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自杀倾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自杀倾向(包括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省六安市3所中等专业学校14~16周岁在校学生852名,有效调查人数840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特质对应方式问卷(TCSQ),进行抑郁、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心理状况评定;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自杀行为定义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与自杀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结果 840名14~16周岁儿童中,父母均外出打工146名,仅父亲外出打工149名,仅母亲外出打工39名.父母外出打工与否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221 5±5.513 92),父母均未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915 0±5.857 61),与父母均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30.527 4±5.886 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40名儿童中,有过自杀意念者占37.0%;有过自杀计划者占12.5%;有过自杀行为者占6.3%;仅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3.8%,仅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4.1%,与父母均未外出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RR=0.714,95%CI=0.517~0.986,P=0.041)和民族(RR=2.441,95%CI=1.087~5.480,P=0.031)对14~16岁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仍有一定影响,其中除自杀意念外,抑郁、焦虑检出率及自杀计划、自杀行为发生率等与同年龄组无父母外出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探讨父母外出打工类型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情商的影响. 方法 以年级和专业为分层因素,采用单纯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2所高校23个班级共1 120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曾经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情商得分比较,除父亲外出与父母均外出无差异外,父母外出类型对大学生的情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364,P=0.000);父亲外出与母亲外出、父母均未外出的大学生情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03,P=0.022;F=28.750,P=0.000);母亲外出与父母均外出、父母均未外出的大学生情商得分比较差异显著(F=10.567,P=0.001;F=51.736,P=0.000).父母均外出与父母均未外出的大学生情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035,P=0.000),结果显示,母亲外出对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情商影响较大.单因素非条件logicstic回归分析,民族、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担任班干和吸烟是保护因素,父亲外出打工的时间为危险因素. 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类型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情商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川市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父母外出打工的差异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开展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 ,抽取汉川市6所中小学生2548名(留守儿童1284名,非留守儿童1264名),使用SCL-90心理健康测量量表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不同打工类型的留守儿童焦虑和敌对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及总分、总症状指数、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阳性症状痛苦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焦虑、敌对因子得分低于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能主动向老师倾诉心事的留守儿童比例低于2%。结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如有一方家长在家作为抚养人(特别是母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河北省平山县、河南省卢氏县、江西省于都县、贵州省三穗县和四川省通江县贫困农村地区12≤月龄≤35仅父亲外出打工和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儿童看护人养育行为差异。方法在上述5个贫困县,采用分层抽样获得调查村,对村中所有12≤月龄≤35留守儿童养育行为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并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留守家庭类型对看护人养育行为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留守儿童680人,其中68.5%的调查儿童父母均外出务工,祖辈看护人占73.0%。在儿童12≤月龄24和24≤月龄≤35,在控制了看护人性别、民族、是否抑郁、地区及经济情况等因素后,仅父亲外出打工家庭的留守儿童接受"早期启蒙和回应性养护"养育行为分别是父母均外出打工家庭留守儿童的2.81倍(95%CI=1.67~4.73)和3.16倍(95%CI=1.81~5.49),仅父亲外出打工家庭的留守儿童接受至少2种积极养育行为的情况分别是父母均外出打工家庭留守儿童的2.59倍(95%CI=1.55~4.35)和2.77倍(95%CI=1.57~4.92)。