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1~10年妇女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与肥胖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选择2001-08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绝经1~10年的妇女85例,年龄46~63岁.均自愿接受各项指标测定.[2]计算体质量指数(体质量/身高2);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和瘦素.采用生物阻抗法测定体脂量.采用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左侧股骨颈、Wards区和大转子的骨密度.[3]用直线相关分析数据间的相关性.其中三酰甘油、瘦素和胰岛素的数据分析前先经自然对数转换.结果纳入绝经后妇女85例进入结果分析.[1]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腰椎骨密度与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t=-0.431,P<0.01),与体质量呈显著正相关(t=0.244,P<0.05);股骨颈和Wards区骨密度与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t=-0.334,-0.374,P<0.01),股骨颈、Wards区和大转子骨密度与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体脂量呈显著正相关(t=0.225~0.520,P<0.05~0.01).股骨颈骨密度与瘦素呈显著正相关(t=0.225,P<0.05).[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腰椎骨密度=1.077-0.022绝经年限;股骨颈骨密度=-0.376+0.651身高+0.011体质量指数-0.006绝经年限-0.028 ln三酰甘油;Wards区骨密度=0.398+0.008体质量-0.011绝经年限-0.048 ln三酰甘油;大转子骨密度=0.389+0.006体质量.结论[1]胰岛素、瘦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2]影响骨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绝经年限和三酰甘油,与肥胖密切相关的胰岛素和瘦素不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肥胖指标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绝经1~10年妇女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与肥胖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选择2001-08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绝经1~10年的妇女85例,年龄46~63岁.均自愿接受各项指标测定.[2]计算体质量指数(体质量/身高2);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和瘦素.采用生物阻抗法测定体脂量.采用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左侧股骨颈、Wards区和大转子的骨密度.[3]用直线相关分析数据间的相关性.其中三酰甘油、瘦素和胰岛素的数据分析前先经自然对数转换.结果:纳入绝经后妇女85例进入结果分析.[1]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腰椎骨密度与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t=-0.431,P<0.01),与体质量呈显著正相关(t=0.244,P<0.05);股骨颈和Wards区骨密度与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t=-0.334,-0.374,P<0.01),股骨颈、Wards区和大转子骨密度与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体脂量呈显著正相关(t=0.225~0.520,P<0.05~0.01).股骨颈骨密度与瘦素呈显著正相关(t=0.225,P<0.05).[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腰椎骨密度=1.077-0.022绝经年限;股骨颈骨密度=-0.376+0.651身高+0.011体质量指数-0.006绝经年限-0.028 ln三酰甘油;Wards区骨密度=0.398+0.008体质量-0.011绝经年限-0.048 ln三酰甘油;大转子骨密度=0.389+0.006体质量.结论:[1]胰岛素、瘦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2]影响骨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绝经年限和三酰甘油,与肥胖密切相关的胰岛素和瘦素不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绝经后妇女易于发生骨质疏松,不同年龄和体质量的人群,其骨量丢失的规律不同.目的分析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人体质量指数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设计以绝经妇女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检测.单位一所省级中医药研究院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一所大学医院骨科及一所大学骨伤系. 对象2000-09/2003-08福州地区自然绝经后妇女603例.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记录患者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人体质量指数,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用SPSS软件相关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及回归方程.结果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的相关性十分显著;低体质量组骨密度明显低于超体质量组(P<0.01);影响腰椎、大转子骨密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体质量,影响股骨颈骨密度的重要因素为绝经年限和体质量.影响腰椎骨密度的因素依次为年龄、体质量和绝经年龄,回归方程y=0.927-0.009 3X1+0.003 7X2+0.004X3,影响股骨颈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绝经年限、体质量和绝经年龄,回归方程y=0.687-0.008 1X1+0.004 8X2-0.003 4X3,影响大转子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年龄、体质量和绝经年限,回归方程y=0.591-0.003 8X1+0.004 2X2-0.002 4X3,影响Ward's区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年龄、人体质量指数和绝经年限,回归方程y=0.686-0.007 2X 1+0.013 6X2-0.004 6X3.结论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其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呈下降趋势,对于体瘦者,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要大于正常体质量组及肥胖组.  相似文献   

4.
