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四川南充是高发区之一。为了探索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生态,我们于1987年6月至1988年5月在南充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共捕鼠7种1677只,其总密度为12.15%(1677/13798)。其中野外捕获781只,密度为15.62%;室外362只,密度为9.95%;室内534只,密度为10.35%。野外以四川短尾鼩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分别占66.91%和26.50%;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77.15%。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1477只,有5种鼠携带HFRS病毒,42只鼠带毒,带毒率为2.84%。以黑线姬鼠带毒率为最高6.76%;次为褐家鼠2.42%;四川短尾鼩为1.76%。由此可见该流行区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四川短尾鼩。这些鼠种的带毒在自然界中起到储存病原体的重要作用。因此,控制疫区的鼠害对减弱HFRS病毒的传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抚顺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鼠类的带毒情况和抗体水平。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HFRS抗原,鼠血清用ELISA法检测汉坦病毒(HV)特异性Ig G抗体。结果抚顺市2013年间共捕鼠421只,鼠种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大林鼠为主,检出IFAT阳性17份,平均带毒率为4.04%。鼠血清HFRS抗体阳性率为12.59%。结论通过对2013年抚顺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鼠类的带毒情况和抗体水平监测分析,了解抚顺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潜在流行情况,为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成都市褐家鼠汉坦病毒带毒率调查,发现成都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鼠传播特征,为科学指导HFRS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鼠密度调查采用粉迹法,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汉坦病毒抗原。[结果]成都市鼠密度灭前为8.18%,灭后为2.40%;褐家鼠带病毒率为4.42%。[结论]成都市市区褐家鼠种群携带汉坦病毒,在防制成都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时应以控制褐家鼠种群密度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流行特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常规夹夜法;将鼠肺冷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病毒抗原。结果居民区鼠密度为1.85%,带毒率为3.33%,鼠种构成为褐家鼠、小家鼠、小仓鼠和大仓鼠,褐家鼠带毒率最高为3.35%;野外鼠密度为1.13%,带毒率为2.44%,鼠种构成为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田鼠、大林姬鼠、小仓鼠和社鼠,黑线姬鼠带毒率最高为6.67%。不同区域鼠类群落结构为褐家鼠均有分布,且为优势鼠种;小家鼠和大仓鼠分布于9个市,构成比位居第2位;小仓鼠、黑线姬鼠和田鼠分布区域较少;社鼠和大林姬鼠仅分布在河北省北部承德山区。结论褐家鼠是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应对该鼠种有针对性地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以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福建口岸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RT -PCR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0年福建口岸鼠类监测共捕获的839只啮齿动物,褐家鼠为优势鼠种(58.52%),检出汉城型汉坦病毒(Seroul virus,SEOV)核酸阳性49份,带毒率5.8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5.24%)和黄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锦州市鼠种构成、鼠密度、带毒率,为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捕鼠,用免疫荧光法对鼠肺检测出血热病毒抗原,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检测鼠血膜IgG抗体。结果 2010-2012年锦州市出血热疫区捕鼠2科4属5种,共960只,鼠优势种在村内为褐家鼠,在野外为黑线姬鼠,平均鼠密度为1.54%,平均鼠带毒率为2.26%。3年中,鼠密度和鼠带毒率均逐年增加,2012年鼠密度与2010、2011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鼠带毒率与2010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锦州地区鼠间疫情呈散发分布,近几年疫情有上升和扩散趋势,应严格监测疫区动态,避免人群出血热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厦门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出血热),出血热宿主动物及其自然感染汉坦病毒状况,明确主要传染源种类,为预防和控制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笼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对鼠肺检测出血热病毒抗原,血清检测抗体。结果 2008-2009年厦门市鼠形动物总捕获率为8.02%,属于2目2科6种,以褐家鼠(45.14%)为优势种。宿主动物血清阳性率为13.45%,褐家鼠血清阳性率为21.52%;宿主动物带毒率为2.52%,带毒指数为0.037 77。宿主动物带毒率调查阳性均为褐家鼠,全市褐家鼠带毒率为2.63%,此次监测结果与厦门市20世纪80年代宿主动物调查结果无差别(P>0.05)。结论厦门市存在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出血热疫源地,提示应根据褐家鼠的生态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以褐家鼠为主的鼠密度,降低出血热发生和流行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口岸鼠类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性、特征,分析口岸鼠类传播HFRS的危险性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2006.4~2007.3,采用常规夹日法捕捉鼠类。用直接免疫荧光法(FA)进行鼠类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检测,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口岸平均鼠密度为1.81%;小家鼠为室外主要优势鼠种(构成比50.77%),褐家鼠为室内主要优势鼠种(构成比4.10%)。小家鼠带毒率5.05%,黑线姬鼠带毒率6.33%,鼠类肾综合征出血热平均带毒率为5.13%。8月份为鼠类活动高峰期。结论为了防止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保护口岸人群健康,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及时进行媒介控制。  相似文献   

9.