在儿童24≤月龄≤35,仅父亲外出打工家庭的留守儿童看护人实施"儿童拥有图书"行为是父母均外出打工家庭儿童的1.89倍(95%CI=1.09~3.29)。结论不同的留守类型对儿童看护人养育行为存在影响,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儿童的看护人养育行为劣于仅父亲外出打工儿童。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探讨留守状况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某县2所农村中学3410名初一~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较差,1种或几种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为32.2%,而非留守学生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4,P=0.000);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36.3%)高于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控制父母文化程度、青少年性别、年龄、家庭住居地后,母亲打工和父母双方打工是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不容乐观。应鼓励农村父母尽可能留一方在家照顾子女上学。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儿童肥胖的生活行为因素和家庭聚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肥胖与其生活行为因素、父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儿童肥胖的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选取北京市城郊21 198名2~18岁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问卷调查包括儿童肥胖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父母的肥胖情况;体格测量主要为儿童的身高、体重.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一般性描述、趋势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采用国际肥胖工作组推荐的儿童肥胖参考值(IOTF参考值),21 198名2~18岁儿童肥胖率为5.6%.儿童吸烟、饮酒等行为因素及其肥胖状况存在家庭聚集性.父母均不吸烟、一方吸烟、双亲均吸烟的子女吸烟率分别为1.50%、2.93%和6.01%(χ2趋势=45.422,P<0.01);父母均不饮酒、一方饮酒、双亲均饮酒的子女饮酒率分别为5.85%、9.12%和13.96%(χ2趋势=107.009,P<0.01).根据双亲BMI状态分组,"父母正常"、"父亲肥胖"、"母亲肥胖"、"双亲肥胖"各组中儿童肥胖率分别为3.29%、11.48%、9.12%和27.01%(χ2趋势=293.404,P<0.01).控制性别、年龄后,体育锻炼、睡眠、吃禽类食物、看电视、饮酒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控制年龄、性别、青春期等协变量,与父母体重正常相比,母亲肥胖对女儿肥胖的影响较大(OR=5.93,95% CI:3.57~9.84),而父亲肥胖对儿子肥胖的影响较大(OR=4.29,95% CI:3.21~5.72).父母同时肥胖对女儿肥胖产生的影响(OR=28.51,95%CI:15.13~53.72),远远大于其对儿子肥胖的影响(OR=7.21,95% CI:4.07~12.75);其对2~5岁、10~12岁儿童的影响(OR=18.67,95% CI.49~234.46;OR=22.25,95% CI:10.62~46.59),大于其对其他年龄组肥胖的影响.结论 父母肥胖可能是儿童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关联存在性别、年龄差异.父母生活行为对儿童具有重要影响,对儿童肥胖的预防或干预应重视家庭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了解湘西州农村留守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其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为教育部、卫生部门针对留守儿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湘西州628名农村留守初中生,对偏食、吸烟、饮酒、自杀意念、网络成瘾、缺乏锻炼等健康危险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湘西州农村留守初中生偏食、吸烟、饮酒、自杀意念、网络成瘾、缺乏锻炼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14.01%,14.65%,24.84%,10.19%,1.59%,60.35%,其中吸烟、饮酒、网络成瘾行为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留守初中生中大家庭的吸烟行为、父亲学历为中学及以上的偏食行为报告率较高;母亲学历为中学及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为2 000元以上、父母外出1年以上才能与子女相见的饮酒行为报告率较高;外出父母与子女0.5年才能相见的网络成瘾行为报告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家庭因素对湘西州农村留守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应结合家庭因素制定预防措施,重点干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皖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寻找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促进措施.[方法]从皖南某两个县各抽取1所小学和初中,共计1098人,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皮脂厚度等指标,并比较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有关身体发育指标和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1]有51.7%的调查对象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2]父亲外出务工组和父母亲都外出务工组舒张压低于无外出务工组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分别为:t=2.93, P=0.0034; t:2.36, P=0.0182,协变量为年龄和性别);父亲外出务工组皮脂厚度低于无外出务工组皮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 P<0.0001;协变量为年龄和性别);[3]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0.90%,超重发生率为14.12%,肥胖的发生率为5.19%,其中低体重发生率在父母有无外出务工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7, P=0.023).