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在MR DWI和LAVA动态增强上的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资料,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肝血管瘤18例,肝细胞癌17例,共35例病例的MRI图像,随机选取37个病灶,其中肝血管瘤20个病灶、肝细胞癌17个病灶,同时选取20例无肝脏病变者的正常肝组织。扫描序列为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2WI、正反相位)、LAVA动态增强序列及DWI检查(b值分别为0和500s/mm2),对病灶DWI的信号及LAVA增强扫描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病灶及正常肝组织的ADC值进行测量,比较是否有差异。结果:多数(15/20)肝血管瘤病灶在D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多数(14/17)肝细胞癌病灶表现为高信号,两者信号特点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肝组织的平均表观扩散现象(ADC)值为(1.16±0.12)×10-3mm2/s,肝血管瘤平均ADC值为(2.03±0.15)×10-3mm2/s,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的平均值(1.42±0.16)×10-3mm2/s(P〈0.05)。20个肝血管瘤病灶LAVA动态增强表现出两种方式,15个(15/20,75.0%)病灶呈动脉期病灶边缘结节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向心性充填;5个(5/20,25.0%)病灶呈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稍高于或等于肝实质。而17个肝细胞癌病灶LAVA动态增强表现出两种方式,14个(14/17,82.4%)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消退,强化表现为"快进快出";3个(3/17,17.6%)病灶于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轻度强化。11个(11/17,64.7%)肝细胞癌病灶显示完整的假包膜,且于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结论:DWI结合LAVA技术对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MRI诊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2例IHPCC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着重从各序列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病灶强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4个病灶,2例伴有卫星灶,2例同时伴发肝内血管瘤;10个病灶呈类圆形,4个病灶呈不规则形;7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3个病灶跨叶生长。所有病灶T1WI主体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11个病灶中心可见斑片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影);DWI病灶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0个病灶呈不规则环形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呈等低信号)。增强后10个病灶于动脉期呈周边不规则环形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3个病灶动脉期周边及中心均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1个病灶由于体积较小,强化特征不明显。11个病灶可伴随周边胆管扩张,其中6个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8个病灶周边肝组织于动脉期呈云雾样强化,9个病灶邻近肝被膜皱缩,3个病灶所在肝叶萎缩。结论IH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各序列的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其伴随征象能提高IHPCC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蔡磊  张晶  侯登华  闫少宁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7):595-596,F0002
目的分析肝癌的MRI表现,探讨其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肝癌病例共76个病灶在3.0T磁共振设备上的常规MRI表现及弥散成像(DWI)的特点和ADC值的范围。结果肝癌在T2WI和D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大多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以后强化相对减弱的强化方式,出现假包膜29个病灶,出现门静脉癌栓2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肝癌的ADC值在b值选取800s/mm2时范围为(1.28±0.23)×10-3mm2/s。结论 T2WI及DWI可以显示大多数肝癌的信号特点,多期动态增强能更好地显示肝癌的血供特点及包膜和门脉癌栓,而ADC值在肝癌的鉴别诊断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Gd-EOB-DTPA增强MRI对不伴有周围胆管扩张的肿块型肝内胆管癌(IM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术前行Gd-EOB-DTPA检查术后经病理证实的33例孤立性无周围胆管扩张的IMCC患者的基本MRI征象、动态多期增强强化特征以及肝胆期(HBP)表现。根据肿瘤动脉期强化特点分为经典型和富血供型,测量并计算HBP病灶及周围肝实质的信号强度(SI)比,对比两型间的差异。结果 33例无周围胆管扩张的IMCC,T2WI以混杂稍高信号为主(26/33,78.8%),伴中央高信号(13/26,50.0%)或低信号区(7/26,26.9%),66.7%(22/33)DWI上呈“靶征”,75.8%(25/33)HBP呈“EOB云”。其中,经典型(n=27)IMCC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伴中心渐进性延迟强化;富血供型IMCC(n=6)表现为全瘤(n=2)或近乎全瘤(n=4)强化伴持续性强化(n=5)或廓清(n=1)表现。两型IMCC在慢性乙肝、肝硬化感染率(11.1%vs 66.7%,P=0.011)及肿瘤大小(3.9 cm vs 2.8 cm,P=0.019...  相似文献   

5.
