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梗死范围回缩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随机入选符合标准的AMI患者122例,根据治疗手段分为4组:A组19例(急诊PCI治疗者),B组31例(延迟PCI治疗者),C组33例(溶栓再通者),D组39例(非再灌注治疗者)。应用QRS记分系统计算四组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回缩率,记录四组患者人院时和AMI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指标及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四组梗死范围回缩率及不同梗死部位的回缩率、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四组梗死范围回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梗死范围回缩率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壁梗死范围回缩率大于前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患者入院时的超声心动图指标(LVESV1、LVEDVI、LVEF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6个月时,A组LVESV2、LVEDV2、LVEF2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病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P〈0.05,其中D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及时对罪犯血管采取干预手段,梗死范围回缩率越大,心功能指标越好,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低,梗死范围回缩率是预测AMI预后的简单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性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本文对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两组,A组41例,B组34例,两组的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两组梗死面积心肌酶,并发症。结果表明有心绞痛组,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学峰值,左心衰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以限制梗死面积扩大,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将发病12h内的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ST段凹面抬高(A组)和ST段凸面抬高(B组)两组,观察两组心肌酶峰值、出现Q波和ST段抬高导联数,发病4周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侧支循环情况、心肌梗死前24h心绞痛,以及发病半年时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心肌酶峰值、Q波和ST段抬高导联数及半年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梗死前24h心绞痛发生率和LVEF高于B组(P〈0.05),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好于B组(P〈0.05)。提示与ST段凸面抬高的前壁AMI比较,ST段凹面抬高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小,心功能恢复和远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干细胞因子(rhSCF)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室功能、梗死面积及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异丙基肾上腺素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制为AMI模型,3h后按皮下注射药物类别随机分为4组,A组为rhG—CSF与rhSCF合用组,B组为rhG-CSF组,C组为rhSCF组,D组为对照组。每组8只,各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分别于14d和28d观察心室功能后处死,取出心脏,称重比较心室重塑差异,HE染色,体视学方法观察梗死面积大小及药物治疗作用。结果:(1)给药14d及28d后,A组心功能优于B、C、D组(P〈0.05);左心室质量/体质量(g/G)小于C、D组(P〈0.05);梗死面积/左心室总面积(s/S)小于B、C、D组(P〈0.05)。(2)A组28d亚组较14d亚组心功能提高,梗死面积减小(P〈0.05);心室重塑改善不明显(P〉0.05)。B、C、D组的亚组间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rhGCSF和rhSCF合用对AMI大鼠缺血损伤心肌的保护和再生作用优于单用,可明显改善AMI大鼠的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5.
张玉香  孙虹燕 《山东医药》2006,46(22):50-51
根据脉压水平将211例患者(60岁以上)分为脉压〉40mmHg组(67例)和脉压≤40mmHg组(144例):并对两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同脉压≤40mmHg组患者相比,脉压〉40mmHg组患者的CK—MB显著升高(P〈0.01)。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P〈0.01,P〈0.05)。认为脉压增大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引起低钠血症的机制,及其低钠血症与心肌酶、梗死面积、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268例AMI病人,根据入院后即刻、12h、48h3次血清钠离子浓度的最低值分为3组:A组血钠≥135mmol/L;B组血钠(120~134)mmol/L;C组血钠〈120mmol/L。比较各组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A组病死率为6.7%,B组为8.3%,C组为30.0%,C组与A组、B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肌酸激酶(CK)及心肌梗死面积分别与A组、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低钠血症与心肌坏死标志物、梗死面积、住院病死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A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C组)20例,设正常健康对照组(D组)30例。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中的(hs—CRP)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C组)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稳定型心绞痛(C组)及健康对照组(D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又高于稳定型心绞痛(A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A组)与健康对照组(D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s-CRP水平的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显著相关。血清hs—CRP是一项预测和评价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指标,同时在临床中也可作为治疗的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对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的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2 2 2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首次AMI患者 ,其中有 12 7例合并有糖尿病 ,分组比较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共分为以下 4组进行观察。