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探究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共存对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未遂)的影响,为开展相应人群的心理干预与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3市(铜陵市、阜阳市、滁州市),共计5 72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童年期虐待与忽视、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等的发生情况.采用两步聚类分析对青少年遭受童年期虐待的情况进行分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的影响.结果 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忽视情况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未受虐待和忽视,共2 763人(48.3%);第二类为轻度虐待和忽视,共2 356人(41.1%);第三类为中重度虐待和忽视,共607人(10.6%).童年期遭受轻度和中重度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均高于未遭受虐待与忽视者(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遭受轻度和中重度虐待与忽视均是青少年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和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两步聚类分析方法能对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忽视进行准确分类;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共存是青少年多种不良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了解安徽省护理专业女生童年期虐待忽视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女生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安徽省分别选取2所本科和2所专科院校,对所有在校一~三年级护理专业女生2 549名使用自编的“安徽省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童年期虐待忽视对护理专业女生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本次调查护理女生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各维度得分分别为(12.85±2.01)(13.86±2.40) (12.83±2.84) (13.37±2.21),其中本科生高于专科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级、与父母关系较好者高于关系较差者(P值均<0.01).童年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的检出率分别为4.9%,10.6%,7.3%,6.7%和4.1%.童年期虐待忽视经历的护理专业女生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未遭受虐待忽视者(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女生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环境维度得分与虐待忽视种类数量呈负相关(P值均<0.05),且遭受童年期虐待忽视种类的数量均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呈剂量-反应关系(P值均<0.05).结论 护理女生童年期虐待忽视现状依旧严峻,童年期虐待忽视经历与护理女生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7所中学抽取4 61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等.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自伤行为及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对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4.3%,初中生(47.4%)高于高中生(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依次为37.7%,16.8%,7.7%,61.4%和50.7%.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习成绩较差及有心理病理症状的中学生受虐情况较重,自伤行为发生率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x2检验显示,任何一种童年期虐待经历都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童年期虐待(情感、躯体、性虐待)和忽视(情感、躯体)均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且随着虐待类型数目的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可作为中学生自伤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评估初中生忽视与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究两者相关性,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哈尔滨市某区城乡5所中学六~八年级的2 012名在校学生进行自拟青少年虐待问卷以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忽视率为73.5%,忽视得分为(8.33±2.85)分,其中农村学生的忽视率和忽视程度得分均高于城市学生(P值均<0.05),但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生认知、思维、意志行为、情绪和个性5个维度总体处于“较好”和“一般”健康状态.无忽视组学生心理健康的5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忽视组(P值均<0.05).控制性别和城乡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忽视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呈负相关(r=-O.147~-0.221,P值均<0.05).结论 初中生忽视状况较为严重,忽视经历不利于青少年认知、思维、意志行为、情绪和个性等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了解大学生童年期受虐待的常见形式及其对抑郁的影响,为虐待导致抑郁的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宁夏2所高校2 120名大学生,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分别评定童年期虐待和抑郁状况.结果 大学生童年期遭受虐待检出率为35.9%,遭受多种形式虐待的检出率为19.3%,占全部受虐待行为的53.7%.其中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虐待组合形式所占比例最高,为14.7%.遭受虐待的种类数和严重程度可以分别解释抑郁5%和14.4%的变异.遭受虐待的种类数和虐待严重程度对抑郁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且两者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忽视是大学生童年期最常见的受虐待形式,且大学生抑郁受虐待种类数和虐待严重程度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流行状况,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童年期虐待忽视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阜阳、铜陵、天长3市5 726名初一~高三学生,使用自编“安徽省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网络成瘾、童年期虐待忽视等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41%,女生为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6,P<0.001)。男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童年期情感虐待、性虐待和躯体虐待是青少年轻度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P均<0.05),童年期性虐待是青少年重度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童年期虐待忽视密切相关,在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同时,应关注童年期虐待忽视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探究社会支持对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影响自伤行为的中介效应,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师范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社会支持问卷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分层抽取的辽宁省4所师范院校的1 502名学生进行调查,用SPSS 21.0和AMO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生虐待总分、责骂和恐吓、情感和身体忽视得分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城市生忽视总分及各维度、自伤行为得分均低于农村学生(P值均<0.05);非独生子女忽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值均<0.05).师范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忽视与社会支持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与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师范生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心理虐待、忽视与自伤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分别占总效应的28.62%,33.42%.结论 师范生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心理虐待、忽视与自伤行为间均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探讨东北某城市小学生家长对儿童情感忽视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在小学生家长中开展预防儿童虐待提供参考.方法 对东北某城市2所小学一~六年级1 200名小学生家长进行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小学生家长中,对儿童的总情感忽视率为31.3%,男、女儿童情感忽视率分别为33.2%和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00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家长对儿童情感忽视的主要因素有儿童学习成绩、母亲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父母童年期受虐经历及父母对情感忽视的认识(P值均<0.05).结论 小学生家长中存在对儿童的情感忽视问题.应该重视在小学生家长中开展预防儿童情感忽视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9.
了解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亲子关系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联,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郑州、南昌和贵阳4个地区14 500名在校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亲子关系问卷、NSSI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14.81%,男生(15.95%)高于女生(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中、高水平童年期虐待(OR值分别为2.23,3.27)以及低水平的父亲/子女和母亲/子女关系(OR值分别为1.80,1.36)均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P值均<0.01).在低、中、高童年期虐待水平组,低水平的父亲/子女关系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36,1.34,1.56,P值均<0.05);在高水平童年期虐待组,低水平的母亲/子女关系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1.20,P<0.05).男生在高水平童年期虐待组中,低水平的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均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46,1.35,P值均<0.01);女生在各童年期虐待水平组中,低水平的父女关系均与其NSSI的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64,1.54,1.68,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不良亲子关系均与中学生NSSI相关联,并表现为一定的性别差异.预防童年期虐待,改善亲子关系,有益于中学生NSSI的防控.  相似文献   

10.
了解江苏省儿童与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青少年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7年11月21日-12月11日抽取江苏省13个市6~18岁32 055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7.8%,肥胖率为13.8%.男生超重肥胖率(37.0%)高于女生(25.9%);城市学生超重肥胖率(32.6%)比乡村(30.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苏南、苏中、苏北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不同(x22=25.35,P<0.01);不同学段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不同,小学生检出率最高(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62,P<0.01).喝含糖饮料者超重肥胖率比不喝的高,不喝牛奶的比喝牛奶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23,4.09,P值均<0.05);进行高强度锻炼者比不锻炼的超重肥胖检出率高(x2=58.4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因素为地区、居住地、学段、性别、饮食习惯、运动(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严峻.应从全社会角度人手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延缓或防止成年期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