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考证药用雄黄的基源、炮制、矿种等,比较古今药用雄黄的质量差异,调查雄黄的生产现状。方法: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结果:古今所用的药用雄黄来源基本一致,雄黄矿伴生矿物较复杂,Pb等伴生元素及矿石中可能夹杂三氧化二砷是造成药用雄黄毒性和使用前需要炮制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药用雄黄在产地和炮制上有特殊的要求,不可盲目使用,明确产地和炮制方法是保证药用雄黄安全应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煮法是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笔者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为线索,查阅历代本草书籍并结合现代各省市的炮制法规,从古今煮法炮制的方法和品种、炮制终点的判断方法、炮制目的及代表性中药的研究等方面对煮法炮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梳理后发现,煮法炮制应用的记载始于汉代,经过了南北朝、唐、宋、元时期的丰富和发展,至明清时期应用达到鼎盛时期,但现代的煮制品种数量有所减少,且主要集中在毒性中药或需要改变或缓和药性的中药;现代煮法炮制所用辅料品种主要考虑使用方便、易于获得等因素,且常以煮制程度、煮制时间和煮沸次数等作为煮法炮制终点的判断方法;中药采用煮法炮制的目的主要有除去杂质、便于除去非药用部位、改变或缓和药性、消除或降低不良反应等,可为开展煮法炮制中药的共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龙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原名蚯蚓,别名有土龙、曲蟮等。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广地龙与沪地龙2个品种,但由于地龙品种众多,市面上存在混有非药典收载科属地龙的现状。笔者在系统翻阅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地龙的名称、基原、产地分布、道地产区、采收时间及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考证。通过分析各类本草古籍和现代研究文献及其附图后,发现古籍中所提的"蚯蚓""白颈蚯蚓"是环毛蚓属的统称,古代药用蚯蚓可能为广地龙一类;古人认为白颈蚯蚓为质量较好的药用药材,与现代研究发现广地龙药材质量较土地龙好的观点相同。古今文献对地龙产地的记载较为一致,但由于环境的变化,野生地龙产量减少,现地龙输出以人工养殖为主。古时采收应尽量在春、夏、秋季,现代最佳采收时间是秋季。不同年代、地域流行的地龙炮制方法有所不同,应注重遵循和传承古法炮制,并结合现代研究技术,制定地龙炮制的量化标准,使地龙药材得到全面有效的应用。该文可为地龙的正本清源、资源开发、临床使用、道地产区及炮制方法确定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炮制原理研究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本文从炮制改变中药药性科学内涵的角度,探讨了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问题。认为功能药性与药理作用的结合,是现代科学了解、认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渠道,也可能是最便捷的渠道。正因如此,通过对中药功能药性的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可以了解功能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从而用现代科学的理念来认识功能药性理论。同时,从认识炮制改变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变化规律来诠释炮制与药性改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朱砂炮制及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朱砂的临床用法和对其炮制品制法的调查 ,结合古今文献对朱砂炮制的记载和研究报道 ,从中药临床药学角度 ,探讨朱砂的炮制方法和临床应用原则 ,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安全有效使用朱砂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古今文献研究,掌握苦参炮制方法、药用部位及功能主治的发展与变迁。苦参古代炮制方法丰富,有苦酒煮、炙、米泔水浸制、炒制、酒制、醋制、油炒、焙等多种,现代则多以生品应用,其药用部位为去除根头和小支根的根部,但古代还有"去皮"或"去木取皮"的用法;古今文献对其功效的记载虽不尽相同,但基本可以归纳为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但在临床应用方面仍有不同之处。苦参的古今文献研究提示,应加强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开展基于古代炮制方法的物质基础与其功效的相关性研究,为揭示苦参炮制原理、研发基于不同炮制方法的苦参或苦参复方创新药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桃仁炮制药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文海  王作明 《中药材》1993,16(8):29-32
针对桃仁实际药用规格混乱的现状,从中医使用桃仁的历史与现状入手,对其炮制应用的源起流变情况及药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调研。初步认为,桃仁的炮制原意系古代为净制和方便制剂而设。“去双仁者”似古人对食物“畸型恐惧”心理的反应,无科学依据。炮制演变似基于与杏仁类似的来源、质地、性状等外在原因,并非药性、功效等内在因素。目前实际炮制主在药业依不同习惯而传承,并非医家所重。建议桃仁应以生品为主流用药规格。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X射线衍射法评价朱砂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比较朱砂药材及饮片X衍射图谱的异同,为矿物药朱砂的鉴定和质量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X射线衍射法对11批朱砂药材和5批朱砂饮片进行测试分析,使用Origin7.5软件以及参照国际衍射数据中心朱砂的粉末衍射标准卡片,对比分析图谱间的相似度及异同点。结果朱砂药材和朱砂饮片中均具有与国际衍射数据中心的朱砂粉末衍射标准卡片数据一致的特征峰。朱砂饮片的特征峰较相应药材少,不同批次间的差异较小。不同批号的原料药材之间的差异要比同批号药材与饮片之间的差异大。结论 X射线衍射法可用于朱砂药材及饮片的定性鉴别。炮制过程可以明显减少朱砂药材中的杂质,使朱砂饮片的质量趋同。