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持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资料,观察房室传导的情况。393例因持续性Ⅲ度AVB植入起搏器,46例起搏器不具有计算心室起搏比例功能的患者被除外。341例分为心室起搏比例≥90%组(NAVC组,n=300)和心室起搏比例90%组(AVC组,n=41)。两组在年龄、性别、民族、心律及合并疾病间均无显著性差异。AVC组QRS波群时限小于NAVC组(P0.05)。QRS波时限120 ms是持续性Ⅲ度AVB术后有房室传导的预测因素[OR 11.060(95%CI 2.396~51.050),P=0.002]。结论:约有12%的持续性Ⅲ度AVB患者出现房室传导,QRS波群时限小于120 ms可能是持续性Ⅲ度AVB患者术后有房室传导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 患者女性,65岁,因冠心病、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于1987年1月16日在右侧胸壁安置美国 Edwars 28 ⅤⅥ型起搏器,电极经右侧颈外静脉插入至右室。术后起搏器工作正常。1988年3月15日随访时,发现右锁骨上窝闻及血管性杂音并扪及震颤,疑动静脉瘘,未作特殊检查及处理。1990年4月19日拟更换起搏器再次住院,右侧锁骨上窝仍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并有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经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于4月29日行升主动脉造影(见附图),在动脉显影同时,上腔静脉亦显影,锁骨下动脉与颈外静脉进入上腔静脉处有一瘘管(箭头处)。5月11日行更换起搏器术,将东德TUR LCP 201 ⅤⅥ型起搏器植入左侧胸壁。对症治疗2月后,原扩大的心脏缩小,患者无明显自觉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起搏器患者起搏的心室除极波值(evoked response,ER)与自主QRS波振幅及有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61例置入ST.JUDE公司生产的、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患者术中分别测定的自主QRS波R波振幅值、阻抗、起搏阈值及起搏ER值并对ER值的有关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R波振幅值13.08±4.82mV,ER值99%可信区间11.90~15.01mV,二者相关系数r值为0.05(P>0.05)。结论置入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时,自主QRS波振幅的高度与ER值之间无相关性,术中应单独进行ER值的测试,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3岁。因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晕厥于1993年8月5日植入DDD起搏器(美CPI产品937型)。术中测试:心房起搏阈值1.1V,2.0mA,P波振幅6.3mV,心室起搏阈值0.7V,1.3mA,R波振幅10mV,程控A—Vdelay  相似文献   

5.
<正> 患者女性,32岁,因不规则发热1个半月余,于1990年8月27日以感染性心内膜炎收入院。患者于1980年在本院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于1983年在北京阜外医院植入心脏起搏器,1987年更换起搏器。入院查体:T39.2℃,P70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 患儿女性,4岁,因病毒性心肌炎,三度房室阻滞,心率40次/min和晕厥发作于1997年12月24日植入美国Pacesetter公司的2400LVVIR具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术中测试阈值电压0.6V,阻抗940Ω,R波振幅9.2mV,斜率1.79V/s。起搏器程控参数:频率70~130次/min,脉宽0.37ms,R波感知灵敏度3.0mV,不应期300ms。起搏器植入后每8h自动测试起搏阈值,并自动以高出起搏阈值0.3V进行起搏。术后1周程控显示起搏频率70~130次/min,阈值0.6~1.2V,输出电压0.9~1.5V,大大节省了输出能量。随访1年,起搏器阈值结果,其感知性能  作者单位:200052 上海…  相似文献   

