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上海市黄浦区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种群构成,以及德国小蠊对3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有效防治德国小蠊侵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粘捕法开展蜚蠊监测,采用药膜法开展德国小蠊抗药性实验测定。结果 黄浦区2022年1—12月共布放粘蟑纸1 200张,有效粘蟑纸1 139张,阳性49张,粘捕率为4.30%,捕获蜚蠊253只,总密度为0.22只/张夜,其中德国小蠊248只,黑胸大蠊3只,美洲大蠊2只。监测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环境的蜚蠊密度有明显差异,农贸市场密度最高,其次为中小餐饮机构。抗药性结果显示高效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残杀威对黄浦区德国小蠊现场品系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分别为213.51、155.36、96.02 min,德国小蠊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分别是90.09、3.84、8.45。结论 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是黄浦区蜚蠊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部队营区科学持续控制蜚蠊的方法,指导部队综合控制蜚蠊.方法 采取粘捕法和询问法调查蜚蠊密度.综合使用环境清理、密度监测、预防投药与重点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连续12年对营区蜚蠊密度进行监测,蜚蠊侵害率由调查初期的22.00%降为0.18%,连续11年(1998-2008年)蜚蠊侵害率控制在0.34%~2.93%之间.结论 实行定期蜚蠊密度临测,进行危害分析,对关键点进行综合防治控制效果明显,节省人力、物力,可减少盲目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药激法和粘捕法在蜚蠊密度监测中的比较分析,以能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效调查蜚蠊密度、消长规律和考核防治效果。方法以铁路车站、公寓、车辆段等单位工作场所、餐饮单位为调查对象,应用药激法、粘捕法每月中旬调查1次,调查周期为1年。结果2006年所有监测点捕获的成虫均为德国小蠊。粘捕法成虫密度(0.078只/板)显著高于药激法成虫密度(0.024只/点)(z=-2.293,/9=0.022),粘捕法若虫密度(0.419只/板)显著高于药激法若虫密度(0.046只/点)(z=-2.353,P=0.019),粘捕法总密度(0.497只/板)显著高于药激法总密度(0.072只/点)(z=-2.432,P=0.015);粘捕法年平均侵害率[(12.42±7.25)%]显著高于药激法侵害率[(2.85±2.42)%](t=4.787,P=0.01)。结论粘捕法检出率高于药激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2种方法的优缺点,应根据调查的目的而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4.
温州市蚊、蝇、蜚蠊密度监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温州市蚊、蝇和蜚蠊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为控制其孳生和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人工小时法、捕蝇笼法和粘捕法进行调查。结果共捕蚊4种2 378只,以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为主,月平均蚊密度为5.59只/人工小时,高峰期在5~8月。捕蝇12种9 203只,以家蝇和大头金蝇为优势种,月平均蝇密度为9.63只/(笼次.日),高峰期在6~8月。捕获蜚蠊3 071只,以德国小蠊为主,占94.30%,蜚蠊月平均密度为0.99只/盒。结论应采取环境治理与化学防制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将蚊、蝇和蜚蠊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现场探索3种蜚蠊密度测定方法之间在同一个单位内的有效性和可比性,以便积累数据,为统一蜚蠊密度监测、蜚蠊控制效果检查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3种蜚蠊侵害程度不同的单位,分别运用3种常用的蜚蠊密度监测和密度测定方法,在同一现场按照先目测、后粘捕、最后药激的程序同步进行比较试验.数据统计采用X2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和one way ANOVA处理.结果 (1)31家试验场所用3种方法同时枪测,除3家未发现蜚蠊外,其他28家均不同程度地检测到蜚蠊侵害.(2)目测、粘捕和药激法检测的阳率分别为48.82%、46.08%和48.44%,3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56,P≥0.05),密度指数分别为9.65只/间、7.04只/张和13.57只/间.(3)侵害程度无论高、中或低,3种方法检测获得的蜚蠊阳性率和密度指数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目前使用的3种监测方法均可用于密度监测和调查以及效果评价,但无论采用哪一种监测或调查方法,样本量的大小、监测人员的责任心和规范的实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阳性率和密度指数的高低,建议进一步研究建立粘蟑纸法的指标值.  相似文献   

6.
