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比较复杂 ,病程迁延 ,易复发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近年内使用结肠炎丸治疗老年性溃疡性结肠炎 34例 ,并与柳氮磺胺吡啶 (SASP)进行对照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为我院 1995~1999年收治溃疡性结肠炎 12 6例 ,其中老年溃疡性结肠炎 6 4例。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符合 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所规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6 4例中男 42例 ,女 2 2例 ,年龄 6 0~ 74岁 ,平均 ( 6 4 5± 0 6 )岁。初发型 15例 ,慢性复发型 19例 ,慢性持续型 30例。病程 …  相似文献   

2.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UC)是一种难治病 ,此病自 1875年由Wilke及Moxon作为病案报道提出后 ,欧美国家于 60年代首次制订了本病的诊断标准。与我国相邻的日本 ,其标准由厚生省参照欧美标准制订于 1973年 ,并在 1998年针对原方案进行了修改 (下称厚生省标准 )。而我国应用的诊断标准为 1993年太原召开的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所制订的《UC的诊断与疗效标准》(简称太原标准 )。两者虽基本相似 ,但仍有诸多不同。探讨如下。1 诊断步骤太原标准与厚生省标准均遵循以下步骤 ,即对有慢性腹泻、粘液便或粘液血便…  相似文献   

3.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13,他引:10  
1概况 溃疡性结肠炎(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但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在我国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尽管我国目前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病例为例达1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581例,1996年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1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病例达3065例,远远超过UC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新诊断的患者数1397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方法17例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病学术会订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32岁~62岁,病程最长6a.患者多以急性发作入院.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大便常规:红、白细胞满视野.粪培养阳性.均做下消化道造影:示溃疡性结肠炎.其中病变累及全结肠1例,直肠5例,乙状结肠及直肠9例,2例未见异常者做肠镜示:粘膜充血,水肿伴糜烂.急性期给中西药结合(由锡类散、雷尼替丁、丁胺卡那、地塞米松组成)保留灌肠治疗.4wk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下消化道造影和肠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中西药结合治疗一疗程后,临床症状全部好转,下消化道造影及肠镜检查.溃疡愈合11例,占64%;溃疡面缩小6例,占36%,随访复发2例,再次用以上方法治疗后好转.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44v6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34例,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4岁,均符合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其中轻度16例,中度10例,重度8例,有16例患者近期用过皮质激素(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治疗.克隆病(CD)8例,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32-3岁,2例患者近期用过皮质激素治疗.正常人对照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6岁,均为健康查体者.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鼠抗人CD44V6(CD44V6…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局部喷洒药物治疗溃疡型结肠炎10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对本病制定的诊断标准。就我院1994年10月至1999年10月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又并能接受采用内镜直视下局部喷洒药物治疗者108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经纤维结肠镜介入散剂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内窥镜室自1997年1月试用纤维结肠镜介入肠腔内散剂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0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与标准:根据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本组病例为近年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病理证实的随访病例及1997年部分门诊病例。临床表现主要有连续或反复发作的脓血便、粘液便,大便次数3~15次/d,部分病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50例随防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 (U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疾病 ,多表现为复发与缓解交替 ,少数症状持续。对UC的自然病程 ,国外报道较多 ,国内少有系统报道。我们在本院 1988~ 1996年住院确诊为UC且出院 2年以上的 6 6例患者中 ,对可取得联系并愿意接受随访的 5 0例患者 (失访率 2 4% ) ,通过门诊复查及病案调阅的方式 ,进行回顾性调查 ,重点分析出院后病情复发及其相关因素。临床资料1 UC的诊断标准 :根据 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1] 进行诊断 ,确定病情程度、病变范围及疾病分期 ,并判定疗效。2 一般资料 :男 2 8…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新的诊断标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1993年6月8日—10日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在太原举行,会议主要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原草案是1978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系病学会杭州会议制定的。为便于了解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的演变,特重新发表原诊断标准(草案)和本次会议对诊断标准的修订。附1 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治疗标准(1978年)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 ( U C)是一种患病率逐渐升高的肠道疾病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临床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结肠镜及活检。尽管实验室检查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 ,但在反映UC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 ,具有重要的意义。现综述如下。1 大便常规和大便培养诊断 U C应首先确定肠道炎症存在 ,大便检查是一种最简便而有效的证实肠道存在炎症的检查。1995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重新制定了我国关于 U C的诊断标准 ,强调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  相似文献   

11.
SASP栓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9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从1992年7月至1993年2月,应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栓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经纤维结肠镜检查,按1978年全国消化疾病会议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确诊。39例病人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16—67岁,平  相似文献   

