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苏州市六所医院ICU收治的2014年8月2日江苏省昆山市铝粉尘爆炸事故中的46例特重度烧伤患者,根据预后将患者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ICU时烧伤程度、白细胞、乳酸、48 h乳酸、肌酐、白蛋白、尿量、血钙、入ICU当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及90 d预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两组患者各指标对预后(死亡情况)的影响。结果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入院时,白细胞、肌酐、白蛋白、尿量、SOFA评分和入ICU当日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烧伤程度、乳酸、48 h乳酸以及血钙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白蛋白与48 h乳酸水平是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结论年龄、白蛋白水平、48 h乳酸水平是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初步评估特重度烧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实施分阶段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在患者入院时、休克期、感染期和围术期、康复期、出院时分别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均平稳渡过休克期,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达96.67%,出院后遵医程度达93.34%,2年后重返工作岗位率达76.67%.其中2例在感染期因发生脓毒血症死亡.30例患者在烧伤各期的自我监控、各期的配合、功能康复等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明显的提高.结论: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阶段健康教育能有效保证健康教育的落实,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烧伤患者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n)结合明胶活性,并探讨其与烧伤面积、深度和感染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平行检测345例烧伤患者、32例瘢痕患者和37例正常人对照血清Fn结合明胶活性。结果:随着烧伤面积和深度的增加,Fn结合明胶活性降低,特重度烧伤患者Fn活性显著低(P<0.05),瘢痕患者Fn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烧伤患者Fn结合明胶活性与年龄、性别和血型无关。感染及吸入性损伤患者血清Fn结合明胶活性下降。同一烧伤程度不同性别Fn活性在中度和特重度烧伤组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瘢痕患者Fn活性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特重度烧伤Fn活性女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5),瘢痕患者Fn活性女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结论:Fn活性降低与烧伤程度、吸入性损伤和机体感染有关。瘢痕患者血清Fn活性增加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Fn活性检测与含量测定具有不同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和胆红素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60例ACS患者(ACS组),4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6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尿酸和胆红素的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总胆红素ACS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余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间接胆红素显著低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ACS组直接胆红素显著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结论尿酸和胆红素可能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烧伤患者血清钙、磷含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1例烧伤患者血清钙、血清磷含量分别在伤后第一、三、五、七天及第二、三、四周进行动态观测,结果表明伤后早期血清钙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平均值(p〈0.01),持续时间与烧伤程度成正比,重度、特重度烧伤持续达四周以上,中度烧伤患者在伤后两周,轻度烧伤患者在烧伤3d后接近或达到正常低限。观测结果同时表明烧伤早期血清磷含量与正常平均值无显著差异,但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在伤后第三周和第四周,中度烧伤患者在第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对重度烧伤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2月1日~2019年2月1日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70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舒适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疼痛情况[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皮肤愈合情况、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护理前后血清白蛋白与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NRS评分、皮肤愈合情况、SF-36评分、护理后血清白蛋白与血红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重度烧伤康复期患者采取舒适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促进皮肤愈合,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营养风险评估对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6月我科收治的28例特重度烧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护理。选取2021年7月-12月收治的32例特重度烧伤患者为观察组,对其评估肠内营养不耐受的风险,制定营养管理方案。比较两组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等。结果 观察组营养支持2周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营养支持2周后hs-CRP、内毒素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负氮平衡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营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营养不耐受风险评估能够减少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肠内不耐受的发生,改善营养及免疫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近年来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的有效性.方法:根据液体复苏后的各项复苏指标.对2004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4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区分出烧伤休克期复苏平稳组与复苏不平稳组.