7.
观察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Kappa 70 0 )置入后参数的变化和安全性情况。随访 1 3例置入Kappa70 0型起搏器患者 ,观察术中、术后 1周及术后 1 ,3,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输出脉宽、电极阻抗、R波振幅的变化 ,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术后测得的起搏阈值较术中明显升高 ( 0 .71± 0 .2 3Vvs 0 .39± 0 .0 6V ,P <0 .0 5 ) ,术后不同时间测得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R波振幅术中、术后无明显差异。术后阻抗较术中明显降低 ( 62 5 .7± 1 2 3.0Ωvs 894.3± 1 90 .3Ω ,P <0 .0 5 ) ,术后 1个月后的阻抗基本稳定。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打开后 ,平均输出电压为 0 .96~ 1 .1 6V ,平均输出脉宽 0 .32~ 0 .34ms,平均心房感知灵敏度 0 .71~ 0 .83mV ,心室感知灵敏度 3.82~3.91mV。随访期间起搏、感知功能正常 ,无误感知现象。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输出电压低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Guo WY  Li B  Zhang XM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2):1083-108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缺血性J波的影响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无创检查指标起到预警作用.方法 选择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并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162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组)54例.记录PCI术前、术后24h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分别测量各导联J波的振幅和时限,分析PCI术前、术后J波的发生率及参数变化.根据狭窄的冠脉分为2个冠脉狭窄组(前降支狭窄组和右冠脉或回旋支狭窄组),观察体表12导联心电图J波的形态比较及发生率.结果 (1)PCI 术前、术后J波发生率最高为Ⅱ、Ⅲ、aVF导联,冠心病组发生率分别为33.95%、22.84%、26.54%和30.86%、19.75%、23.46%,心绞痛组发生率分别为37.04%、27.78%、31.48%和35.19%、25.00%、27.78%;而心梗组PCI术前为V5、Ⅱ、aVF、Ⅲ、V3导联J波发生率较高,术后J波发生率为V5、Ⅱ、aVF、aVL、Ⅲ导联J波发生率较高(分别为33.33%、27.78%、16.67%、12.96%、11.11%和22.22%、22.22%、14.81%、12.96%、9.26%).(2)前降支狭窄组PCI术前J波在V5、V6导联为25.78%,右冠脉或回旋支狭窄组PCI术前J波在Ⅱ、Ⅲ、aVF导联为35.37%;术后两组均在Ⅱ、Ⅲ、aVF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1.09%和35.37%.(3)全部冠心病组在PCI术前的J波以振幅0.08 mV和时限0.02s的例数最多,PCI术后J波振幅为0.02 mV和时限0.02s例数最多.(4)全部冠心病组PCI术前J波振幅和时限在Ⅱ、Ⅲ、aVF、V3、V4导联上均大于PCI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P25,P75)为:Ⅱ导联振幅0.05(0.05,0.10) mV比0.02(0.02,0.05) mY,P=0.00,时限0.03(0.02,0.04)s比0.02(0.02,0.03)s,P=0.00;Ⅲ导联振幅0.05(0.05,0.10) mV比0.02(0.02,0.05) mV,P=0.00,时限0.02(0.02,0.03)s比0.02(0.01,0.02)s,P=0.00;aVF导联振幅0.05(0.05,0.10)mV比0.02(0.00,0.08)mV,P=0.00,时限0.02(0.02,0.03)s比0.02(0.00,0.02)s,P=0.00;V3导联振幅0.05(0.05,0.16)mV比0.05(0.00,0.05)mV,P=0.03,时限0.02(0.02,0.04)s比0.02(0.00,0.02)s,P=0.01;V4导联振幅0.06(0.04,0.12)mV比0.01 (0.00,0.07) mV,P=0.01,时限0.04(0.04,0.05)s比0.01(0.00,0.02)s,P=0.00].结论 冠心病组和心绞痛组PCI术前、术后J波在Ⅱ、Ⅲ、aVF导联的发生率最高,而心梗组在V5、Ⅱ、Ⅲ、aVF导联较高;前降支狭窄与右冠脉或回旋支狭窄组J波分别在V5、V6与Ⅱ、Ⅲ、aVF导联的发生率最高;PCI术后,J波振幅和时限均降低,说明PCI对冠心病缺血性J波有相对较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指导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对66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的患者,在EnSite指导下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进行门诊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心室起搏阈值、R波振幅及阻抗情况。结果:66例患者均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中44例(66.7%)成功希氏束区起搏。术后即刻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19.41±5.99) ms,术后3个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35±6.38) ms。术中(急性期)心室起搏阈值(0.89±0.16)V,R波振幅(8.23±3.06) mV,阻抗(702.73±103.12)Ω;术后3个月(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0.95±0.11) V,R波振幅(8.13±2.26) mV,阻抗(679.77±103.12)Ω,术中各参数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nSite指导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0.
<正> 男性患者86岁。于1987年5月2日因冠心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由我院经左头静脉插入电极,安置YCP—Ⅱ型VVI埋置式起搏器。因电源耗竭于1989年1月28日更换YCP—ⅡA型起搏器。13个月后,因出现感知不良,更换由另一患者体内取出的YCP—ⅡA型起搏器。该起搏器虽已使用近10个月,但请厂家测试,预调频率及磁频率均同出厂时(71次/分),脉冲宽度由0.56ms增为O.58ms,脉冲幅度由5.1V减为5V,灵敏度由2mV增为2.1mV,反拗期仍为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风湿性心脏病 (简称风心病 )换瓣术后永久起搏治疗的方法和安全性 ,对 30例风心病人工瓣置换后 2个月~ 15年置入永久起搏器。其中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 17例、二尖瓣置换术 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 2例。 2 2例永久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伴Ⅱ~Ⅲ度房室阻滞 (AVB) ,长RR间期 >3s ;8例窦性心动过缓或Ⅲ度AVB。起搏类型 :VVI起搏 2 6例、VVIR 2例、VDD 1例、DDD 1例。术前停抗凝 48h ,术后 48h开始服用术前维持剂量抗凝剂 ,一周后监测INR( 1.6~ 2 .5 )。 30例中右头静脉入路 2 2例、右锁骨下静脉入路 8例。术中心室电极测试均达到心内膜电图rS或RS型ST段抬高 2~ 4mV ,起搏阈值 <0 .5V ,R波振幅 >6mV ,阻抗 30 0~ 10 0 0Ω。术后沙袋压迫 2 4h ,常规抗炎治疗 3~ 5天 ,10天拆线。 30例无任何手术并发症 ,感知起搏功能良好 ,平均随访 2 6 .14± 2 0 .2 5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每搏量均较术前显著提高 (P <0 .0 5 )。三尖瓣返流量较术前无显著增加 (P >0 .0 5 ) ,心室起搏阈值较术时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风心病换瓣术后缓慢心率安置起搏器治疗后 ,只要严格掌握电极置入标准和正确的操作规程 ,可避免出血、电极脱位、阈值高等并发症 ,并有助?  相似文献   

