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吡柔比星,THP)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将接受吡柔比星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各15例,右丙亚胺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静滴。在化疗第1疗程(T1)开始前、第3疗程(T3)及第6疗程(T6)结束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EF、E/A及TDI技术测量E'/A'、PW/PW法测量Tei指数,观察化疗前后吡柔比星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及右丙亚胺对其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结果:组间比较,T3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内比较,与T1比较,单纯化疗组在T3结束后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右丙亚胺组在T3、T6结束后,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丙亚胺对吡柔比星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TDI及Tei指数能够较EF及E/A更早、更敏感评估患者心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对行吡柔比星化疗乳腺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行吡柔比星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接受TAC(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静脉滴注,右丙亚胺的配制浓度为吡柔比星的10倍;对照组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间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差异、左室射血分数从第4周开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脱发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丙亚胺能提高行含吡柔比星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心脏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肌做功指数、心电图以及心肌钙蛋白)的变化,评价其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1例,患者接受TAC(多西紫杉醇+吡喃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比值为10:1);化疗组21例,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化疗前、化疗后每周期以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的心脏毒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周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做功(Tel)指数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其测量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Tel指数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改变,均未出现明显特异性改变;在未达到吡喃阿霉素最大累积量前,血清中心肌钙蛋白(cTnI)与体内吡喃阿霉素累积量呈现零相关性(P〉0.05)。结论:蒽环类药物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使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对两组患者心脏彩超、LVEF、心电图、cTnI等检查研究发现,上述指标对评价蒽环类药物所造成的亚临床左室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差,在临床上并不能及早有效评估化疗后患者早期心脏毒性,而Tel指数较之传统心脏超声、心电图、cTnI等能够更早、更敏感地评价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化疗患者心脏早期毒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行吡柔比星化疗导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及术后吡柔比星化疗的15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在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和紫杉醇化疗方案(AC-T化疗)基础上给予右丙亚胺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AC-T化疗方案,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及脑钠肽(BNP)水平,记录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变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VEF、hs-cTnT及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hs-cTnT及BN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电图改变总异常率是11.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是10.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丙亚胺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使用吡柔比星化疗导致的心脏毒性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右丙亚胺单药与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对阿霉素所致相关性心脏毒性的影响,并对比其疗效。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患者1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药组(右丙亚胺单药,61例)、联合用药组(联合应用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75例)与对照组(不予用药处理,30例)。3组患者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阿霉素的化疗方案。对照组化疗前不予用药处理;单药组化疗前30 min给予注射用右丙亚胺,按与阿霉素剂量比20∶1确定右丙亚胺剂量;联合用药组在化疗前同时给予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15 ml,右丙亚胺用法用量同单药组。结果经4个化疗周期,(1)心脏毒性发生率方面:对照组53.3%,显著高于单药组(29.51%)、联合用药组(8.0%),P<0.05;单药组显著高于联合用药组,P<0.05。(2)心电图方面:3组病例在化疗开始前心电图均无异常改变。化疗过程中右丙亚胺单药组心电图异常者9例(14.75%)、联合用药组7例(9.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例(73.3%);联合用药组的心电图异常比例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3)CK、CK-MB、TnI方面:单药组与对照组化疗后较本组化疗前显著上升(P<0.05);联合用药组化疗后CK、TnI较本组化疗前显著上升(P<0.05),CK-MB与化疗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化疗前3组差异不显著(P>0.05)。化疗后单药组、联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4)超声心动图参数LVIDD、LVISD、A/E、LVEF、FS方面:单药组与对照组化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联合用药组化疗后较本组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前3患者各超声心动图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以及毒性程度,维持正常的心电图、心肌酶以及心功能变化,从而增强恶性肿瘤患者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耐受能力、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ane,DEX)对平滑肌肉瘤复发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所致心脏毒副反应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9例复发平滑肌肉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DEX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辅助化疗5个周期,治疗组在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右丙亚胺∶表柔比星=10∶1),在第一次应用蒽环类药物时即给予右丙亚胺.