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肩锁关节骨折脱住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运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骨折脱位23例,其中肩锁关节脱位伴锁骨肩峰关节面排撕脱性骨折6例,肩锁关节脱住17例。结果:随访1~6年,平均随访2年,肩锁关节骨折处已愈合,无脱位复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①肩锁关节脱位伴锁骨肩峰关节面撕脱性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是同一损伤机制下的不同临床表现;②运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固定牢稳,创伤小,临床疗效肯定;③治疗中要注重对肩锁关节脱位中伴发的撕脱性骨折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伴有末节指骨基底撕脱性骨折的指伸肌腱止点断裂重建技术。方法收治20例伴有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性骨折的指伸肌腱止点损伤患者,最大骨折块波及大于1/3关节面。骨折块大于1/3关节面时,1枚克氏针直接复位固定骨折块,再固定指间关节于过度背伸位。骨折块小于1/3关节面时,1枚克氏针内固定远指间关节于过度背伸位,用另一枚克氏针在指背以30±176;~45±176;向远端挤压骨折块,将骨折块复位。术后6周拔出克氏针,行功能练习。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均无疼痛、无畸形、无感染;X线正侧位片示撕脱骨折块均获得解剖复位并愈合。采用Dargan功能评定:优15例,良5例。结论双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合并骨折的指伸肌腱止点损伤的有效方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克氏针内固定中节基底背侧较大撕脱骨折块和中节指骨基底背侧钻孔缝合治疗中节指骨基底背侧小片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60例中36例骨折块较大的中节基底背侧撕脱骨折患者采用骨折复位,0.8mm克氏针内固定骨折块,并首先顺行穿入1.0mm克氏针行近指间关节(pip)平伸位内固定;对24例骨折块小的中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采用骨折复位,中节基底背侧钻孔缝合,同时顺行1.0mm克氏针内固定PIP于平伸位。石膏托外固定掌指关节(MP)80°~90°屈曲位,腕关节背伸位,远指间关节(DIP)平伸位3~4周。术后4~6周拔除内固定骨折块及PIP关节克氏针。结果经术后3~9个月的随访,按指关节主动运动总和(TAM)法评定疗效:优15例,良35例,中10例,骨折全部愈合。结论采用克氏针内固定中节基底背侧较大撕脱骨折块及中节基底背侧钻孔治疗中节背侧小片撕脱骨折的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克氏针斜穿固定远端指间关节,抽出钢丝法固定撕脱骨折块,微型带线锚钉重建伸肌腱止点联合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3-09—2014-12对15例骨性锤状指采用克氏针斜穿固定远端指间关节,抽出钢丝法固定撕脱骨折块,微型带线锚钉重建伸肌腱止点。结果 15例术后均获得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患指远端指间关节屈伸活动度:0°~70°4例,0°~60°8例,0°~55°2例,0°~30°1例。13例骨折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个月,其中2例背侧移位畸形愈合。2例术后骨折块移位,骨折不愈合。术后远端指间关节功能按Crawford功能评定方法评定:优8例,良5例,可2例。结论克氏针斜穿固定远端指间关节,抽出钢丝法固定撕脱骨折块,微型带线锚钉重建伸肌腱止点联合治疗骨性锤状指可达到坚强固定,术后远端指间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双枚克氏针协同加压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末节指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方法2015年1月-2017年8月治疗末节指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35例35指,均采用双枚克氏针协同加压固定的手术方法,一枚克氏针纵行固定远指间关节于伸直位纠正关节半脱位,另一枚克氏针紧贴骨折块并与骨折线方向平行,从中节指骨远端打入并从掌侧骨皮质穿出,两枚克氏针的远端折弯后靠拢加压固定骨折块,用4号丝线或钢丝固定。结果术后35例35指切口均愈合良好,4~6周骨折愈合良好,拔除克氏针后行功能康复训练,随访3~12个月,无锤状指畸形,手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采用双枚克氏针协同加压固定治疗末节指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创伤小,费用低,无需二次手术,方法简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和微型钛板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42例45处骨折,术后随访1.5~12个月,平均8.4个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组28例36处骨折,术后随访2~12个月,平均9.2个月。以TAFS标准评价术后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功能和术后感染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克氏针固定组优良率为68.9%,微型钛板固定组优良率为80.6%,克氏针固定组与微型钛板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克氏针组33处开放性骨折中5处发生感染;微型钛板组26处开放性骨折中3处发生感染。骨折愈合时间微型钛板组为7~12周,平均8.1周;克氏针组为6~12周,平均7.8周。结论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感染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相比,微型钛板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克氏针组,克氏针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前者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伴有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性骨折的指伸肌腱止点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收治伴有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性骨折的指伸肌腱止点损伤患者24例,其中开放伤性损伤3例,闭合性损伤21例,最大骨折块波及大于1/3关节面.在C臂机直视下,采用双克氏针内固定骨折块和远指间关节.术后4周后拔出克氏针,用指套固定6周,对远指间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及X线片表现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 12个月,锤状指畸形消失,术后均无疼痛及感觉障碍;X线正侧位片示撕脱骨折块均已解剖复位并愈合.采用Dargan功能评定:优17例,良6例,可1例.结论 双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合并骨折的指伸肌腱止点损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应用锚钉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手指伸肌腱止点撕脱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患者采用切开微型锚钉固定肌腱止点,由指端将直径0.8mm克氏针经远节指骨和中节指骨固定远节指间关节伸直位、近节指间关节固定屈曲90。位,手术后不用石膏及其他外固定。手术后3周将克氏针退至中节指骨加强近节指间关节功能锻炼,手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结果随访1.5~6月,按TAM法评定治疗效果,优21例(70.0%);良6例(20.0%);3例病例失去随访,优良率达90%。结论应用微型锚钉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手指末节伸指肌腱止点撕脱损伤,手术时间短、固定确切,患者痛苦小,疗效明显,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8,自引:14,他引:4  