背景:绝经后妇女易于发生骨质疏松,不同年龄和体质量的人群,其骨量丢失的规律不同。目的:分析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人体质量指数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设计:以绝经妇女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检测。单位:一所省级中医药研究院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一所大学医院骨科及一所大学骨伤系。对象:2000-09/2003-08福州地区自然绝经后妇女603例。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记录患者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人体质量指数,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用SPSS软件相关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及回归方程。结果: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的相关性十分显著;低体质量组骨密度明显低于超体质量组(P&;lt;0.01);影响腰椎、大转子骨密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体质量,影响股骨颈骨密度的重要因素为绝经年限和体质量。影响腰椎骨密度的因素依次为年龄、体质量和绝经年龄,回归方程:y=0.927-0.0093X1+0.0037X2+0.004X3,影响股骨颈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绝经年限、体质量和绝经年龄,回归方程:y=0.687-0.0081X1+0.0048X2-0.0034X3,影响大转子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年龄、体质量和绝经年限,回归方程:y=0.591—0.0038X1+0.0042X2-0.0024X3.影响Ward’s区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年龄、人体质量指数和绝经年限,回归方程:y=0.686-0.0072X1+0.0136X2-0.0046X3。结论: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其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呈下降趋势,对于体瘦者,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要大于正常体质量组及肥胖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多态性及中医证型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影响骨密度的自身因素。方法:①选择2003-01/2004-04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骨科门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80例,年龄45~70岁,绝经年龄40~58岁。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肾阴虚118例、肾阳虚42例、肾阴阳两虚20例。②用美国Hologic(4500W)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③记录患者自身因素: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④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多态性。⑤计量资料两组比较正态分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用Bivariate分析患者自身因素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纳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者1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与不同中医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比较,3种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差异不明显(P>0.05);3种中医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差异也不明显(P>0.05)。②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型中,肾阴阳两虚患者第2~4腰椎骨密度明显低于肾阴虚型(P<0.05),其他证型间差异不明显(P>0.05)。③在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bb型与Bb型骨密度相近(P>0.05)。④在相关性因素中,年龄和绝经年限与4个部位的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206~-0.441,P<0.05~0.01);身高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的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171~0.222,P<0.05~0.01);体质量与股骨颈呈显著正相关(r=0.188,P<0.05);绝经年龄、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032~0.158,P>0.05);年龄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0.345,-0.427,P<0.05),而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018~-0.246,P>0.05)。结论:①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多态性及中医证型分类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存在相关性。②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是影响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型患者骨密度的因素。年龄是影响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型患者骨密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维生索D受体基因Bsm Ⅰ多态性及中医证型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影响骨密度的自身因素。 方法:①选择2003—01/2004-04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骨科门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80例。年龄45-70岁,绝经年龄40-58岁。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肾阴虚118例、肾阳虚42例、肾阴阳两虚20例。②用美国Hologie(4500W)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③记录患者自身因素: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④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多态性。