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南京市三年级学生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和饮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南京市12个行政区随机抽取1个城区和1个远郊地区,每个区随机抽取2所小学,以所有在校三年级学生共1 686名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填式问卷收集含糖饮料相关知识及摄入情况。  结果  含糖饮料相关知识答对6题及以上的学生有753名(44.7%),城区(50.2%)高于郊区(40.0%);含乳饮料不能替代牛奶知晓率为46.3%(780名),城区(52.0%)高于郊区(4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76,18.99,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喝含糖饮料频率 < 1次/周相比,与小学生喝含糖饮料频率≥4次/周呈正相关的因素有城区(OR=1.55)、父母亲文化程度较低(OR=2.44)、家中经常有含糖饮料储备(OR=1.62),呈负相关的因素有校外体育活动时长 < 120 min/周(OR=0.68)、视屏时间 < 120 min/d(OR=0.50)、含糖饮料知识正确率≥60%(OR=0.75)、父母限制吃高糖零食行为(OR=0.60)。  结论  南京市三年级学生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水平较低,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情况受地区、父母亲文化程度、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及家庭因素影响。应在学校和家庭层面对学生的含糖饮料摄入行为进行干预,营造学校-家庭一体的少喝含糖饮料支持性氛围。  相似文献   

2.
探讨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对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高血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4,2006,2009和2011年4轮调查中儿童青少年部分的调查数据,分析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随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11年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频率由2004年的76.5%增加到2011年的91.5% (P<0.01).调整性别、年龄、地区、调查年份以及BMI等因素后,SBP和DBP水平随含糖饮料摄入频率的增加而升高(P值分别为0.026和0.012).与含糖饮料低摄入组(<1次/周)相比,高摄入组(>3次/周)儿童青少年的SBP和DBP分别升高1.1和0.8 mmHg.结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呈上升趋势,降低含糖饮料摄入对降低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安徽省中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情况及不同类型含糖饮料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相关部门制定适宜的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0—11月,在安徽省34个县区内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51 069名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含糖饮料的偏好模式,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含糖饮料偏好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调查的学生中,67.75%报告在过去1周曾摄入含糖饮料,含乳饮料为学生摄入最频繁的饮料,39.91%的学生摄入≥1次/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4种含糖饮料摄入偏好模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模式1(碳酸饮料、茶饮料和功能性饮料)、模式4(咖啡饮料)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OR模式1=1.09,95%CI=1.07~1.11;OR模式4=1.04, 95%CI=1.02~1.05)、模式3(含乳饮料)与风险降低相关(OR=0.97,95%CI=0.95~0.99)(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中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频率较高,多种类型含糖饮料与超重肥胖风险增加相关。建议相关部门采取适宜的有效措施减少中小学生含糖饮料的摄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国九省2004-2009年成人含糖饮料中添加糖的消费现状。方法利用美国农业部添加糖数据库中含糖饮料的添加糖数据和"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软饮料和含糖果汁饮料的消费"数据估算中国含糖饮料消费添加糖的摄入量。结果含糖饮料消费基本呈上升趋势。我国成人居民来自含糖饮料的添加糖摄入量平均每人每日为13.4 g。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地区。来自软饮料的添加糖摄入量高于含糖果汁。结论中国添加糖摄入量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还较低,也未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心脏协会的建议值,但总体消费率呈上升趋势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关联及学段差异。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深圳市宝安区西乡、松岗、石岩、福永、沙井、新安6个街道14所学校30 188名儿童青少年,采用问卷调查中小学生人口特征、是否近视及近1个月含糖饮料摄入频率。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关联。结果 30 188名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为49.8%。控制性别、学段、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近视后,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与几乎不喝含糖饮料相比,每周摄入≥4次含糖碳酸饮料、含糖茶饮料、含糖咖啡饮料的儿童青少年近视OR(95%CI)值分别为1.18(1.07~1.31)、1.16(1.06~1.27)和1.25(1.09~1.42)。按学段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小学1~3年级学生每周摄入≥4次含糖碳酸饮料、含糖茶饮料和含糖咖啡饮料的近视OR(95%CI)值分别为2.32(1.37~3.93)、2.29(1.38~3.80)和6.14(2.75~13.71);小学4~6年级学生每周摄入≥4次含糖碳酸饮料、含糖茶饮料和含糖咖啡饮料的近视OR(95%CI)值...  相似文献   

6.
