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于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将81例脓毒症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脓毒症组(39例)和重度脓毒症组(42例)。另外,根据28d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13例)和存活组(68例)进行对比分析。采用一步免疫夹心法和酶联荧光分析技术测定脓毒症患者入院时的NT-proBNP浓度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结果重度脓毒症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1488.43±1178.23)pg/m1]明显高于一般脓毒症组[(660.18±388.17)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血浆NT—proBNP浓度及APACHEII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症患者入院时NT-proBNP浓度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r=0.537,P〈0.01)。结论NT-proBNP对于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氟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对患者血脂、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78例ACS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38例),随访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12周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或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氟伐他汀在ACS早期应用可在改善血脂异常、抑制炎症反应的同时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重症脓毒症患者,对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血管内皮损伤与病情演变之间的关系。方法17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共25次,观察患者接受CBP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次日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象、血常规及生化指标等变化;根据患者接受CBP治疗前和治疗后采集血标本时间不同,分为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果CBP治疗后组vWF较治疗前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组APACHEⅡ和MODS评分也较治疗前组明显降低(P〈0.05);CBP治疗前组,vWF与血白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计数(PLT)呈正相关(P〈0.01),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P〈0.05);CBP治疗后组,vWF与WBC和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P〈0.01,0.05)。CBP治疗后存活组患者,vWF仅仅与血WBC呈正相关(P〈0.01);而CBP治疗后死亡组患者,vWF与总脱水量及红细胞比积呈正相关(P〈0.01),而与PT-INR和APTT呈负相关(P〈0.01,P〈0.05)。结论CBP治疗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血管内皮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在CBP治疗过程中,脱水过多,又可能加重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血清sFas和sFasL浓度在MODS诊断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以及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6例MODS患者血清sFas、sFasL和TNF-α浓度,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APACHEⅢ)评分和改良MODS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比较MODS组与对照组[包括非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以及MODS组内死亡和存活患者之间血清sFas、sFasL浓度的差异,分析患者血清sFas、sFasL和TNF-α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血清sFas和sFasL与TNF-α浓度的相关性。结果MODS患者血清sFas、sFasL浓度均明显高于非SIRS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且与病情严重度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1)。MODS患者中死亡组较存活组血清sFas、sFasL浓度明显升高(P均〈0.05)。MODS患者血清TNF-α浓度较非SIRS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并与MODS组血清sFas、sFasL浓度呈高度正相关(P均〈0.01)。MODS患者血清sFas、sFasL浓度随器官衰竭个数增加而升高。结论血清sFas、sFasL可用于临床MODS辅助诊断和协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TNF-α可能促进了MODS中Fas/FasL系统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快速床旁检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脑钠素(BNP)浓度,探讨AMI早期BNP浓度的测定在评价左室重构、心功能状态及梗死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测定脑钠素(BNP)浓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进行心功能Killip分级,将患者分别分为重构组与非重构组、LVEF≤40%组与LVEF〉40%组、Killip(1—2)组与Killip(3—4)组、死亡组与非死亡组,进行BNP浓度的对比。结果 重构组、LVEF≤40%组、Killip(3—4)组和死亡组BNP浓度显著高于非重构组(P〈0.001)、LYEF〉40%组(P〈0.001)、Killip(1-2)组(P〈0.001)和非死亡组(P〈0.01)。结论 血浆BNP水平是评价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左室重构、心功能状态及梗塞预后的敏感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及其受体CD14(CD14)的变化,探讨两者与重症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1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血清LBP和可溶性CD14(sCD14)浓度以及发病后24h内血清前降钙素(PCT)和内毒索(LPS)浓度,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症脓毒症患者发病后各时间点血清LBP和sCD14水平较正常对照均显著升高(P均〈0.01);死亡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LBP水平与存活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而sCD14则均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均〈0.05)。血清LBP水平与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无显著相关性,与LPS呈显著正相关;而sCD14与PCT、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与LPS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LBP和sCD14浓度均显著升高,LBP仅反映机体急性炎症反应,而不能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而sCD14升高程度可提示预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外科重症监护室645例脓毒症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脓毒症在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4年12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SICU入住病例645例,统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以及在住院时间上的差异。结果术后第1日SIRS的发生率为63.7%。术后第2日为49.8‰,在SICU期间SIRS发生率为74.3%;未发生SIRS组无死亡病例,发生SIRS组病死率为6.26%。脓毒症发生率为27.0%,严重脓毒症为10.9%,脓毒性休克为7.0%;其病死率分别为14.94%、34.29%和51.11%。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在年龄上存在差异(P〈0.01),老年人更易发生;在性别上存在差异(P〈0.01).