⑨计量资料两组比较正态分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用Bivariate分析患者自身因素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 结果:纳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者1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与不同中医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比较,3种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差异不明显(P〉0.05);3种中医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差异也不明显(P〉0.05)。②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hh型中,肾阴阳两虚患者第2-4腰椎骨密度明显低于肾阴虚型(P〈0.05),其他证型问差异不明显(P〉0.05)。(勤在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bb型与Bb型骨密度相近(P〉0.05)。④在相关性因素中。年龄和绝经年限与4个部位的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206- -0.441,P〈0.05-0.01);身高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的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171-0.222,P〈0.05-0.01);体质量与股骨颈呈显著正相关(r=0.188,P〈0.05);绝经年龄、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032—0.158,P〉0.05);年龄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0.345,-0.427,P〈0.05),而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018—0.246,P〉0.05)。 结论:①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多态性及中医证型分类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存在相关性。(呈)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是影响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型患者骨密度的因素。年龄是影响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型患者骨密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growthfactor-Ⅰ,IGF-Ⅰ)及瘦素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测定85例绝经妇女的空腹胰岛素(fastinsulin,FINS)和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postglucose-challengeinsulin,PINS),IGF-Ⅰ和瘦素,用双能X线法测定骨密度,分析各生化指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PINS与股骨大转子骨密度呈正相关(r=0.249,P<0.05),瘦素则与股骨颈骨密度呈正相关(r=0.229,P<0.05)。但是这种相关在经体质量指数校正后消失。FINS和IGF-Ⅰ与各个部位的骨密度均无相关(r=0.008~0.173,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血胰岛素、IGF-Ⅰ和瘦素水平与骨密度均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FRAX)及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在绝经后骨质疏松风险中的评估作用,为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准确性提供帮助,指导治疗。方法 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选取绝经后女性120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史资料、腰椎L_(2-4)以及大转子骨等骨密度,计算OSTA指数及FRAX(不含骨密度模型)指数的10年髋部骨折风险(HF)及主要骨质疏松骨折风险(MO)。对比不同体重指数患者FRAX及OSTA;对比骨质疏松和非骨质疏松患者FRAX及OSTA;分析FRAX及OSTA与腰椎L_(2-4)以及大转子骨等骨密度的关系;绘制ROC曲线评估两个指数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价值。结果超重及肥胖组OSTA指数较体重正常组高;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OSTA及FRAX指数(HF、MO)差异显著;OSTA评分与腰椎L_(2-4)、Wards三角、股骨颈骨密度、大转子骨密度呈正相关,分别为r=0.435、r=0.411、r=0.499、r=0.500。MO、HF与腰椎L_(2-4)、Wards三角、股骨颈骨密度、大转子骨密度相关呈负相关,MO:分别为r=-0.535、r=-0.702、r=-0.812、r=-0.733,HF为r=-0.463、r=-0.657、r=-0.721、r=-0.345;OSTA指数、HF、MO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56.50%和85.62%、87.44%和82.30%、87.50%和80.25%。P均0.05。结论 OSTA及FRAX均可协助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识别,指导预防和治疗,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市健康女性峰值骨密度与非遗传因素的关系,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433例年龄20~40岁上海市健康汉族女性腰椎1~4和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值,并进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腰椎1~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骨密度峰值分别出现在30~34岁和20~24岁;各检测部位骨密度值与体质量呈显著正相关(β=0.283~0.373,P<0.001),与月经初潮年龄负相关(β=-0.151~0.093,P<0.05);年龄与大转子、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值呈负相关(β=-0.137,-0.194,P<0.05);身高与腰椎1~4骨密度值呈正相关(β=0.152,P<0.05);职业与股骨颈和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值相关(β=0.001,0.116,P<0.05)。0~18岁开始摄入牛奶者(A组)与18岁后开始摄入者(B组)比较,年龄、身高和体质量无差异(P>0.05),A组各部位骨密度值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适当体质量、身高、体力劳动和18岁前牛奶摄入有助于获得更高的峰值骨密度,而月经初潮年龄滞后是峰值骨密度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李万根  张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5070-5071