12.
抗心动过速起搏器过度感知可诱发心动过速,现报道1例如下。 患者,男,75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10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于1990年11月30日在我院埋藏抗心动过速起搏器(Intertach Ⅱ 262-16,Intermedics公司产品)。起搏电极置于右心耳。起搏器为AAI-T工作方式。开始P彼感知灵敏度为1.2mV,术后1周发生P波感知不足而诱发SVT,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以及双源CT精确判定室间隔起搏部位,分析体表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 57例植入起搏器患者,术中经DSA图像定位提示起搏导线植入右室间隔部,术后行双源CT确定导线精确位置,分析明确植入到室间隔不同部位及游离壁的起搏心电图特征。结果游离壁12例(21.1%);间隔45例(78.9%)。游离壁起搏的QRS波时限显著宽于高位间隔起搏(150±15 ms vs 121±26 ms,P<0.05);高位间隔起搏Ⅲ导联R波振幅(RⅢ)明显大于低位间隔起搏(1.10±0.55 mV vs-0.27±0.12 mV,P<0.05);高位间隔起搏者44.4%Ⅰ导联出现q波或QS,中位间隔36.8%,低位和游离壁均为0;代表游离壁起搏的肢体导联切迹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室间隔起搏心电图往往表现为窄QRS波,I导联形态多变,高位间隔起搏时RⅢ较高。  相似文献   

14.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在克山病及其它心脏病中,是传导系统呈退行性改变的结果,多为永久性。常易发生猝死,故必须适时的应用起搏治疗。我院自1982年至1987年为14例患者安置起搏器19例次,均获成功。现将其中2例克山病重Ⅲ°A—VB病人的起搏器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作者于1976年6月至1986年6月对22例老年患者施行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术,现根据老年的特点和临床体会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60~82岁。临床诊断均为冠心病,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B)l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12例。采用国产或进口的VVI型起搏器,其中2例SSS患者为进口可调程序的按需型起搏器,可以体外调节起搏频率、电压和电流输出等  相似文献   

16.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73岁。因"起搏器植入并更换16年,起搏器囊袋感染5年"于2011年6月20日入院。1995年因"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无寒战、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痛、呼吸困难及咯血。2003年患者因起搏器电池耗竭,行起搏器更换术。2006年患者起搏器植入切口处出现肿胀,伴黄色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发红、皮温升高,予抗生素治疗后好转。起搏器电池耗竭,再次行起搏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特点、转归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行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1428例,分析患者封堵术前心电图及术后出现AVB的时间、持续时间及转归情况。结果 1428例患者中封堵术后发生Ⅲ度AVB 9例(0.6%)。5例患者发生在封堵术后3~5 d,其中1例经激素治疗1 d后恢复正常,另外4例应用激素、临时起搏器治疗1~3 d后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发生在封堵术后4 d,经激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无效,外科开胸取伞修补术后即刻心电图恢复正常;2例封堵术后1年余发现Ⅲ度AVB,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例术后即刻出现I度AVB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23 d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术后1、2、3、6个月复查仍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术后1年复查发现Ⅲ度AVB,于外科行取伞修补术,术后13 d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Ⅲ度AVB是VSD介入封堵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技术,选择合适封堵器,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早期积极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Ⅲ度AVB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65岁.5个月前曾因冠心病、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反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植入DDD起搏器(起搏器参数:下限频率60次/min,上限频率120次/min,A-V间期220ms,总心房不应期450ms,心房电压0.4mV,心室电压0.2mV),术后经抗心律失常治疗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54岁。1989年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右侧头静脉入路植入VVI型起搏器。1994年因电极漏电经左侧锁骨下静脉入路更换VVI型起搏器。2000年6月因电池提前耗竭和头颈部肿胀、紫绀半年入院,应用原左侧锁骨下静脉的电极再次更换VVI型起搏器并同台行静脉造影诊断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先后行上腔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术后一直服用华法令。2008年4月再次出现电池提前耗竭入院,行静脉造影见上腔静脉依然完全梗阻,遂行心外膜起搏器植入术,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0岁.因患肺癌于2003年6月10日行右肺上叶切除术.当日下午4时手术顺利结果.术前血压105/68mmHg,心电图正常.次日上午8时,患者突然胸痛、胸闷憋气,呼吸急促,并呈进行性加重,直至昏迷.此时体温39℃,心率143次/min,心电图示:肢体导联低电压(图略).2h后记录其特征:①窦性心动过速;②SⅠ QⅢTⅢ型;③RBBB;④Ⅰ、aVL、V1~V6的ST段呈斜性下移0.05~0.1mV.⑤肺型P波.⑥T波:Ⅲ、V1倒置;Ⅱ、V2~V3平坦;V4~V6负正双向.⑦QRS低电压(图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