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产程中血糖监测的价值及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8年1月该院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的100例孕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孕妇进入产程后,采用糖尿病饮食,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研究组进行血糖监测与治疗。方法如下:每2 h查右手食指末梢血糖,必要时采取胰岛素干预治疗,血糖7.8~10.0 mmol/L时,1.5 U/h胰岛素微泵治疗;10.0 mmol/L者,胰岛素用量调整为2 U/h。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娩前血糖水平;研究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即刻及出生后2 h血糖水平;研究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黄疸、窒息、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娩前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即刻及出生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黄疸、窒息、低血糖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产妇的血糖监测,可以帮助孕妇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减少不良妊娠结局,体现在新生儿黄疸、窒息、低血糖发生率的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在糖尿病患者中采取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该文采取回顾性分析和研究2017年1—12月期间参与诊治的佩带动态血糖监测的住院患者涉及的所有数据资料,均开展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分析和了解动态学糖监测血糖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以及空腹血糖。结果该次分析的38例佩带动态血糖监测的住院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范围在5.7%~11.4%之间,进行动态学糖监测血糖最高者为午餐后1 h 23.397,最低者为1.074 9,每日高血糖发生的时间段:早餐后57次,占37.50%;午餐后41次,占26.97%;晚餐后54次,占35.53%,总共检测152次。每日最低血糖发生时间段:23:00-凌晨3:00为68次,占44.74%;3:00-6:00发生38次,占25.00%;午餐前15次,大约占据9.87%;晚餐前22次,大约占据14.47%;未按时进餐9次,占5.92%,总共检测152次。血糖≥11.1 mmol/L时间比大约占据27.23%,7.8~11.1 mmol/L时间比大约占据38.95%,3.9~7.8 mmol/L的时间比大约占据32.14%,血糖3.9 mmol/L的时间比大约占据1.68%。结论将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应用在糖尿病患者中和手机App功能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对糖尿病社区综合治疗管理方法进行优化,将患者依从性提升,有利于医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靶点,制订合理且科学的运动计划以及饮食图谱,可较好的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1例2型糖尿病患者从住院到出院后的血糖监测病例分享,来阐述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方法患者因"口干、多尿、多饮1年余"入院,住院期间给予每天监测4~6次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出院后每周监测2~4次空腹血糖或者餐后2 h血糖。结果该患者入院时FPG11.26 mmol/L,2 hPG 15.6 mmol/L,住院第4天患者FPG 7.4 mmol/L,2 hPG 9.1 mmol/L;出院后制定每周4次的监测方案,第5周FPG 5.6 mmol/L,2 hPG 7.8 mmol/L。结论住院时及出院后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血糖监测方案,是保障患者血糖稳定达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妊娠糖尿病患者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胰岛素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2010年1—9月收治的15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数字奇偶法分组;联合用药组(75例):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胰岛素完成疾病治疗;单一用药组(75例):采用胰岛素完成疾病治疗,就组间妊娠糖尿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血糖控制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以及不良母婴结局(巨大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以及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展开对比。结果联合用药组妊娠糖尿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3%)高于单一用药组(8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联合用药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29±2.59)%、空腹血糖水平(12.31±2.69)mmol/L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9.65±2.81)mmol/L同单一用药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33±2.63)%、空腹血糖水平(12.29±2.72)mmol/L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9.59±2.83)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5.25±0.72)%、空腹血糖水平(4.31±1.11)mmol/L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6.11±1.02)mmol/L均低于单一用药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99±0.83)%、空腹血糖水平(6.72±1.69)mmol/L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7.52±1.2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巨大儿(1.33%)、早产儿(1.33%)、新生儿窒息(1.33%)、胎儿窘迫发生率(1.33%)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率(1.33%)均低于单一用药组巨大儿(9.33%)、早产儿(9.33%)、新生儿窒息(8.00%)、胎儿窘迫发生率(9.33%)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率(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减+胰岛素治疗方法有效运用,可使妊娠糖尿病患者疗效获得明显增强,并同时将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显著降低,将巨大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显著降低,最终显著改善妊娠糖尿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体会。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7年9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12.2±2.3)mmol/L,餐后2 h血糖为(12.7±3.6)mmol/L,治疗后空腹血糖(4.7±0.6)mmol/L,餐后2 h血糖为(5.1±0.7)mmol/L,10例剖宫产,20例顺产。有3例产妇出现并发症,1例胎膜早破,1例妊娠高血压,1例羊水过多,有2例围产儿出现并发症情况,其中1例胎儿窘迫,1例低血糖。结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使患者血糖控制满意,改善妊娠结局,降低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妊娠糖尿病(GDM)的妇女产后发生2型糖尿病、高血压的危险增高。妊娠糖尿病易导致巨大儿,其次还会导致流产、早产、死胎的发生率增高等。高风险的妇女应在怀孕后即进行糖耐量试验,若未发现血糖的异常,则应在妊娠24~28周复查。经饮食控制后空腹血糖大于5.8 mmol/L或餐后2 h血糖大于6.7 mmol/L的患者需用药物治疗,治疗首选人胰岛素,其剂量和剂型应个体化。ADA指南推荐空腹时低于5.3 mmol/L,餐后1 h低于7.8 mmol/L,2 h低于6.7 mmol/L。  相似文献   

7.