肝脏周围炎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FHCS临床、CT和MRI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近7年间资料完整的FHCS21例,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4.5岁。主要以胰腺炎、盆腔炎、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和腹痛查因就诊。采用16层螺旋CT机先作全肝连续平描,再经肘静脉以4-5ml/s速率注入100ml碘海醇,行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MRI扫描仪为西门子1.5T超导型,行sE序列常规T1WI和T2WI成像,再经肘静脉注入总量0.1mmol/Kg Gd-DTPA,行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6例显示肝包膜增厚和包膜下积液,增强CT动脉期16例(100%)显示肝包膜均匀性强化和增厚,其中线型3例(18.8%),宽带型5例(31.3%),混合型8例(50%),局限型11例(68.8%),广泛型5例(31.3%)。4例累及到局部肝实质,动脉期呈斑片状或楔状强化。T1WI 3例显示稍高信号的肝包膜增厚,T2WI可见1例稍高信号肝包膜增厚和3例局部肝实质斑片状稍高信号。增强动脉期5例均可见轻度强化,其中局限型3例,广泛型2例;线型3例,宽带型2例。静脉期5例较动脉期强化明显;平衡期5例强化基本消退。结论FHCS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男女均可发病,可继发于腹部和盆腔各种炎症。CT和MRI可清楚显示肝包膜增厚、肝包膜和局部肝实质强化等特征,结合临床比较容易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7例肝脏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脏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中位年龄54岁;4例乙型肝炎病毒阳性,丙型肝炎病毒均为阴性,其中1例合并肝硬化,并伴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389.7 ng/mL)。病理诊断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1例,淋巴上皮瘤样胆管细胞癌6例;镜下肿瘤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6例。MRI表现为结节样5例,形态规则6例,边界清6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2例,呈明显高信号5例;强化方式多样:I型(快进快出强化)3例;II型(持续环状强化)2例;III型(边缘性填充式强化)2例;I、II型病灶可见类包膜样强化;所有病灶均未出现瘤周异常强化、胆管扩张和或肝包膜凹陷。结论:肝脏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少见,预后相对较好,病理具有一定特征,MRI上多表现为类圆形的结节,强化方式多样,多见类包膜样强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术前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HAML的临床、病理和CT表现特征。记录病灶部位、大小、边缘、密度、血运和强化特征。结果 HAML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孤立性的肿块。12例患者中,8例病灶中可见脂肪,1例伴有钙化,1例可见囊性变;动脉期CT值超过120Hu 11例(91.7%);出现外周强化逐渐降低和动脉期肝静脉早显的患者均为10例(83.3%);未见肝硬化和逐渐强化的假包膜。结论 CT上表现为富血供、动脉期肝静脉早期显影、外周强化逐渐降低,无假包膜是HAML与肝癌的重要鉴别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PETs)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PETs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PETs的MSCT及MRI资料;MSCT采用常规平扫和薄层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胰腺期和门脉期);MRI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T1WI、FSET2WI/FS、FIESTA、弥散成像(DWI)及动态增强,并测定ADC值。结果 17例患者共发现21个病灶,胰头部5个,胰颈部3个,胰体部7个,胰尾部6个,其中1例在胰头及体尾部共3个病灶,胰体和胰尾各1个病灶2例。MSCT平扫呈低或稍低密度(12/21)、等密度(9/21),肿瘤内见钙化(6/21)。增强动脉期或胰腺期明显强化(18/21),逐渐强化(3/21)。13例行MRI平扫,呈长或稍长T1及长或稍长T2信号(8/14),等T1等T2信号(6/14),DWI肿瘤呈明显高信号,ADC值(1.124±0.252)×10-3mm2/s,与文献报道胰腺癌的ADC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行动态增强动脉期或胰腺期肿瘤呈明显强化(6/9),轻度强化(2/9),无明显强化(1/9);均匀强化(4/9),不均匀强化(2/9),边缘环形强化(3/9)。结论 MSCT和MRI,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对PETs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腺瘤的CT、 MRI及超声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腺瘤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 CT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较均匀等密度3例,稍低密度2例,合并出血呈混杂密度2例,边界不清; MRI平扫T1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压脂序列信号变化不明显, T2WI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动脉期较均匀明显强化5例(出血区无强化),不均匀中等强化2例,门脉期略有下降,延迟期呈等密度。4例可显示假包膜轻度强化。彩超均为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周围无声晕,多普勒病灶周边及内部见较丰富的门脉样血流及低速动脉样血流2例。结论 CT及MRI增强检查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MRI显示特征性表现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18例不典型肝脓肿的MRI影像特点,探讨MRI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及临床随访治愈的不典型肝脓肿MRI表现,分析病灶的发病部位、形态、MRI信号特点、早期及延时强化方式和强化特征。其中10例(55.5%)经临床抗炎治疗或手术证实;8例(44.4%)经肝活栓证实。结果18例(共有病灶32个)不典型肝脓肿平扫时未见脓肿壁形成,所有病例未见气体积聚现象,肝段异常信号在T1WI为较低信号,与病灶不易区分,T2WI为高信号,但较病灶信号低且均匀,呈楔形或不规则形,基底较宽位于肝包膜下,尖端指向内侧,可见不同程度强化,呈典型的“快进慢出”;病灶动态强化特点分别为:(1)小房腔型;(2)团块型;(3)分隔花瓣型不典型肝脓肿,而脓肿壁、包膜和病灶内均具有各自不同的强化特征。结论认识不典型肝脓肿的肝段异常信号和病灶特点及MRI动态强化特征,有助于提高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陈志仁  梁妍  毛海英  方昊  佟影  田立波  孙平 《吉林医学》2009,30(21):2558-2561