1981年10月~1984年1月在河南省新安县两个观察点进行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的调查,发现褐家鼠是村内优势鼠种(57.9~81.4%),其携带EHF病毒抗原者占8.76%,为全部带毒鼠的87%。野外优势鼠种(54.3%)的黑线姬鼠,检奄359只,均未发现带毒鼠。褐家鼠带毒的季节高峰与人群发病率高峰有密切关系。说明褐家鼠是当地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当地黑线姬鼠参与本病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马师  田艳玲  高飞龙 《职业与健康》2007,23(22):2069-2070
目的掌握河南省开封县鼠类分布特征,了解鼠类自然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EHFV)现状,为控制人类出血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用布夹法开展鼠密度调查,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鼠肺带毒检查。结果共有效布放鼠夹3451夹次,捕获鼠886只,鼠密度为25.67%。带毒50只,鼠类带毒率为5.64%。捕获鼠种有大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和小仓鼠。结论证实河南省开封县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自然循环,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南充市的流行规律与特征,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历年HFRS疫情,开展动物密度、种群、带病毒率及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5年来南充市HFRS平均发病率为4·30/10万,死亡率为0·18/10万,病死率为4·09%。发病率最高是三区(7·83/10万)、蓬安(6·52/10万)和营山(4·02/10万),发病呈现5-7月和10月至翌年1月2个高峰;年龄以16~55岁组为多(85·70%);职业以农民为高(78·50%),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3·31%;宿主动物以黑线姬鼠与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鼠肺HFRS抗原阳性率为5·20%,鼠带病毒率以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为高,黑线姬鼠与褐家鼠,褐家鼠与四川短尾带病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南充市是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HFRS疫区,发病呈高度散发和相对集中的流行特点。主要宿主动物及传染源是黑线姬鼠与褐家鼠,HFRS发病与鼠类总密度和居住区内褐家鼠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山东省2003-2004年汉坦病毒(HV)宿主动物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捕捉HV宿主动物,液氮保存,用直接荧光法检测宿主动物肺抗原,间接荧光检测血清抗体。结果宿主动物HV带毒率分别为褐家鼠6.24%,小家鼠2.55%,黑线姬鼠5.00%,莉腈5.56%,其余鼠种未发现带毒,核酸分析均为汉城型HV;室内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大仓鼠为优势鼠种;鼠带毒率与人间疫情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r=0.920)。结论山东省HV宿主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自1991年以来对周宁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开展控制的效果研究。通过历年监测资料综合分析,证实了黑线姬鼠、褐家鼠和黄毛鼠是周宁县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疫区类型属姬鼠为主的混合型疫源地。自1991年以来每年坚持在春秋季节进行两次大规模的以灭野鼠为主,并灭家鼠的防制措施,使鼠密度、带病毒鼠指数大幅度下降,人群发病率比灭灵前18年年均下降54.16%,比灭鼠前5年下降67.37%。监测发现,随着灭鼠工作的深入开展,鼠种构成及带病毒状况发生变化,近年来野外针毛鼠、黑线姬鼠构成明显下降,带病毒率减少,黄毛鼠构成相对上升。  相似文献   

14.
长春市家栖鼠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长春市家栖鼠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特征,为科学指导HFRS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鼠情监测采用夹夜法,将鼠肺切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病毒抗原。结果长春市家栖鼠类群落由褐家鼠、大林姬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东方田鼠、布氏田鼠、黑线仓鼠组成,平均鼠密度7.0%,褐家鼠为优势种,且该鼠带病毒率最高。结论褐家鼠是长春城市和农村居民区鼠害防制的重点鼠种,也是HFRS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林区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林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自然疫源地的监测研究,了解了小兽组成,优势鼠种及带病毒率。优势种长白山林区为大林姬鼠和棕背鼠;小平安岭林区为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大兴安岭林区为黑线姬鼠和莫氏田鼠;阿尔泰林区为红背鼠和棕背鼠;贵州绥阳区为社发林区比较,后者一些栖息农田草原及家栖鼠已经侵入,前者则为林栖种类,没有非林区鼠侵入的原始森林目前未发现病毒抗原阳性。  相似文献   

16.