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在住院时间上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脓毒症在SICU较为常见,有高龄、男性易发生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须重视明确定义,提高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及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5例脓毒症患者根据血小板是否减少分成病例组(45例,血小板减少组)和对照组(50例,血小板未减少)。比较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各实验室指标、28 d病死率及感染控制率,同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死亡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绘制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结果病例组患者中血液透析、肝素抗凝、解热镇痛药的使用,血培养阳性及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对照组均明显偏高(P均〈0.05),血小板最低值、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患者病死率升高,感染控制率偏低(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小板减少〈3×10^9/L、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7 d、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28 d累计生存率为44.4%,对照组为64.0%。 结论血小板减少〈3×10^9/L、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7 d、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是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脓毒症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预示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损害不同阶段血尿酸(uric acid,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189例非透析治疗的CKD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作回顾性研究,分析肾损害不同阶段血UA与其他相关因素特别是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CKD患者肾损害不同阶段均存在高尿酸血症(hyperuficemia),其血UA水平均较对照组呈显著性升高(均P〈0.05)。血UA水平与超声心动图异常、心电图异常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P〈0.01)、收缩压及舒张压(P〈0.05)、血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及血肌酐里正相关(P〈0.05);而与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CKD患者普遍存在尿酸代谢的异常,血UA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里正相关。血UA升高的原因部分可能与其代谢受肾功能的影响有关,可能是CKD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IL-6和IL-10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中的预警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IL-6与IL-10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判断作用。方法 将40例人住急诊ICU的SIRS患者分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组(MODS组)和非MODS组,存活组和死亡组;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IL-6和IL-10浓度,并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 SIRS患者IL-6和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ODS组和死亡组IL-6浓度和APACHEⅡ评分分别明显高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P〈0.01);MODS组和死亡组IL-10浓度分别与非MODS组和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患者IL-6浓度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813,P〈0.01),IL-10浓度与APACHEⅡ评分无相关性(r=0.0627,P〉0.05)。结论 在SIRS患者中早期检测血清IL-6浓度对患者病情和预后有判断作用,早期检测IL-10浓度对患者的预后没有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系统性红宽狼疮(SLE)患者血脂水平改变。方法:按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脂数(SLEDAI)将325例SLE患者分为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对照组为368例健康志愿者,分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LE患者无论是活动期组还是非活动期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SLE活动期组较对照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SLE患者无论是活动期组还是非活动期组均存在明显脂质代谢紊乱,需选用调脂药物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和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在脓毒症患者体内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01—2011—12在我院ICU住院的脓毒症患者60例,脓毒症组根据28日生存与否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检测外周血IL-6和NT—proBNP的浓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非脓毒症对照组,入院的24h内检测血清IL-6和NT-proBNP浓度。结果: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IL-6和NT—proBNP的浓度均明显升高(P〈O.01);IL-6、NT—proBNP浓度、APACHEⅡ评分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的血清IL-6和NT—proBNP的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IL-6和NT-proBNP水平升高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与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脑梗死患者非杓型高血压以及其他相关性危险因素。方法将入组的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0名对照者(非脑梗死对照组)的血液标本进行甘油三酯(TI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blood glucose)、纤维蛋白原(FIB)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测定。所有入组被检者均为高血压患者,给予24h动态血压的监测,并详细记录患者年龄和性别。同时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脑梗死组的TG、血糖浓度明显高于非脑梗死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的HDL-C浓度明显低于非脑梗死对照组;升高的胆固醇、白昼平均血压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概率增加,而夜间平均血压越降低也越容易引起脑梗死的发生;与非脑梗死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的非杓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高血糖、高TG、低HDL-C和非杓型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可溶性ST2(soluble ST2,sST2)浓度,探讨其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医院急诊科脓毒症患者63例,并选择30例健康体健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其血清sST2浓度,根据是否伴有休克分为普通脓毒症组(44例)及脓毒性休克组(19例),根据脓毒症确诊28d后结局分为死亡组(18例)与存活组(45例),记录入组时患者每分钟呼吸频率、氧合指数、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血清总胆红素等资料。统计处理采用SPSS23.0软件。