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西北地区国人正常髌股关节CT影像相关解剖学测量数据在不同性别间差异,为人工膝关节假体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5月—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的78名志愿者156侧正常膝关节CT影像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美国GE Revolution CT机,对78名志愿者自髂棘至足底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两侧髌骨厚度、髌骨关节面厚度、髌骨宽度、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髌骨纵向长度、髌骨关节面长度、股骨左右径、股骨前后径、前股骨偏心距、滑车沟角。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间各观测指标的差异;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再次分析不同性别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异,并对所有观测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78名志愿者,不同性别间年龄、身高、体质量、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70、17.602、11.366、4.377,P值均<0.01)。在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前,男性髌骨厚度、髌骨关节面厚度、髌骨宽度、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髌骨纵向长度、髌骨关节面长度、股骨左右径、股骨前后径、前股骨偏心距分别为(22.39±1.53)mm、(11.75±0.94)mm、(47.04±2.81)mm、(27.18±2.16)mm、(45.18±2.74)mm、(30.60±2.28)mm、(86.31±3.94)mm、(66.76±3.26)mm、(6.37±1.38)mm,均明显大于女性的(19.75±1.29)mm、(10.91±0.95)mm、(40.47±2.30)mm、(23.37±1.61)mm、(38.74±2.51)mm、(26.76±1.70)mm、(74.28±3.00)mm、(60.07±2.89)mm、(5.63±1.3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92、5.582、16.024、12.518、15.303、11.969、21.545、13.581、3.381,P值均<0.01);控制偏倚后,髌骨关节面厚度和前股骨偏心距男性、女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男性、女性之间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7、6.581、5.207、4.673、3.045、8.053、2.331,P值均<0.05)。而滑车沟角男性为139.43°±4.78°,女性为138.29°±4.22°,无论是否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滑车沟角与年龄、髌骨关节面厚度、前股骨偏心距之间呈负相关,其他观察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在呈正相关的指标中,前股骨偏心距与其他指标相关系数均<0.30,呈弱相关性;滑车沟角除与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相关系数为0.32外,与其他指标相关系数均<0.30,呈弱相关性。结论 不同性别间正常髌股关节CT影像相关解剖学测量数据存在差异,即使在同样大小的股骨或髌骨时,前股骨偏心距与滑车沟角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因此,在设计膝关节假体时不仅要根据性别不同满足患者的需要,同时应注意股骨前髁设计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有效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手段之一。而根据国外人群标准设计的置换假体应用到国内人群时,常出现假体不匹配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设计与国人相匹配的假体关节尤为迫切。而获知膝关节解剖学参数的正常值及其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左右侧之间的差异可为置换假体的设计提供参照依据。目的:探讨贵阳市人群双侧正常膝关节解剖学参数的正常值及其在不同年龄及性别间的差异。方法:收集贵州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行膝关节X射线片检查的18-45岁受试者13666例,最终纳入正常膝关节且登记信息是贵阳市户口者2978例,在其膝关节X射线正、侧位片上分别行解剖学参数(膝关节间隙、股骨髁横径、胫骨平台横径及Insall-Salvati指数等径线指标和股骨角、股骨胫骨角、胫骨角及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等角度指标)测量,并对比性别、年龄及双侧之间有无差异。结果与结论:①在不同性别间,股骨角、股骨胫骨角、胫骨角、膝关节间隙、股骨髁横径、胫骨平台横径及Insall-Salvati指数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女性股骨角及Insall-Salvati指数大于男性,余参数均为男性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无统计学差异(t=-0.64,P=0.523);②在不同性别各年龄组间,男性股骨胫骨角、外侧膝关节间隙及女性股骨胫骨角、胫骨角、胫骨平台横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无论男性还是女性,36-45岁人群股骨胫骨角值均最大,同时女性胫骨角也最大;男性27-35岁人群外侧膝关节间隙为(7.78±0.72)mm,均大于其他组;女性18-26岁人群胫骨平台横径为(72.08±5.81)mm,较其他组大;余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在双侧膝关节间,股骨角、股骨胫骨角、胫骨角、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膝关节间隙、股骨髁横径及Insall-Salvati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除股骨角左侧较右侧大,其他参数均为右侧大;双膝胫骨角、胫骨平台横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提示获得的贵阳市人群正常膝关节解剖学参数正常值在性别、左右侧之间存在差异,而在不同性别各年龄组间大多数参数无差异,且大部分测量值与已有文献数据有差异,可为该地区正常膝关节数值及假体设计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胫骨内侧平台最低点至腓骨头(FH)尖端高度的差距(DPF),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胫骨假体(TP)设计及胫骨平台截骨提供参数。