[4]因心情不适而请假天数和父母外出务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1, P<0.01).[结论]加强对留守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关注,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营养和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10月—2022年1月分层整群抽取合肥市12所幼儿园3 575名儿童,由父母分别填写情绪自评量表,由母亲填写家庭一般情况和儿童自闭症行为问卷,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关联。探讨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异常检出率为6.13%,男童自闭症行为(7.57%)检出率高于女童(4.53%)(χ2=14.366,P<0.001)。以父亲无焦虑母亲无焦虑为参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有焦虑母亲无焦虑(OR=1.817,95%CI:1.053~3.135)、父亲无焦虑母亲有焦虑(OR=4.834,95%CI:3.519~6.641)、父亲有焦虑母亲有焦虑(OR=6.740,95%CI:3.902~11.640)均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风险的增加相关(P<0.05);以父亲无抑郁母亲无抑郁为参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无抑郁母亲有抑郁(OR=5.148,95%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模式的潜类别,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四川省资中县2所乡镇中学2805名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以其中1596名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MPLUS7.4软件运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根据潜在类别模型将八类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分4个潜类:高危险行为组,即所有的健康危险行为条件概率相对均高,有69人,占总体4%;高自我伤害和自杀行为组有321人,占总体20%;中等危险行为组有479人,占总体30%;低危险行为组,即所有的健康危险行为条件概率均低,有727人,占总体46%。多类别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低危险行为组,父母关系越不好(OR=4.491,95%CI=2.480~9.727)的留守男生(OR=2.221,95%CI=1.319~3.740)更易进入高危险行为组;月生活费高(≥700元)(OR=2.032,95%CI=1.175~3.514)、父母关系不好(OR=2.983,95%CI=1.927~4.616)的留守儿童更易进入高自我伤害和自杀行为组;月生活费高(OR=2.448,95%CI=1.497~4.004)、父母关系一般(OR=1.774,95%CI=1.305~2.411)的高一(OR=2.016,95%CI=1.409~2.883)留守男生(OR=2.109,95%CI=1.654~2.689)更易进入中等危险行为组。结论留守儿童的健康危险行为存在明显潜类别,行为成簇出现且比例不同,生活费越高且父母关系越差的男性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比例高。提示这类留守儿童是健康危险行为干预重点,并且应该制定成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农村婴幼儿的喂养模式,探讨农村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喂养模式与其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从安徽省2个县、12个行政村,选取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和双亲均未外出婴幼儿各212名,使用自编婴幼儿喂养模式问卷进行喂养模式调查,对问卷项目进行筛选,对问卷信度、效度进行评价;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发育测量与评价,外周血血红蛋白、锌元素测量,尿碘检测,婴幼儿神经精神发育检查。结果农村婴幼儿喂养模式可分为传统型、动物蛋白型、营养型、饮料型4种类型。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在营养型、动物蛋白型2个维度的高因子得分所占比例少于对照组(P<0.05)。农村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营养不良检出率(4.7%)、营养性贫血检出率(19.8%)、锌缺乏率(46.2%)、碘缺乏率(21.7%)均高于对照组(0.9%,8.5%,34.4%和12.7%)(P<0.05)。智力低下和边缘智力的检出率(3.8%,20.8%)高于对照组(1.9%,10.4%)(P<0.05)。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传统型饮食模式维度低分组营养不良检出率相对较高,而高分组肥胖检出率相对较高(χ2=18.725,P=0.002);动物蛋白型和营养型2个维度均表现为得分较低组营养性贫血和锌元素缺乏检出率高于得分较高组,得分较低组智力低下和边缘智力的检出率相对较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农村留守婴幼儿喂养模式与非留守儿童存在一定差异。婴幼儿营养状况与传统型饮食摄入频率有关,营养性疾病、智能发育与动物蛋白型和营养型饮食频率摄入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个性、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流调用儿童抑郁量表(CES-DC)对270名7~16岁农村留守儿童和609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比较2组儿童的个性和抑郁症状,并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留守儿童精神质、神经质得分分别为(5.25±2.56),(9.48±5.33)分,高于非留守儿童的(4.79±2.16),(8.10±4.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留守儿童个性偏差检出率为64.4%,高于非留守儿童的47.6%(χ2=21.25,P<0.01);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0.4%,高于非留守儿童的27.8%(χ2=13.78,P<0.05);CES-DC得分(18.24±8.65)分,高于非留守儿童的(15.85±7.45)分(P<0.01);相关分析提示,EPQ中精神质、神经质量表与CES-DC呈正相关(r=0.198,r=0.372,P<0.01);儿童性别、年龄、同伴交往、父母近亲结婚、家庭状况满意度、自我评价、学习成绩、与父母见面频率、父母期望、精神病家族史共10个变量影响着留守儿童的个性和抑郁情绪.