观察伤后实际实行复苏的时间、复苏采用的基本公式、实际输入的液体情况.监测血压、心率、每小时尿量,并对各脏器功能进行保护.结果:5年期间的4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中,重度烧伤27例,特重度烧伤15例,38例平稳度过休克期,并发症发生率15%,4例复苏的指标前期不满意后转稳定,属于重度烧伤2例,特重度烧伤2例,并发症发生率60%.其中1例伤后88d呼吸衰竭死亡,余41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目前大面积烧伤患者基本能度过休克期,但因各种原因还未能做到均平稳过渡;平稳度过烧伤休克期,对降低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并发症及提高治愈率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肾损伤分子-1(KIM-1)及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3年4至9月我院烧伤整形中心95例住院烧伤患者,按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分为轻度烧伤组(37例)、中度烧伤组(30例)及重度烧伤组(28例),另选我院体检中心1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留取血液及尿液,检测血Hb、WBC、BUN、Cr、ALT、AST、ALB水平;ELISA法检测尿KIM-1及IL-18水平,从而分析尿KIM-1及IL-18与烧伤程度及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轻度烧伤组、中度烧伤组、重度烧伤组及健康对照组的尿KIM-1水平分别为(2.95±0.75)、(4.06±1.38)、(5.06±1.51)、(2.12±0.80)ng/ml,3组烧伤患者的尿KIM-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三组烧伤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尿IL-18水平分别为(6.27±2.84)、(6.93±3.11)、(6.68±2.66)、(6.04±1.41)pg/ml,三组烧伤患者及对照组的尿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重度烧伤合并AKI患者尿KIM-1[(6.18±1.62)ng/ml]及IL-18水平[(8.87±2.65)pg/ml]明显高于重度烧伤不合并AKI患者[(4.62±1.25)ng/ml,(5.80±2.1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尿KIM-1及IL-18升高早于血肌酐升高。(3)尿KIM-1与血清BUN、Scr呈正相关,但与ALB呈负相关(r分别为0.454、0.345、-0.486,P均<0.05)。尿IL-18与血清Cr低度相关,但与血清BUN、ALB无相关性。结论尿KIM-1、IL-18可以作为预测不同程度烧伤患者合并AKI的早期敏感指标,为烧伤患者早期预防AKI提供一定的临床线索。  相似文献   

10.
羟乙基淀粉溶液用于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溶液在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62例根据复苏液体中胶体种类分为羟乙基淀粉组和血浆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伤后6、12、24、36、48 h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每小时尿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肌酐、尿素氮、经皮氧饱和度.结果:两组烧伤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每小时尿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肌酐、尿素、经皮氧饱和度差异均无显著性,羟乙基淀粉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血浆组(P<0.005).结论:羟乙基淀粉溶液在早期烧伤休克液体复苏中代血浆效果满意.然而低蛋白可能会影响烧伤后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尿酸水平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分析其用于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ARDS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氧合指数将患者分为轻度组(200 mmHg<氧合指数≤300 mmHg,n=40)、中度组(100 mmHg<氧合指数≤200 mmHg,n=29)与重度组(氧合指数≤100 mmHg,n=31);根据患者治疗后28 d存活情况,分为病死组(n=34)与存活组(n=66).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健康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S1P、GDF-15、尿酸水平.记录观察组患者入院时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比较病死组与存活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S1P、GDF-15、尿酸与ARDS患者28 d死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S1P、GDF-15、尿酸用于评估ARDS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GDF-15、尿酸水平高于健康组,血清S1P水平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中度组血清S1P水平低于轻度组,且重度组低于中度组;重度组、中度组血清GDF-15、尿酸水平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患者血清GDF-15、尿酸、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高于存活组,血清S1P水平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以及血清S1P、GDF-15、尿酸是影响ARD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S1P、GDF-15、尿酸预测ARDS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3(95%可信区间0.726~0.961,P<0.05)、0.928(95%可信区间0.856~0.985,P<0.05)、0.789(95%可信区间0.661~0.917,P<0.05).结论 ARDS患者血清S1P、GDF-15、尿酸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对ARDS患者28 d死亡风险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和胆红素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6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5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尿酸和胆红素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总胆红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间接胆红素低于对照组(P<0.05),直接胆红素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升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和肾脏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方法:检测31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晨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尿酸排泄分数,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水平分为正常组、微量白蛋白组和大量白蛋白组,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尿酸正常组(血尿酸360μmol/L)和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360μmol/L),将患者血尿酸水平从低到高排序,等分为4组,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1)高尿酸血症组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平均动脉压、三酰甘油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较尿酸正常组高(P0.05)。