方法:华南地区成人60侧骨性正常膝关节(正常组,年龄:16 ̄78岁,平均40.3岁);退行性骨性关节炎膝60侧(OA组,年龄:40 ̄85岁,平均69.3岁);两组中男、女均为30侧。摄膝关节正位X线片,在X线片上测量DPF。采用析因分析和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各组DPF差别。结果:DPF值如下:正常组(8.29±0.93)mm,其中,男性为(8.67±0.92)mm,女性为(7.90±0.79)mm;OA组(7.40±0.94)mm,其中,男性为(8.05±0.82)mm,女性为(6.75±0.51)mm。正常组和OA组DPF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男、女性DPF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适合华南地区的TP厚度在6 ̄9mm范围内,男性7 ̄9mm;女性6 ̄8mm;TKA术前应该常规测量DPF,胫骨近端截骨时要防止误伤腓侧副韧带(FC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髌股关节不稳的主要解剖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2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关节外科诊治的髌股关节不稳20例患者患侧膝关节MRI资料,并将其纳入髌股关节不稳组,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4±8)岁;包括髌骨脱位、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等导致的髌股关节不稳,排除伴有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膝关节周围骨折、关节大量积液以及曾经进行膝关节手术的病例。选取同期诊断为髌股关节排列正常69例患者的MRI资料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38例,年龄(25±5)岁;排除伴有明显髌股关节不适症状、膝关节可疑骨折以及交叉韧带损伤的病例。测量两组MRI的髌骨高度、股骨滑车沟角、股骨滑车外侧面比例以及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的数值,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和髌股关节不稳组的髌骨高度、股骨滑车外侧面比例、股骨滑车沟角、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分别为1.02±0.15、0.63±0.13、145°±8°、(1.15±0.24) cm 和1.16±0.14、0.44±0.13、152°±8°、(1.69±0.27)cm,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3.728、5.755、3.446、8.614,P 值均<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股骨滑车外侧面比例减少、股骨滑车沟角增大以及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增大与髌股关节不稳的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滑车外侧面比例、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以及股骨滑车沟角的标准偏回归系数为分别为-78.221、0.277和0.026。结论髌股关节不稳患者表现为髌骨高位、股骨滑车沟角增大、股骨滑车外侧面比例减少以及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增大,其中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增大以及股骨滑车外侧面比例减少是髌股关节不稳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术前采用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确定下肢力线的精确性。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2015年12月—2017年2月采用 Oxford Ⅲ单髁系统进行初次单侧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UKA)的26例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观察组13例采用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辅助进行UKA手术。对照组13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UKA手术。术后第3天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胫骨假体内外翻角(E角)及相对于胫骨轴线的胫骨假体后倾角度(F角)。结果 26例患者均获随访3~12个月,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第3天复查膝关节正侧位片测量观察组E角绝对值1.25°±0.52°、F角绝对值1.08°±0.51°,对照组E角绝对值4.02°±0.53°、F角绝对值3.88°±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51、13.592,P值均<0.01)。两组力线均良好。结论 通过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辅助进行UKA的患者假体安放更加精确,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假体旋转稳定性与髌骨轨迹的关系,阐明CT技术检测假体轴向旋转稳定性的优越性。方法:28例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单纯髌股关节并发症的患者进行膝关节轴位CT扫描,选择股骨髁上轴和胫骨结节作为CT扫描的参考标志来测量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角度,分析旋转稳定性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全关节假体(股骨假体 胫骨假体)旋转角度存在过度内旋,内旋的角度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存在对应关系。轻度(1°~4°)内旋对应髌骨轨迹不良髌骨翘起,中度(3°~9°)内旋对应髌骨半脱位,重度(6°~18°)内旋对应早期的髌骨脱位和晚期的髌骨假体失败。结论:假体的内旋可能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出现髌股关节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使用CT技术可以确定人工关节假体是否存在旋转不良,提示进行单一假体翻修或全关节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修复中、重度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2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骨科初次采用TKA治疗的15例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 例,女11 例;年龄52~75 岁,平均58岁。