目的:探讨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及瘦素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测定85例绝经妇女的空腹胰岛素(fast insulin,FINS)和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post glucose-challenge insulin,PINS),IGF-Ⅰ和瘦素,用双能X线法测定骨密度,分析各生化指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PINS与股骨大转子骨密度呈正相关(r=0.249,P&;lt;0.05),瘦素则与股骨颈骨密度呈正相关(r=0.229,P&;lt;0.05)。但是这种相关在经体质量指数校正后消失。FINS和IGF-Ⅰ与各个部位的骨密度均无相关(r=0.008~0.173,P&;gt;0.05)。结论:绝经后妇女血胰岛素、IGF-Ⅰ和瘦素水平与骨密度均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均为代谢性疾病,在同一个体常常合并存在.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不同程度的骨密度变化,可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6-03/1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男性71例,女性69例,年龄≥45岁(女性绝经1年以上).患者对检测指标知情同意.按照下肢血管病变严重性进行评分,将入选病例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每组35例.全部受试者均检测正位腰椎及双侧股骨骨密度,并行双下肢动脉彩超.结果:①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绝经年限、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脂代谢指标控制、尿白蛋白、继发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雌激素水平变化越大,腰椎、双侧股骨各部位骨密度差异越明显(P<0.05).②腰椎、股骨骨密度与糖尿病病程、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女性绝经年限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高密度脂蛋白和雌二醇呈正相关,与二酰甘油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腰椎骨密度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正相关,股骨骨密度与空腹胰岛素正相关.③下肢动脉彩色超声动脉硬化程度积分与糖尿病病程、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继发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呈正相关,与雌二醇水平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水平、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和绝经年限无明显相关.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较2型糖尿病非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骨密度低,且动脉硬化程度越重,骨密度越低,尤以股骨骨密度最为显著.结论: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骨密度密切相关.②年龄、血糖、血脂、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女性雌激素、血继发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是影响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水平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和骨量正常妇女中的差别,探讨其与骨密度和部分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3-04/06居住于广州市海珠区绝经1年以上妇女120例,年龄49~69岁,闭经年限1~25年。排除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和3个月内服用过影响骨代谢药物者,纳入92例,均对检测指标知情同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受试妇女分为无骨质疏松组40例和骨质疏松组52例。②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92例绝经后妇女的第1~4腰椎、股骨颈、转子间、大转子的骨密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及骨钙素、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化学发光法测定雌二醇和甲状旁腺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钙、磷、碱性磷酸酶。③两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间相关性处理采用person相关分析。结果:绝经后妇女9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质疏松组血清雌二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水平均低于无骨质疏松组(t=2.720,4.610,3.231,P<0.01)。甲状旁腺素、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水平高于无骨质疏松组(t=2.323,-2.413,P<0.05);两组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和血骨钙素水平差异不明显。②在92例绝经后妇女中,年龄与骨密度和雌二醇呈显著负相关(r=-0.651,-0.601,P<0.01)。骨密度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雌二醇和骨钙素呈正相关(r=0.271~0.569,P<0.05~0.01),与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和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r=-0.238,-0.178,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呈显著正相关(r=0.785,P<0.01),两者均与骨密度、雌二醇呈显著正相关(r=0.271~0.569,P<0.05~0.01),与年龄和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呈显著负相关(r=-0.186~-0.538,P<0.05~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水平下降存在关联,这两项指标可作为更加准确而且易于检测的骨代谢标志物预测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血压水平及体质量与胰岛素敏感性以及β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0-01/2003-03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56例,男87例,女69例。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高血压组96例(3次随机血压≥140/90m m H g),血压正常组60例(3次随机血压水平<140/90m m H g)。③根据如下体质量判定标准(超重男性体质量指数≥25.0kg/m2,女性体质量指数≥23.0kg/m2;体质量正常男性体质量指数<25.0kg/m2,女性体质量指数<23.0kg/m2)将患者分为高血压超重组(n=68),血压正常超重组(n=36),高血压体质量正常组(n=28),血压正常体质量正常组(n=24)。④计算体质量指数=体质量(kg)/身高2(m2)。