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吡柔比星,THP)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将接受吡柔比星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各15例,右丙亚胺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静滴。在化疗第1疗程(T1)开始前、第3疗程(T3)及第6疗程(T6)结束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EF、E/A及TDI技术测量ETALPW/PW法测量Tei指数,观察化疗前后吡柔比星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及右丙亚胺对其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结果:组间比较,T3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1比较,单纯化疗组在T3结束后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右丙亚胺组在T3、T6结束后,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丙亚胺对吡柔比星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TDI及Tei指数能够较EF及E/A更早、更敏感评估患者心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对行吡柔比星化疗乳腺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行吡柔比星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接受TAC(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静脉滴注,右丙亚胺的配制浓度为吡柔比星的10倍;对照组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间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差异、左室射血分数从第4周开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脱发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丙亚胺能提高行含吡柔比星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心脏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右丙亚胺单药与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对阿霉素所致相关性心脏毒性的影响,并对比其疗效。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患者1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药组(右丙亚胺单药,61例)、联合用药组(联合应用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75例)与对照组(不予用药处理,30例)。3组患者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阿霉素的化疗方案。对照组化疗前不予用药处理;单药组化疗前30 min给予注射用右丙亚胺,按与阿霉素剂量比20∶1确定右丙亚胺剂量;联合用药组在化疗前同时给予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15 ml,右丙亚胺用法用量同单药组。结果经4个化疗周期,(1)心脏毒性发生率方面:对照组53.3%,显著高于单药组(29.51%)、联合用药组(8.0%),P<0.05;单药组显著高于联合用药组,P<0.05。(2)心电图方面:3组病例在化疗开始前心电图均无异常改变。化疗过程中右丙亚胺单药组心电图异常者9例(14.75%)、联合用药组7例(9.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例(73.3%);联合用药组的心电图异常比例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3)CK、CK-MB、TnI方面:单药组与对照组化疗后较本组化疗前显著上升(P<0.05);联合用药组化疗后CK、TnI较本组化疗前显著上升(P<0.05),CK-MB与化疗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化疗前3组差异不显著(P>0.05)。化疗后单药组、联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4)超声心动图参数LVIDD、LVISD、A/E、LVEF、FS方面:单药组与对照组化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联合用药组化疗后较本组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前3患者各超声心动图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以及毒性程度,维持正常的心电图、心肌酶以及心功能变化,从而增强恶性肿瘤患者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耐受能力、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行吡柔比星化疗导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及术后吡柔比星化疗的15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在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和紫杉醇化疗方案(AC-T化疗)基础上给予右丙亚胺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AC-T化疗方案,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及脑钠肽(BNP)水平,记录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变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VEF、hs-cTnT及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hs-cTnT及BN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电图改变总异常率是11.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是10.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丙亚胺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使用吡柔比星化疗导致的心脏毒性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右丙亚胺单用、参麦注射液单用, 或者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不良反应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探讨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途径。  方法  本研究入组120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共分为4组, 每组30例。A组为参麦组, 在化疗基础上单用参麦注射液, 50 mL/d连用lw; B组为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 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快速静脉滴入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剂量10:1), 非阿霉素蒽环类药物折合成阿霉素。且在化疗开始之日起, 予以参麦注射液50 mL/d, 连用1w;C组为右丙亚胺组, 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予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快速静脉滴入; A、B、C 3组为实验组, D组为空白对照组, 予以常规化疗; 4组患者均按要求完成2个化疗周期, 观察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以及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 B型利钠肽(BNP), 肌钙蛋白I(TnI)的数值变化。  结果  通过比较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TnI)、B型利钠肽(BNP)的数值变化, 实验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LVEF下降百分比、TnI和BNP的数值升高均小于空白对照组(P < 0.05)。  结论  右丙亚胺、参麦注射液单用以及二者合用, 降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毒性, 均有一定疗效, 其中右丙亚胺及参麦注射液联合疗效最佳, 而右丙亚胺单用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好于参麦注射液单用。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配伍使用参麦注射液及右丙亚胺, 可减低心脏毒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肌做功指数、心电图以及心肌钙蛋白)的变化,评价其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1例,患者接受TAC(多西紫杉醇+吡喃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比值为10:1);化疗组21例,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化疗前、化疗后每周期以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的心脏毒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周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做功(Tel)指数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其测量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Tel指数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改变,均未出现明显特异性改变;在未达到吡喃阿霉素最大累积量前,血清中心肌钙蛋白(cTnI)与体内吡喃阿霉素累积量呈现零相关性(P〉0.05)。