目的介绍应用克氏针和抽出钢丝固定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1例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末节指骨过伸位,顺行或逆行穿入克氏针,再加抽出钢丝加强撕脱骨块固定的方法。术后撕脱骨折全部解剖复位。4周拔除克氏针,6周拔出钢丝。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按TAM法评定疗效:优16例,良5例,优良率达100%。骨折全部愈合。结论采用克氏针和抽出钢丝固定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能有效治疗锤状指畸形,手术方法简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采用微型万向外固定器与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8年3月,手术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脱位患者10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外固定组和钢板组进行治疗.外固定组53例,采用微型万向外固定器或联用骨片钉、克氏针固定,男28例,女25例;年龄20.~62岁,平均33.5岁;拇指损伤24例,其余四指损伤29例;近端指间关节骨折脱位36例,掌指关节骨折脱位17例.钢板组53例,采用微型纯钛板螺钉进行固定,男30例,女23例;年龄23~66岁,平均36.5岁;拇指损伤22例,其余四指损伤31例;近端指间关节骨折脱位30例,掌指关节骨折脱位23例.采用Duncan等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手指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外固定组平均随访16.8个月,钢板组平均随访17.5个月.采用Duncan等评分标准评价手指功能的优良率:外固定组,优33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2.5%(49/53);钢板组,优30例,良17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8.7%(47/53).外固定组1例发生伤口感染,拇指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34°±21°,其余四指为248°±19°;钢板组无伤口感染,拇指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22°±18°,其余四指为225°±17°.结论 采用微型万向外固定器或联用经皮骨片钉、克氏针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的术后疗效优于钢板螺钉固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新式部分手指再造的手术方法.方法自1996年2月~1999年10月对因离断伤及脱套伤而无再植条件的25例28指,利用废弃指指骨或髂骨,取对侧腋下管状皮管加游离废弃指指甲或取足趾趾甲再造部分手指.结果再造28指的皮瓣全部成活,游离指(趾)甲完全成活22指,部分成活4指,失败2指.经术后6个月~3年半随访,再造手指功能良好,外形美观.结论此术式方法简单、设计合理,不吻合血管及神经就能恢复良好的外形及功能,尤其对末节以远离断是很好的适应证. ,  相似文献   

12.
游离足第二趾末节移植手指指尖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足第二趾末节移植再造手指指尖缺损,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21指手指指尖缺损患者,切取足第二趾末节,采用吻合指-趾血管的方法重建血液循环进行修复。结果再造手指全部成活,其中1指于术后36h发生血管危象,手术探查发现动脉栓塞,经重新吻合后血管危象解除,手指成活。术后经5个月~2年随访,手指外形恢复良好,远侧指间关节活动接近正常,两点辨别觉4~6mm。结论采用足第二趾末节移植修复是治疗手指指尖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Phalangeal neck fractures occur almost exclusively in children.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49 years old man with a dislocated fracture of the neck of the middle phalanx with the distal fragment rotated at 180°, due to a traumatic circular saw injury to the left index, which was solved by anatomical reduction and bone fixation with two 1.5 mm Synthes screws and a temporary transarticular Kwire at the 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 Zone I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 repair was performed using a modification of the Kessler 4-strands core suture and a full-thickness skin graft from the hypothenar eminence was taken to cover the skin gap. At 6-month follow-up the patient was pain-free and with a total active movement equivalent to 190°. No radiological signs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head of the middle phalanx or nonunion of the distal fragment was detectable with recovery to the previous manual work. Ow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phalangeal head maintained in position by the collateral ligaments an anatomic reduction from dorsal approach is difficult to be performed and a longitudinal traction can render the reduction harder too. The volar approach permits an easier reduction of the fracture through a derotation of the distal fragment facing palmar.  相似文献   

14.