由于受伴生矿产的影响,不同矿种、产地的朱砂药材质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朱砂水飞法炮制前后可溶性硫和汞的含量。方法:采用硫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定朱砂中可溶性硫离子和汞的含量。结果:炮制前朱砂中可溶性硫离子含量为0.851 8mg/g,汞含量为1.923 1 mg/g,3份不同朱砂炮制品中可溶性硫离子含量分别为1.382 7、1.399 4、1.430 7 mg/g,汞含量分别为1.473 5、1.482 7、1.532 0 mg/g。炮制前后朱砂中可溶性硫、汞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建立的硫离子选择电极法及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操作简单、快捷、灵敏、准确、回收率高,适用于朱砂中硫离子和汞的检测。初步揭示朱砂水飞后硫离子水平升高及汞水平的降低是朱砂炮制减毒增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巴豆的药用历史进行梳理和考证,为巴豆的现代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以权威主流本草著作和同时代的方剂学论著为考察对象,进行文献梳理和归纳总结。结果:关于巴豆的药性记载古今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从南北朝时期至明代,所有本草皆记载巴豆"味辛,性生温熟寒,有大毒",但从清代开始变为"辛,热,有大毒",摒弃了前人生熟易用的基本理念,2015版《药典》中引用的是清代的记载,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结论:通过对巴豆的药性、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发现关于巴豆的药性学说古今有较大变化,但其功效、使用禁忌基本没变。同时,巴豆的炮制方法随时间呈现多样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朱砂中HgS含量、形态和晶形进行研究,并与伪品朱砂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性状、显微、理化鉴别的方法,确立朱砂鉴别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和电镜分析法,对朱砂的粒径大小、形貌和晶型进行表征;采用容量分析测定朱砂中HgS含量.结果:可通过性状、显微、理化特征等的差异鉴别朱砂及其伪品;朱砂有两种变体(α-HgS和β-HgS),不同产地的朱砂样品具有相对稳定的X-射线单晶衍射特征.结论:朱砂中HgS含量、形态和晶形是影响朱砂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朱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其单用或与其他中药配伍用于中医临床已有上千年历史。但因其主要成分为重金属元素汞,因各种原因已显示出较强的肝毒性和肾毒性,导致脏器功能损害、循环衰竭,甚至死亡。其安全性与合理用药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当前存在着将朱砂毒性等同于氯化汞、甲基汞等汞化合物毒性的误解,夸大了朱砂的毒性。同时,对于含朱砂的传统中成药,有研究者质疑朱砂入药的必要性,提出将朱砂从处方中去除以避免可能的毒性反应。该文对朱砂临床不良反应事件进行了报道,并概述了朱砂的毒性特点、中毒机制及朱砂在成方制剂中的药用价值,旨在进一步了解朱砂毒性,减少或避免临床应用中的毒副反应,为朱砂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科学的认知朱砂的毒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方法用于朱砂质量控制的可能性,以保证朱砂的安全使用.方法:应用激光Raman光谱仪分别对纯品HgS,HgO及可溶性HgCl_2和朱砂样品粉末进行光谱扫描,通过比较朱砂样品和对照品Raman光谱形状和特征峰,对朱砂样品进行无损分析鉴定.结果:HgS,HgO和HgCl_2的激光Raman光谱曲线形状互有差别,分别有明显的特征峰,而质量达标的朱砂样品Raman光谱及特征峰均与纯品HgS相同,并与HgS含量测定结果相符.结论:用Raman光谱分析可对朱砂直接进行无创鉴别,且快速、准确,可用于朱砂的质量控制,建议作为朱砂新的质量标准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朱砂与万氏牛黄清心丸致大鼠亚急性肝毒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  高鑫  周颖  高显会  王莹 《中草药》2017,48(9):1825-1828
目的比较朱砂和万氏牛黄清心丸(含朱砂的成方制剂)对大鼠的亚急性肝毒性。方法分别以溶剂(0.5%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1.0 g/(kg·d)朱砂、9.83 g/(kg·d)万氏牛黄清心丸[全方,含朱砂1.0 g/kg]、8.83 g/(kg·d)去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去朱砂方)对健康SD大鼠ig给药,每天1次,连续28 d。给药结束后次日取血液和肝脏,检测血汞、肝汞水平,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朱砂组血汞、肝汞和血清总蛋白(TP)水平高于对照(溶剂)组、全方组和去朱砂方组(P0.05);光镜下,朱砂组可见轻度的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全方组和去朱砂方组可见色素沉积,病变轻微,偶见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结论短期过量使用朱砂可引起肝汞蓄积和轻微肝损伤,万氏牛黄清心丸引起的肝汞蓄积量和亚急性肝损伤轻于单味朱砂,方中其他中药可能对朱砂起到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药物开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200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植物药Vere-gen。本研究结合FDA对植物药药代动力学的要求、Veregen被批准所依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并结合目前国内对中药、天然药物药代动力学的技术要求及研究现状,对中药、天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评价策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找出快速、准确的检验朱砂粉伪品的方法。方法:采用性状、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显微鉴别等法对比。结果:显微鉴别可快速、准确检出朱砂伪品。结论:显微鉴别用于朱砂鉴别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朱砂的药理及毒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周昕睿  王旗  杨晓达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2):2843-2847
