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血管外膜源性舒张因子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验证血管外周脂肪组织释放血管外膜源性舒张因子(ADRF),并对ADRF的作用机制做初步探讨。方法:检测WKY大鼠带完整血管外周脂肪组织的血管环和不带血管外周脂肪组织的裸血管环的收缩力;并用液体转移方法鉴证血管外周脂肪组织释放ADRF,使用工具药对ADRF作用途径进行观察。结果:与配对裸血管相比,带完整血管外周脂肪组织的胸主动脉在苯肾上腺素(PHE,10-6 mol/L)诱发的血管收缩力下降20.5%;把孵育带完整血管外周脂肪组织的胸主动脉的生理池液体转移到配对裸血管,引起裸血管舒张20.8%;在无钙液中,有无血管外周脂肪组织的血管之间PHE诱发的收缩力无区别;钙激活的钾通道 (KCa)阻断剂四乙胺和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阻断剂格列苯脲均有效阻断ADRF的血管舒张作用。结论:血管外周脂肪组织释放一种引起血管舒张的ADRF,ADRF通过激活KCa、KATP发挥作用,且需钙离子参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循环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的影响。 方法: 24只SHR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SHR对照组、阿托伐他汀50 mg组、阿托伐他汀10 mg组和缬沙坦组, 6只WKY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WKY组)。给药前和给药后每两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测定血清脂质及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 结果: SHR各组SBP于给药前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WKY组(P<0.01);给药后第4、6周,阿托伐他汀50 mg组SBP明显低于SHR对照组(P<0.01),10 mg组则不明显;缬沙坦组自给药后第2周,SBP进行性下降(P<0.01)。SHR对照组与WKY组血脂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50 mg组TC、TG及LDL-C水平明显低于SHR对照组(P<0.05,P<0.01),10mg组仅LDL-C水平明显下低于SHR对照组(P<0.05)。SHR对照组血浆AngⅡ浓度无明显差异,但心肌AngⅡ浓度明显高于WKY组(P<0.05);给药6周后,阿托伐他汀各剂量组和缬沙坦组血浆AngⅡ浓度显著高于SHR对照组(均P<0.01),而心肌AngⅡ浓度在阿托伐他汀50 mg组和缬沙坦组明显低于SHR对照组(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SHR的血压,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肌AngⅡ浓度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脂肪组织通过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及蛋白因子,与交感-肾索-血管紧张素系统相互作用,形成脂肪组织-肾索-血管紧张索-醛固酮系统,共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外膜周脂肪组织对血管舒缩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外膜周脂肪组织通过局部合成分泌血管紧张索原、血管紧张素Ⅱ,参与构成血管壁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最近研究推测外膜周脂肪释放一种蛋白因子,暂名为外膜源性舒张因子,引起血管舒张,两者共同作用影响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PPARs(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PPARs)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心肌肥厚的逆转作用与可能机制。方法: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分为阿托伐他汀灌胃治疗组(SHR-A,30 mg·kg-1·d-1)及模型组(SHR),治疗8周,同周龄Wistar-Kyoto 鼠为正常血压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测量大鼠尾动脉血压。治疗后测血浆血脂水平,以心脏组织病理分析判断心肌肥厚,Western blotting 检测心肌组织PPARα、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 经过8周治疗, SHR-A组及SHR组血压及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SHR-A组左室重量指数低于SHR组(P<0.01)。在SHR-A组,PPARα及PPARγ表达高于SHR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显著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PPARs表达,有效逆转左室肥厚,可能与其降压及降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和细胞色素P450羟化酶(CYP)4A1的调节作用。方法: 18只SHR随机分为3组:SHR对照组、阿托伐他汀50 mg组(HATV组)和10 mg组(LATV组);6只Wistar-Kyoto大鼠(WKY)作为正常对照组。