含糖饮料是指在饮料制作过程中人工添加单糖(葡萄糖、果糖)或双糖(蔗糖、乳糖或麦芽糖),含糖量在5%及以上的饮料,涉及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运动饮料、茶饮料、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咖啡饮料等[1].含糖饮料摄入过多可导致一系列直接或间接与糖有关的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肿瘤以及龋齿等[2-5].哈佛大学Puasant等[6]研究成果显示,相对于每日含糖饮料摄入不超过1杯者,每日摄入量超过2杯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1%,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31%,癌症死亡风险增加16%.含糖饮料对人类健康的损害被广泛研究,如何降低含糖饮料的摄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就含糖饮料消费与儿童肥胖的关系及其相关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减少儿童含糖饮料摄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儿童青少年饮用含糖饮料行为越来越普遍,过多饮用含糖饮料会对健康带来很多危害.本研究对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情况及其对健康影响进行阐述,同时汇总了国内外控制含糖饮料摄入的相关策略,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总结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的摄入量及频率处于较高水平,含糖饮料的摄入增加肥胖、龋齿、高血压、血脂异常、抑郁症、性早熟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销售、征税、限制营销、粘贴警示性标签、健康教育等措施控制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我国也下发了相关方案,为减少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的摄入,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综合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山东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的效果,为今后有效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宣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山东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评估调查的数据,在山东省16地市各随机抽取1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随机抽取400名18岁以上居民,对纳入研究的6400名居民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问卷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对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持有比例,比较城市、农村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持有比例的差异,分析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知晓和健康行为的关系。结果共发放问卷64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1份,有效应答率为95.01%。居民对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知识知晓率最高的是减盐标志(75.07%),对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知晓率最高的成人食盐推荐摄入量(68.21%),对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持有比例最高的是每日摄入新鲜蔬菜(83.49%)。城市居民对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一二一”行动、全民行动标志、减盐标志、成人食盐、食用油、添加糖推荐摄入量等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农村居民(χ^(2)值分别为51.301、83.262、211.517、211.319、82.591、158.266、178.939,P均<0.01),城市居民使用定量盐勺、使用控油壶、自觉控制食用油摄入、每日摄入新鲜水果、通过手机App关注每日运动量、自觉控制体质量等行为比例均高于农村居民(χ^(2)值分别为15.036、43.082、52.329、48.890、151.816、53.607,P<0.01)。但城市居民经常食用甜味零食或含糖饮料、经常食用油腻食品、缺乏体育锻炼、静坐时间过长、经常熬夜等不健康生活习惯行为比例高于农村居民(χ^(2)值分别为57.330、80.234、67.614、181.402、47.424,P<0.01)。结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提高了山东省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持有比例,知晓全民健康相关知识的居民更多地采取健康行为。城市居民对多种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的持有比例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整体健康素养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小学生液体乳制品和含糖饮料摄入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9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2所小学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和比较城区、郊区小学生液体乳制品和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及摄入量.结果 共调查学生1686人,经常饮用(≥4次/周)牛奶及其制品1192名(占70.7%),其中男生657名(占72.7%),女生535名(占68.4%);城区学生经常喝全脂牛奶296名(占38.2%),郊区学生287名(占31.5%);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79名(占28.4%)学生每周奶制品饮用量(ml)超过2100,中位数为1350;男生(1500)高于女生(1300),城区学生(1500)高于郊区学生(1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常喝含糖饮料784名(占46.5%),其中男生(占49.0%,443名)高于女生(占43.6%,341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占51.1%,396名)高于郊区(占42.6%,388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周含摄入量(ml)中位数为910.0,其中男生(1000.0)高于女生(750.0),城区(1000.0)高于郊区学生(7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摄入频率最高的饮料是含乳饮料(11.1%),297名(占17.6%)学生基本不喝含糖饮料.结论 小学生乳制品摄入量增加,仍未达到推荐量水平;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和摄入量较高.应加强小学生尤其是男生和城区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健康饮品.  相似文献   

10.