结论:蒽环类药物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使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对两组患者心脏彩超、LVEF、心电图、cTnI等检查研究发现,上述指标对评价蒽环类药物所造成的亚临床左室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差,在临床上并不能及早有效评估化疗后患者早期心脏毒性,而Tel指数较之传统心脏超声、心电图、cTnI等能够更早、更敏感地评价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化疗患者心脏早期毒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ane,DEX)对平滑肌肉瘤复发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所致心脏毒副反应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9例复发平滑肌肉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DEX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辅助化疗5个周期,治疗组在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右丙亚胺∶表柔比星=10∶1),在第一次应用蒽环类药物时即给予右丙亚胺.监测各时期心肌肌钙蛋白(cTnT)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统计临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以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副反应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评分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表柔比星(EPI)治疗的第一个周期开始cTnT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最高,直到治疗后2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加用DEX组(即治疗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cTnT水平都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LEVF在两组的各个治疗阶段水平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非心脏毒副反应没有差异.结论:EPI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便产生了明显的毒副反应,加用DEX后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ane,DZR)对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辅助化疗时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将我院乳腺中心和青岛市肿瘤医院肿瘤科治疗的120例应用 CTF(CTX +THP+5-FU)方案化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加用 DZR)和观察组(加用 DZR)(DZR∶THP =10∶1,即右丙亚胺和吡柔比星的用药剂量比为10∶1)。观察及统计治疗前、治疗第1个周期、第3个周期、治疗第6个周期、治疗完成后半年、治疗完成后1年的心脏事件(心前区疼痛、心率失常、心电图改变、心肌钙蛋白、B 型钠尿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变、充血性心功能衰竭)发生率,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 评分和分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对照组自第1个周期开始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最高,直到治疗后1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低,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01)。两组的非心脏毒副反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THP 从第1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加用 DZR 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性,且毒副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右丙亚胺对表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防治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对表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对84例应用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疗的患者,以心电图作为观察指标,先单独化疗4个周期,然后将已出现心电图异常者归入右丙亚胺治疗组、心电图正常者分为单独化疗组及右丙亚胺联合化疗组继续单独化疗或用右丙亚胺联合化疗2个周期,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单独化疗4个周期过程中,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26.2%(22/84)。继续化疗2个周期,单独化疗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38.7%(12/31),右丙亚胺联合化疗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16.1%(5/31),RIDIT公式统计,u=1.97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丙亚胺治疗组有13.6%(3/22)患者异常心电图转为正常,有18.2%(4/22)患者异常心电图保持稳定,其余68.2%患者心脏损害加重。结论:右丙亚胺对表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并且对已经形成的损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较早期巨块型子宫颈癌术前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方法 将315例ⅠB2期和ⅡA期子宫颈癌患者分为3组,A组:单纯放疗。B组:放疗+化疗(紫杉醇+卡铂,TP)。C组:放疗+化疗(顺铂+长春新碱+博莱霉素,PVB)。分析3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术前同步放化疗B组和C组比单纯放疗(A组)肿瘤退缩明显,总有效率分别为77.78 %、91.89 %、88.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子宫颈浸润、宫旁浸润、脉管浸润的 B 、C 两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1个疗程较2~3个疗程化疗的淋巴结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B2~ⅡA期早期巨块型子宫颈癌术前同步放化疗疗效有优于单纯放疗组,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降低子宫颈浸润、子宫旁浸润、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助于减少复发,改善预后,并以紫杉醇+卡铂的同步放化疗方案对子宫颈癌的疗效较好,胃肠道反应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右丙亚胺对接受表柔比星(EPI)联合化疗方案的胃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将66例应用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疗的患者分成右丙亚胺联合EOX化疗组和EOX化疗组2组,分别采用EOX方案化疗6个周期,以及EOX联合右丙亚胺治疗6个周期,观察2组的心电图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方面,右丙亚胺联合EOX化疗组和EOX化疗组分别为12.1%(4/33)和36.4%(12/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X化疗组中,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12例予以右丙亚胺治疗,经治疗,6例出现心脏损害加重,4例异常心电图保持稳定,2例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 右丙亚胺对使用表柔比星的胃癌患者的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对已经形成的损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在蒽环类药物早期心脏毒性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78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和第1周期及第6周期化疗结束后血清中cTnT值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EVF)、左室缩短率(FS)、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和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RT)的变化。结果 78例患者完成6周期化疗进入统计分析,和化疗前相比c,TnT在第1周期和第6周期化疗结束后均明显增高(P〈0.05),而LVEF和FS没有明显变化(P〉0.05),第1周期化疗结束后E/A及IRT无明显变化(P〉0.05),第6周期化疗结束后E/A下降(P〈0.05)I,RT延长(P〈0.05)。