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琴  刘兰 《新疆医学》2012,42(11):65-66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载量的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与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正常对照、51例HCV RNA<10~5拷贝/ml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26例HCV RNA>10~5拷贝/ml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及31例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PLT及MPV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与正常人相比丙肝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硬化血小板计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酒精性肝硬化相比HCV RNA>10~5拷贝/ml丙肝肝硬化血小板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CV RNA载量的丙肝肝硬化血小板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人相比酒精性肝硬化、HCV RNA>10~5拷贝/ml丙肝肝硬化血小板平均体积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酒精性肝硬化相比HCV RNA>10~5拷贝/ml丙肝肝硬化血小板平均体积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CV RNA载量的丙肝肝硬化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高载量的HCV RNA对血小板参数的下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酒精性和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微量元素变化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2例酒精性肝硬化(ALC)患者和32例乙肝肝硬化(HLC)患者的血微量元素及γ-GT及AST/ALT水平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LC患者血铜含量、γ-GT及AST/ALT高于HLC,血锌低于H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铜、锌、γ-GT及AST/ALT在两种肝硬化患者病因中鉴别出酒精性肝硬化的AUC均大于0.5,有诊断意义,其中铜的AUC最大,高于传统的诊断指标γ-GT和AST/ALT,但锌的诊断意义不如γ-GT和AST/ALT。结论血铜、血锌水平在酒精性硬化和乙肝肝硬化患者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体征表现和并发症的差异进行分析,为二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5例)和慢性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体征表现、辅助检查指标和常见并发症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具有不同的体征表现及并发症类型,肝硬化辅助检查指标各有差异,为两种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罗云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6,(27):3796-379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仅行保肝、利尿等基础治疗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治疗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2组疗效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阳性率以及相关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可以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受损的肝功能,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苏州市立医院本部2004年3月-2010年3月住院的228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44.74%,不同性别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脾切除及有无血小板减少在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肝表面抗原是否阳性在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易发生胆囊结石,与性别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否阳性无关而与脾功能亢进相关,脾脏切除可能预防胆囊结石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糖代谢的临床特点及其机制。方法选择35例非乙肝且肝功正常者作为对照组,29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为代偿组,38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失代偿组,3组均化验血常规、肝功、凝血时间(PT)、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FINS),行OGTT试验测餐后2小时血糖(PPG)、餐后2小时血胰岛素(PINS),行上腹超声检查。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代偿组脾脏肿大病例数增加,有肝损害;失代偿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均明显升高,ALB降低,PT延长,肝脏形态变化及脾脏肿大病例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代偿组PPG及PINS增高;失代偿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明显低于代偿组及对照组,PPG及PINS显著高于代偿组及对照组。结论随着肝功损害加重,乙肝肝硬化患者血糖代谢紊乱更显著,主要表现为餐后高血糖及高胰岛素血症,提示胰岛素抵抗的存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糖代谢高危人群,应常规筛查FPG、PPG、FINS、PINS。  相似文献   

7.
闵洁  钟玲  金蕾  胡磊 《黑龙江医学》2014,(6):679-680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超声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确诊的75例酒精性肝硬化(ALC组)和65例肝炎肝硬化患者(LC组)临床超声检查资料。比较两种类型肝硬化患者超声表现的差异。结果 LC组形态失常、不规则回声增高及肝被膜锯齿状发生率为44.6%、53.8%及44.6%,显著高于ALC组的0、22.7%及16.0%,有统计学差异(P〈0.05)。LC组弥漫回声增强发生率为47.7%,显著低于ALC组的81.3%,有统计学差异(P〈0.05);LC组门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稍高于AL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C组右肝斜径显著低于AL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形态失常、不规则回声增高及肝被膜锯齿状是酒精性肝硬化的超声表现。而肝炎肝硬化弥漫性回声增强发生率较高。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在门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方面无差异,而肝炎肝硬化具有较大的右肝斜径,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克敏 《当代医学》2014,(33):57-5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检查的35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受检者均采用GEHispeed双排螺旋GT行cT扫描检查,根据病理证实分为健康对照组(n=12),代偿期肝硬化组(n=9),失代偿期肝硬化组(n=14),比较3组门静脉宽度(PV)、肝右静脉宽度(BHV)、PV/EHV及血管分支参数。结果正常组PV比代偿期肝硬化组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代偿期肝硬化组RHV比正常组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组PV/RHV比正常组及代偿期肝硬化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在PV分支显示和RHV分支显示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能够准确测量门静脉宽度及肝右静脉宽度,清晰显示血管分支,在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海  任芳  吴一峰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4):2918-2920
目的:研究代偿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在不同因素下声像改变的特点,探讨超声检查和肝功能检测对肝硬化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21例疑为代偿与失代偿性肝硬化的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均经二维灰阶、彩色多普勒、血清肝功能检测后,以超声及肝功能检测结果对照分析,并定期复查。结果:(1)21例代偿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因病变结构及程度不同、某些病变引起的声学改变、因治疗使用药物不同以及饮食结构失调等因素而声像表现不一,造成对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判断困难。代偿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在某些因素影响下也可能出现误、漏诊的发生。(2)肝纤维化血清检测结果:早期肝功能正常时纤维化标志物测定各项指标无明显增高而出现假阴性;两对半阳性者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病因。结论:超声检查与肝功能的检测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手段,但两者各有不足,临床上应将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0.