廉江地区某镇鼠类及其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广东省廉江地区农村鼠类广州管圆线虫、带状链尾蚴、肝毛细线虫和旋毛虫感染的情况。方法在室内、外采用电捕鼠器、鼠笼和粘鼠板等方法捕鼠,鉴定种类后,取其心肺组织、肝脏和膈肌检查广州管圆线虫、带状链尾蚴、肝毛细线虫和旋毛虫的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鼠类236只,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臭衲腈、施氏屋顶鼠和社鼠6种,其中黄胸鼠为优势种,占58.5%,其次为褐家鼠,占22.5%。上述鼠寄生虫的总感染率约为3559%。其中,广州管圆线虫和带状链尾蚴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7.37%和16.95%;肝毛细线虫感染率较低,为127%;旋毛虫的感染率为0。不同鼠种中褐家鼠的寄生虫感染率最高(66.00%).感染的寄生虫种数亦最多.黄胸鼠次之(35.50%)。广州管圆线虫在野栖鼠中感染率很高,在家栖鼠中感染率很低;带状链尾蚴在野栖与家栖鼠中均可找到,只是在野栖鼠中感染率较高;肝毛细线虫仅在家栖的褐家鼠中检出。结论广东省廉江地区农村鼠类广州管圆线虫与带状链尾蚴感染情况相当普遍和严重;肝毛细线虫亦有一定程度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临沂市河东区肾综合征出血热防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摸清临沂市河东区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人间及兽间疫情 ,以便有效控制HFRS流行。方法 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T)检查病人及健康人群HFRS特异抗体 ;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 ;以IFAT检测鼠肺汉坦病毒抗原 ;采用灭鼠、疫苗接种和健康教育等措施控制HFRS流行。结果  1973~ 2 0 0 2年共发生HFRS 2 112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14 .2 9/10万 ,死亡 91例 ,病死率为 4.3 1%。 1973~ 1984年河东区为姬鼠型HFRS疫区 ,1985年起 ,出现家鼠型HFRS流行。本区有鼠类 2目 6种 ,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 (77.2 9% ) ,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种(5 0 .64 % ) ,带病毒率分别为 4.5 6%和 4.12 %。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 ,随着疫区时间的推移而增高。结论 临沂市河东区由姬鼠型HFRS疫区演变为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HFRS疫区 ,开展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能有效控制HFRS流行。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进一步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云南省的流行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并在固定监测点及面上常规调查中采集人血清、鼠血清和鼠肺做汉坦病毒(HV)抗体和抗原检查。结果2004年全省共报告HFRS 55例,死亡2例,年发病率0.13/10万,病死率为3.64%。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红河州和楚雄州。在固定监测点泸西、寻甸和永胜县捕获鼠类10种803只,采集鼠血清314份,人血清313份,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带病毒率为3.89%(26/668),带病毒鼠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高山姬鼠、臭鼩鼱和短尾鼩;对鼠及人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50%和2.24%。在滇西地区10个县(市)采集到16种896份鼠肺标本,带病毒率为3.01%(27/896),带病毒鼠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大足鼠、短尾鼩、高山姬鼠和臭鼩鼱。结论进一步证实云南省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也存在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姬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的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广西地区野鼠戊型肝炎病毒相关抗体的血清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广西地区野鼠有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相关抗体的阳性率。方法利用HEV核衣壳蛋白的不同多肽片断作为包被抗原,采用酶免疫法测定广西地区556只各种野鼠外周血抗-HEV。结果556只各种野鼠中,共有90只(16.2%)抗-HEV阳性。其中,353只褐家鼠中,68只(19.3%)阳性,152只黄胸鼠中,22只(14.5%)阳性,两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1);51只其他鼠类(板齿鼠、竹鼠、鼷鼠、小家鼠)均未测出抗-HEV。不同地区鼠类的抗体阳性率不同,农村明显高于城市(P<0.05),卫生状况差的地点鼠类抗体阳性率最高。结论广西地区的野鼠中大约16%有抗-HEV抗体存在,这些野鼠感染过HEV或HEV相关病毒,但这些鼠类是否构成相关病毒的宿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