大连市行业系统蜚蠊侵染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大连市内四区行业单位的蜚蠊侵染进行现况调查。方法 粘捕法。结果 市内四区行业单位目前蜚蠊侵染率为63.52%,密度为9.13只/盒。结论 大连市区蜚蠊种群密度普遍反弹,开展全市性大面积灭蟑活动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近4年来平谷口岸鼠、蚊、蝇和蜚蠊的种群构成、季节变化规律及年度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控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平谷口岸鼠密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蚊密度分别为0.39只/灯·h,2.94只/灯·h,6.86只/灯·h;2011年、2012年、2013年蝇密度分别为3.9只/笼、7.4只/笼、10.0只/笼;平谷口岸尚未发现蜚蠊。结论近4年平谷口岸鼠、蝇、蜚蠊密度无显著性差异,蚊密度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攀枝花市四害密度监测分析与控制措施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监测了解攀枝花市四害种群、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蚊类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监测采用捕蝇笼法。结果鼠的年平均密度为0.75%,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1.70%;蜚蠊年平均密度为0.51只/盒,主要为德国小蠊,占53.44%;蚊的年平均密度为6.00只/人工小时,主要是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蝇的年平均密度为1.64只/笼,以家蝇和市蝇为优势蝇种。结论对鼠、蜚蠊的防制应采取加强卫生宣传以及治理环境和化学药物并重的综合治理方针;对蚊、蝇的防制则应主要采取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孳生地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兴化市城区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灯诱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2013年鼠密度0.4%,优势种群为褐家鼠,占53.6%;蚊密度为2.05只/(h·灯),优势种群为淡色库蚊,占89.2%;蝇密度为4.3只/笼,优势种群为家蝇,占72.7%;蜚蠊密度为0.5只/张,优势种群为德国小蠊,占88.3%.结论 兴化市城区鼠、蚊、蝇和蜚蠊等病媒生物种群密度低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标准,防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0 - 2018年南昌地区不同室内环境中侵害的蜚蠊种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城市蜚蠊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 - 2018年按照《国家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要求,采用粘捕法在南昌地区开展蜚蠊监测,收集监测数据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 - 2018年间,德国小蠊占所有捕获蜚蠊的96.97%; 南昌地区总蜚蠊密度为1.29只/张,总侵害率为9.22%;5类环境类型中,以餐饮环境的蜚蠊总密度及侵害率最高,分别是 2.31只/张和 15.54% ; 每年在第3季度出现蜚蠊密度与侵害率的高峰;9个县区中以西湖区的总蜚蠊密度和侵害率最高,分别达到5.62只/张和23.86%。结论 德国小蠊为南昌室内蜚蠊优势种,餐饮行业与农贸市场是蜚蠊侵害的重点区域,2010 - 2018年各年度间南昌地区蜚蠊侵害程度无显著变化, 老城区蜚蠊侵害最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璧山县四害的种群及季节消长规律,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电动吸蚊器诱捕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日法监测鼠密度。结果璧山县蚊虫以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捕蚊总数的42.36%和29.88%;蝇类以家蝇、黑尾麻蝇为主,分别占捕蝇总数的40.95%和25.25%;蜚蠊以德国小蠊、黑胸大蠊为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0.04%和29.37%;鼠类以黄胸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捕鼠总数的36.57%和33.01%。均有明显的季节性,7~9月为活动高峰期,在不同生境、不同季节密度差异显著。结论根据不同生境、不同季节,采用科学方法,将鼠害等卫生害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2022年河南省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等生态学规律,为河南省病媒生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笼夜法和粘鼠板法,全年单月监测;蚊虫监测采用诱蚊灯法,5-10月监测;蝇类采用诱蝇笼法,4-10月监测;蜚蠊采用粘捕法,全年单月监测。使用Excel 2010软件收集、整理数据。结果 2022年河南省鼠类监测累计回收有效夹114 124夹/笼/板,捕获鼠类651只鼠,鼠类捕获率为0.57%,小家鼠为优势种,全年鼠密度波动不大,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和农村自然村捕获率分别为0.46%、0.55%和0.69%;累计布放诱蚊灯3 390灯次,捕获雌蚊26 585只,雌蚊总密度为7.84只/(灯·夜),淡色库蚊为优势种,蚊密度高峰期在6-8月,其中养殖场的蚊密度最高,为21.72只/(灯·夜);累计布放1 803笼次诱蝇笼,捕蝇8 475只,蝇类平均密度为4.70只/笼,优势蝇种为家蝇和麻蝇,蝇密度高峰为7月,其中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为5.52只/笼;累计回收有效粘蟑纸23 075张,共捕获2 038只蜚蠊,蜚蠊平均密度为0.09只/张,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农贸...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厦门港船舶蜚蠊种群结构,为船舶旅游卫生、船舶媒介生物控制,以及防病提供依据。