膝关节内翻角17°~29°,平均(26.2°±2.4)。术前按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临床评分(20.4±7.2)分,功能评分(21.3 ±8.5)分。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按照Anderson骨科研究所骨缺损分型,Ⅱ型13 例,Ⅲ型2 例。均采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延长杆胫骨假体修复胫骨骨缺损。术后观察膝内翻角、骨愈合情况,植骨块是否移位,及假体松动、下沉等情况,末次随访时再次采用膝关节KSS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80 min,平均(72±6.3) min;术中出血20~55 mL,平均(43±8.5) mL。患者均获随访10~32 个月,平均(18.7±5.4)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KSS评定膝关节功能:临床评分(92.2 ±5.0)分,功能评分(90.6±7.5)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临床=42.138、t功能=35.254, P值均<0.01)。术后X 线片显示:膝内翻角5°~9°,平均(7.6°±1.3),结构植骨块与平台骨组织一期愈合,植骨块无移位、骨吸收,无假体松动、下沉,无关节感染等情况发生。结论 对初次TKA患者,术中采用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修复胫骨平台中、重度骨缺损,可重建关节稳定性,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线上移对后稳定假体和后交叉韧带保留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的临床功能和运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使用G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符合标准的纳入研究,共57膝。按手术假体分为后稳定假体(PS)组和交叉韧带保留假体(CR)组。随访1年,临床功能使用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评分、AKS功能评分和Feller髌骨评分进行评定。用透视技术采集患者的运动学数据,并用2D-3D的注册匹配技术将假体的数字模型还原在影像学动态数据上进行测量。分析患者屈伸活动时股骨内髁、股骨外髁在胫骨平台上的运动,以及股骨胫骨之间的相对旋转。结果 PS组术后的AKS评分(P0. 05)、AKS功能评分(P0. 05)、Feller髌骨评分(P0. 01)和术后活动度(P0. 01)均比CR组好。PS组股骨内髁的移动是(4. 9±3. 0) mm,外髁的移动是(12. 8±3. 3) mm,股胫关节旋转12. 9°±4. 5°; CR组股骨内髁的移动是(4. 3±3. 5) mm,外髁的移动是(7. 9±4. 2) mm,股胫关节旋转6. 7°±5. 9°。PS组更接近生理。结论关节线(JL)上移对CR假体的不良影响比PS假体大,在关节线上移的病例中尽量选择PS假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数字化三维解剖模型对胫骨近端骨性解剖结构进行测量,获取当地人群胫骨近端解剖学形态参数,为地区性的胫骨近端植入物设计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132例连云港地区膝关节软组织损伤但骨关节正常的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64例;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34.7岁;身高158.3~182.1 cm,平均身高167.5 cm。行膝关节CT图像,获取正常胫骨近端骨性结构形态学影像,对每例通过Mimics软件进行胫骨三维重建并模拟截骨,测量胫骨平台的内外侧后倾角度反映胫骨截骨面形态的相关参数[胫骨平台宽(tML)、胫骨平台前侧宽(tAML)、胫骨平台后侧宽(tPML)、胫骨截骨面前后径(tAP)、胫骨内侧前后径(tMAP)和胫骨外侧前后径(t LAP)],并计算tML/tAP比值,比较各解剖形态参数差异并计算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切除面tMAP/t LAP比值。结果男性、女性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MPTS)分别为(9.70±2.69)°和(8.74±2.52)°,胫骨外侧后倾角(LPTS)分别为(7.39±2.41)°和(7.33±2.45)°。男性、女性tML/tAP分别为1.56±0.07、1.56±0.08,tMAP/t LAP分别为1.09±0.01、1.10±0.02。男性、女性tML、tAML、tPML、tAP、tMAP和tLAP分别为(79.67±2.80) mm和(69.19±3.06) mm、(69.71±3.13) mm和(60.53±2.98) mm、(81.72±2.83) mm和(68.78±3.01) mm、(51.03±2.11) mm和(44.44±2.18) mm、(53.06±2.01) mm和(44.33±2.19) mm、(48.74±2.11) mm和(40.47±2.38) mm。胫骨近端模拟截骨中,男性截骨平面大于女性,tML/tAP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女性胫骨内外侧平台不对称性大于男性,tMAP/tLAP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胫骨平台MPTS、LPTS高于女性(P 0.05)。结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胫骨近端进行精确的形态学测量和模拟截骨,能够为TKA及假体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背景:既往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对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然而对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度短期疗效的影响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对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3年1月因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行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的120例患者(122膝)为研究对象,分别由2名医师基于术后X射线片测量单髁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内外翻角、胫骨假体内外翻角、股骨假体屈伸角以及胫骨假体后倾角。排除其余3个角度的影响后,将胫骨假体内外翻角测量结果分为<-2°、-2°-2°、> 2°3组,分别记为第1,2,3组。