(2)正常组、微量白蛋白组、大量白蛋白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85.3±76.8)μmol/L、(300.1±101.3)μmol/L、(342.4±103.8)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值等分4组的异常尿白蛋白患病率分别是19.4%,20.0%,22.5%,34.8%。(3)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血尿酸、尿酸排泄分数及平均动脉压进入方程,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分级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尿酸的相对危险度为1.158,P=0.008。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肾脏白蛋白排泄率独立相关,可反映肾脏的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度烧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IL-8水平变化与重度烧伤患者感染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重度烧伤患者(烧伤组)55例,分别收集伤后6h、12h、1d、2d、7d的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IL-8水平、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PCT水平,设5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烧伤组伤后6h血清PCT表达阳性率,以及伤后6h、12h、1d、2d、7d血清IL-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重度烧伤患者血清PCT表达增加、IL-8水平升高,与烧伤后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9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除1例死亡外,其余经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休克期、感染期、康复期等阶段的护理及饮食和合理的心理护理等,对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面积烧伤36例康复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康复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将5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康复期存在的问题进行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在心态、功能锻炼方法、瘢痕知识预防、整形知识的掌握、生活基本自理情况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康复期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护理干预,可使其消除不良情绪,恢复自理.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烧伤患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n)结合明胶活性,并探讨其与烧伤面积、深度和感染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EusA法平行检测345例烧伤患、32例瘢痕患和37例正常人对照血清Fn结合明胶活性。结果:随着烧伤面积和深度的增加,Fn结合明胶活性降低,特重度烧伤患Fn活性显低(P<O.05),瘢痕患Fn活性显高于正常对照(P<O.05)。烧伤患Fn结合明胶活性与年龄、性别和血型无关。感染及吸人性损伤患血清Fn结合明胶活性下降。同一烧伤程度不同性别Fn活性在中度和特重度烧伤组男性显高于女性(P<O.05),瘢痕患Fn活性男性显高于女性(P<O.05);特重度烧伤Fn活性女性显低于正常对照(P<O.05),瘢痕患Fn活性女性显高于正常对照(P<O.05)。结论:Fn活性降低与烧伤程度、吸人性损伤和机体感染有关。瘢痕患血清Fn活性增加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Fn活性检测与含量测定具有不同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羟乙基淀粉在特重度烧伤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I临床应用新型60g/L羟乙基淀粉--万汶的策略进行探讨.方法:选取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面积大于TBSA50%,烧伤后2 h内入院患者85例,治疗组(51例)在伤后第一个24 h内胶体只给予万汶,在第二个24 h内胶体只给予同型血浆;对照组(34例)在伤后48 h内胶体只给予万汶.伤后3~7 d两组均仅以白蛋白作为胶体成分.监测患者伤后24 h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每小时尿量并记录伤后第一、二个24 h的胶体输入量、进出量比,于伤后相应时相点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第一、二个24 h的胶体输入量基本在0.5mL/(kg·%TBSA)和0.25 mL/(kg·%TBSA)范围内,进出量的比值均在10:1之内,其中万汶最高总输入量相当于44.8 mL/(kg·d);对照组患者第一、二个24 h万汶最高输入量分别相当于47.1 mL/(kg·d)、32.5mL/(kg·d);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在伤后1、3、7 d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属于重度缺乏(仅治疗组伤后第7天属于中度缺乏),伤后14 d有明显上升,但仍属于轻度或中度缺乏,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均P<0.01);两组间伤后不同时相点的血红蛋白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死亡病例.结论:新型羟乙基淀粉--万汶替代天然胶体用于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但建议总刺量应控制在45 mL/(kg·d)以内且在烧伤后的第一个24 h内应用.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1:2000洗必太溶液对420例烧烫伤患者进行创面喷洒。其中,成人组特重度烧伤12例,重度烧伤25例,中度烧伤31例,轻度烧伤27例,小儿组特重度烧伤18例,重度烧伤85例,中度烧伤166例,轻度烧伤56例(据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分类标准)。每日用6~8次喷创面,并暴露治疗,寒冷天气加用普通电灯照射,使创面干燥。结果:浅Ⅱ°。烧伤创面喷洒洗必太溶液后24小时左右形成痂膜,3~5天基底有上皮生长,伤后7~1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2008年6月~2008年12月入住我院的61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40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检测烧伤患者和正常健康人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比白蛋白下降多而恢复快。结论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降低程度与烧伤程度呈正相关,血清前白蛋白持续严重下降则预后不良,动态监测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比白蛋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