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湖等水利工程可能成为淡水螺的孳生地 ,增加人类及动物感染血吸虫的机会。作者在人工湖周围地区藁杆双脐螺的发生和分布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了藁杆双脐螺对曼氏血吸虫毛蚴的敏感性。根据最近两年来螺的种群研究结果 ,选择湖区周围曼氏血吸虫病主要流行的地区进行调查。实验所需的 1 9个藁杆双脐螺种群中 ,大部分在流行区获得 ,另外两个对照种群来自于其它地区。螺分别暴露于 5个曼氏血吸虫毛蚴 (从 3株曼氏血吸虫分离获得 ,分别为CM、EC和PB株 )。观察感染的阳性率和尾蚴前期发育时间。暴露 6 0d后 ,尾蚴未逸出但仍然存活的…  相似文献   

2.
在热带地区和非洲,双脐螺分布广泛并对线虫有很高的易感性,它们是曼氏血吸虫最重要的中间宿主。在巴西,现已经鉴定出双脐螺的10个种和一个亚种,它们分别是:光滑双脐螺(B.glabrata)、浅滩双脐螺(B.tenagophila)、藁杆双脐螺(B.straminea)、西方双脐螺(B.occidentalis)、奇异双脐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生态水力学特性。方法采用排水体积法和沉降管法分别测定了双脐螺的密度和静水沉速。结果藁杆双脐螺的密度在1.04~1.16 g/cm~3之间,平均密度为1.08 g/cm3;其静水沉速在2.32~12.92 cm/s之间。结论藁杆双脐螺的生态水力学特性与钉螺有所不同,在研究采用水利措施防控藁杆双脐螺扩散中应考虑其特性。  相似文献   

4.
在巴西,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有B.tenagophila、藁杆双脐螺、光滑双脐螺三种双脐螺。本文比较研究了这三种螺的毛蚴感染水平及每天的尾蚴逸出数。 用实验室饲养的长度分别为8—10mm、8—10mm、4—7mm的上述三种双脐螺,进行曼氏血吸虫发育的比较研究。每种螺200只,  相似文献   

5.
中国香港和深圳地区相继出现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孳生地; 在我国援非项目和赴非务工人员数量剧增的同时, 赴非洲回国人员中感染曼氏或埃及血吸虫的报道亦逐渐增多;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环境下, 非洲血吸虫病会否在中国境内传播或流行, 再度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从生物学和流行病学角度, 就其传播风险作一剖析, 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藁杆双脐螺可作为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1981年证实在深圳市局部地区有该螺孳生; 2013年再次调查发现, 该 螺已在深圳市、 以及周边的东莞市和惠州市等地大范围蔓延扩散, 并已在当地形成较优势种群, 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由 于深圳市及周边地区与国际交流密切, 劳务输出等人口流动性大, 且目前我国由境外输入的曼氏血吸虫病病例报道亦逐 渐增多, 因此曼氏血吸虫病在我国传播或流行的潜在风险因素正在逐步增加,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 施, 加强监测, 降低该病在我国传播或流行的风险。本文就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内陆的发现、 分布、 扩散蔓延及传病风险等 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相关的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7.
已有研究发现曼氏血吸虫埃及株能区分适宜螺宿主亚历山大双脐螺 (Biomphalariaalexandrina)与其他不适宜螺种 ,而巴西株对其宿主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glabrata)没有特别的倾向性。为确定血吸虫是否存在高特异性向低特异性的转变、对特定螺种识别的遗传基础 ,Kalbe等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一 ,用非自然宿主光滑双脐螺传代曼氏血吸虫埃及株 (ET) ,用适宜螺宿主亚历山大双脐螺传代埃及株 ,用适宜螺宿主光滑双脐螺传代巴西株 (BR) ,观察并比较这 3种虫株分别对亚历山大双脐螺、光滑双脐螺和非宿主静水椎实螺 (Lymnaeastagnalis)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曼氏血吸虫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虫,其中间宿主为扁卷螺科双脐螺。当前关于双脐螺感染曼氏血吸虫的研究逐渐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大量的功能基因和蛋白被报道。神经递质是机体调节神经活动的重要物质,在双脐螺和血吸虫体内广泛分布,不仅参与调控宿主和寄生虫的基本生理行为,还对感染后双脐螺产卵、应激防御以及进入宿主的寄生虫发育等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目前已发现五羟色胺、多巴胺、组胺、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一氧化氮等6类常见的神经递质与双脐螺感染曼氏血吸虫相关,本文从生理、生化以及组织定位表达等方面对上述6类神经递质进行综述,以期为双脐螺与血吸虫相容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作者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amamplified polmorphic DNA,RAPD)分析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浦氏双脐螺(Biomphalariapfeifferi)种群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DNA探针识别自然感染螺体内单个血吸虫的基因型,从而为估计中间宿主中血吸虫的分布提供较精确的方法,并首次研究了螺体内血吸虫基因型的分布。 从巴西的Cabana和Barreiro de Baixo(螺感染率分别为26.0%和11.4%)采集自然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双脐螺,送往Purdue大学进行曼氏血吸虫的遗传学分析。将两小鼠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进入广东深圳地区,目前已在深圳定殖并扩散至东莞、惠州等地区。鉴于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在我国时有报道,我国已经面临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传播的风险。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曼氏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的传播风险将逐渐增大。为防止曼氏血吸虫在我国形成完整生活史并造成疾病传播,提升对曼氏血吸虫病的认识、加强提前防控的意识以及尽早发现、报告、处置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或病原携带者尤为重要。国内多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控专家就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监测与防控对策达成共识,旨在提升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关于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诊疗和防控意识与能力、降低甚至消除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在我国传播的风险,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进入广东深圳地区,目前已在深圳定殖并扩散至东莞、惠州等地区。鉴于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在我国时有报道,我国已经面临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传播的风险。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曼氏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的传播风险将逐渐增大。为防止曼氏血吸虫在我国形成完整生活史并造成疾病传播,提升对曼氏血吸虫病的认识、加强提前防控的意识以及尽早发现、报告、处置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或病原携带者尤为重要。国内多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控专家就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监测与防控对策达成共识,旨在提升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关于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诊疗和防控意识与能力、降低甚至消除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在我国传播的风险,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13.
在25~27℃恒温下,将螺蛳放在井水中,每毫升2只,5小时后取出,澄清后即得“养螺水”。1970年作者观察到养螺水能使曼氏血吸虫毛蚴产生象在螺蛳附近那样的活动。水中尚未定性的刺激物质,可由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Biomphalaria glabrata和非中间宿主的螺类释出。本文报告曼氏血吸虫毛蚴经养螺水刺激后对几种基质的钻穿活动。所用的材料有:(1)直径5毫米厚2毫米的0.75%琼脂片,浸在养螺水中18~22  相似文献   