记录各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及人工关节遗忘指数,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120例患者(122膝),根据术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大小进行分组,第1组37例,第2组60例,第3组23例,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侧等基线资料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患者...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ROM技术:其原理是先固定股骨假体,然后安放胫骨假体试模而不固定,使胫骨假体试件在股骨假体的引导下进行旋转位置的自我调整,达到胫骨平台自然的与股骨假体结合并处于最合适位置的目的,该技术是目前临床上定位胫骨假体旋转力线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据文献报道,该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力线可能存在误差。 膝关节置换:经历了150年的演变史,目前已经成为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根据膝关节置换部位可分为单间室置换(单髁置换)、双间室置换(膝关节内外间室)、髌股关节置换及三间室置换(内外间室及髌股间室)。国内运用最多的为膝关节双间室置换,常用的术式包括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和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双间室置换,多数文献认为选择哪一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长期疗效无显著差异。 背景:ROM技术是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常用方法,但该技术的准确性仍存在争议,目前ROM技术可能的影响因素尚未见报道。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运用ROM技术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影响因素。 方法:纳入61例初次接受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男18例,女43例,年龄55-78岁,术前均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所有手术均采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ROM技术确定闭合与未闭合内侧支持带时胫骨假体旋转轴线,同时定位后交叉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内侧缘连线(Akagi线)作为参考线,测量2种情况下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轴线与Akagi线的相对位置关系,术中判断髌骨轨迹分型,从而确定髌骨轨迹分型及闭合内侧支持带与否是否为ROM技术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结论:①术中出现Ⅰ,Ⅱ及Ⅲ型髌骨轨迹时,未闭合内侧支持带时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轴线与Akagi线之间的夹角分别为(0.5±2.5)°,(-0.9±2.6)°及(-3.9±3.4)°;闭合内侧支持带时夹角分别为(0.6±2.3)°,(-0.3±2.2)°及(-1.5±2.9)°;② Ⅲ型髌骨轨迹可导致ROM技术确定的胫骨旋转轴线与Akagi线之间的夹角明显偏内(P < 0.05);③对于Ⅰ,Ⅱ型髌骨轨迹,是否闭合内侧支持带对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轴线无明显影响(P > 0.05);对于Ⅲ型髌骨轨迹,闭合内侧支持带可明显减小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轴线与Akagi线之间的差异(P < 0.05);④结果提示,ROM技术对Ⅰ,Ⅱ型髌骨轨迹的全膝关节置换能够较准确地定位胫骨假体的旋转轴线,无需闭合内侧支持带;出现Ⅲ型髌骨轨迹时,无论是否闭合内侧支持带都可能造成胫骨假体过度内旋。 ORCID: 0000-0002-7360-1881(李叶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在股骨标本单髁置换(UKA)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性依据。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2月选取复旦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成人股骨标本40根,男性22根、女性18根,年龄35~78岁,身高152~178 cm。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导板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导板组采用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辅助UKA手术,术前采用薄层CT扫描对股骨进行医学图像数据采集,然后利用3D反求技术进行导航模板的设计,再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并进行UKA术。对照组在UKA术中采用传统定位截骨。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疗小组完成。评估两组标本的股骨侧手术截骨时间,并采用影像学评价下股骨假体力线和假体位置。结果 导板组术中导板与股骨髁骨性解剖结构贴合紧密,无明显移动。导板组与对照组手术截骨时间分别为(3.31±0.56) min和(4.45±0.74) min(t=-5.500, P<0.01),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分别为1.31°±0.86°和2.84°±1.58°(t=-3.789,P<0.01),股骨假体后倾角度分别为8.84°±0.60°和6.25°±1.96°(t=5.66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导板组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及后倾角更接近0°和10°,并且离散度小。结论 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用于UKA术能提高股骨假体冠状位和矢状位力线的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夹角对经头静脉入路上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影响。 方法 解剖38具(76侧)捐献者遗体,测量和分析上肢外展0 °和90 °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 结果 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前外侧壁,汇入处管径平均为(7.27±2.94)mm,95%可信区间为6.51~8.03 mm,夹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3种类型。