给药共10周,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每2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肝、肾及主动脉中CYP4A1 mRNA和蛋白质表达;并测定血脂含量。结果: 用药前SHR各组SBP均显著高于WKY组(P<0.01);HATV组在给药后第6、8、10周和LATV组在给药后第10周SBP明显低于SHR对照组(P<0.05或P<0.01)。在CYP4A1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中,SHR对照组4种组织均明显高于WKY组(P<0.01或P<0.05);给药10周后,HATV组心、肾及主动脉和LATV组肾和主动脉的表达均明显低于SHR对照组(P<0.01或P<0.05);同时,用药2组血脂水平亦明显低于SHR对照组(P<0.01或 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下调CYP4A1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其降低血压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微循环学杂志》2015,(4):19-24
目的:观察幼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发病早期淋巴微循环的自律运动特征。方法:手术暴露3周龄雄性SHR(SHR组,n=11)和Wistar大鼠(Wistar组,n=11)肠系膜集合淋巴管,采用活体显微录像设备连续视频录像,使用Vastrack自律运动跟踪技术对视频录像进行动态测量分析,比较两组大鼠肠系膜集合淋巴管自律运动收缩频率、相对振幅、收缩时长、舒缩时长、收缩振幅、舒张振幅、收缩速度、舒张速度、收缩/舒张时长比、收缩分数和收缩活力指数的差异。结果:SHR组大鼠淋巴微循环自律运动的相对振幅、收缩振幅、舒张振幅、收缩时长、舒张时长、收缩速度、舒张速度和收缩分数较Wistar组大鼠轻度降低,收缩频率、收缩/舒张时长比和收缩活力指数较Wistar组大鼠小幅上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高血压早期幼鼠集合淋巴管自律运动特征未见显著改变,提示其淋巴微循环尚未发生明显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7.
血管的活动,特别是外周小动脉和微动脉的收缩与舒张活动,是形成和维持血压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组织的血液供应。在许多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血管活动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学意义。血管活动主要是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血管平滑肌在结构与功能方面有其自己的特点。近年由于电镜、组  相似文献   

8.
氯沙坦逆转高血压大鼠阻力血管重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钢英  邓汉华  王晋明  李庚山  胡萍  雷森林 《微循环学杂志》2005,15(3):14-15,F0003,F0005,F0007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阻力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HR20只随机分为氯沙坦治疗组和SHR对照组。另选同系雄性WKY大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氯沙坦30mg/kg/天,溶于饮水灌胃治疗17周。颈动脉插管,心电血流动力学监护仪测定动脉收缩压,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血管壁腔面积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SHR肠系膜动脉三级分支结构的变化;血浆放免法测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结果:氯沙坦治疗组的血管壁腔面积比与SHR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P<0.05),但与WKY相比有所升高(P<0.05);血浆肾素活性在WKY组和SHR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肾素活性高于SHR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AngⅡ水平高于SHR对照组(P<0.01)。结论:氯沙坦具有逆转SHR血管重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调控胰岛素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VSMC增殖的蛋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 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调控中参与调控的蛋白质。方法:分离、培养SHR 、WKY大鼠的VSMC,各分对照组、胰岛素组。双向电泳技 术分离样品,对差异的蛋白质点进行肽质量指纹测定。差异的蛋白质用免疫印迹验证,同时 观察胰岛素干预前后VSMC的增殖率和迁移率。结果:SHR大鼠胰岛素组的 VSMC[3H]-TdR掺入值(counts/min) 14.40±0.85高于WKY大鼠胰岛素组的VSMC[3H]-TdR掺入值(counts/min) 9.21±0.93。SHR大鼠胰岛素组VSMC的迁移率是WKY大鼠胰岛 素组的1.8倍(P<0.05)。双向电泳分析SHR大鼠胰岛素组与对照组相比有312个点相 匹配。19个蛋白质点产生较好的质谱图,其中14个点与已知蛋白质相匹配。免疫印迹证实SH R VSMC中基质蛋白(matrix gla)和骨桥蛋白(OPN)在胰岛素干预后升高,而肌动蛋白(α-SM )降低。