计量资料采取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矿检验,对生存状况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结果脓毒症组患者血清sST2水平(1382.12±384.07)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569.28±163.46)pg/mL(P〈0.05),脓毒性休克组sST2水平(1675.49±457.59)pg/mL较普通脓毒症组(1255.44±265.70)pg/mL高(P〈0.05);脓毒性休克组28d病死率(63.16%)明显高于普通脓毒症组(13.64%)(P〈0.05)。28d结局死亡组病例的PCT(16.37±16.36)ng/mL及血清sST2(1794.47±335.18)pg/mL均比之存活组升高(P〈0.05oROC曲线分析示sST2的AUC(0.917)大于PCT(0.884),敏感度(88.9%)高于PCT(72.2%),特异度(82.2%)低于PCT(93.3%),二者联合其AUC为0.944。结论血清sST2对脓毒症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并且可用来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PCT和血清sST2对评估患者不良结局有一定的意义,与PCT相比,sST2对脓毒症预后的判定敏感度更高,特异度不足,二者联合判断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入ICU后血糖、胰岛素浓度、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动态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严重脓毒症患者36例和正常对照20例,根据脓毒症后28d后的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n=20例)和死亡组(n=16)。回顾分析各组第1天、第28天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浓度,使用稳态模式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8)。结果严重脓毒症患者入组后第1天FBG、FINS浓度及HOMA—I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OMA—β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46、5.64、7.07、6.73,P均〈0.05)。生存组与死亡组入组后第1天FBG、FINS浓度及HOMA—IR均高于对照组,而HOMA—β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13、4.43、5.49、4.70、6.85、3.60、5.02、8.96,P均〈0.05);生存组第28天FBG、FINS浓度及HOMA—IR较第1天下降,而HOMA-β回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71、2.72、4.06、2.47,P均〈0.05);死亡组FBG和HOMA-IR高于生存组,HOMA—β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46、2.82、2.97,P均〈0.05);而FINS浓度与生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P〉0.05)。单个脏器功能不全患者FBG浓度、HOMA-β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分别=1.95、1.66,P均〉0.05);多个脏器功能不全患者FBG、FINS浓度及HOMA—IR均高于对照组;而HOMA—β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分别=10.18、5.19、7.58、14.96,P均〈0.05)。APACHEⅡ评分与FBG、HOMA—IR呈正相关,与HOMA—β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0.68、0.50、-0.66,P均〈0.05)。结论严重脓毒症患者存在IR,其中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FBG浓度、HOMA—IR及HOMA—β可作为判断严重脓毒症患者病情转归,预后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苏工  叶平  张诚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9):769-771
目的 探讨苯扎贝特对中老年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患者各代谢因素的影响。方法 将55例中老年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苯扎贝特组28例给予缓释硝苯地平、苯扎贝特并饮食控制;对照组27例给予缓释硝苯地平、安慰剂并饮食控制。观察治疗前后血压、体质指数、血脂、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尿酸水平等变化。结果 2组血压水平均有明显下降,苯扎贝特组治疗后舒张压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0.05);苯扎贝特组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P〈0.05)。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浓度降低(P〈0.05),胰岛素敏感性升高(P〈0.05)。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苯扎贝特有可能改善中老年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多种代谢异常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U)患者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测定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95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TCHO)、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显著差异(P〈0.05),三酰甘油无统计学意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而且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糖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趋势。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明显增高,二者都是评估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108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的患者的血清,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分析各血脂指标与冠心病的关系;并将冠心病组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3支及以上病变组,分析各指标与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TC、LDL-C、non—HDL-C显著增高。而HDL-C显著降低,P〈0.05;②TC、non—HDL-C随病变支数的增多而增高,P〈0.05。结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选取120例CHD患者及106例对照者,CHD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病变亚组,对120例CH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non-HDL-C等指标进行检测,并与106例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D患者血清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on—HDL—C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清TBIL、HDL-C明显降低(P〈0.01),TC、TG、LDL—C、non-HDL—C明显增加(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CHD患者血清TBIL水平与年龄、胆固醇、TG、HDL-C、LDL-C、non-HDL-C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nonHDLC与胆固醇、TG、LDL-C呈正相关(P〈0.05),与HDL—C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可作为CHD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non—HDL-C增高与CHD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江沂 《浙江临床医学》2007,9(3):311-312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ICP)血脂变化及与母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测定43例妊娠晚期ICP患者及40例正常孕妇肝功能、血脂及载脂蛋白,比较它们的变化及其对母婴的影响。结果 ICP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明显低于正常孕妇组(P〈0.05)。以95%正常孕妇血脂作为正常值范围,把ICP患者分为血脂正常和异常组,两组转氨酶、总胆红索、结合胆红索差异显著(P〈0.05)。ICP病例血脂异常组的羊水污染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产后出血、新生儿并发症、早产及围生儿死亡的发生增多。结论 ICP患者血脂的异常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应作为ICP患者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