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基础就医需求较高,但不合理的就医行为可能会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相关政策的出台旨在增进就医保障、合理引导患者就医。当前学界对于政策因素与就医行为的研究鲜少涉及精神卫生政策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就医行为的关联。目的 分析政策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了解在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精神卫生政策引导下精神分裂症群体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和利用效果,为政策完善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于2019年11月以重庆市某区2018年三级精神病防治网络体系数据为基础,结合重庆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信息平台匹配该区患者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数据,最终获得关键数据有效的精神分裂症样本2 314例。以患者是否发生就医行为及就医时选择的医疗机构为被解释变量,以患者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情况(包括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情况、门诊特殊病种报销办理情况)和精神卫生政策覆盖情况(包括社区康复服务、监护人补助、残联补助、“686”项目、“免费二代药”项目、精神残疾证)为关键解释变量,以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为控制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纳入的2 31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1 915例...  相似文献   

2.
背景 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45亿,并由快速增长期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其健康权益和医疗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目的 分析我国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于2020年7月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筛选出≥1个月、≥16岁的流动人口169 989例纳入研究,基于 Andersen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模型构建分析框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Logistic模型以探析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的169 989例流动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6.47%(10 996/169 989),两周患病就诊率为59.38%(6 529/10 996),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者占比65.46%(4 274/6 5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倾向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流动特征(流动范围、流动时间、落户意愿)、使能资源(地区、城乡、到最近医疗机构时长、家庭人均年收入、医疗保险)和需求因素(自评健康、慢性病患病、健康档案)4方面14项指标是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流动人口就医主动性整体较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较高。应尽快优化异地就医政策,构建距离科学的就医格局,并大力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以引导其合理就医并理性选择就医机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庆市慢病患者对于分级诊疗的认知、态度和就医意向.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9所公立医院及9个区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125例慢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就医意向的差异及对分级诊疗认知情况.结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患者比公立医院慢病患者更易选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051,P<0.01).1125例慢病患者中有31.2%从未接触过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和公立医院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能力满足治疗需求、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的逐步改善和提高、倾向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和公立医院患者在了解目前医疗机构间的转诊制度情况、向下转诊有利于使疾病得到连续长期的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为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需完善分级诊疗配套政策,引导慢病患者基层首诊,同时在医联体内建立高效双向转诊机制,扩大分级诊疗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4.
今后,参保居民应在本行政区域内自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就医。不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治疗的,其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日前,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服务配套联动综合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旨在建立健全社医卫生服务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和分级医疗制,促进居民因病施治、合理就医。据悉,鸡西市已被列为首个试点示范区。  相似文献   

5.
背景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城区,患者倾向到大医院就医,产生了不合理就医现象。为此,近几年政府加大财政支出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旨在促进患者合理就医,实现分级诊疗。目的 分析郊区政府卫生支出对郊区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2-02-10选取2015—2017年北京市10个郊区的患者到北京市属医院、郊区医院和郊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急诊人次数及住院人次数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作为解释变量,选取各郊区常住人口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数作为控制变量。采用Chow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择恰当的数据分析模型(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以探讨北京市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郊区医院、郊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影响因素。结果 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北京市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和郊区医院就医选择影响因素的结果 显示,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均GDP、常住人口数不是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门、急诊和住院就医的影响因素(P>0.05),人均政府卫生支出和人均GDP是郊区患者到郊区...  相似文献   