WKY大鼠与SHR大鼠不同的是胰岛素干预后VSMC 中matrix gla、OPN和肌动蛋白变化 不显著。结论:胰岛素刺激后差异蛋白可能在不同遗传背景的大鼠VSMC 异常增殖中具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勃起功能的改变及其发病机理。方法:雄性 SHR 及同系 WKY 大鼠,夹尾法测量大鼠收缩压(SBP),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检测阴茎勃起功能,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海绵体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SHR 组及 WKY 组阴茎勃起次数分别为0.6±0.5和2.4±0.6,差异非常显著。光镜下 SHR 大鼠阴茎海绵体血窦、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分布杂乱,血管内皮细胞连续性破坏;其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线粒体退变、内质网扩张,糖原颗粒、吞饮小泡及微丝减少。还可见大量间质组织增生及微血管腔闭塞。结论:高血压严重影响阴茎勃起功能,海绵体组织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可能是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勃起功能下降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阿托伐他汀影响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控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高血压的机制,研究阿托伐他汀对SHR血浆内皮素-1(ET-1)和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以及对SHR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凋亡和P27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用8周龄SHR 12只,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V组, n=6)和SHR组(n=6),并以同周龄WKY(n=6)作为对照。ATV组给以阿托伐他汀(50 mg·kg-1·d-1)灌胃。10周后观察3组大鼠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含量变化,血浆ET-1和主动脉NOS活性的改变,以及TUNEL法检测ASMC凋亡率,测定动脉ASMC P27蛋白表达。 结果: 阿托伐他汀给药10周后,ATV组动脉收缩压显著低于SHR组[(134.17±3.60)mmHg vs (173.33±3.78)mmHg, P<0.01];ATV组血清TC和TG浓度均显著低于SHR组(P<0.01, P<0.01)。同时,阿托伐他汀显著降低SHR血浆ET-1水平[(130.04±40.07)ng/L vs (196.74±59.69)ng/L,P<0.05]和增加SHR主动脉NOS活性[(0.189±0.040)kU/g protein vs (0.124±0.057)kU/g protein,P<0.01];ATV组ASMC凋亡率显著高于SHR组(16.94%±3.08% vs 9.01%±2.36%, P<0.01);ATV组ASMC P27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WKY大鼠(33.02%±5.01% vs 24.25%±4.41%, P<0.05),而SHR组该指标明显低于WKY大鼠(16.08%±7.09% vs 24.25%±4.41%, 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控制SHR血压增高,其机制可能与降低SHR的血浆ET-1水平和增高主动脉NOS活性,以及增高ASMC凋亡率和P27蛋白表达阳性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苯那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B型钠尿肽(BNP)的影响。方法:选择Wistar Kyoto(WKY)大鼠作对照,将21只14周龄雄性SHR随机分成3组:未治疗组、肼苯哒嗪组和苯那普利组,每组7只。药物溶于载体(0.5%羧甲基纤维素钠)以灌胃法给予,肼苯哒嗪10 mg·kg-1·d-1,苯那普利10 mg·kg-1·d-1,SHR未治疗组及WKY组灌喂载体,共10周。以左心室重量与体重的比值反映心肌肥厚的程度;用袖带式尾动脉测压法测量大鼠尾动脉血压;分别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和RT-PCR法半定量测定大鼠心肌中磷酸化ERK(p-ERK)的蛋白表达以及BNP mRNA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浆BNP水平。结果:(1) 治疗后SHR苯那普利组和SHR肼苯哒嗪组血压相似,均显著低于SHR未治疗组(P<0.01)。(2) SHR苯那普利组心肌肥厚指数显著低于SHR肼苯哒嗪组和SHR未治疗组(P<0.01) ,与WKY组无显著差异(P>0.05);SHR肼苯哒嗪组和SHR未治疗组心肌肥厚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3)SHR苯那普利组大鼠心肌p-ERK表达显著低于SHR肼苯哒嗪组和SHR未治疗组(P<0.05) ,与WKY组无显著差异(P>0.05)。