(足母)甲瓣和第二趾联合移植再造拇示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足母)甲瓣和第二趾联合移植再造拇、示指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足母)甲瓣和第二趾联合移植再造拇、示指10例12侧,为解决再造拇示指后虎口区动脉跨度不足的难题,术中根据第一跖背动脉与第一跖底动脉的吻合类型及进入(足母)甲瓣第二趾动脉的粗细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结果 11侧(足母)甲瓣及第二趾完全存活,1侧其中第二趾存活、(足母)甲瓣部分坏死.术后随访6个月~1年,再造拇、示指两点分辨觉达5~8 mm,拇、示指有对捏功能,虎口开大最小60°,最大达85°.结论 (足母)甲瓣和第二趾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是根据动脉的解剖类型灵活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解决虎口区动脉跨度不足的难题,并提高了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体(砪)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2年8月-2008年1月,以自体(砪)趾尖为供体,于其腓侧设计与缺损的手指指尖大小相同的部分趾尖,游离切取塑形后移植再造手指指尖.再造手指指尖32例32指,其中拇指指尖11例,示指指尖13例,中指指尖8例.急诊再造11例,择期再造21例.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 本组32例全部存活,其中1例右示指指尖再造术后14 h出现静脉危象,手术探查后存活.27例于术后3~8个月内行整形术.随访29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为8~26个月,再造指尖外形接近健侧指尖,手指功能及两点分辨觉同健指.结论 自体(砪)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外形逼真,功能完善;供区无需植皮,供趾趾尖结构、外形、功能无改变,仅体积缩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体(砪)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2年8月-2008年1月,以自体(砪)趾尖为供体,于其腓侧设计与缺损的手指指尖大小相同的部分趾尖,游离切取塑形后移植再造手指指尖.再造手指指尖32例32指,其中拇指指尖11例,示指指尖13例,中指指尖8例.急诊再造11例,择期再造21例.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 本组32例全部存活,其中1例右示指指尖再造术后14 h出现静脉危象,手术探查后存活.27例于术后3~8个月内行整形术.随访29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为8~26个月,再造指尖外形接近健侧指尖,手指功能及两点分辨觉同健指.结论 自体(砪)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外形逼真,功能完善;供区无需植皮,供趾趾尖结构、外形、功能无改变,仅体积缩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体(砪)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2年8月-2008年1月,以自体(砪)趾尖为供体,于其腓侧设计与缺损的手指指尖大小相同的部分趾尖,游离切取塑形后移植再造手指指尖.再造手指指尖32例32指,其中拇指指尖11例,示指指尖13例,中指指尖8例.急诊再造11例,择期再造21例.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 本组32例全部存活,其中1例右示指指尖再造术后14 h出现静脉危象,手术探查后存活.27例于术后3~8个月内行整形术.随访29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为8~26个月,再造指尖外形接近健侧指尖,手指功能及两点分辨觉同健指.结论 自体(砪)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外形逼真,功能完善;供区无需植皮,供趾趾尖结构、外形、功能无改变,仅体积缩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体(砪)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2年8月-2008年1月,以自体(砪)趾尖为供体,于其腓侧设计与缺损的手指指尖大小相同的部分趾尖,游离切取塑形后移植再造手指指尖.再造手指指尖32例32指,其中拇指指尖11例,示指指尖13例,中指指尖8例.急诊再造11例,择期再造21例.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 本组32例全部存活,其中1例右示指指尖再造术后14 h出现静脉危象,手术探查后存活.27例于术后3~8个月内行整形术.随访29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为8~26个月,再造指尖外形接近健侧指尖,手指功能及两点分辨觉同健指.结论 自体(砪)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外形逼真,功能完善;供区无需植皮,供趾趾尖结构、外形、功能无改变,仅体积缩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体(砪)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2年8月-2008年1月,以自体(砪)趾尖为供体,于其腓侧设计与缺损的手指指尖大小相同的部分趾尖,游离切取塑形后移植再造手指指尖.再造手指指尖32例32指,其中拇指指尖11例,示指指尖13例,中指指尖8例.急诊再造11例,择期再造21例.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 本组32例全部存活,其中1例右示指指尖再造术后14 h出现静脉危象,手术探查后存活.27例于术后3~8个月内行整形术.随访29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为8~26个月,再造指尖外形接近健侧指尖,手指功能及两点分辨觉同健指.结论 自体(砪)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外形逼真,功能完善;供区无需植皮,供趾趾尖结构、外形、功能无改变,仅体积缩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体(砪)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2年8月-2008年1月,以自体(砪)趾尖为供体,于其腓侧设计与缺损的手指指尖大小相同的部分趾尖,游离切取塑形后移植再造手指指尖.再造手指指尖32例32指,其中拇指指尖11例,示指指尖13例,中指指尖8例.急诊再造11例,择期再造21例.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 本组32例全部存活,其中1例右示指指尖再造术后14 h出现静脉危象,手术探查后存活.27例于术后3~8个月内行整形术.随访29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为8~26个月,再造指尖外形接近健侧指尖,手指功能及两点分辨觉同健指.结论 自体(砪)趾尖部分移植再造手指指尖外形逼真,功能完善;供区无需植皮,供趾趾尖结构、外形、功能无改变,仅体积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