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01~2005-09我院急诊科187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不同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效果的关系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18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充分液体复苏组病死率和存活病例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限制液体复苏组(P〈0.05),而实验室指标Hgb、PC及Hct显著低于限制液体复苏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剩余碱、血乳酸、凝血功能、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剩余碱、血乳酸等指标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及对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1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10)及对照组(n=108),分别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ARDS、MODS、脓毒血症)发生率,复苏2 h后氧输送(DO-2)、氧消耗(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情况及24 h乳酸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输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O_2、VO_2、SVO_2及24 h乳酸恢复正常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充分液体复苏比较,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且在组织供氧及纠正乳酸酸中毒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时维持不同的血压水平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维持两种不同的血压水平对患者的死亡率、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血乳酸、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在早期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中的影响.结果 p40组死亡率15.69%,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28%;p60组死亡率28.57%,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5.00%.两组死亡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乳酸、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及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40~60 mm Hg之间,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存活率,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999-1000
目的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复苏起始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胶体液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2),分别应用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输液量、平均动脉压、实验室指标(PLT、PT、HGB、BE、hsCRP、乳酸等)、入院2周内的死亡率、严重并发症(ARDS、MODS)的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在人院2周内的死亡率、ARDS、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降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 选择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37例,其中A组117例,2010-01~2011-10期间,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B组120例,选取既往患者,当时采用充分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院前急救时,与B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输液量少,[(650±310) mL vs (2580±720) mL],病死率低(21.37% vs 34.99%),凝血酶原时间(PT)短[(11.17±1.5)s vs (16.78±1.96)s],并发症[如急性肾衰竭(ARF)、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发生率合计低(16.30% vs 37.1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存活者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宜临床救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救治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效果与护理。方法:随机抽样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救治的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试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进行治疗;对照组予以传统路径正压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生存人数多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及时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救治,再辅以精心护理干预,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变化、复苏液体使用量、血红蛋白浓度(HGB)、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苏液体使用量、HGB水平、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R、MAP以及PT、APTT、BL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p 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可改善重要组织灌注,调动机体的凝血机制,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刘华清  李福龙  陈琛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778-177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的影响。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92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对照组(n=88例)采用充分液体复苏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脓毒血症和病死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复苏后30min和复苏后1h与复苏前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对照组复苏后30min与复苏前比较均有显著性(P<0.01),而复苏后1h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肌酐(Cr)复苏后30min和1h后与复苏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复苏后30min和1hCr值均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的Cr值,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除ARF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带来的不良反应,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休克早期低压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0月我院急诊科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低压和正压液体复苏的救治效果,以及两种方法对Hb、PT、PLT、Hct的影响。结果: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早期低压复苏组死亡率20.73%,正压复苏组死亡率37.18%,其中以1~2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可降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其中休克后1~2h内控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的液体复苏对晚期血吸虫病上消化道大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13例晚期血吸虫病上消化道大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充分液体复苏组(153例)和限制液体复苏组(160例),比较其凝血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已及住院天数。结果:2h内充分液体复苏组病死率37.9%,限制液体复苏组病死率25%,两组2h病死率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充分液体复苏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1)。限制液体复苏组存活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晚期血吸虫病上消化道大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病死率,提高生存率,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60例,分别按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常规组使收缩压(SBP)维持在90—110mmHg,研究组SBP维持在70—90mmHg;比较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和24h死亡率。结果:研究组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既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又能减轻酸中毒、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的变化以及不同方式液体复苏对其的影响。方法将32只成功复制的失血性休克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无液体复苏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每组8只;比较各组的救治疗效,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PBMC中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大鼠的存活时间较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及无液体复苏组明显延长(P均〈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大鼠72h存活率明显高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和无液体复苏组,但低于对照组(P均〈0.05)。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创伤后60min和120min PBMC中NF—κB活性均较创伤前有明显升高,且120min较60min也明显升高(P均〈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F~κB活性明显低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和无液体复苏组(P均〈0.05);死亡组创伤后60min和120min NF—κB活性明显高于存活组(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的72h死亡率;PBMC中NF—κB活性与预后密切相关,NF—κB活性高则提示预后不良,而限制性液体复苏时NF-κB活性明显降低,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抢救创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中的价值。方法创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患者114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对照组)各57例,比较2组术前输液量、病死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气剩余碱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病死率(15.79%)高于观察组(10.53%)(P〈O.05),并发症发生率(29.17%)高于观察组(21.57%)(P〈0.05);术前剩余碱对照组((215±87)mmol/L)较观察组((272±93)mmol/L)减少(P〈0.05),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14.5±1.8)s)较观察组((12.3±1.7)s)延长(P〈0.05)。结论术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维持重要器官血流灌注,降低早期大量输液导致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适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以求证链式管理的液体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2例为链式管理组,护士主动参与液体治疗计划,将院前-急诊科-手术室-ICU-外科病房不同科室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链式组合管理;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为常规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复苏开始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与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复苏开始时间、术前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休克纠正时间、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须兼顾休克病理演变过程与外科围手术期的体液变化,对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全程链式管理,有助于实现院内液体复苏的一体化跟踪模式,提高早期抢救成功率,降低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在中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6例中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表单、双号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EGDT)和对照组(43例,常规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24 h输液量少于对照组,复苏开始时间早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观察组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大于对照组,血管搏动指数(PI)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EGDT对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液体复苏效果,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