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血府逐瘀汤临床治疗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艳 《北京中医药》2008,27(7):569-571
血府逐瘀汤是行气活血的代表方剂,主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由于该方具有气血兼顾、升降同用、攻中有补的特点,临床广泛应用于多系统、多脏腑的治疗.本文阐述了用该方治疗头颈部疾病、心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及临床研究进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与瘀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症"范畴.瘀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流缓慢或血滞体内的病理现象,也是引起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根据中医学"肺主治节,朝百脉"、"气血相关"、"痰瘀同源"及"久病入络"等理论,瘀血与哮喘发病必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血府逐瘀汤源于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乃活血化瘀代表方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调节情志。丹毒因兼感湿邪,瘀蒸血分,经久缠绵不愈实属湿热过盛成毒,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不寐为瘀血内阻,气血不能上奉,心神失养,肝魂失敛,血府逐瘀汤消瘀固神,畅通经脉;月经不调为瘀血内停而致气血不和、经络不通,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温经止痛;心悸为气血亏虚,血脉瘀阻,心失所养;血府逐瘀汤活血通络,益气宽胸。《伤寒论》各篇皆标明"病脉证治",病者本也,体也;证者标也,象也;有病始有证,辨证方能识病,识病然后施治;女性与月经相关的疾病,如月经后期甚至闭经、月经色暗、有血块、痛经等,病机关键在血瘀兼气滞,故活血化瘀,辅以疏肝理气,辨证论治须与专方专药结合,血府逐瘀汤针对气滞血瘀证常能获效。方剂辨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运用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4.
李新存 《新中医》2017,49(1):218-220
血府逐瘀汤为古代名方,用于治疗"血府"内蕴"瘀血"的各种病证。本方功能运气活血、祛瘀止痛,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的特点。"血府血瘀"的病证很多,并有痰瘀同病,表现各异,临床上证侯变化多端,虽病不同,但只要有瘀血内结血府,均可应用血府逐瘀汤临证化裁,以达"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相似文献   

5.
血府逐瘀汤治疗干燥综合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四逆散、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化裁而来,其功效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使瘀血去而又不伤血,是其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为靶器官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属中医学燥证、痹证等范畴.SS初期多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病程日久则血行涩滞,瘀血内生.笔者临床观察到一些SS患者不仅可表现有瘀血征象,而且实验室检查也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例举2例.  相似文献   

6.
周斌  张钟爱 《吉林中医药》2007,27(10):59-60
《医林改错》在"脏腑记叙"的基础上提出"脑髓说",中老年患者脑髓空虚;在气血合脉说的基础上详论了"瘀血辨治","凡有瘀血也令人善忘"。治疗老年性痴呆,王清任提出了补气生血和活血化瘀开窍等治法。  相似文献   

7.
消、托二法治疗妇科瘀血证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人以血为用,因经、孕、产的关系,女性在发病上多有致瘀的机会,故血瘀是妇科多种疾病的一个主要病机,其致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见出血、疼痛、瘕等症.治疗上以前人提出的"活血化瘀"为大法[1].然临床上见妇人因瘀血致病者,或因手术创伤,留而成瘀的同时气血受损,或因病深日久体虚,或因内伤七情,肝郁而脾伤,故在瘀血证的基础上易合并"正虚"之证,此时单用活血化瘀法以攻邪则正气更虚而瘀血难消,难以获效.消、托二法是中医外科内治法的常用法则.消法的主旨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亦即用方药使有形之邪得以消散,见血瘀者以和营化瘀.托法则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以扶助正气,托毒邪外出[2].消、托二法合用以治瘀血内留而正气已虚之证,既寓攻邪实之意,又有扶助正气以加强攻邪之功,使邪去而正不衰,正气足则邪实更易消散.笔者在临证时辨证运用消、托二法治疗妇人瘀血证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郑东 《国医论坛》2006,21(3):54-56
血府逐瘀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载于《医林改错》.方由桃仁、红花、赤芍、当归、生地、枳壳、柴胡、川芎、牛膝、桔梗、甘草等11味药物组成,功可调气行血、活血祛瘀,主治瘀血郁结血府引起的多种病症,诸如胸闷、头痛、烦躁、失眠、潮热等.由于本方擅能调气活血,故被后世广泛应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9.
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内经》有“恶血”、“留血”、“脉不通”、“血凝泣”、“血实”、“菀陈”之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多为经络之血因脏腑失调、气血逆乱、感外伤内等因素造成气血运行不畅或离经内留,其中与肝关系较为密切,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笔者现对《内经》中有关肝病、瘀血学说及其相关性的理解谈一些读经典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血府逐瘀汤"方出《医林改错》,用于胸中瘀血、阻碍气机兼肝郁气滞之瘀血证,本方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汤"。笔者尝移用此方加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芪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构建数据库,使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黄芪方剂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配伍组合。结果通过对446首含黄芪方剂的分析,获取黄芪常用药物组合16组,主治疾病18种。基于黄芪的主治疾病,选择"不寐""虚劳""眩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黄芪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用药规律和配伍特点。结论《中药部颁标准》中含黄芪方剂所用药物多有气血双补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清晰;用药规律反映了黄芪治疗不同疾病时的配伍特点,符合多功效中药的临床使用现状。  相似文献   