监测各时期心肌肌钙蛋白(cTnT)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统计临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以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副反应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评分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表柔比星(EPI)治疗的第一个周期开始cTnT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最高,直到治疗后2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加用DEX组(即治疗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cTnT水平都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LEVF在两组的各个治疗阶段水平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非心脏毒副反应没有差异.结论:EPI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便产生了明显的毒副反应,加用DEX后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右丙亚胺单用、参麦注射液单用, 或者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不良反应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探讨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途径。  方法  本研究入组120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共分为4组, 每组30例。A组为参麦组, 在化疗基础上单用参麦注射液, 50 mL/d连用lw; B组为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和右丙亚胺, 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快速静脉滴入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剂量10:1), 非阿霉素蒽环类药物折合成阿霉素。且在化疗开始之日起, 予以参麦注射液50 mL/d, 连用1w;C组为右丙亚胺组, 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予右丙亚胺及阿霉素快速静脉滴入; A、B、C 3组为实验组, D组为空白对照组, 予以常规化疗; 4组患者均按要求完成2个化疗周期, 观察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以及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 B型利钠肽(BNP), 肌钙蛋白I(TnI)的数值变化。  结果  通过比较化疗前后4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TnI)、B型利钠肽(BNP)的数值变化, 实验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LVEF下降百分比、TnI和BNP的数值升高均小于空白对照组(P < 0.05)。  结论  右丙亚胺、参麦注射液单用以及二者合用, 降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多疗程化疗所致心脏毒性, 均有一定疗效, 其中右丙亚胺及参麦注射液联合疗效最佳, 而右丙亚胺单用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好于参麦注射液单用。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配伍使用参麦注射液及右丙亚胺, 可减低心脏毒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在蒽环类药物早期心脏毒性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78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和第1周期及第6周期化疗结束后血清中cTnT值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EVF)、左室缩短率(FS)、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和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RT)的变化。结果 78例患者完成6周期化疗进入统计分析,和化疗前相比c,TnT在第1周期和第6周期化疗结束后均明显增高(P〈0.05),而LVEF和FS没有明显变化(P〉0.05),第1周期化疗结束后E/A及IRT无明显变化(P〉0.05),第6周期化疗结束后E/A下降(P〈0.05)I,RT延长(P〈0.05)。结论 cTnT水平升高可以作为评价蒽环类药物早期心脏毒性的一个指标,而超声心动图参数在早期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3组不同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90例Ⅱ、Ⅲ期乳腺癌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A组应用CAF方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5-氟脲嘧啶),B组用TA方案(多西他赛+吡柔比星)新辅助化疗。完成2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55.6%,B组的总有效率为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胃肠反应相似,A组发生率为84.4%,B组发生率为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骨髓抑制和脱发发生率分别为92.3%和84.4%,明显高于A组的73.3%和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治疗均有效,毒副反应均可耐受。TA组疗效及毒副反应均高于CAF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ane,DZR)对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辅助化疗时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将我院乳腺中心和青岛市肿瘤医院肿瘤科治疗的120例应用 CTF(CTX +THP+5-FU)方案化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加用 DZR)和观察组(加用 DZR)(DZR∶THP =10∶1,即右丙亚胺和吡柔比星的用药剂量比为10∶1)。观察及统计治疗前、治疗第1个周期、第3个周期、治疗第6个周期、治疗完成后半年、治疗完成后1年的心脏事件(心前区疼痛、心率失常、心电图改变、心肌钙蛋白、B 型钠尿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变、充血性心功能衰竭)发生率,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 评分和分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对照组自第1个周期开始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最高,直到治疗后1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低,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01)。两组的非心脏毒副反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THP 从第1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加用 DZR 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性,且毒副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唑来膦酸钠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代谢影响,探讨唑来膦酸钠在早期预防乳腺癌患者发生骨代谢障碍及抑制骨转移中的作用。方法:85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均手术治疗,且术后常规行6个疗程的化疗,无骨转移病例。对照组:28例化疗后接受中药治疗;来曲唑组:30例化疗后继续服用来曲唑2.5mg/d;来曲唑+唑来膦酸钠组:27例患者化疗后除服用来曲唑2.5mg/d外,使用唑来膦酸钠注射液4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15min,每4周为1个疗程。