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偏差和抑郁症状较突出,应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池州市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512名3~5岁池州市农村学龄前儿童,使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Conners 父母用量表对其家长进行调查,分析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池州市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学龄前儿童的31.9%,其焦虑因子得分(0.36±0.34)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0.32±0.31)(P<0.05),农村学龄前男童的焦虑因子得分(0.31±0.32)低于国内常模(0.60±0.61),女童的焦虑因子得分(0.35±0.32)低于国内常模(0.51±0.59)。主要照看人为父亲或母亲、主要照看人职业为企事业单位工作/商业服务、父母仅一方外出、父母外出打工的起始年份在2011年及之前、父亲和(或)母亲在儿童出生前开始外出打工、儿童为非独生子女、消极应对方式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因子得分较高(P<0.05)。 结论 池州市学龄前农村儿童焦虑因子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学龄前农村非留守儿童,其焦虑水平受主要照看人类型及其职业、父母外出类型及起始年份、父母外出时儿童月龄、儿童是否独生子女、应对方式的影响,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当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抽样调查,对照研究。选取长治市3县区共983名初一到初三的学生采用儿童行为问题父母评价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问题。结果当地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明显,检出率为59.7%,非留守儿童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0.0%。两者比较,以留守儿童组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59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外出时间长、文化水平低等为初中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严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留守儿童父母应避免双方长时间外出打工,外出期间应多与子女沟通,关注其心理、行为健康。  相似文献   

15.
探究早年留守经历对流动青少年依恋关系的影响,为青春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珠海、中山、东莞、深圳和广州各1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六~八年级全部学生1 544名(留守组763名,未留守组78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进行测评.结果 留守组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父亲信任、父亲沟通维度及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低(t值分别为-5.63,-6.04,-5.53,-4.06,-6.97,-5.71,P值均<0.01);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维度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高(t值分别为5.62,3.31,2.59,P值均<0.01);留守组与非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维度及同伴依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母亲信任、母亲沟通、母亲依恋、父亲信任、父亲依恋、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1.30,-0.95,-2.88,-0.87,-1.34,-1.24),是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63,0.46,0.62,P值均<0.05);分离期间见面频率为每月都见是留守组儿童母亲依恋、父亲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9.67,10.52,P值均<0.01);与父母均分离是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2.66,-1.78,-4.36,P值均<0.05);留守期间隔代监护是留守组儿童父亲疏远及同伴疏远的消极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0.40,-0.68,P值均<0.05);分离年龄在4~5岁是留守组流动儿童同伴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5.79,P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国农村儿童忽视评价常模”中制定的量表和评价方法,采用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于2010年12月分别在陕西省和重庆市各抽取3个区(县),再在每个区(县)抽取部分0~6岁农村儿童共1568名作为调查对象,用忽视率和忽视度描述其受忽视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忽视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1568名调查对象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数分别为859和709名,总的忽视率为29.78% (467/1568),忽视度为48.51±6.49.