12.
唐锐 《光明中医》2011,26(3):577-578
妇科瘀血证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女子特有的一组辨证为瘀血或夹有瘀血的病症,它的发生贯穿于妇女经、带、胎、产、乳各个生理阶段。l妇女多瘀的生理病理特点1.1对瘀血证的认识瘀血证是由于血行不畅而瘀滞形成的,早在《内经》中就有恶血、留血、血凝泣、血脉凝泣等多种瘀血证名称及其病机描述并指出了以疏决通导为主的基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妇女以血为本,又以血为用,只有气血充盈,血脉流通,胞宫才能正常发挥作用。若血的运行失其常度,血运阻遏或血溢脉外,使离经之血蓄留体内,则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血液的正常运行,造成经、带、胎、产以及杂病的异常瘀血。故妇科瘀血范围较广,病种较多,病程缠绵,症情复杂。笔者根据临床所见,总结瘀血证所产生的机理及活血化瘀常用方法作以浅析。1 病因病机 妇科瘀血证主要来自盆腔内子宫、卵巢、附件等组织器官,常见有月经期瘀血证,妊娠期瘀血证,产后瘀血证以及疑难杂病瘀血证等。其病因病机主要有:  相似文献   

14.
清代医家王清任发展、丰富了瘀血致病理论,拓宽了活血逐瘀法临床应用范围,其代表作《医林改错》不仅发挥了中医学气血理论,将补气与逐瘀有机结合,更创造性地发现热毒与瘀血共存、痹证有瘀血的病理现象的存在,及活血有利于回阳的临床治疗理念,开创了解毒与活血同用、回阳与化瘀结合的两大治疗法则的先河,创立了解毒活血汤、急救回阳汤;创新性地提出瘀血分部治疗的主张,首创划分疾病部位的方法,创立了通窍活血汤、会厌逐瘀汤、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下回逐瘀汤等,奠定了血瘀证治疗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刘艳 《北京中医》2008,(7):569-571
血府逐瘀汤是行气活血的代表方剂,主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由于该方具有气血兼顾、升降同用、攻中有补的特点.临床广泛应用于多系统、多脏腑的治疗。本文阐述了用该方治疗头颈部疾病、心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及临床研究进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由于妇女有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 ,一生以血为主、以血为用 ,且易耗血 ,所以机体常处于血分不足 ,气分有余的状态 ,而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这些特点决定了妇女所患疾病多与气血失调从而导致的血行瘀滞的病理改变有关。故对妇科病与血瘀关系的研究显得较为重要。故对妇科病与血瘀关系的研究显得较为重要。目的 :试从雌激素如孕激素角度对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瘀血舌象患者进行研究。结果 :瘀血舌象组E2 的含量与非瘀血舌象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慢性盆腔炎瘀血舌象组E2 含量明显低于慢性盆腔炎非瘀血舌象组 (P <0 .0 5 ) ;而子宫肌瘤瘀血舌象组E2 含量明显高于子宫肌瘤非瘀血舌象组 (P<0 .0 5 ) ;慢性盆腔炎瘀血舌象组E2 含量与子宫肌瘤瘀血舌象组相比同样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患者瘀血舌的形成与激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对瘀血的认识,<金匮>中明确指出"瘀血"的名称,而对不同疾病出现瘀血的症候时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干血、积、癥、血痹、肝着、黑疸等.瘀血的病因病机可以用张仲景的三因病症加以分析:邪气由外从皮肤而入,壅塞脉道,形成瘀血;邪气由经络血脉深入脏腑,瘀血停留结聚,则为并由内起;三为房事、金刃、虫兽所伤,形成瘀血.瘀血的外在表现有其共同的特征,又有多样的临床表现,但瘀血阻滞,气血不通是其共同的主线.<金匮>中明确提出血阻成瘀,应用下瘀血的方法,其所用活血类方剂可分为:和血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破血运瘀法三类.  相似文献   

18.
赖海燕  宋曦 《河北中医》2012,34(1):54-55
下瘀血方由大黄、桃仁、土鳖虫3味药组成,源自《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主治妇人产后,干血凝着于脐下,小腹刺痛,按之有块,或经水不利,舌边紫黯,脉弦涩.现多改为汤剂.《本经》谓大黄"下瘀血,破癥瘕积聚",《药性论》谓土鳖虫"治月水不调,破留血积聚",其功专搜逐一切血积.方中以大黄攻逐瘀血,桃仁活血祛瘀,土鳖虫破瘀通络.三药合用,破血逐瘀散结之力峻猛.我们运用下瘀血方治疗瘀血凝结引起的子宫肌瘤、痛经、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活血化瘀是中医学的治疗大法之一,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说文解字》有"瘀,积血也",《内经》有"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血脉凝结,血凝泣""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等论述。清代血瘀证理论和活血化瘀法应用得到广泛认识:《血证论》提出"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王清任创补阳还五汤开创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先河。现代活血化瘀法广泛  相似文献   

20.
“瘀血”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仲景不仅论述了瘀血的脉证,而且指出其治法,同时在虚劳、水气及妇人妊娠、产后、杂病等篇中详述了瘀血的证治。本文就仲景瘀血证治理论在妇科的应用作一简述。1桂枝茯苓丸证桂枝茯苓丸主治“妇人宿有病……”。病因本来有病后受孕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