结论 cTnT水平升高可以作为评价蒽环类药物早期心脏毒性的一个指标,而超声心动图参数在早期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高危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与化疗的疗效.方法:2002-2006年间,选择我科90例术后高危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成A组(放疗组)和B组(化疗组).A组进行全盆野照射放射治疗,B组进行CAP/AP方案化疗,探讨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5年生存率为A组72.9% (31/43)、B组92.10%(3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局部复发率为A组6.97%(3/43)、B组15.80% (6/38),两者之间无差异(P>0.05);5年远处转移率为A组25.58%(11/43)、B组7.8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近期骨髓抑制较重,A组远期反应明显.结论:高危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采用辅助化疗优于放疗,能有效控制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赵文娟  赵伟 《现代肿瘤医学》2013,21(7):1623-1625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配合右丙亚胺对表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观察116例应用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疗的患者,以心电图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先单独化疗4个周期,然后将已出现心电图异常者归入稳心颗粒配合右丙亚胺化疗组,心电图正常者分为单独化疗组与稳心颗粒配合右丙亚胺联合化疗组继续化疗2个周期,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单独化疗4个周期过程中,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4.1%(28/116)。继续化疗2个周期,单独化疗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40.4%(21/52),稳心颗粒配合右丙亚胺化疗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19.2%(10/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稳心颗粒配合右丙亚胺治疗组有17.9%(5/28)患者异常心电图转为正常,有28.6%(8/28)患者异常心电图保持稳定,其余53.6%患者心脏损害加重。结论:稳心颗粒配合右丙亚胺对表柔比星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使更多病人延长表阿霉素的治疗,并且对已经形成的心脏损害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含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69例晚期NSCLC患者,分为恩度联合化疗组(n=33)和单纯化疗组(n=36),两组化疗均采用含铂两药联合方案;恩度15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滴,每天1次,持续14天。观察两组的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肿瘤进展时间(TTP)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个周期后恩度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RR分别为27.3%和19.4%(P>0.05),DCR分别为90.9%和86.1%(P>0.05)。治疗4个周期后,恩度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RR分别为13.0%和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R分别为82.6%和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恩度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的中位TTP分别为6.5个月和4.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乏力及骨髓抑制,骨髓抑制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恩度联合化疗组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结论 恩度联合含铂方案化疗能显著提高晚期NSCLC的中位TTP及治疗4个周期的DCR,且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设治疗组(急性髓系白血病)用吡柔比星+阿糖胞苷的TA方案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的VTLP方案;对照组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或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方案。治疗组94例,对照组79例。结果 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78.72 %)明显高于对照组(50.63 %)(P<0.01),但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可作为初治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进展期胃癌72例,随机分为术前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术前化疗组37例,在手术前给予盐酸吡柔比星(THP)5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顺铂(DDP)20 mg、5-氟尿嘧啶(5-Fu)500 mg/m2静脉滴注,连续5 d,每21~28 d重复。完成2个周期后休息21 d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2个周期的相同方案化疗。单纯手术组35例在手术前未行化疗,术后给予相同方案化疗4个周期。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5年以上,随访率100 %。术前化疗组5年生存率为38.5 %,单纯手术组5年生存率23.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P<0.05)。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P<0.05 )。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化疗能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能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薄芝糖肽降低乳腺癌术后TE方案化疗的毒副反应及增强化疗患者免疫力进行研究。方法:将80例乳腺浸润导管癌患者随机分成化疗联合薄芝糖肽治疗组和单纯接受化疗组。对比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患者化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及化疗后胃肠毒性、血液毒性、肝脏毒性;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但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液毒性、胃肠道毒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肝脏毒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芝糖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患者的血液毒性和胃肠道毒性,而且不会增加患者肝功能损害,并可改善化疗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水平免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吡柔比星(THP)、5-氟尿嘧啶(5-Fu)联合顺铂(DDP)介入化疗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48例经病理确诊的ⅡB~Ⅳ期子宫颈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同步放疗及介入化疗组(25例)和单纯放疗组(23例),两组放疗剂量相同,同步放化疗组在放疗前后予以髂内动脉局部介入灌注化疗,THP 30~40 mg、5-Fu 0.50~0.75 g、DDP 40~ 60 mg,28 d为1个周期,共 3~4个周期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同步放疗及介入化疗组有效率为92.0 %(23/25),3年生存率80.0 %(20/25)。单纯放疗组有效率为69.6 %(16/23), 3年生存率为52.2 %(12/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对症处理后可耐受,为可逆的。结论 同步放疗联合介入化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可显著提高患者有效率及生存率,不良反应与单纯放疗相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化疗、热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白细胞介素-2、-6(IL-2、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67例NSCLC患者分为化疗组35例,热化疗组32例,观察其在治疗前后IL-2、IL-6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化疗组与热化疗组IL-2、IL-6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热化疗组与化疗组IL-2、IL-6的变化亦有差异(P<0.05)。结论 热化疗较单纯化疗明显提高IL-2、IL-6的水平,热化疗对NSCLC患者免疫状态干预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