6个月后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三组乳癌患者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BMD)进行测定,用SPETCT行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器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Ca)、血磷(P)等生化指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雌激素(E2),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来曲唑组与对照组病人的BMD、E2、血清Ca、P指标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ALP明显上高(P〈0.05);来曲唑+唑来膦酸钠组与来曲唑组比较,BMD、血清Ca、P指标明显升高(P〈0.05),ALP降低(P〈0.05)、E2未见明显变化(P〉0.05);来曲唑+唑来膦酸钠与对照组比较,ALP、E2指标明显降低(P〈0.05),BMD明显升高(P〈0.05),血清Ca、P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唑来膦酸钠组的骨转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唑来膦酸钠对接受来曲唑治疗引起的骨代谢障碍早期防治疗效明显,且对骨转移发生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光动力作用(PDT)对人乳腺癌细胞Bax和Bcl-2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别在PDT作用不同时间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促凋亡蛋白Bax和抗凋亡蛋白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Bax蛋白表达在所有组无明显差异(P〉0.05),Bcl-2蛋白表达自PDT后6h起显著下降(P〈0.01);PDT后6hBax/Bcl-2比值依次递增,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动力作用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MMP2、MMP9、CathepsinD、E-cadherin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5例局部晚期宫颈癌中MMP2、MMP9、CathepsinD、E-cadherin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MMP2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有关(P<0.05),与UICC分期无关(P>0.05).MMP9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有关(P<0.05),与组织学分型、UICC分期无关(P>0.05);CathepsinD表达与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UICC分期均存在相关性(P<0.05).E-cadherin表达与淋巴结转移、UICC分期有关(P<0.05),与局部复发、组织分型无关(P>0.05);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组织学分型、CathepsinD、MMP2的表达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MMP2、MMP9、CathepsinD、E-cadherin参与了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组织学分型、MMP2、CathepsinD的表达可作为宫颈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γ-IFN对兔盆腔常规分割照射后输尿管放射性损伤及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兔放射性输尿管损伤的动物模型,5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常规照射组、组及正常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兔盆腔均接受6MV-X线照射.γ-IFN组从照射后第5天给予γ-IFN250,000U·kg-1,肌注每周1次,共5次.常规照射组给予5ml·kg-1的生理盐水.照射后4周,8周,12周,16周处死实验兔,取其照射范围内的输尿管组织.用HE染色,原位杂交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分析γ-IFN对于放射性输尿管损伤及纤维化影响.结果:HE染色观察放射线导致输尿管损伤的组织结构变化,γ-IFN组与单纯照射组比较,照射后4,8,12周其损伤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6周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TGF-β1 mRNA原位杂交实验,γ-IFN组输尿管黏膜的TGF-β1 mRNA表达在照射后4,8,12,16周低于常规照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型胶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γ-IFN组与单纯照射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γ-IFN能够减轻实验兔放射性输尿管损伤,抑制放射后输尿管黏膜TGF-β1 mRNA的升高,降低Ⅲ型胶原的表达,减轻放射性输尿管损伤及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喉鳞癌患者凝血状态的改变及其与肿瘤临床分期、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113例喉鳞癌患者(试验组)与65例喉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hgrr)、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在两组问的差异及其与喉鳞癌临床分期、转移的关系。结果:喉鳞癌患者血浆APTT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其中转移组比未转移组显著缩短(P〈0.05);喉鳞癌患者血浆Fib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转移组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5),Ⅲ+Ⅳ期组明显高于I+Ⅱ期组(P〈0.05);PT及TT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喉鳞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检测血浆APTT及Fib有助于喉鳞癌患者的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转移性肝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转移性肝癌患者30例,通过全身麻醉、超声肿瘤定位进行HIFU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的百分率及sIL-2R的变化。采用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HIFU治疗后CD3+、CD^+、NK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CD8+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NK细胞杀伤活性较治疗前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sIL-2R的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FU具有免疫激活作用,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或同步放化疗对性激素的影响。方法:66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初发初治患者均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外照射和后装治疗。45例行1周期PF方案化疗,顺铂(DDP)40mgd1-3,5-氟尿嘧啶(5-FU)500mgd1-5。66例患者中8例绝经。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性激素。结果:所有66例患者经放疗或放疗加化疗后,FSH、LH升高到近3倍(P〈0.05),E2下降近1半(P〈0.05),P下降到近1/3(P〈0.05)。45例患者经放疗加化疗治疗后,除了FSH、LH升高到3倍(P〈0.05),E2下降近1半(P〈0.05),P下降到近1/3外(P〈0.05)外,T也下降(P〈0.05)。21例未加化疗的患者治疗后,FSH升高到2.4倍(P〈0.05),LH升高到近3倍(P〈0.05),E2下降近1半(P〈0.05)。8例绝经患者治疗后,FSH、LH、E2、P及T的变化不显著。结论:同步放化疗较单独放疗对宫颈癌患者卵巢分泌功能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8.
黄婷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1):2180-2182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天地欣)在老年中晚期?肖化道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50例老年中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因各种原因放弃手术治疗和放化疗,仅进行支持和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天地欣1mg/d,连用14d治疗,共用3个周期。结果:对照组血浆T淋巴细胞AgNORs(Tc—Ag)较实验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的CD3、CD4、CD4/CD8比值和C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G、IgA、Ig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对照组、实验组的有效率(RR)分别是28%、36%,临床受益率(CBR)分别是52%、68%。实验组有效率及临床受益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香菇多糖(天地欣)能够调节肿瘤患者血浆T淋巴细胞AgNORs,对T淋巴细胞中的CD3、CD4和CD4/CD8和补体C3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