非糖尿病有梗死前心绞痛组 (A组 ) 43例 ,非糖尿病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B组 )5 2例 ,糖尿病有梗死前心绞痛组 (C组 ) 60例 ,糖尿病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67例。结果 CK、CK MB的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B组 (P <0 .0 1)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值A组显著高于B组 (P <0 .0 5 )。C组与D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在无糖尿病的AMI患者中能够限制梗死面积 ,保护左心室功能 ,而在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中 ,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不明显 ,说明糖尿病可能阻止缺血预适应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近期疗效。方法109例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PCI组),并与178例同期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的STEMI患者(UK组)进行住院期间疗效比较。结果与同期溶栓治疗相比,急诊PCI胸痛缓解迅速,120min ST段回落明显,再灌注成功率高(P〈0.01);住院期间梗死后心绞痛(P〈0.01)、再梗死及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急诊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入院临床特征与近期预后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初发 AMI住院治疗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分为:事件组(61例)和非事件组(47例),随访1年。收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 AMI临床特征与 MACE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与非事件组相比,事件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平均动脉压(MAP)较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Killip2级以上比例、Grace评分、多支病变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MAP、LVEF、Killip2级以上比例、Grace评分、多支病变率与 MACE发生率存在相关性(P<0.05~<0.01);经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27)、LVEF(OR=0.624)、Grace评分(OR=0.589)、多支病变率(OR=0.461)是 AMI患者发生 MACE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高龄、低左室射血分数、Grace评分高以及多支病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评估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6例住院的NSTEMI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依据转归结局分为:无事件组(46例),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组(50例):发生MACE。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NT—proBN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舒张早期/晚期的最大血流速度比(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单因素直线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MACE发生率相关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NT-proBNP的最佳预测值。结果:与无事件组相比,事件组的NT—proBNP[(3157.5±102.4)pmol/L比(4309.6±214.6)pmol/L]、LVEDd[(58.1±5.5)mm比(74.3±6.8)mm]显著升高,LVEF[(71.8±4.1)%比(49.5±3.9)%]、E/A比值[(o.84±0.18)比(O.62±0.12)]明显降低(P均〈0.05),而TC、LDL-C水平无显著差异(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为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03,P=0.009)。血浆NT—proBNP≤4390pmol/L者的生存率高于NT-proBNP〉4390pmol/L(0R=5.028,P=0.021)。结论: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能独立预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评估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DHF)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6例住院的 DHF合并 T2DM患者资料,依据转归结局不同分为:无事件组108例,事件组98例[发生主要心血事件(MACE)]。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 NT-pro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值流速(E/A)比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与无事件组相比,事件组的 NT-proBNP、LVEDd显著增加,LVEF、E/A比值明显降低(P 均<0.05),单因素直线分析显示 NT-proBNP、HbA1c、LVEDd、E/A比值与 MACE发生率呈正相关(r=0.075~0.091,P均<0.05),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为 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03,P=0.009)。NT-proBNP预测患者住院死亡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P<0.05),血浆 NT-proBNP≤4010pg/ml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 NT-proBNP>4010 pg/ml者(OR=5.028,P<0.05)。结论:血浆 N末端 B型利钠肽原能独立预测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151例诊断为 STEMI的患者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3组:A组(52例,行急诊 PCI治疗),B组(49例,择期行PCI治疗),C组(50例,予以标准药物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 BNP水平及左心室重构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01,P>0.05),治疗后各组 BNP水平均显著下降,其中 A组下降较B组、C组显著[(242.7±101.3)ng/L比(466.2±113.5)ng/L比(601.4±126.7)ng/L],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各组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三组心室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 A、B组LVFS升高均较C组更明显[(28.9±7.6)%比(27.5±7.3)%比(22.6±6.9)%],而 A 组 LVEF 较 B 组、C 