上肢外展0 °时,夹角平均为(47.14±27.02)°,95%可信区间为40.97°~63.32°;上肢外展90°时,夹角平均为(63.88±24.26)°,大于上肢外展0°时夹角,95%可信区间为53.96°~65.64°。上肢外展0°时,男、女夹角无明显差异,而上肢外展90°时男性夹角大于女性夹角。上肢外展0°和90°时,左、右侧夹角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经头静脉入路PICC术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不影响导管通过,但有少部分人夹角接近或大于90°,尤其男性上肢外展90°可能增加导管通过夹角的难度,操作中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滑车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作为股骨远端假体旋转对线标志物的可靠性,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从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膝关节CT检查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影像学资料,共75例75侧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名,女39名;年龄23~60岁,平均(44.7±11.5)岁。在CT图像上定位外科经股骨上髁轴、前后轴、后髁轴、滑车线,以外科经股骨上髁轴为参照,测量前后轴、后髁轴、滑车线相对于该轴线的旋转角度,分别表示为APSA、PCA、ATSA,比较APSA、PCA、ATSA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并比较三条轴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旋转角度的稳定性。结果 75例75侧膝关节中,APSA为86.38°±2.40°,男性86.73°±2.51°、女性86.06°±2.26°;PCA为3.89°±1.67°,男性3.62°±1.72°、女性4.13°±1.45°;ATSA为8.17°±2.01°,男性8.42°±1.89°,女性7.94°±2.08°。不同性别间ATSA、PCA、AP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F检验提示,分别与前后轴、后髁轴相比较,滑车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的角度的稳定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通过对正常膝关节的影像学测量分析,滑车线作为全膝置换术中股骨远端假体旋转对位参考线的稳定性较好,可以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个体化股骨旋转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5月—2013年11月68例膝关节严重退变病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法Ⅲ级以上,且合并严重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CT扫描下肢采集数据后利用数字化软件Mimicsl4.01在建立的3D立体模型中测量股骨后髁角,在TKA中参照该角度进行个体化截骨,术后再次测量股骨后髁角。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统一采用外旋3°截骨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股骨后髁角以及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结果 观察组68例采用数字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14°±1.59°(1.05°-8.26°),术后0.83°±0.44°(0.03°~2.28°);对照组中62例采用传统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47°±1.23°(1.97°-8.41°),术后3.82°±0.41°(0.08°-6.93°)。两组患者术前的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P〉0.05),观察组术后股骨后髁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3,P〈0.01)。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0.3%(7/63),对照组为38.7%(2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结论 TKA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股骨旋转力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汉族青年男性志愿者站立位、直立坐位和自然坐位X线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差异,评估骨盆旋转对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2017年9—10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的研究生中招募志愿者32人,均为汉族男性,年龄23~27(24.8±1.6)岁,身高171~185(176.4±5.3)cm,体质量57.7~88.4(69.5±8.6)kg,体质量指数(BMI)21.2~24.7(22.5±2.3)kg/m2。应用EOS-X线成像系统,采用垂直扫描方式,人体全长影像一次扫描成像,结合常用的拍摄方式进行站立位、直立坐位、自然坐位拍摄。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以及脊柱的矢状位偏移(SVA)、T1骨盆角(TP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体位时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情况,对脊柱-骨盆参数之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32名志愿者,站立位时PI、PT、SS、LL、TK、SVA、TPA 分别为49.06°±6.22°、13.38°±6.06°、35.03°±2.32°、-47.16°±7.64°、32.22°±9.74°、(3.29±13.64)mm、9.47°±5.26°,直立坐位时分别为48.22°±6.07°、29.06°±10.35°、18.84°±5.90°、-26.38°±8.45°、31.78°±9.95°、(34.73±13.62)mm、26.06°±8.71°,自然坐位时分别为49.22°±6.20°、40.50°±10.42°、9.84°±4.87°、-4.03°±6.14°、31.69°±9.73°、(63.37±13.70)mm、49.66°±11.22°。