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国为 《海南医学》2005,16(2):127-12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博适(BIOSITE)公司生产的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肌梗塞/心衰诊断仪检测24例心肌梗塞(AMI)患者,20例正常人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对比。结果1、心梗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Q波心梗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显著高于无Q波心梗组(P<0.01)。2、心梗组cTn-I(肌钙蛋白I)检测灵敏度为83.33%,其中无Q波心梗组为75.00%,Q波心梗组为87.50%,对照组未出现异常值;心梗组肌红蛋白(Myo)检测灵敏度为91.67%,其中无Q波心梗组为87.50%,Q波心梗组为93.75%,对照组未出现异常值;心梗组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检测灵敏度为75.00%,其中无Q波心梗组为62.50%,Q波心梗组为81.25%,对照组未出现异常值。心梗组、无Q波心梗组、Q波心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高度显著,(P<0.001),无Q波心梗组与Q波心梗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塞(AMI)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秦祖芳  蒋守涛 《中外医疗》2010,29(21):93-93
目的探讨异常Q波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7月至2009年7月对38例心肌梗死后心电图进行分析,采用日本9020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机。结果本组有异常Q波者30例(78.9%),心电图诊断阳性率为83.1%,Q波消失6例(16.9%)。结论既往有急性心梗病史,结合心脏超声帮助、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仍不失为诊断陈旧性下壁心梗简便、实用、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唐豫平  姜波 《新疆医学》2012,42(5):102-103
2001年7月~2009年7月我们收治Q波型下壁心肌梗塞78例,本文就其梗死后心电图综合分析,旨在探讨异常Q波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对象78例中,男性53例,女性25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5.3岁。均有急性Q波下壁心肌梗死病史,分别于急性心梗后6个月~4年因再  相似文献   

4.
对临床有Q波和无Q波的心肌梗塞患者92例进行了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比较及随访研究。结果是无Q波的心梗患者在梗塞前心绞痛发生率高,心梗范围小于有Q波者(P<0.01)。无Q波者的2年病死率较低(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高(P<0.05),与有Q波者比较,二者的3年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但前者3年内再梗塞和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后者(P<0.01~0.05),提示无Q波的心梗患者的病情更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人 《医学文选》2000,19(3):346-347
我院1991年1月至1999年10月诊治急性心肌梗塞(AMI)60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40~9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8例。1.2 诊断依据 (1)病史:可有典型或不典型心梗症状;(2)心电图:Q波型心梗(QMI)有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1天以上演进性损伤电流;而非Q波型心梗(NQMI)仅有持续1~2天,ST段和T波变化,QRS电压较前降低,但无异常Q波。(3)血清酶:有血清酶曲线变化。本组患者均符合上述两者以上。梗塞2次7例,梗塞3次1例。再梗距初梗时间:3年内6例,9年、10年各1…  相似文献   