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测定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评价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的公式及改良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β细胞功能指数=20×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3.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ln1/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⑤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性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15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均呈显著负相关(r=-0.5816~-0.8379,P<0.01)。②高血压超重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血压正常组差异不明显(P>0.05),高血压体质量正常组空腹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低于血压正常体质量正常组(P<0.05)。结论①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比血压正常者存在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②肥胖比不肥胖者胰岛素抵抗程度更为严重。③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其胰岛素敏感性均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体质量指数、胆固醇、三酰甘油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成年女性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228名成年女性体成份及总体、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ELISA法检测外周血瘦素水平.结果:绝经前、后成年女性的血清leptin水平与体重、BMI、体脂含量、瘦体重及体脂百分比显著相关(r=0.255~0.901,均P<0.01),其中与体脂百分比的相关系数最高.在绝经前女性,leptin水平与总骨密度、L2-L4及股骨颈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267,P=0.003;r=0.279,P=0.002;r=0.181,P=0.046);较正体脂含量后,leptin水平与总骨密度及股骨颈骨密度变为负相关(r=-0.249,P=0.006;r=-0.227,P=0.012);进一步较正瘦体重后,所有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绝经后女性,虽然leptin与总骨密度及L2-L4骨密度相关r=0.271,P=0.007;r=0.214,P=0.034),但无论在单独较正体脂含量或同时较正瘦体重后,所有相关均失去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适当较正体成份指标后外周血Leptin水平与成年女性骨密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超重及单纯性肥胖者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变化及与生长激素、瘦素相关性。方法:2002-12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就诊患者的超重及单纯性肥胖患者共150例,本文选择超重及单纯性肥胖者共49例作为超重及单纯性肥胖组,男31例,女18例;纳入标准:均为上海地区无亲缘关系单纯性肥胖患者,符合WHO及亚太地区肥胖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由内分泌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肥胖。正常对照组21例,男14例,女7例;均为自愿参加研究、献血的健康的上海市虹口中学教师;纳入标准:正常体质重,无代谢综合征患者。排除标准:排除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微量白蛋白尿等患者。用酶标法测定生长激素释放肽、瘦素;放免法测定胰岛素、生长激素。结果:①超重及单纯性肥胖者组血生长激素释放肽水平犤(9.78±2.50)μg/L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犤(15.07±9.64)μg/L犦(t=2.49,P<0.05);血胰岛素、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5,3.56,P<0.05,0.01);血生长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67,P<0.01)。②血生长激素释放肽与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t=-0.287,P<0.05),与体质量、身高、三酰甘油、胆固醇及空腹血糖无相关性(P>0.05);与胰岛素、瘦素呈负相关(r=-0.342,r=-0.310,P<0.05);与生长激素无相关性(r=-0.221,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市健康女性峰值骨密度与非遗传因素的关系,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433例年龄20~40岁上海市健康汉族女性腰椎1~4和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值,并进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腰椎1~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骨密度峰值分别出现在30~34岁和20~24岁;各检测部位骨密度值与体质量呈显著正相关(β=0.283~0.373.P&;lt;0.001),与月经初潮年龄负相关(β=-0.151~0.093,P&;lt;0.05);年龄与大转子、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值呈负相关(β=-0.137,-0.194,P&;lt;0.05);身高与腰椎1~4骨密度值呈正相关(β=0.152,P&;lt;0.05);职业与股骨颈和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值相关(β=0.001,0.116,P&;lt;0.05)。0~18岁开始摄入牛奶者(A组)与18岁后开始摄入者(B组)比较,年龄、身高和体质量无差异(P&;gt;0.05),A组各部位骨密度值显著高于B组(P&;lt;0.05)。结论:适当体质量、身高、体力劳动和18岁前牛奶摄入有助于获得更高的峰值骨密度,而月经初潮年龄滞后是峰值骨密度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志愿者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骨密度结果,提高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方法:对30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30~79岁,男110名,女190名,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并按不同年龄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①女性腰椎2~4(L2-4)BMD50岁后下降明显(t=3.96~5.62,P<0.001);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01~6.91,P<0.05~0.001,t=2.88~7.34,P<0.001);大转子BMD在50岁组和60岁组与其他各年龄组之间有明显的下降(t=4.19~5.24,P<0.01~0.001)。