6.
背景 在国家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背景下,针对儿童的有序就医格局尚未形成,主要症结之一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弱化,导致儿童基层首诊未能很好落实。因此,分析儿童基层就医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目的 调查儿童的基层就医意愿,并分析影响儿童基层就医意愿的因素,为构建健康、有序的儿童就医格局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以0~1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0~14岁儿童的监护人为调查对象。于2021年3—7月,在广州市城区2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线下偶遇抽样调查,同时通过微信群向儿童的监护人发放电子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01份。问卷基于安德森模型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及其监护人基本情况、就医医疗机构选择及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意愿等。采用单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基层就医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果 501例儿童家长中,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者183例(36.5%);患常见病时,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者132例(26.3%),主要原因为距离近(83.3%,110/132)、候诊时间短(40.9%,54/132)、有儿科/全科门诊(36.4%,48/132)。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离家最近的医疗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者的基层就医意愿高于离家最近的医疗机构是二级或以上医疗机构者〔OR(95%CI)=1.514(1.060,2.166)〕,最近一年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4次者的基层就医意愿高于最近一年未到过基层就医者〔OR(95%CI)=0.248(0.111,0.557)〕,家长对基层医疗服务总体感到满意者的基层就医意愿高于对基层医疗服务总体感到一般、不满意者〔OR(95%CI)分别为0.348(0.236,0.515)、0.086(0.043,0.173)〕。 结论 广州市儿童就医行为基本遵循就近原则,但儿童基层就医意愿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继续深化分级诊疗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强卫生系统内部的上下联动,以加快儿童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通过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件与硬件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服务能力,以实现患者满意度和基层就医意愿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背景 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作用,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其就医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分级诊疗制度作用的发挥。目的 了解徐州市慢性病患者分级诊疗制度认知及就医选择情况,分析其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为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2017年7-8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徐州市60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问卷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及其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及就医选择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4份,有效回收率89.0%。534例慢性病患者中,41.9%(224/534)的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76.6%(409/534)的患者赞成分级诊疗制度。287例患者最近一次就医选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占53.7%,247例选择综合医院就诊,占46.3%。居住地〔OR=2.142,95%CI(1.331,3.448)〕、平均月收入〔3 000~4 999元:OR=4.489,95%CI(2.165,9.311);≥5 000元:OR=5.773,95%CI(2.216,15.037)〕、步行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时间〔≥30 min:OR=3.421,95%CI(1.685,6.947)〕、乘车到综合医院时间〔30~59 min:OR=0.480,95%CI(0.255,0.906);≥60 min:OR=0.244,95%CI(0.126,0.472)〕、疾病严重程度〔中度:OR=1.799,95%CI(1.053,3.071);重度:OR=2.559,95%CI(1.400,4.679)〕、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OR=0.288,95%CI(0.186,0.445)〕、赞成分级诊疗制度〔是:OR=0.311,95%CI(0.188,0.513)〕是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徐州市慢性病患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率不高,且居住地、平均月收入、步行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时间、乘车到综合医院时间、疾病严重程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赞成分级诊疗制度情况是其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因此卫生行政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规范慢性病诊疗流程,促进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卫生费用筹集及消耗情况,为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6月,以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为基础,核算2015年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费用概况、筹资方案构成、服务功能流向(包括治疗服务费用分析和预防服务费用分析)。其中卫生费用总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6、北京统计年鉴2016、北京市政府卫生投入监测系统、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2015年北京市卫生总费用核算报告等;分摊系数通过北京市卫生医疗价格监测数据平台的个案库以及医疗卫生机构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得到。结果 2015年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卫生费用为138.11亿元,其筹资方案以社会医疗保险方案、政府方案为主(占比分别为56.14%、27.20%)。2015年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提供治疗服务和预防服务,其费用占比分别为86.96%、13.04%。2015年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治疗服务费用按全球疾病负担(GBD)分类,主要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消耗(占比为70.90%);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分类,主要由循环系统疾病消耗(占比为25.88%);按年龄段分类,其主要由50~69岁患者消耗(占比为58.05%)。2015年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服务费用以免疫规划(占比为24.86%)、慢病防治(占比为13.33%)、老年人健康管理(占比为10.37%)、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占比为10.05%)为主。结论 公共筹资方案在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筹资中起主导作用;经常性卫生费用核算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治疗服务功能定位相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北京市预防服务的主要提供机构之一。  相似文献   

9.
公立医院体现公益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冰  刘志刚 《当代医学》2009,15(31):12-13
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解决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中确立了这次医改的主线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而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主体,理应成为公益性卫生服务的主力。因此,公立医院回归及提高公益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近年来北京市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已初现雏形,其中基层首诊作为分级诊疗的基础,对提高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效率十分重要。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需方,研究其就医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对落实基层首诊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北京市患者在“生小病”时的就医选择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将患者引流至基层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5月在北京市16个区的48家区属二、三级医院中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基层就诊选择意愿及其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和政策知晓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生小病”时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 732例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1 541例(41.29%)患有慢性病;知晓北京开展家庭医生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患者分别为1 509例(40.43%)、1 641例(43.97%),但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仅占12.43%(464/3 732)。1 349例(36.15%)调查对象“生小病”时会选择前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家庭月收入、健康自评情况、慢性病数量、家庭医生制度知晓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及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是调查对象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人、北京市户籍人口、有社会医疗保险、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知晓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相关政策、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在“生小病”时更倾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对于非北京户籍、无社会医疗保险患者人群,应努力提高医疗保障,加强健康宣教;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就诊环境,加大医改政策的宣传力度,并继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吸引更多患者下沉基层。  相似文献   