方法用蟑螂监测盒,选用新鲜面包作为诱饵和粘捕法进行调查。结果捕获蜚蠊981只,经分类鉴定:蜚蠊种群有2属3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76.1%,其次是美洲大蠊和澳洲人蠊。蜚蠊密度季节消长明显。结论厦门港船舶受蟑螂侵害最严重的主要为德国小蠊,是主要防制对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深圳市大鹏新区蜚蠊密度、消长规律及其种群分布情况,为蜚蠊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采用粘捕法对深圳市大鹏新区蜚蠊进行密度监测,计算蜚蠊密度及构成比。结果 共捕获蜚蠊15 981只,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89.09%,平均侵害率为32.64%,平均密度为4.76只/张,蜚蠊密度季节消长明显,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不同生存环境中蜚蠊密度不同,以餐饮业密度和侵害率为最高,密度达11.93只/张,侵害率为47.50%。结论 深圳市大鹏新区蜚蠊密度、侵害率较高,餐饮店、农贸市场蜚蠊侵害严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综合防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曲阜市蜚蠊种群分布和密度情况,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药激法进行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房间388间,捕获蜚蠊497只,均为德国小蠊。其中成虫312只,占62.78%,若虫185只,占37.22%,药激法蜚蠊平均侵害率为17.27%,粘捕法平均密度指数为O.62只/(盒·夜)。结论曲阜市蜚蠊在不同行业和场所的分布及侵害情况有所不同,必须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管理,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控制蜚蠊在全市扩散和蔓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国家体育场病媒生物密度的科学监测,掌握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制定专项防制方案,采取专项控制活动,确保奥运会开闭幕式免受病媒生物危害。方法密度监测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鼠夹法,蚊密度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法、勺捕法和小型容器检查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防制方法:鼠、蚊、蝇和蜚蠊均采用综合防制方法。效果评估方法:采用密度监测和问卷调查法。结果对外环境大型水体进行监测,总计取样84勺,阳性率为0;对场馆内小型积水进行监测,总计发现小型积水46处,无阳性积水处;对参加奥运会开闭幕式各类人员计220人进行问卷调查,均反映未受到病媒生物侵扰,投诉率为0。结论奥运会开闭幕式开展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科学有效,有力地保障了奥运会开闭幕式的顺利举行,实现了无病媒生物危害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5-2016年长垣县病媒生物监测情况。方法采用夹夜法对鼠密度进行监测、应用灯诱法对蚊类进行监测、应用诱蝇笼诱捕法对蝇类进行监测,应用粘蟑纸粘捕法对蜚蠊进行监测,对最终的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2015-2016年共放鼠夹25918夹次,有效夹为23761夹次,共捕鼠156只,鼠密度为0.66%。2015年-2016年捕蚊7 320只,平均蚊密度为6.3只/灯。2015-2016年共布放蝇笼530只,共捕获蝇类452只,平均蝇密度为0.68只/笼。2015-2016年共布放回收粘蟑纸6 450张,其中阳性288张,共捕获蜚蠊475只,平均密度为0.045只/张。结论长垣县主要防治对象为小家鼠、褐家鼠、大头金蝇、淡色库蚊、家蝇、德国小蠊,需根据各病媒生物的生活习性、季节消长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降低病媒生物的密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分析温州市蜚蠊种群及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粘捕法在全市按地域和行业分布进行密度监测,分析蜚蠊种群、分布、季节消长等特征.结果 温州市室内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占97.91%;密度分布以餐饮业和农贸市场为高,分别为4.28和3.33只/张;同时海岛洞头在地域分布中密度最高,为5.13只/张;季节消长呈现6月和11月双高峰.结论 温州市室内蜚蠊侵害情况严重,应加强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甘州区蜚蠊种群分布和侵害状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珐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采用粘捕法测定蜚蠊密度。结果甘州区蜚蠊仅为德国小蠊,总侵害率为24.63%,总密度为1.98只/张;餐饮业受蜚蠊危害最为严重,侵害率为41.77%,密度为3.63只/张,农贸市场最低;蜚蠊密度和侵害率高峰主要在8月和12月。结论蜚蠊已成为甘州区主要病媒生物,应加强监测工作,建立长效防治机制,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内江市2011-2013年蜚蠊密度进行分析,掌握其种群结构、季节消长和不同场所密度情况,为蜚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市区选择3个监测点,于2011-2013年每月中旬监测1次,采用粘捕法分别在农贸市场、餐饮、宾馆、医院和居民区不同环境进行密度、种群、季节消长和场所情况调查。结果 2011-2013年内江市共布放粘蟑纸6480张,回收6480张,捕获蜚蠊22 478只,平均密度为3.47只/张;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8.09%;蜚蠊密度的季节消长呈双峰型,4月和7月各出现一个高峰;农贸市场平均密度最高为9.68只/张。结论内江市的优势种为德国小蠊,蜚蠊孳生地广泛,农贸市场是重要生境,应加大对农贸市场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控制蜚蠊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