了解青少年超重肥胖、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s)摄入情况及其相互关系,为采取针对性的肥胖防治措施提供住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沈阳市某区12所中学2 788名14~15岁初中生进行营养状况评价,收集1 928份血液样品,实验室检测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cholesterol,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血糖(blood glucose,GLU)、尿酸(uric acid,UA)、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载脂蛋白B类(ApolipoproteinsB,Apo-B)和脂蛋白(A){ lipoprotein (a),Lp[a]},问卷调查了解近1周的SSBs摄入情况.结果 33.9%的受调查对象为超重或肥胖.超重肥胖青少年TG、LDL-C、GLU、UA、Apo-B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指数均高于正常组,HDL-C低于正常组(P值均<0.01);超重肥胖男生的TCHO高于正常组,超重及肥胖女生的ApoA-1低于正常组(P值均<0.01).69.4%的青少年平时有喝SSBs的习惯,男生(75.5%)高于女生(64.0%) (x2=42.73,P<0.01).随着含糖饮料摄入的增加,收缩压和UA呈升高趋势;不同摄入频率组间TCHO、HDL-C和LDL-C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正常和超重肥胖女生组间SSBs摄入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2,P<0.01),每周喝1~3瓶与肥胖之间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1.27,95%CI=1.06~ 1.53).结论 初中生超重肥胖情况不容乐观,且含糖饮料摄入与超重肥胖存在一定关联.建议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适当减少SSBs的消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初中生健康相关知识和行为现状,为开展针对性的青少年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8所中学的123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总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87.02%,安全应急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均超过85%,饮食营养和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均低于50%,女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安全应急知识的知晓率高于男生(P<0.05)。初中生总的健康行为行成率为68.27%,其中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少喝含糖饮料和早晚刷牙的行为形成率均超过80%,正确遮掩口鼻和正确洗手的行为形成率均低于50%;城区学生正确洗手的行为形成率高于郊区学生,女生少喝含糖饮料、正确遮掩口鼻、早晚刷牙的行为形成率高于男生(P<0.05)。结论上海市初中生的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结合其年龄特点和健康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02—2012年中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膳食调查数据,分析居民不同年度含添加糖食物的摄入状况,并比较十年间的变化。结果 2002—2012年,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由20.4%上升到26.9%,所有年龄段消费率均为2012年高于2002年(t=-3.75,P=0.0133),女性消费率高于男性(t=0.86,P=0.3991);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下降,由9.48%下降到9.09%,差异有显著性(t=4.16,P<0.0001);含糖饮料(11.7%和8.5%)、乳及制品(8.1%和15.0%)和速食食品(26.6%和39.0%)的消费构成比上升。结论中国居民添加糖摄入量水平尚较低,添加糖供能比未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10%,但含添加糖食物的消费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了解成都市7~16岁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现状及其与青春期发育的关系,为分析影响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的膳食行为因素提供初步线索.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成都市1 656名7~16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的方法调查饮食行为和青春期发育状况.结果 已首次遗精(简称首遗)的男生摄入零食和含糖饮料的频率分别为2.70和1.46次/d,高于未首遗男生的2.00和0.87次/d(H值分别为5.58,5.61,P值均<0.01);已月经初潮(简称初潮)的女生摄入油炸食品、零食和含糖饮料的频率分别为1.53,2.89和1.29次/d,高于未初潮女生的1.24,2.44和0.86次/d(H值分别为2.62,3.66,5.77,P值均<0.01).男、女生中,未发育组经常吃早餐的所占比例均高于发育早期组和发育晚期组(x2值分别为7.83,26.66,P值均<0.05);随青春期发育程度的升高,零食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频率逐渐增高(男生H值分别为43.97,44.27,女生H值分别为29.47,42.90,P值均<0.01).结论 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习惯可能与青春期发育相关,但仍需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泸州市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减少小学生含糖饮料的摄入,促进儿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于2021年9—10月抽取泸州市4所小学4~6年级919名9~13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含糖饮料的摄入现状进行描述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919名学生中,有67.9%的小学生每周含糖饮料摄入为<1瓶,27.3%为1~2瓶,4.8%为≥3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周围朋友喝含糖饮料频率(总是:OR=3.00,95%CI:1.21~7.47),在学校购买含糖饮料频率(总是:OR=9.46,95%CI:2.71~32.97),父母提供含糖饮料频率(总是:OR=6.32,95%CI:1.60~24.98),在家购买含糖饮料频率(总是:OR=18.23,95%CI:5.92~56.21)及日均电视/视频时长过长(≥2h:OR=2.14,95%CI:1.35~3.39)均和含糖饮料摄入量呈正相关。结论 泸州市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水平较高,有32.1%的小学生每周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含糖饮料摄入与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关系。  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公开数据库中1997—2011年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分析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与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根据腰围划分为正常组和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组,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含糖饮料对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影响。  结果  1 916名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含糖饮料摄入频率≥3次/周、1~2次/周、1~3次/月和<1次/月分别为389人(20.3%)、712人(37.2%)、563人(29.4%)和252人(13.2%)。