11.
马婧  徐爱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8):3518-3522
目的 了解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医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保)的高血压患者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方法 利用2016年7—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开展的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试点监测数据,选取6个月连续监测到的高血压患者1 595例为研究对象。监测内容包括: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患病情况、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等。比较4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高血压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结果 1 595例高血压患者中,1 565例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为98.1%,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者分别为896、88、467、114例。不同医保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就诊率、应就诊未就诊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类型的高血压患者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类型的高血压患者的门诊次均总费用、门诊次均自付费用、住院次均总费用、住院次均自付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类型高血压患者门诊就诊机构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的高血压患者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比例分别为47.7%(299/627)、68.5%(37/54)、84.6%(154/182)、78.4%(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类型高血压患者住院机构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高,但未能实现全覆盖。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的高血压患者对门诊卫生服务的利用度较高,参加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保的患者门诊服务利用度仍需要增强。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高血压患者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卫生厅表示,将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服务配套联动的方法切实解决百姓就医问题,首先将在鸡西进行试点,2010年后全省推行。据了解,今后,鸡西示范区居民在社区医院的就医经费报销范围包括住院和门诊。设立门诊账户,列入一定比例基金作为门诊报销费用,将慢病列入门诊报销内容。按照医疗机构分级设立住院和门诊报销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对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要降低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首诊、转诊制。参保居民应在本行政区域内自愿选择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就医,不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治疗的,其治疗费用基金不予支付;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节约医疗费用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居民的就医趋高现象突出,基层常受到“冷落”,浪费了卫生资源,阻碍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实施。目的 了解徐州市农村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意愿,并探讨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农村居民就诊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原因,为完善基层首诊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6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4个县的800例农村居民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居民基本情况、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看法及基层首诊意愿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居民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763份,有效回收率为95.4%。763例农村居民中,患常见病时,82.1%(626/763)的居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因主要是距离近、收费低;病情较重时,95.1%(726/763)的居民选择综合医院,原因主要是医疗水平高、设备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一年医疗费用低、最近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距离远、有基层就医经历、支持分级诊疗制度、认为现行的医保制度能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的农村居民,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意愿较高(P<0.05)。结论 徐州市农村居民基层首诊意愿趋于合理,上一年医疗费用、最近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距离、基层就医经历、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态度及现行的医保制度能否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与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意愿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延伸处方是指上海市2015年专门在社区综合医改中推出的延伸处方政策,但目前对于延伸处方在社区慢病患者中的开展现状研究比较缺乏。目的 分析延伸处方在社区慢病患者中的开展现状,为优化延伸处方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从上海市金山区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库中整群抽取2017-2018年在朱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且使用延伸处方的慢病患者的数据,并通过《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疾病史、用药情况(药品品种数),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延伸处方在社区慢病患者中的开展现状、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结果 2017-2018年朱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延伸处方的慢病患者共714例,占总开具处方(32 666例)的2.19%;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慢病患者延伸处方开具率为83.19%(594/714);疾病种类(例次)以常见慢性病为主(81.55%,707/867);延伸处方执行依从性佳的慢病患者593例(83.05%)。不同性别慢病患者延伸处方执行依从性佳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疾病种类、用药情况(药品品种数)慢病患者延伸处方执行依从性佳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于朱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患者延伸处方的不合格率为12.50%(25/200),主要问题为不规范处方和用药不适宜处方,不规范处方主要包括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者诊断书写不全10例(5.00%)、延伸处方开具超过30 d用药时间6例(3.00%)、用药适宜证不适宜5例(2.50%);用药不适宜处方主要包括药物的用法用量不适宜2例(1.00%)、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2例(1.00%)。结论 社区慢病患者延伸处方开具率仍旧偏低,在社区慢病患者治疗管理中应进一步提高延伸处方的数量、执行依从性和处方开具质量。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分级诊疗作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其意义已得到充分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探索工作。江苏省自2015年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目的 通过调查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就医意愿,探讨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循证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江苏省6个城市,采用典型抽样法在每个城市选择4家医疗卫生机构,2017年11—12月采用偶遇抽样法对上述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门诊患者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基层首诊意愿及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评价进行调查。结果 有42.5%(738/1 738)门诊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39.9%(694/1 738)门诊患者知晓基层首诊制度。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职业类型、医疗保险类型、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地区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地区是影响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的因素(P<0.05)。48.6%(845/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4%(893/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综合医院。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与不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对首诊机构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率较低、基层首诊意愿低,双向转诊中转上不转下问题突出。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完善分级诊疗支撑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宋晨晓  徐爱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5):1785-1789
目的 比较单纯糖尿病患者与糖尿病共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方法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16年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监测中4个省份糖尿病患者的调查数据,共有517例糖尿病患者,记录其慢性病患病情况、人口学特征、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调查期间糖尿病发病情况、就医行为。结果 517例糖尿病患者中,单纯糖尿病139例(26.9%),糖尿病共病378例(73.1%)。单纯糖尿病患者与糖尿病共病患者年龄、就业状况、商业医疗保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共病患者行动、自我照顾、平常活动、疼痛或不舒服、焦虑或抑郁无问题率小于单纯糖尿病患者,调查当日自身健康总体情况自评得分低于单纯糖尿病患者(P<0.05)。517例糖尿病患者中,有475例在调查期间发病,其中选择自我医疗或遵原医嘱持续治疗149例(31.4%,其中单纯糖尿病43例,糖尿病共病106例),选择门诊就诊326例(68.6%,其中单纯糖尿病85例,糖尿病共病241例)。门诊就诊患者中,单纯糖尿病患者就诊次数、就诊接受的服务与糖尿病共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就诊患者中,单纯糖尿病患者就诊机构类别与糖尿病共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单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共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更低;未于门诊就诊患者中,相比糖尿病共病患者,单纯糖尿病患者更加倾向于选择自我医疗治疗疾病;门诊就诊患者中,相比糖尿病共病患者,单纯糖尿病患者更加倾向于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相似文献   