14.
Helisoma duryi一直被认为是血吸虫中间宿主的一种生物防制物。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有H.duryi孳生的水对亚历山大双脐螺逸出尾蚴量的影响。H.duryi采自美国佛罗里达州,亚历山大双脐螺采自埃及盖勒尤卜。曼氏血吸虫为埃及开罗株。分二个实验组。一组是测定水中化学成分的干扰作用。方法是用网筛把水族箱隔成二格,其中一格内放入20只H.duryi或阴  相似文献   

15.
已有研究发现曼氏血吸虫埃及株能区分适宜螺宿主亚历山大双脐螺(Biomphalaria alexandrina)与其他不适宜螺种,而巴西株对其宿主光滑双脐螺(Biom phalaria glabrata)没有特别的倾向性。为确定血吸虫是否存在高特异性向低特异性的转变、对特定螺种识别的遗传基础,Kalbe等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  相似文献   

16.
光滑双脐螺是曼氏血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为调控血吸虫的发育 ,从 2 0世纪中叶开始对其免疫学和遗传学特性进行研究 ,建立了大量遗传学特征明确的螺种群库 ,并在寻找参与双脐螺 血吸虫相互关系的细胞和体液成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这些种群库的建立史及在医学软体动物学某些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光滑双脐螺是曼氏血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为调控血吸虫的发育,从20世纪中叶开始对其免疫学和遗传学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大量遗传学特征明确的螺种群库,并在寻找参与双脐螺/血吸虫相互关系的细胞和体液成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这些种群库的建立史及在医学软体动物学某些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曼氏血吸虫病在塞内加尔Richard-Toll地区爆发流行。该地区中间宿主浦氏双脐螺(Biomphalaria pfeifferi)的感染增多,啮齿类动物中亦有该病的广泛传播。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野生啮齿类动物在曼氏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9.
感染吸虫的软体动物的病理反应特征常常是不产卵或产卵减少。作者研究了吡喹酮对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光滑双脐螺生殖力的恢复作用和它对螺内子胞蚴和发育尾蚴的作用。实验用在实验室饲养的光滑双脐螺成螺(壳直径10~13mm)和在MF1小鼠内保种的曼氏血吸虫作为材料。先将成螺(壳直径10~11mm)感染曼氏血吸虫,感染后6周即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弄清阿曼南方地区曼氏血吸虫病和埃及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其媒介螺,作者在阿曼西南部佐法尔省的6个地区进行了现场调查。在取样的16个调查点中有15个点水体中都发现有密度不等的阿拉伯双脐螺(Biomphalaria arabica)。经实验观察,其中13个点的螺均有曼氏血吸虫尾蚴逸出,另2个点的螺逸出的为非血吸虫尾蚴。用自一个最大水体取得的78只阿拉伯双脐螺进行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