6.
谭贺怡 《广州医药》2006,37(5):31-33
目的 从心电图的不同特征上鉴别诊断心肌病与心肌梗死.方法 对心肌病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Q波的波形、时限、伴随ST-T改变、出现导联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异同之处.结果 心肌病的异常Q波时限明显变窄,在QRS形态、Q波出现导联、伴随ST改变等方面均与急性和陈旧性心梗Q波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心电图是鉴别心肌病Q波与心梗Q波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从心电图的不同特征来鉴别诊断心肌病与心肌梗死。方法对心肌病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Q波的波形、时限、伴随ST-T改变、出现导联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异同之处。结果心肌病的异常Q波时限明显窄,在QRS形态、Q波出现导联、伴随ST改变等方面均与急性和陈旧性心梗Q波有显著差别,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别。结论心电图是鉴别心肌病、心梗Q波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异常Q波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但也常发生于其他的疾病,本文通过分析55例有异常Q波的患者,旨在探讨常规心电图与超声检查联合检诊非心梗异常Q波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12导联同步描记方法记录受检者常规ECG后,对临床无心肌梗死病史而心电图上出现异常Q波者,使用多功能彩色多普勒检查仪做检测,对比分析作出明确诊断.结果 55例中16例为心肌病、12例为高血压心脏病、11例为严重肺气肿或肺心病、8例为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为预激征侯群、2例为三尖瓣下移、2例为急性胰腺炎、1例为宫外孕.结论 心电图上出现异常Q波的因素甚多,与超声检查联合诊断并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作出明确诊断,减少误诊与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既往无心梗病史,而就诊时心电图V1-V2甚至V3导联出现q(Q)波或QS波可能出现的病因的鉴别,以便对陈旧性前间壁心梗有一个较为客观而准确的诊断.结论:孤立的从V1~V3呈现q(Q)或QS波而没有ST-T的改变来判断前间壁陈旧性心肌梗塞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是诊断心梗的重要手段,异常Q波是心梗后心肌坏死的重要标志。然而,某些情况下,心肌梗死发生后却没有出现异常Q波;而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发生心梗却出现了异常Q波;前者称为等位性Q波,后者称为位置性Q波。如何能及时、正确地识别等位性Q波与位置性Q波,避免发生误诊误治及漏诊漏治。特别是没有其他辅助检查的基层医院,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非Q波性心肌梗死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荣  赵志琴 《现代医学》2002,30(6):389-390
目的 探讨非Q波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选择97例急性心梗患者,定时监测其血压,血糖,心电图,心肌酶,观察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非Q波心梗多见于老年人,发病至确诊时间长,有陈旧心梗,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症状不典型者居多,ST段持续压低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高。结论 非Q波性心梗患者症状及心电图不典型,应动态观察心电图及酶学变化,以明确诊断,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电向量图(VCG)对下壁异常Q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4例平静心电图(ECG)Ⅱ、Ⅲ、aVF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者行心电向量检查。结果:无下壁心梗病史患者,心电向量异常占43.14%,有病史者心电向量异常占88.68%,检出率明显高于无病史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电向量对下壁心梗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及其他异常有鉴别诊断意义,是对心电图检查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V1-2导联与后背导联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90例急性正后壁心梗V1-2及背部导联QRS波形态进行统计分析并与50例正常组作对照。结果:RV1≥0.55mv,RV2≥1.5mv,R/S≥1,R≥0.04s为诊断急性正后壁心梗的敏感指标,以V7Q/R>1/4,V8Q/R>1/2,V9Q/R>1,Q≥0.04s为后壁病理Q波诊断指标,可加大后壁心梗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特点及诊断。结果:60例心电图结果显示:下壁、无Q波性心肌梗死位居第一,其次为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40例患者心电图表现典型,占66.7%;20例病人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占33.3%。20例不典型患者心电图只有ST-T动态改变,其中无Q波心梗为13例,余下7例表现为右心室心肌梗死。60例中同时发生心律失常者37例,占61.7%。结论:加强对老年心梗病人的认知可有效避免心梗患者心电图的漏诊或误诊情况,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救治,从而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塞(以下简称心梗)的重要手段,根据急性心梗的衍变过程,通常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心梗后,其中心区呈穿壁性环死,称坏死区,如探测极面向该区,则呈 QS 波;如面向坏死区的边缘部分,则呈 QR 波,如坏死区中尚有少量存活的心肌,则 QS 波中出现胚胎样γ波。Q 波常在梗塞后10小时以上出现,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通常不出现 Q 波。前壁心梗症状出现后2~3小时在胸导联上显示 Q 波为34%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53例临床诊断为心肌梗塞而常规心电图上无Q波者,经心电峰值标测图(EPM)检查发现其中49例(92.5%)均有明确的异常Q图;另4例有R凹现象。结果表明,EPM可提高“无Q性心梗”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表现有以下3种,即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Q波心梗、Q波心梗。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伴随血小板粘附聚集及血栓形成。目前临床上对UAP、非Q波心梗,主张早期开始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我们近2年采用低分子肝素及常规方法治疗UAP71例、非Q波心梗8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理性Q波与碎裂QRS波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整群选取2013年7月—2015年9月之间该院收治的7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根据入院3 d内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碎裂QRS波32例,病理性Q波12例,以及单纯ST段改变者30例,对NSTEMI患者的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敏感性、特异性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该组患者中碎裂QRS波发生率为43.2%,显著高于病理性Q波的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碎裂QRS波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43.2%和94.2%,与病理性Q波的16.2%和89.5%相比,碎裂QRS波的敏感性更高(P﹤0.05),但两者的特异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中,碎裂QRS波可作为心电图诊断的一个新指标,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仅仅掌握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电图的基本特征是不够的 ,很多因素都可以对AMI心电图诊断产生影响 ,因此对AMI心电图综合因素的判断至关重要。下面是院前急救时AMI心电图判断最重要的参考依据。一、AMI心电图的辅助判断因素1 Q波对AMI的判断 :异常Q波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可靠性为 75 % ,另有尸检资料显示异常Q波诊断AMI的敏感性为 6 1% ,特异性为 80 % ,总可靠性在 79%。在正常情况下有的导联可以存在Q波 ,因此就需要断定那些Q波具有病理意义。①生理性Q波 :在V1、V2 导联可以呈QS型 (但不能呈Qr型 ) ,此时的Q波清晰 ,无顿挫 ,其S…  相似文献   

20.
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通常具有典型的胸痛、出现病理性Q波和ST—T波的改变,以及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或CK)和乳酸脱氢酶(LDH)等心肌特异酶升高等特点。非典型的或非透壁性心肌梗塞则无病理性Q波,仅有ST—T波改变。诊断主要依赖血清CK及其他血清酶的升高。这种心梗又称为“无Q波性梗塞”。近年来,由于血清CK—MB同功酶检测方法的改进,使其测定更敏感和更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