共计731例(38.2%)发生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摄入含糖饮料<1次/月组相比,≥3次/周组增加68.0%的肥胖风险(95% CI:1.194~2.346,P=0.003);年龄、性别对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和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无统计学影响。  结论  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增高会增加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中小学生含糖饮料的摄入频次与其他饮食行为的关联,为制定控制含糖饮料消费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工作,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小学二年级、初一和高一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情况以及其他饮食行为资料,运用潜在类别分析识别研究对象其他饮食行为的潜在类别,进而比较不同类别间含糖饮料摄入的差异。结果 11 124名调查对象中,30.92%的学生含糖饮料摄入≥3次/周。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将其他饮食行为分为4类:饮食行为健康组、饮食行为均不健康组、低蔬菜水果组和高甜食零食组,其潜在类别概率分别为0.6239,0.0430,0.1534和0.1797。4组学生的含糖饮料摄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1.16,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饮食行为均不健康组经常喝含糖饮料的率最高(61.92%),饮食行为健康组最低(24.22%),低蔬菜水果组和高甜食零食组介于两者之间(29.64%和47.87%)。结论 广州市中小学生经常喝含糖饮料的比例较高,且与其他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阳青少年不健康饮食行为现状,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使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制订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安阳24所监测学校共5 040名中学生的饮食行为进行调查,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青少年不健康饮食顺位依次是未做到每天喝牛奶(81.5%)、吃水果(69.5%)、偏食(41.5%)、未做到每天吃早餐(37.4%)、蔬菜(32.6%)、喝汽水饮料和吃甜食≥1次/d(10.4%和15.3%),67.8%的学生尝试过减肥。偏食、爱吃甜食、蔬菜、牛奶摄入不足在女生中较为明显(χ~2=37.664、106.798、23.944和32.648,均P0.01);男生更爱喝饮料、吃西餐,不喜欢吃水果(χ~2=150.125、22.387和96.936,均P0.01)。经常喝饮料、吃甜食和西餐在初中生中更为明显(χ~2=121.099、79.312和60.725,均P0.01);其余5项饮食行为均是大学生中更为明显(均P0.01)。经常喝饮料、吃甜食和水果、蔬菜摄入不足在职业中学学生中更为突出(χ~2=145.329、44.298、73.207和36.157,均P0.01)。结论安阳青少年不健康饮食行为严重,应加强合理膳食、科学减肥的健康教育,督促学生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促进良好的饮食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以周行为记录为主的综合干预对小学生含糖饮料知信行的影响,为制定含糖饮料的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干预对象为1所公办小学的所有三、四年级共335名学生。采用《周行为记录表》,同时运用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含糖饮料综合干预,干预时间为1年。在干预前后用同一问卷进行调查,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小学生含糖饮料总体知识知晓率从干预前83.7%提高至干预后90.0%(P0.05),其中男生从干预前83.2%提高至干预后90.4%,女生从干预前84.3%提高至干预后89.4%,男女生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控制自己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的信念(8分)的比例由干预前的70.1%上升至干预后的82.8%(P0.05)。不喝含糖饮料的比例由干预前的37.0%上升至干预后的45.6%(P0.05)。喝碳酸饮料、乳酸菌饮料≥1瓶/周的比例分别由干预前的30.6%、59.4%下降至干预后的13.5%、44.7%(P0.05),干预后饮用茶饮料、配置型乳饮料、非鲜榨定型果蔬汁、植物蛋白类定型包装饮料及奶茶≥1瓶/周的比例分别为43.9%、39.3%、49.4%、69.2%、54.3%,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9.6、5.8、3.4、2.9和1.4个百分点(P0.05)。结论以周行为记录为主的含糖饮料综合干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含糖饮料知信行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营养相关知识、习惯强度、结果预期、社会赞许性、自我效能5种社会心理决定因素与高年级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的关系,为社会认知理论在儿童营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北京市两所小学共1487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上述5种因素得分,分别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问卷中相关因素与含糖饮料摄入行为的关系。结果小学生每周含糖饮料摄入次数为6.0(3.0,10.0)次,每日含糖饮料摄入量为117.9(50.7,200.7)mL;小学生营养相关知识得分为3.0(2.0,4.0)分,含糖饮料摄入的习惯强度、结果预期、社会赞许性、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1.0(1.0,3.0)分、-1.7(-2.7,-1.0)分、7.0(5.0,8.0)、4.7(4.0,5.0)分。不同含糖饮料摄入次数分级的被调查小学生在上述5种因素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5种因素得分均对被调查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特别是习惯强度、结果预期、自我效能。结论5种社会心理决定因素与高年级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影响均较为显著。在设计健康教育课程时应注意考虑这几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高发区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状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艾滋病高发区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安徽省5个艾滋病防治示范区,运用结构式问卷对3 302名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8.8%,男生(79.3%)高于女生(77.4%)(P<0.01),高二年级学生(85.4%)高于初二年级学生(71.5%)(P<0.01),城区(79.9%)高于乡镇(74.0%)(P<0.01),其中对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和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89.5%,78.3%和72.3%。获取知识途径的前3位依次为电视(83.0%)、教师(62.4%)、招贴画和挂图(58.8%)。结论安徽省示范区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应继续加强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的教育,并以初中生、女生和农村中学生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学校教师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