张亭  崔人文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47-48,50
目的探讨彩超对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癌手术前后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研究在肝硬化基础上肝癌手术患者140例,通过彩超和X线、AFP检查的比较,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术后生存率与大小肝癌的术后生存率。结果彩超及X线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及X线定位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术后生存和失代偿性肝癌每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肝癌和小肝癌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癌术前、术后定位诊断彩超优于X线检查,肝硬化诊断彩超明显优于AFP检查。  相似文献   

11.
崔莉  刘丹阳  朱晶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122-123
目的 总结86例经肝活检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86例病毒性肝炎进行肝穿刺活检后病理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的病例与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A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病理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组与临床诊断肝硬化两组间的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谷丙转氨酶、白蛋白(ALB)、胆碱脂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透明质酸、血小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与慢性肝炎不易鉴别,对乙肝病毒学复制水平较高者、HA明显升高的HBsAg携带或慢性乙肝患者或发现PLT下降者、临床其他指标尚无肝硬化诊断依据者,应及早行肝活检,以进一步明确有无肝硬化,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antiviraltreatment),以防止肝功能失代偿,减少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老年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症的护理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4例老年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比较2组护理有效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减少老年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分析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应用彩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诊治的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患者共104例,按照不同疾病类型分为A组(酒精性肝硬化)和B组(肝炎肝硬化),两组患者均予以彩超检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部分彩超检测值情况,彩超检测表现及肝体积、形态情况。结果 B组患者右肝厚径及右肝斜径彩超检测值明显少于A组,同时A、B两组彩超检测表现情况比较,差异明显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肝体积增大及形态正常发生率均比B组高,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应用彩超检测具有积极鉴别诊断价值,可较明确鉴别出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9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5例,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及甘草酸二胺等综合性护肝、保肝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TBiL、ALT及AST的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同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BiL、ALT及AST改善程度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 Child-Pugh 评分分别为(8.50±1.51)分、(6.08±0.91)分,对照组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分别为(8.31±1.68)分、(4.19±1.04)分,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张艳 《吉林医学》2008,29(21):1860-1861
目的:探讨血清钠、血清总胆汁酸(TBA)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揭示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61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钠、TBA以及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随着肝硬化失代偿程度的加重,血清钠逐渐降低,TBA逐渐升高,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钠下降,TBA升高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钠、TBA对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转归及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可作为反映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损害程度的辅助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鉴别诊断酒精性肝硬化(ALC)和肝炎肝硬化(L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酒精性肝硬化231例,肝炎性肝硬化189例,均使用阿洛卡prosound 7彩超仪,探头3.5 MHz,比较ALC和LC的超声结果差异。结果 LC的彩超表现为:肝体积缩小,形态表现异常,肝脏被膜锯齿状,肝脏内鳞片状、苔藓状或网格状样等不规则回声增高;ALC彩超表现为:肝形态基本正常,体积增大,回声弥漫增强发生率显著高于LC(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能有效鉴别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性肝硬化,操作简单,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对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的123例患者中的75例HBeAg阳性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BeAg阳性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8%,ALT复常率为84%,VB发生率为6.7%;24%的患者出现HBeAg阴转,14.7%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疗效比较:不同基线ALT水平比较,Child-Pugh评分下降2分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线HBV DNA,Child-Pugh评分下降2分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30周病毒学应答与无30周病毒学应答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Child-Pugh评分下降2分比率差异有统计学医学(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基线HBV DNA〈1×107拷贝/ml、HBeAg阳性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疗效相对较好。30周有病毒学应答对阿德福韦酯疗效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选择恩替卡韦治疗后获得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疾病方法的差异,展开分组对比研究。观察组(30例):恩替卡韦;对照组(30例):阿德福韦酯;对两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疾病患者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 ALT、TBIL 以及 ALB 等系列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并发症出现概率(3.33%)低于对照组(26.67%,P <0.05)。结论:临床选择恩替卡韦药物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疾病患者加以治疗,可以将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对乙肝病毒复制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极大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52例。A组接受恩替卡韦治疗,B组加服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时间为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ALT、AST、TBIL等肝功能指标和HBV DNA定量水平,统计两组病毒阴转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治疗后ALT、AST、TBIL等肝功能指标和HBV-DNA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病毒转阴率(92.31%)高于A组(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可有效改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提高病毒清除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杨彩云 《西部医学》2011,23(9):1804-1805,180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HE)的作用。方法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78例,入院后首先进行风险预测-数字连接试验(NCT),然后根据结果,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预见性护理;对照组50例,不进行风险预测,实施常规保肝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和HE发生率以及观察组数字连接试验复常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数字连接试验复常率达48.3%;病死率、肝性脑病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及时发现并消除肝性脑病的诱因及潜在的危险因素,降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病死率和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