(对照组);HBIG组孕妇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200IU(共3次,部分仅注射1~2次),非HBIG组仅常规产检及监护;对两组新生儿0、6个月的静脉血作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①A组孕妇的外周血HBV-DNA阳性率(76.92%)显著高于B组孕妇(8.55%),P〈0.01;②A组孕妇所生HBIG组新生儿出生24h的HBsAg阳性率(10.64%)显著低于非HBIG组(33.33%),P〈0.05;③A组孕妇所生HBIG组6月龄新生儿HBsAb阳转率(78.72%)明显高于非HBIG组(38.39%),P〈0.01;B组孕妇所生HBIG组6月龄新生儿HBsAb阳转率(80.65%)高于非HBIG组(64.41%),P〈0.05。结论:双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降低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率;无论是双阳性还是单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可提高6月龄新生儿HBsAb阳转率。  相似文献   

15.
Among infants born to women in whom sera are positive for both th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nd the e antigen, 85% to 90% are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and become chronic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carriers. In a study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passive-active prophylaxis (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and hepatitis B vaccine) of such infants, we screened 18,842 pregnant Asian-American women: 8.7% were positive fo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nd 3.0% were also positive for hepatitis B e antigen. Thus far, 113 infants have received 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0.5 mL at birth) and hepatitis B vaccine (three 20-micrograms doses beginning at birth or at 1 month) and have been followed up for nine to 18 months. Among these infants, 16 have become chronic carriers, an incidence of only 14.2%. All of the uninfected infants have retained high levels of antibody to surface antigen, suggesting that they have had an active immune response to the vaccine and should have long-term protection against hepatitis B virus.  相似文献   

16.
袁跃彬  朱结根  段新科  王仲倩 《医学争鸣》2004,25(11):1042-1044
目的: 研究新兵采用快速免疫程序或两针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为丰富军人乙肝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150名符合要求的新兵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按标准免疫成序、快速免疫程序、两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每次均为10 μg.结果: 首针免疫后1 mo时B组的血清抗-HBs阳转率(64.0%)高于A组(26.0%,P<0.01)和C组(28.0%,P<0.01),首针免疫7 mo和12 mo时三组间抗-HBs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首针免疫后1 mo时,B组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高于A组和C组(P<0.01),3 mo时,B组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仍高于A组和C组(P<0.01),7 mo时A组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 和标准免疫程序相比,快速免疫程序能较早地产生保护性抗体,两针免疫程序经济、有效,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全程联合应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婴儿(以下指高危人群)阻断乙肝病毒( hBV)母婴传播,提高高危人群免疫效果。方法:181例hBsAg携带者母亲分娩的婴儿,根据自愿接种的原则分成两组。观察组出生后4h内婴儿大腿前部外侧肌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100 IU,并分别于出生后24 h内、1个月和6个月三角肌肌注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对照组于出生后24 h内、1个月、6个月分别三角肌肌注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婴儿7月龄时检测hBsAg。结果:观察组血清hBsAg阳性率为4.63%,明显低于单独使用乙肝疫苗的对照组17.81%。结论:采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全程联合应用,对阻断hBsAg携带者母亲分娩的婴儿hBV母婴传播,提高高危人群免疫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 (HBV)母婴传播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5 0例HBsAg阳性的孕妇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 30例 ,分别自孕 2 8周、32周、及 36周肌肉注射HBIG2 0 0IU ,分娩后 2 4h内再注射HBIG 2 0 0IU 1次 ;对照组 2 0例 ,不用HBIG。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于出生后 2 4h内肌肉注射HBIG 10 0IU 1次 ,注射乙肝疫苗的时间和剂量均按正常婴儿的操作方案进行。母儿血清HBsAg ,HBeAg和抗 HBs用固相放免法检测 ,HBV DNA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实验组婴儿血清HBsAg和HBV 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实验组婴儿抗 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孕妇于孕期多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 ,可有效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减少婴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监测并分析接受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早产儿0~36月龄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为不断优化早产儿系统保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出生,并在3岁内接受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服务的163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并分为小于胎龄儿(SGA)组15例和适于胎龄儿(AGA)组148例2个亚组。另选择同年龄段足月儿170名为对照组。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在各月龄的生长发育情况及营养性疾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体质量在1月龄、6月龄及36月龄均小于对照组(P<0.05~P<0.01),身长在1、6、12、18、24、30、36月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年龄别体质量Z评分(WAZ)在1、6及36月龄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年龄别身长Z评分(HAZ)在1、6、12、18、24、30、36月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早产儿SGA组WAZ在1月龄至18月龄均低于AGA组(P<0.05~P<0.01),HAZ在1月龄至30月龄均低于AGA组(P<0.05~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营养不良率、超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SGA、AGA组营养不良率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0~36月龄内,早产儿追赶性生长发育趋势良好,但至36月龄仍落后于足月儿,1~12月龄是一个生长高峰期;早产儿SGA组追赶性生长速度低于AGA组,在24~36月龄是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应重视该段时期的儿童保健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男性吸毒人群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及感染模式。方法采取现况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某戒毒所戒毒的452名男性毒瘾者,用ELISA法进行HBV感染标志物检测。结果该男性吸毒人群HBsAg携带率为36.5%,HBV总感染率为88.3%,明显高于全国一般人群;不同吸毒时长、不同注射吸毒时长HBV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吸毒人群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模式有22种,其中以HbsAb:HbsAg、HbsAb:HbsAb、HbeAb、HbcAb;HbsAb、HbeAb;HbsAb、HbeAb、HbcAb;HbsAg、HbeAg、HbcAb等6种为多见,阳性构成分别为37.34%、12.53%、9.52%、7.02%、5.26%和4.26%。结论吸毒人员为HBV感染的高危人群,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来控制该人群乙型肝炎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