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伤寒论》五泻心汤类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痞证而设,千百年来一直应用于临床,疗效昭彰,是著名的系列古方。五泻心汤类方在组成上都有黄连,其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组方用药大同小异,均有生姜(或干姜)、黄连、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大枣;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  相似文献   

2.
胡曼华 《新中医》1994,26(1):61-61,60
《伤寒论》泻心汤在内科临床上的应用胡曼华张仲景《伤寒论》泻心汤共有5方,即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其临床主症是“心下痞”。虽然半夏泻心汤记述为“此为痞”,个人认为其涵义与“心下痞”雷同。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  相似文献   

3.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其在《金匮要略》中也有提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其药物有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黄连、大枣。周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该方寒温平调,辛开苦降,具有消痞除满之功。是和解少阴之代表方剂之一,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甚广。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治验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长欣 《陕西中医》2003,24(10):941-94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具有补虚和中 ,辛开苦降之功效。临床凡因中虚邪阻 ,寒热错杂 ,升降失调所致诸如脘痞、呕吐、头痛、失眠、泄泻、便秘等症 ,用半夏泻心汤治之 ,疗效显著。现就本人运用半夏泻心汤临床治验举例如下。1 呕吐 赵某 ,女 ,6 6岁。 1 997年 4月 2 2日初诊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经典名方之一。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有关半夏泻心汤的古籍文献,筛选出有效数据共399条,涉及中医古籍238部。从半夏泻心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组方原理、用药剂量、药味炮制、制法、煎法、服法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半夏泻心汤源于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物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后世记载的半夏泻心汤大多遵从《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组成和主治,并在临床应用有延伸和扩展。在有主治病证记载的352条文献中,痞证(341)最多,约占96.88%,此外,亦零星用于暑证、疟疾、反胃、湿温、黄疸等病证。在记载药物剂量的122条文献中,近二分之一与《伤寒杂病论》原文记载完全相同。在有药味炮制的112条文献中,甘草(86)最多,多为炙(80);其次为半夏(79),多为"汤洗去滑"(67)。在有煎法记载的111条文献中,继承《伤寒杂病论》"去滓再煮"最多(68),另有"水煎"(32)和"姜枣煎"(11)。在有服法的108条文献中,近一半继承了《伤寒杂病论》"温服一升,日三服"。通过挖掘整理、系统分析记载半夏泻心汤的中医古籍文献,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研发提供更准确的古代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原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组成,其类方包括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张仲景用其治疗痞证。半夏泻心汤类证注家一般称为“寒热错杂痞证”,其症多兼呕、利,实即脾胃湿热证(或兼脾虚)。其产生原因,张仲景责之于“攻下过早”,即湿  相似文献   

8.
我师康相彬教授、主任医师,业医34载。精通《内》、《难》理论,推崇东垣学说,擅用《伤寒》经方。长期致力于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吾师善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并根据其临床经验,对半夏泻心汤进行灵活加减,自拟“加减半夏泻心汤”,投之临床,治疗脾胃病诸证,每获良效。兹述如次。1 组方、组方思路及方义1.1 组方:半夏15g、黄芩10g、黄连10g、吴萸3~10g、党参10g、甘草6~15g。1.2 组方思路:加减半夏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去干姜、大枣,加吴萸。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  相似文献   

9.
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明确指出须去(?)重煎的方剂,计约12首,大致可分为柴胡汤类(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泻心汤类(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以及旋复代赭汤)、百合汤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常德贵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男科疾病相关经验。方法:通过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男科临床上常见的男性不育症、前列腺疼痛综合征(PPS)、迟发型性腺功能减退症(LOH)等,充实半夏泻心汤在现代临床应用新意。结果: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合理辨证施治,半夏泻心汤加减能够有效治疗男科临床常见疾患。结论:半夏泻心汤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男科疾患。  相似文献   

11.
辛开苦降法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治法,具有寒热平调、调理阴阳、调畅气杌、分解湿热的功用,临床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疗效。《伤寒论》中创立了多首辛开苦降法的方剂.许多都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厚朴汤、小陷胸汤等均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临床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对消化系统部分疾病尤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其调和胃肠,消除胃肠道炎症的作用已为诸多临床报道所证实。但是,由于目前条件所限,单纯从临床方面探讨半夏泻心汤的具体作用机制仍存在有不少问题及缺憾。鉴此,我们采用动物实验的手段,观察了半夏泻心汤对动物胃肠道平滑肌活动的影响,现系统总结于下,以期对临床合理使用半夏泻心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证之研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关于《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证,历来解释不一,或以为寒热互结;或以为上热下寒;或以为胃热脾寒、胃热肠寒、肠热胃寒等,实质上是或以病因而言,或以病位而论,或以症状来推测,独执一面,终乏全面系统之论。本文拟就半夏泻心汤证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窃欲裨益于临床。一主症半夏泻心汤证(原文154冬)在叙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医家张仲景所撰写《伤寒杂病论》,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7味药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其方配伍精当,疗效卓著,被尊崇为调和脾胃的祖方。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将半夏泻心汤应用于恶性肿瘤,尤其是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治疗慢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党参组成。原方主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痞者,如《伤寒论》154条所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俱,而以它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曰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另在《金匮要略》中又用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后世师其法,凡脾胃虚弱,客邪乘虚  相似文献   

16.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1,10(4):12-14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脾胃病证的重要基础代表方,主治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以及“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张仲景对此明确指出半夏泻心汤主治病证是心下痞满而不痛,而在临床中运用半夏泻心汤能否辨治心下满痛,能否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试将学用半夏泻心汤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浅述于次.  相似文献   

17.
<正> 辨证施治、证治结合是《伤寒论》的精髓,而其具体运用则体现在汤证中,所以,汤证既是研究《伤寒论》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半夏泻心汤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汤证,它由半夏泻心汤方和半夏泻心汤证两部分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举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超  常凤玲 《四川中医》2011,(3):121-122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本文通过半夏泻心汤在胃心综合症、慢性胆囊炎、结肠曲综合症等不同疾病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辨证施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胃肠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半夏泻心汤是一张经实践检验的治疗胃肠病的经方。渊源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寒热并用,补泻兼施,配伍巧妙。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各出现1次,《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相似文献   

20.
<正>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笔者以《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为基础,制成新加半夏泻心汤,临证时适当化裁,用治实热、食滞及寒热错杂之胃脘痛等,疗效颇佳。兹介绍如下。 基本处方 法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各10g,白芍24g,炙甘草6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