12.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病程迁延,易于反复,长期不愈者易致癌变。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药物,我们以大黄三七芍药汤灌肠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肠道门诊1989年1月~1996年1月就诊患者,均符合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究会制定的标准,患者以持续或反复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为主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有溃疡及慢性炎症,大便涂片及培养排除溶组织阿米巴及其他病原体。将收集…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症的种类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对本病的诊断标准,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1974年1月至1995年1月溃疡性结肠炎住院和门诊病人483例.结果:本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2%(30/483).重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3%.并发症的种类按其发生频率的多少依次为:严重的电解质紊乱(9.01%)、肠梗阻(8.11%)、大出血、菌群失调、肠穿孔(各3.6%)、败血症(2.70%)、肠瘘、癌变(各1.80%)、中毒性肠扩张(0.90%).本组溃疡性结肠炎早期并发症,除电解质紊乱外尚有大出血、中毒性肠扩张、败血症多见,随病程迁延则以肠梗阻、肠瘘、肠穿孔和癌变为主.并发症多发生于重度活动期(24.3%);其中病变累及全结肠为82%,左半结肠仅为18%.住院病人中该病病死率为6.08%,并发症组为23.08%,高于无并发症组(2%).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需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以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10218例的特点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目的分析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特点.方法对从1981年到2000年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1021 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病例数目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患者共10218例,其中最近10年报告的病例数目是前10年3.8倍.②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和直肠炎占70.20%,左半结肠炎占22.50%,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占7.30%.③病变类型初发型34.8%,慢性反复发作型52.6%,慢性持续性10.7%,急性暴发性1.9%.④病程75.5%患者小于5年,15.5%患者在5年和10年之间,只有9.1%患者大于10年.⑤肠外表现6.1%患者有肠外表现.⑥年龄发病的平均年龄是40.7岁(范围从6岁~80岁,高峰年龄段是30岁~49岁).⑦性别男女比是1.09.⑧吸烟病情严重程度和吸烟之间无负相关(P>0.05),⑨家族遗传性270例患者中有4例有家族史.⑩治疗单纯采用西药(氨基水杨酸类或/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占18.6%,单纯采用中医治疗的占20.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占59.1%,手术1.3%,其他治疗占0.9%.结论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数目在过去10年中显著增加,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程短,肠外表现少见,发病年龄相对较大,男女比例数目大致相等,家族遗传少见,吸烟与病情轻重之间无显著相关,中医药治疗在中国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乾坤肠康灌肠液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0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乾坤肠康是武当道教医药治疗胃肠疾病的一个秘方,经改变给药途径、修定原方,对500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观察治疗,并与锡类散合云南白药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参照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标准[1]。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病理及钡灌肠检查,排除感染性结肠炎及克隆氏、缺血性、放射性结肠炎,确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本文共统计了我院肛肠科1994年3月~1998年3月门诊及住院此病患者6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0例,男216例,女284例;年龄18~74岁,平均36.5岁…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复发性疾病,其并发症直接影响该病的预后。本文以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对本病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对北京协和医院1974年1月至1995年1月溃疡性结肠炎住院和门诊病人483例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并发症的种类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本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2%(30/483)。重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3%。并发症的种类,按其发生频率的多少依次排列如下:严重电解质紊乱(9.01%)、肠梗阻(8.11%)、人出血、菌群失调,肠穿孔(各3.60%)、败血症(2.70%)、肠瘘、癌变(各1.80%).中毒性肠扩张(0.90%)。本组溃疡性结肠炎早期并发症,除电解质紊乱外尚有大出血、中毒性肠扩张、败血症多见,随病程迁延则以肠梗阻、肠瘘、肠穿孔和癌变为主。并发症多发生于重度活动期(24.3%);其中病变累及全结肠为82%,左半结肠仅为18%。住院病人中该病病死率为6.08%,并发症组为23.08%,高于无并发症组(2%)。因此,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要提请广大临床医师注意:需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以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X线胃肠造影、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且需排除其他疾病[1],因此,X线和肠镜检查在UC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 (溃结 )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近年来逐渐在临床上受到重视并制订了较详细的诊疗标准[1]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 ,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表现 ,一般容易诊断。但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溃结 ,由于其症状多非特异 ,又很少因这些轻微症状而作结肠镜检查 ,致使诊治往往被延误。为此 ,本文对我院 1990年 1月~ 1999年 12月经结肠镜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 2 82例病人进行分析 ,着重探讨不典型表现病例的临床特征与结肠镜诊断的相关性 ,以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均来源于 1990年 1月至 1999年…  相似文献   

19.
笔者于 1 994年 3月~ 1 997年 1 0月将 90例溃疡性结肠炎 ( UC)患者分为中药、西药、中西药组三组进行了治疗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9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均符合 1 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会改制的诊断标准。为轻、中度患者 ,随机分为中药、西药、中西药组 ,每组 30例。男 42例 ,女 48例 ;年龄 1 5~ 60岁 ,平均 37岁 ,病程 0 .5~1 1年。治疗前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均正常。1 .2 治疗方法 :中药组用自拟溃结汤治疗 ,处方为补骨脂 30 g,五味子 1 0 g,肉豆蔻 1 …  相似文献   

20.
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lolitil,UC)是一种病因未明确的、以侵犯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症性肠病。1859年Wilks首先对该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1875年Wilks及Boas将该病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近百年来沿用此病名。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OIOMS)将该病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Nonspecific proctocolitis)。目前,临床上习惯将其称之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hnoniculcerative colitis,CUC)。笔者将着重对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intractable ulcerative colitis,IUC)的研究现状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