目的:探讨MR DWI和多期动态增强诊断肝硬化和慢性肝炎后小肝癌(SHCC)的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125例肝硬化和慢性肝炎行常规T2WI、T1WI,DWI和4-6期动态增强,所有病例均经手术、介入、定期复查(包括AFP检查)证实。结果:125例肝硬化和慢性肝炎伴再生结节(RN)时DWI未见异常高信号,多期动态增强10例合并动脉期肝脏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均匀强化,2例合并小动静脉瘘,呈动脉期供血,但静脉期信号不降低。肝发育不良结节(DN)12例14个结节D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多期动态增强14个结节4个动脉期均匀强化,10个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9个结节信号下降,呈相对低信号,5个结节与肝组织信号一致。28例33个小肝癌结节(SHCC)DWI呈高信号,多期动态增强26个动脉期均匀强化,5个不均匀强化,2个边缘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32个信号下降,呈低信号,1个因结节中心合并出血信号未下降,呈等信号,周边信号下降,呈低信号。结论:利用MR DWI和多期动态增强相结合能够比较明确区分RN、DN和SHCC,是肝硬化和慢性肝炎后小肝癌筛选的有效方法,为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明确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OCCA)患者的多层螺旋CT及MRI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OCCA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归纳其影像特点。结果 14例患者均为囊实性混合型肿块,多层螺旋CT平扫可见瘤体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晰,肿块内可见不规则团块样实性成分或乳头状结节,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实性成分动脉期见中等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MRI检查见囊腔T1WI为低信号10例,等高信号4例;囊腔T2WI均呈等高信号;实性成分T1WI呈等低信号,T2WI则为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结论 OCCA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性,但缺乏明显的特异性,建议联合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降低误诊及漏诊风险。  相似文献   

13.
吴志涛 《中外医疗》2016,(27):190-192
目的:研究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2014年1月一2016年1月在该院进行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的后期临床病理确诊为胰腺神经分泌肿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高场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T1WI:2例表现为低信号,3例稍低信号;T2WI:所有均均表现为不均匀信号,其中1例表现为混杂信号,4例表现为稍高信号;动态增强:2例表现为逐渐强化,2例为动脉中低强化,1例表现为明显强化;DWI:3例患者表现为混杂高信号,2例患者表现为环形高信号;4例患者出现胰腺被膜转移,1例脾门转移和1例肝转移。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上较为罕见,高场MRI诊断以T1W1低或稍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后出现逐步强化,DWI表现为高信号为主要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外胆管癌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临床怀疑肝外胆管癌患者的LAVA动态增强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1.5 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LAVA-DCE MRI)。结果:28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肝门区胆管13例,胆总管上段3例,中段5例,胆总管下段4例,壶腹部3例。平扫:病灶T1WI呈低信号、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稍高信号和等信号,D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LAVA动态增强: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5例,门脉期肿块轻-中度强化16例,延迟期肿块延迟强化7例。本组病例中分别有3例肝门区胆管癌误诊为肝细胞型肝癌,2例胆总管下段癌误诊为胆管炎,诊断准确率为82.1%。结论:LAVA动态增强MRI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9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儿中16例头颅MRI苍白球T1WI呈对称性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均未见信号改变。3例血清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TSB)值大于700 mol/L的患儿,双侧苍白球和腹侧丘脑T1WI均呈对称性稍高信号,其中2例急性期DWI序列未见异常,1个月后复查DWI呈高信号,苍白球T2WI出现高信号。1例未复查。结论:MRI-T1WI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WI成像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定量评估DWI、T2WI及MR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同分化小肝癌SHCC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30名乙肝肝硬化患者共30个经病理证实的SHCC病灶,均行DWI、T2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在6个序列上的信号特征及强化特征。结果1DWI、T2WI对乙肝肝硬化背景SHCC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SNR:DWIT2WI,各组间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动态增强强化信号特征及包膜显示完整。结论 DWI检测乙肝肝硬化背景SHCC的SNR最高,优于T2WI,动态扫描更能显示病灶包膜、反映SHCC的血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