②110名男性L2-4BMD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股骨3个部位的BMD5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13~0.87,P<0.05~0.001)。③女性BMD4项值与年龄及绝经年限明显负相关(r=-0.312,P<0.01;r=-0.532,P<0.01;r=-0.418,P<0.01;r=-0.642,P<0.001);男性与年龄及BMI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女性在更年期后以L2-4BMD下降为主;男性以髋部BMD变化为主。骨密度的测定提供了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汉族和维吾尔族男性中部分代谢异常因素及与血压关系的对比,分析可能存在的民族差异。方法:选择2000-01/2001-0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34例成年男性高血压患者,汉族78例,维吾尔族56例。排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同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体检的血压正常成年男性133人,汉族76人,维吾尔族57人。均自愿参加。①受检者在前3d停服或未使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采用Korotokoff法,取卧位休息10min以上测量右上臂血压,取3次的平均值。体质量指数=体质量(kg)/身高2(m2)。②禁食12h,次日晨取静脉血10mL,测定血浆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和空腹血糖水平。测定空腹血糖采用酶法和国产RA-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胰岛素和瘦素浓度采用放射免疫学法。胰岛素抵抗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22.5,由于呈非正态分布,故在此基础上再取自然对数)评价。③各组计量资料差异性分析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相等情况下采用t检验;应用多元直线相关分析和相关分析,建立直线回归方程,考察各因素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汉族和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78和56例,血压正常健康者76和57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汉族:血压正常者血浆尿酸水平、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高血压患者[(313.1±90.6)μmol/L,(25.1±3.2)kg/m2,0.4±0.5;(349.4±92.4)μmol/L,(27.1±2.9)kg/m2,0.6±0.3,t=2.211,2.468,2.045,P<0.05~0.01]。②维吾尔族:血压正常者血浆瘦素水平、体质量指数明显低于高血压患者[(9.2±3.5)μg/L,(25.8±3.4)kg/m2;(10.9±4.4)μg/L,(28.7±4.2)kg/m2,t=1.995,2.557,P<0.05,0.01]。③高血压患者体质量指数:维吾尔族明显高于汉族(t=2.197,P<0.05);血压正常者胰岛素抵抗指数:维吾尔族明显高于汉族(t=2.095,P<0.05)。④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民族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体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304~0.360,P<0.01);汉族高血压患者血压还与瘦素和尿酸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189~0.339,P<0.01)。⑤以平均动脉压为应变量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发现:汉族高血压人群体质量指数和尿酸是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只有去除体质量指数因素后,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可进入方程;而维吾尔族组去除体质量指数因素后无任何因素能够进入方程。结论:①汉族男性胰岛素抵抗、瘦素和尿酸对血压的影响大于维吾尔族男性。②两民族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均随体质量指数增大而增高。③汉族男性中体质量指数、尿酸是影响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水平对血压有影响,但依赖于体质量指数;而维吾尔族男性中仅表现为体质量指数是影响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N-MID)、25-羟基维生素D(25-(OH)VitD)、钙离子(Ca2+)与绝经期骨质疏松(OP)所致髋部骨折、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52例绝经期OP所致髋关节骨折患者作为骨折组、67例绝经期OP但是未发生髋部骨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N-MID、25-(OH)VitD、Ca2+、股骨颈骨密度、股骨大转子骨密度、髋部整体骨密度、Wards三角区骨密度。结果骨折组患者的血清25-(OH)Vit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的血清N-MID、Ca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股骨大转子骨密度、髋部整体骨密度、Wards三角区骨密度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血清25-(OH)VitD水平与的股骨颈骨密度、股骨大转子骨密度、髋部整体骨密度、Wards三角区骨密度测定值均呈显著的正相关系(P0.05)。结论绝经期OP所致髋骨骨折患者骨密度降低更加显著,并且与血清25-(OH)VitD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血清抵抗素、瘦素与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并MS患者29例(T2DM+MS组)、非T2DM的MS患者28例(单纯MS组)、体检健康者30例(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抵抗素、瘦素水平,同时检测身高、体质量、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胰岛素,并计算体质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T2DM+MS组、单纯MS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瘦素、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MS组与单纯MS组空腹血糖、收缩压、瘦素和胰岛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素水平升高与体质量指数、血尿酸、收缩压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相关;瘦素水平升高与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相关。结论血清瘦素和抵抗素水平与MS密切相关,高血清瘦素水平在MS和T2DM形成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