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忽视率分别为34.34%(295/859)、24.26%( 172/709)(P<0.05),忽视度分别为49.59±6.54、47.19±6.18(P<0.05).0~2岁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8.59±6.33、45.78 ±5.94,3~6岁组分别为50.43±6.60、48.25±6.16;男童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9.83±6.67、47.36±6.28,女童组分别为49.32±6.38、47.01±6.08(P值均<0.05).0~2岁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率为39.33%(153/389)、18.54%(56/302);男童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率为34.91%(162/464)、25.13%(94/374),女童组分别为33.67% (133/395)、23.28%(78/335)(P值均<0.05).留守儿童中父亲文化程度低、儿童与母亲关系疏远者更容易受到忽视(OR值分别为1.29、1.55,P值均<0.05),非留守儿童中父亲职业为务农或外出务工、父母之间关系不好者更容易受到忽视(OR值分别为0.85、1.92,P值均<0.05).结论 西部地区农村儿童忽视状况较为严重,留守儿童的忽视率和忽视度均高于非留守儿童,且两组儿童忽视率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了解哈尔滨市45岁城市留守与非留守幼儿行为问题差异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11—12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哈尔滨市12所幼儿园208名45岁城市留守幼儿和按同班级、同性别、出生日期(3个月之内)匹配的城市非留守幼儿208名,对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幼儿一般信息、儿童行为量表、家庭功能量表等.结果 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2%和15.9%(χ2=1.32,P=0.25);留守组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6.7%)高于男童(13.6%)(χ2=5.52,P=0.02).留守组(26.78±30.22)与非留守组(21.77±30.06)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P=0.00),且思维问题和攻击性行为问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36,-3.47,P值均<0.05).家庭功能量表各维度与留守组幼儿思维问题和攻击性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1);在非留守幼儿组仅家庭功能角色维度与幼儿攻击性行为呈正相关(r=0.17,P<0.05).家庭功能沟通维度、角色维度对留守幼儿思维问题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0和0.24,家庭功能角色维度和行为控制维度对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7和0.18(P值均<0.05);家庭功能角色维度对非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回归系数为0.17(P<0.05).结论 留守组幼儿思维问题和攻击性行为问题比非留守组幼儿严重,留守和非留守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功能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岳阳市不同类型儿童(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岳阳市免疫规划工作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2014年采取两阶段按容量比例概念抽样法进行抽样,采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入户调查表”入户调查儿童建卡(册)、证情况以及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加强免疫接种情况,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接种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1 650人,其中留守儿童746人(45.2%),非留守儿童904人(54.8%)。 监护人主要为父母(57.5%,949/1 650)和外/祖父母(41.8%,690/1 650);其中父母文化程度以高中或中专为主(81.1%,770/949),外/祖父母以初中及以下为主(99.71%,688/690);留守儿童传统五苗基础免疫接种率(92.80% vs. 97.00%, χ2=15.83, P<0.001)及全程接种率(87.30% vs. 90.40%, χ2=4.03, P=0.045)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男性(OR=0.403)、监护人文化程度高(OR=2.835)、父母收入水平高(OR=0.406)、监护人为母亲(OR=0.328)的传统五苗接种率越高。 结论 儿童性别、监护人文化程度、父母收入水平、监护人类型是影响留守儿童传统五苗合格接种的因素;母亲外出对留守儿童疫苗接种情况影响最大;岳阳市留守儿童基础免疫预防接种工作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市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0~3岁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进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哈尔滨市四个行政区0~3岁儿童1 538人,完成《儿童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包括儿童一般资料,饮食行为特点,抚养人的喂养行为以及抚养人对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四个方面内容。 【结果】 哈尔滨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6.6%。3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表现出“不良进食习惯”(χ2=13.37,P=0.004),2岁及以上儿童的“胃口差”的问题更严重(χ2=7.97,P=0.047)。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顺位结果表明,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吃饭地点不固定”、“吃饭时做其他事情”、“道具辅助进食”,均属于不良进食习惯。多因素分析显示,父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儿童更容易发生饮食行为问题;收入对于儿童饮食问题产生的影响则取决于父亲的文化程度,对于父亲教育水平为高中的儿童,家庭月收入越高,儿童发生饮食行为问题可能性越大。 【结论】 哈尔滨0~3岁儿童中饮食行为问题较为多见,应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喂养态度和喂养方式,在以家庭、社区为中心的环境中进行合理的饮食行为干预,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