17.
背景 2017年《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改革必然对社区居民的就医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而目前从需方角度评估改革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可以通过分析改革后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变化,为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实证依据。目的 了解2017年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社区居民用药态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评价政策改革的效果,并根据其中的关键因素提出对策和建议。方法 按照方便和自愿的原则,于2018年1月选取北京市西城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问卷调查,以近半年有至医疗机构就医/取药经历的居民为研究对象,每个社区至少抽取居民125例,共抽取1 005例。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为居民对药品“零差率”政策的知晓情况、用药观念和行为,以居民的就医/取药地点偏好、就医/取药人群流向2个指标体现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969份(96.42%)。从就医/取药地点偏好来看,政策实施后80.2%(777/969)的社区居民更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参加公费医疗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的可能性低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者〔OR(95%CI)=0.420(0.210,0.839),P<0.05〕。从就医/取药人群流向来看,政策实施后55.7%(540/969)的社区居民选择继续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27.2%(264/969)的社区居民将就医/取药机构从大医院转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高者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向大医院就医/取药的可能性高于受教育程度低者〔OR(95%CI)=0.721(0.529,0.983),P<0.05〕,公费医疗者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向大医院就医/取药的可能性高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者〔OR(95%CI)=0.383(0.194,0.757),P<0.05〕,感觉药品费用降低者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向大医院就医/取药的可能性高于感觉药品费用未降低者〔OR(95%CI)=0.475(0.227,0.993),P<0.05〕。结论 北京市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取消药品加成、扩大社区药品品种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居民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药品政策宣传,促进居民改变用药行为,使用“零差率”药品,降低用药费用。  相似文献   

18.
沙坪坝区通过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打造实现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可极大地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最大限度降低差错率.辖区居民通过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可避免不必要地重复检查及各级医院的频繁往返,极大地方便了辖区居民的就医,节省了看病费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 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改善生命健康质量。目的 利用安德森模型,探讨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促进高血压患者积极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8-10月,利用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中江苏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已确诊患有高血压的1 9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修正后的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情景特征、人群特征和健康行为对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患者两周就诊率为18.69%(365/1 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到达最近医疗机构花费时间〔6~10 min:OR=1.448,95%CI(1.045,2.005);≥11 min:OR=1.143,95%CI(0.814,1.606)〕、城乡分布〔OR=0.604,95%CI(0.449,0.813)〕、家庭人均年收入〔中等收入:OR=0.979,95%CI(0.674,1.421);高收入:OR=1.387,95%CI(1.049,1.832)〕、参保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OR=0.502,95%CI(0.200,1.26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OR=0.705,95%CI(0.529,0.938)〕、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一般:OR=0.469,95%CI(0.317,0.694);不严重:OR=0.519,95%CI(0.394,0.683)〕是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情景特征(医疗机构花费时间)和人群特征(城乡分布、家庭人均年收入、参保情况、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着重关注老年和低收入高血压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加强高血压健康教育工作,增强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朱玉琴  金花  于德华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3):1598-1604
背景 近年来,国内针对多病共存患者在分级诊疗背景下就医机构选择行为的研究较少,研究多病共存患者的就医机构选择行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 以分级诊疗为视角,分析多病共存患者就医机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研究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06-01至2020-01-01在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医疗联合体(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和上海市杨浦区定海、延吉、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多病共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收集多病共存患者的一般资料,了解其对分级诊疗政策的认知情况及实际遵守情况、在不同疾病控制状况下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的意愿,以及其选择就诊医疗机构时考虑的因素等。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多病共存患者此次因病就医是否选择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1 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0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45%。1 072例多病共存患者中,老年(≥60岁)多病共存患者占85.07%(912/1 072)。624例(58.21%)患者表示知晓分级诊疗制度;940例(87.69%)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