与站立位各参数值比较,直立坐位与自然坐位PT、SVA、TPA增加,SS、LL减少;与直立坐位比较,自然坐位PT、SVA、TPA增加,SS、LL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站立位时,PI与PT、LL、TK、TPA呈相关性,PT与LL、TK、TPA呈相关性,LL与TK、TPA呈相关性,TK与TPA呈相关性;(2)直立坐位时,PI与PT、SS、LL、TK、TPA呈相关性,PT与SS、LL、TK、TPA呈相关性,SS与LL、TK、TPA呈相关性,LL与TK、TPA呈相关性,TK与TPA呈相关性;(3)自然坐位时,PI与PT、SS、LL、TK、TPA呈相关性,PT与SS、LL、TK、TPA呈相关性,SS与LL、TK、TPA呈相关性,LL与TK、TPA呈相关性。这些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正常汉族青年男性从站立位到直立坐位、直立坐位到自然坐位的过程中,LL减小,SVA、TPA显著增大,提示躯干矢状位平衡轴前移、骨盆向后旋转。脊柱参数与骨盆参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骨盆的位置改变可以影响到脊柱的序列与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牛津第三代单髁假体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6月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10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并测量术后假体力线,分析假体设计、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 100例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12~7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股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69°内旋±3.18°,0.83°伸直±3.63°,胫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12°内翻±0.80°,0.39°伸直±1.24°,无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能否提高手术的精准性,以及其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对2016年9—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关节外科接受机器人辅助下UKA治疗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均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每家医院各10例患者;男3例,女17例;年龄51~79岁,平均65岁;BMI(26.9±3.4) kg/m2。均采用MAKO RIO机器人手术系统和RESTORIS MCK单髁膝关节假体(STRYKER MAKO Surgical,美国)进行手术,其中有5例患者同时接受双侧UKA。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测量术前及术后下肢力线、术后胫骨假体植入角度,术前和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单侧UKA手术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平均为(27±10) min。15例单侧单髁置换患者术后第2天时总失血量平均为(476±290)mL,无一例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术后8、16和24 h VAS评分平均分别为(3.2±1.2)分、(1.8±0.8)分和(1.1±0.3)分。20例(25膝)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20周,平均14.1周。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的(57±13)分提高至(90±6)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48±18)分提高至(79±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41、10.014,P值均<0.01);胫骨假体冠状位的植入角度为内翻0°~3.9°,平均1.7°±1.2°,与术前计划的目标角度(内翻1°)偏差0°~3°,平均为1.1°±0.9°。2家医院两组病例胫骨假体冠状位角度与目标位置的偏差分别为1.2°±1.1°和1.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1, P>0.05)。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观察到手术部位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机器人辅助下UKA能够实现微创条件下的精准手术,并具有优异的安全性;其远期临床效果及对膝关节功能改善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的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MapCheck静态调强放射治疗中加速器机架与准直器角度的改变对不同阈值下验证通过率的影响,并分析其对角度变化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018年12月于福建省肿瘤医院行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的10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0~74岁,中位年龄52岁。使用MapCheck2作为验证工具。设定机架角度为0°、5°、10°、15°、20°、25°、30°和准直器角度为0°、2°、3°、4°、5°、10°时,进行调强计划验证,分别记录在1%/1 mm和10%、2%/2 mm和10%、3%/3 mm和10%阈值下等剂量距离偏差(DTA)和γ通过率,并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机架角度组:在1%/1 mm标准下,角度变化为0°~10°,验证通过率出现上下波动,波动范围为80.68%±4.42%;角度变化为10°~30°,角度平均每增加5°,平均验证通过率降幅为11.24%±1.30%。在2%/2 mm、3%/3 mm标准下,当角度变化为0°~15°,验证通过率降幅分别为1.98%±0.31%、1.23%±0.39%;当角度变化为15°~30°,角度平均每增加5°,验证通过率降幅分别为12.66%±0.27%、9.25%±0.33%。准直器角度组:在1%/1 mm标准下,准直器角度变化为0°~10°,角度平均每增加1°,验证通过率降幅为4.83%±0.47%。在2%/2 mm、3%/3 mm标准下,角度变化为0°~2°,验证通过率降幅分别为2.85%±0.29%、0.60%±0.19%;当角度变化为2°~10°,角度平均每增加1°,验证通过率降幅分别为4.21%±0.17%、2.86%±0.13%。结论当阈值设置为2%/2 mm和10%、3%/3 mm和10%时,MapCheck弱化了可能存在的机架与准直器角度误差和计划自身的缺陷对通过率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建议在调强验证中将阈值设置为1%/1 mm和10%并确保机架尤其是准直器到位精度,以保证调强验证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