组升高[(57.9±6.2)%比(53.1±6.5)%比(50.9±5.7)%],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心室重构,同时降低脑利钠肽水平,且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比择期介入治疗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CHF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32例)和螺内酯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螺内酯组另加螺内酯20mg,2次/d,观察期3个月,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BNP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螺内酯组总有效率(90.6%)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1.3%,P0.05);两组治疗后BNP、LVEDd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1),螺内酯组血浆BNP浓度由(839±67)ng/L降至(359±51)ng/L(P0.01),LVEDd由(66.01±3.7)mm降至(59.1±2.4)mm(P0.05),LVEF由(36±1.2)%升至(49±5.9)%(P0.01),且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显著降低血浆脑钠肽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梗后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5例急性心肌梗塞后患者3s例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支架组),40例行静脉内溶栓治疗(溶栓组),比较两组梗塞相关血管开通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梗塞相关动脉开通率:冠脉内支架术组100%,显著高于溶栓组的60%,P〈0.05。90dLVEF:支架术组(57.5±6.7)%明显高于溶栓组的(42.0±4.3)%,P〈0.05。结论:心梗后冠脉动内植入支架治疗可有效开通梗塞相关动脉,明显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国产替罗非班(欣维宁)对患者的远期无事件生存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急诊PCI治疗患者117例,按是否使用国产替罗非班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81),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全因死亡率、心肌梗塞率、靶血管重建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介入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术后即刻TIMIⅢ级血流相似(94.44%:92.59%P〉0.05)。术后随访1月时,两组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两组LVEF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47.89%:41.75%P〈0.05);且治疗组LVEDVI(73.49ml/m^2)和LVESVI(42.86ml/m^2)均较对照组(82.77ml/m^2、53.52ml/m^2)明显下降(P均〈0.05)。随访1年,治疗组有3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对照组有6例,无事件生存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8.33%:7.41%P〉0.05)。两组心功能较术后1月有明显改善,但两组心功能相比未见显著差异。结论:急诊PCI术中使用国产替罗非班对远期无事件生存率无影响,但能明显改善患者PCI术后1月的心功能,而1年后这种获益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浸膏(简称芪参)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AMI)心肌血管新生、梗死面积和心功能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左前降支结扎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AMI组,n=15)、芪参益气浸膏干预组(芪参组,n=13);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EPO组,n=14)。芪参组给予芪参益气浸膏100mg/kg灌胃,每天一次,连续4周;EPO组给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5000u/kg)腹腔注射一次。第4周末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大鼠处死后心肌标本分别进行HE和抗大鼠CD,。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肌梗死面积,计数梗死、梗死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直径〈10μm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结果1.造模各组LVEF较假手术组降低(P均〈0.01),其中芪参组及EPO组均较AMI组增高(P〈0.01、P〈0.05),且芪参组高于EPO组(P〈0.05);造模各组LVFS较假手术组降低(P均〈0.01),芪参组高于AMI组(P〈0.01),EPO组与AMI组无差异(P〉0.05);造模各组较假手术组LVEDd增大(P均〈0.05),芪参组与EPO组小于AMI组(P均〈0.05),芪参组与EPO组间无差别(P〉0.05)。2.芪参组和EPO组心肌梗死面积小于AMI组(P均〈0.01),前二者间无差异(P〉0.05)。3.造模各组心肌梗死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多于假手术组(P均〈0.01),芪参组和EPO组较AMI组增加(P均〈0.01),且芪参组又多于EPO组(P〈0.01)。4.抗大鼠CD31免疫组化标记,芪参组和EPO组心肌梗死周边区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AMI组(P均〈0.01),芪参组明显高于EPO组(P〈0.01);各组非梗死区及梗死区的心肌新生毛细血管密度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芪参益气浸膏可改善心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204例,按RDW≥13.8%和〈13.7%分组。住院期间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Killip分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和住院心源性死亡率。结果RDW升高组的NT—proBNP显著升高,心力衰竭(HF)(Killip分级2~4级)、MACE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明显高于RDW正常组(P〈0.05),而LVEF显著降低(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RDW升高,预后差,HF、MACE、心源性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肌梗死区存活心肌对左室重构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8例2型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患者接受静息状态下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与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99Tcm-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根据心肌梗死区有无存活心肌,分为有心肌存活组(115例,灌注-代谢不匹配)和无心肌存活组(93例,灌注一代谢匹配)。检测两组PCI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各指标,观察心肌梗死区心肌存活状态对于左室重构以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心肌梗死12个月后有存活心肌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无存活心肌组[(46.7±6.98)%比(44.1±7.1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3.17±4.77)mm比(55.46±4.75)mm],左房内径[(35.89±12.08)mm比(39.25±11.31)mm]显著小于无存活心肌组,P均<0.05。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12个月后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肌梗死区有存活心肌患者较无心肌存活患者,LVEF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