SHR肼苯哒嗪组和SHR未治疗组大鼠心肌p-ERK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4) SHR苯那普利组大鼠心肌BNP mRNA和血浆BNP水平显著低于SHR肼苯哒嗪组和SHR未治疗组(P<0.05),与WKY组无显著差异(P>0.05);SHR肼苯哒嗪组和SHR未治疗组大鼠心肌BNP mRNA和血浆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苯那普利能通过抑制ERK活性逆转心肌肥厚,伴随BNP水平下降;而降压效果相似的肼苯哒嗪不能抑制心肌肥厚,对p-ERK和BNP水平没有影响,提示BNP水平可以反映逆转心肌肥厚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cl-2基因表达变化在genistein治疗裸鼠移植人肝癌中的作用。方法:以裸鼠移植人肝癌为对照, 对照组腹腔注入含0.04%DMSO RPMI-1640培养基0.05 L/kg,genistein治疗组腹腔注入genistein 1 mg kg-1·d-1,3周后观察肝癌增长情况,并应用同位素试剂盒检测肝癌组织IP3 含量,RT-PCR分析癌组织bcl-2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 分析肝癌组织Bcl-2蛋白表达。结果:治疗组肝癌体积和重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体积:(42.7±27.8)mm3 vs (52.3±26.5)mm3;重量:(42.7±27.8)mg vs (91.3±31.4)mg],IP3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3.4±1.4)nmol/g protein vs (35.3±6.6)nmol/g protein],bcl-2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RI(灰度与面积之积的相对强度)0.48±0.02 vs 0.56±0.15], P<0.01,Bcl-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RI(灰度与面积之积的相对强度)1.69±0.52 vs 1.37±0.48]。结论:Genistein能减少IP3 生成,下调肝癌组织bcl-2基因表达,抑制裸鼠移植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重塑的影响。方法16周龄雄性SHR20只,随机分为氯沙坦治疗组和SHR对照组。同龄雄性WKY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氯沙坦每天30mg/kg溶于饮水灌胃治疗17周。测定动脉收缩压、左心室壁的厚度、左心室重量与体重之比(LVW/BW)。透射电镜评估左心室肥厚(LVH)的程度。用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左心室胶原容积分数。结果氯沙坦治疗组血压、LVW/BW、左室壁厚度与SHR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但与WKY相比有所升高。透射电镜下氯沙坦治疗组心肌的超微结构与WKY相似,SHR的结构有异常改变。与SHR对照组相比,氯沙坦治疗组左心室胶原容积分数下降。结论氯沙坦能有效地降低SHR的血压、逆转高血压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15.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心肌能量底物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中胰岛素抵抗(IR)对心肌能量底物代谢以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高脂喂养(40%脂肪、42%碳水化合物和18%蛋白)4周及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1次性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对照组(fat-fed/STZ)继续高脂喂养,实验治疗组(fat-fed/STZ/RSG)给予罗格列酮(RSG) 3 mg·kg-1·d-1治疗2周;正常对照组(chow-fed)为普通饮食喂养(12%脂肪、60%碳水化合物和28%蛋白)。左室插管检测心功能后进行30 min等容离体心脏灌注,灌注液含100 μU胰岛素、3%BSA、5 mmol/L葡萄糖、0.4 mmol/L[3H]软脂酸,测定样品葡萄糖摄取量及[3H2O]计数,评估葡萄糖和脂肪酸氧化率。 结果: 高脂喂养加小剂量STZ所制备模型鼠的血糖、血浆胰岛素及FFA水平均高于正常鼠,与临床2型糖尿病的代谢特征相似。成模2周后,fat-fed/STZ组大鼠与chow-fed组比较,30 min心肌葡萄糖总氧化量明显减少[(54.7±6.2 vs 69.0±5.7)μmol/g干重,P<0.01]。葡萄糖氧化率由25%降至18%,脂肪酸氧化率由75%增加到82%;同时,心功能检查显示左室EDP明显增加[(14.3±1.8 vs 10.5±1.1) mmHg,P<0.05],-dp/dtmax降低[(550±57 vs 650±42) mmHg/s,P<0.01],而+dp/dtmax无明显改变。与fat-fed/STZ组比较,fat-fed/STZ/RSG组大鼠的血糖明显改善[(9.0±4.6 vs 15.1±3.3) mmol/L,P<0.01],血浆胰岛素减少(P<0.05),FFA降低[(2.2±0.8 vs 3.3±0.8) mmol/L, P<0.05];心肌葡萄糖的总氧化量升高到(63.5±6.4)μmol/g。干重,葡萄糖和脂肪酸的氧化率分别为24%和76%,基本达到chow-fed组水平(P>0.05);EDP和-dp/dtmax均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 结论: IR导致2型糖尿病心肌能量底物代谢的异常和左室舒张功能的降低,早期使用RSG改善IR,不仅能提高心肌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脂肪酸氧化,也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Ito)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抗心律失常的细胞学离子机制。