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药疗效确切,其有毒无毒的问题自古争论至今仍无定论.早期文献综述较多报道朱砂药效或毒性的作用结果,少有关于机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探讨朱砂药理及毒理作用机制,以评价朱砂的安全性及其在中药复方中的药效学必要性.本文对2000年以来国内外朱砂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8.
从源头探讨中药国际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源植物的天然变异性以及其活性成分以混合物形式存在导致其质量一致性与化学合成或高度纯化的产品相比更为复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药物管理局(EMA)在其多个行业指南中反复强调将对植物原料药和植物制剂的控制延伸到对植物药材的控制是保证药品质量一致性的重要手段。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结合中国、欧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对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以及FDA至今批准的唯一一个植物处方药Veregen的植物学审评案例探讨中药材质量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朱砂溶出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胃肠道中存在的各种化学因素(酸度,蛋白质,氨基酸,离子强度,Na2S)对朱砂溶出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纳米粒度仪、质谱仪对朱砂在不同化学体系溶出液中汞的浓度、溶出液的粒度分布以及溶出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朱砂主要不以纳米颗粒形式溶出,含巯基的氨基酸对朱砂的促溶作用有限,而Na2S对朱砂中汞溶出量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pH对朱砂中汞的溶出量也有较大的影响。结论:推测朱砂在胃肠道中的溶出物可能主要为汞的各种含硫配合物。  相似文献   

20.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Cinnabar (Cin), a naturally occurring mercuric sulfide (HgS), is a mineral wide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oughout history. As for the toxicity of cinnabar, one important assumption is that cinnabar may be transformed into highly toxic methylmercury by gastrointestinal flora. There is no evidence in humans to support this assumption.

Aim of th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biotransformation of cinnabar (HgS) in the human intestinal bacteria with modern analytical techniqu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gas chromatograph, equipped with electron capture detection (GC-ECD) and mass spectrometry (GC-M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formation of methylmercury after incubation of cinnabar with human intestinal bacteria. The content of soluble mercury in the bacteria media was determined by cold vapor-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CV-AAS). In addition, 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 spectroscopy (XANES) was used to confirm the possible transformation of cinnabar in the bacteria media, and under mimetic intestinal condition by measuring the species of sulfur and mercury in the reaction extraction of cinnabar and Na2S mixture.

Results

No methylmercury was detected by both GC-ECD and GC-MS, which suggest that cinnabar (HgS) is not methylated in the human intestine. A small amount of soluble mercury was found to be released in the flora medium of HgS or cinnabar by CV-AAS. The XANES analyses revealed that polysulfides exist in the flora medium, and 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ducts by incubating cinnabar with Na2S were mercuric polysulfides.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gut flora conditions cinnabar w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mercuric polysulfides rather than methylmercury. Our work provides evidences of nontoxic transformation of cinnabar in the human intestinal bacte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