方法: 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结扎冠脉左前降支30 min后再开放120 min);辛伐他汀治疗组(他汀组,手术前给予辛伐他汀 5 mg·kg-1·d-1);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血管)。采用酶解的方法分离缺血部位心室肌外膜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to,同时检测各组血脂水平。结果: 各组动物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Ito电流密度峰值(+60 mV)显示:对照组为(17.41± 3.13)pA/pF(n=15),I-R组为(9.49 ±1.91) pA/pF(n=11),低于对照组(P<0.01)。他汀组为(15.24 ± 2.41) pA/pF (n=11),显著高于I-R组(P<0.01),但仍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另外,I-R组Ito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他汀组这些异常也明显恢复。结论: 本研究显示缺血再灌注可导致梗死区心肌细胞Ito明显下降,形成电重构,可引起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延长,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形成机制之一。辛伐他汀预处理可减轻Ito的异常变化,逆转电重构,而不依赖于降血脂效应,可能为他汀类药物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细胞学离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 (Pio) 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糖代谢和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扩展正糖钳夹实验和[3-3H]标记葡萄糖示踪技术,观察了4 h脂质灌注导致大鼠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升高引起糖代谢和脂肪组织PPAR-γ表达变化及Pio处理后的影响。 结果:在钳夹稳态期,对照组(N组)血浆FFA水平明显降低,而脂质灌注组(L组)和吡格列酮+脂质组(P/L组)FFA水平明显升高。 P/L组葡萄糖输注率(GIR)较N组明显降低(P<0.01), 而L组又明显低于P/L组(P<0.01);N组和P/L组肝糖输出 (HGP) 与基础值相比被明显抑制达85%(均P<0.01),在L组,胰岛素对HGP的抑制作用受到明显障碍(仅抑制8.7%)。L组和P/L组葡萄糖清除率(GRd)明显低于N组(P<0.01)。P/L组脂肪组织PPAR-γ表达明显增加。 结论:脂质灌注诱导了大鼠胰岛素抵抗。吡格列酮干预使大鼠脂肪组织PPAR-γ表达明显增加,并抑制了内源性肝糖产生,从而部分逆转了脂质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睾丸酮与葡萄糖酸钙联合用药对类固醇性骨质疏松雄性大鼠骨代谢过程的影响。方法30只3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年龄对照组(A组)、泼尼松组(B组)、实验组(C组)。A组予生理盐水灌胃(4mL.kg-1.d-1),B组予醋酸泼尼松灌胃(4mg.kg-1.d-1),C组灌胃给予甲睾酮(0.2mg.kg-1.d-1)+葡萄糖酸钙(0.5mg.kg-1.d-1)+醋酸泼尼松(4mg.kg-1.d-1),共90d。实验结束后,处死全部大鼠,取尺骨和血清做生化指标测定。结果B组大鼠尺骨羟脯氨酸的含量无显著变化,骨钙、骨磷、骨锌的含量显著降低;血钙显著升高,碱性磷酸酶含量降低。C组大鼠骨钙、骨磷、骨锌含量较B组显著升高;血钙降低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浓度升高,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睾丸酮与葡萄糖酸钙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防治泼尼松引起的雄性大鼠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左室肥大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型拮抗剂伊贝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垛普利对心肌连接蛋白43(CX43)、结蛋白与肌钙蛋白T(cTnT)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分假手术组、SD大鼠腹主动脉部分结扎的手术组及腹主动脉部分结扎的处理组即伊贝沙坦组(20 mg·kg-1·d-1 ig)、培垛普利组(2 mg·kg-1·d-1 ig)、两药联用组(伊贝沙坦组20 mg·kg-1·d-1 ig+培垛普利组2 mg·kg-1·d-1 ig),术后次周起干预8周,观察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心肌细胞横径(TDM),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肌CX43、结蛋白与cTnT 表达。 结果: 培垛普利组、伊贝沙坦组和联合用药组LVMI和TDM均显著低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心肌细胞闰盘区域和侧侧连接的胞膜上均有不规则CX43表达;伊贝沙坦组、培垛普利和其联用组的CX43表达分布较有规律,主要以带状表达于闰盘;手术组心肌CX43、结蛋白、cTnT表达量明显少于伊贝沙坦组、培垛普利组和其联用组(P<0.05)。 结论: 左室肥大时伊贝沙坦和培垛普利有利于心肌CX43、结蛋白与cTnT的表达与分布,能减轻左室心肌肥大,减少心肌细胞损伤,促进心肌细胞骨架结构与缝隙连接的基本正常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