动态血糖监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6例平均年龄为(77.9±7.8)岁、平均糖尿病病程为(13.2±11.5)年、平均糖化血糖红蛋白(HbA1c)为(8.1±2.1)%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人组时的HbAlc水平分为HbA1c≤7.0%组和HbA1c>7.0%组.在进行35.0~94.6 h的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后,分析指尖血糖与CGMS血糖值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患者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率、高发时间段及持续时间.结果 CGMS血糖值与指尖血糖的平均差值为(0.05±1.02)mmol/L(P>0.05),两者的相关性好(r=0.96,P<0.05),CCMS能发现更多的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无论是血糖控制较好还是血糖控制较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均存在餐后高血糖现象,多发生在早餐和晚餐后2 h.HbAlc≤7.0%组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发生率27.3%,高峰时段为凌晨2:00~4:00,均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反应;HbA1c>7.0%组的低血糖发生率较低,发生率8.0%,高峰时段为上午10:00~12:00,有1例患者有低血糖的临床症状.结论 CGMS可全面反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与指尖血糖监测相比,能发现更多的低血糖和高血糖情况,为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对控制血糖的疗效。包括降低高血糖和避免低血糖。方法选择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糖尿病共10例,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共10天,全部患者遵医嘱进食,相对固定活动量,每天下载一次血糖图并根据此调节胰岛素量,每天测4次手指血毛细血管血糖输入监测器以进行校正。结果所有患者最高血糖值、空腹血糖值、三餐后2小时血糖值、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0.01)。以血糖4.0mmol/L为低血糖。结论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对降低高血糖及减少或避免低血糖效果良好,因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全面、直观地显示血糖波动情况,而胰岛素泵最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  相似文献   

9.
1.控制妊娠糖尿病对婴儿出生时体重几乎没有影响 菲律宾的研究者调整了亚洲内分泌学会联盟妊娠糖尿病研究组(ASGODIP)的治疗方案,并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定为空腹血糖大于5.6 mmol/L,餐后1 h血糖大于7.2 mmol/L。53名诊断为妊娠糖尿病的妇女入选(70%有糖尿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规范化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1月在该院分娩的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共60例。选择其中30例接受医院规范化治疗的孕产妇作为规范化治疗组;接受常规妊娠合并糖尿病治疗的孕产妇30例作为常规指导组。比较两组妊娠合并糖尿病治疗前和治疗后相关监测指标(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孕妇低血糖发生率;妊娠结局(自然分娩和剖宫产情况);母婴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期感染、羊水过多、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结果治疗前两组妊娠合并糖尿病相关监测指标(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相近(P0.05);治疗后规范化治疗组相关监测指标(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优于常规指导组(P0.05),规范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孕妇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化治疗组剖宫产率明显较低,自然分娩率明显较高,均优于常规指导组(P0.05)。规范化治疗组母婴并发症指标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期感染、羊水过多、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低于常规指导组(P0.05)。结论规范化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大,可有效控制血糖平稳,增加自然分娩,减少孕产妇并发症发生,也减少围产儿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1月该院收治妊娠糖尿病患者共9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胰岛素治疗,实验组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结果实验组空腹血糖为(5.45±0.32)mmol/L,餐后2 h血糖为(7.65±0.46)mmol/L,血糖达标时间为(3.15±0.69)d,发生低血糖共3例,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对妊娠糖尿病患者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30例脆性糖尿病患者均采用胰岛素泵(CSII)治疗,全部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采用每日8次微量血糖仪血糖监测(A组)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方法(B组)对其血糖进行监测,比较两组血糖稳定达标时间、发现无感知低血糖次数、血糖漂移幅度和住院时间的差异,评价血糖监测方法的优越性。结果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组易发现低血糖事件,调整治疗方案所需时间短,血糖漂移幅度小。结论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于脆性糖尿病治疗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实时动态血糖仪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2h血糖监测。结果:全面记录患者72h血糖参数,及时发现了严重低血糖和高血糖。结论: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仪能有效解决糖尿病治疗中血糖监测的盲点,能指导医生更精准的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应用72h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32例空腹血糖〉16mmol/L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结果发现11例夜间血糖持续高水平为基础胰岛素不足;18例03:00以前血糖正常,03:00以后逐渐增高,为黎明现象;3例在00:00~03:00出现低血糖,后血糖开始增高,为低血糖后高血糖反应(Somogyi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时发生夜间未察觉低血糖的情况及与睡前血糖或晚餐后血糖的关系。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2007—2008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血糖达标后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低血糖(血糖≤3.9 mmol/L)发生率为79.5%,较严重的低血糖(血糖≤2.8 mmol/L)发生率为52.3%,其中86.0%的低血糖发生在夜间,患者均无诉不适。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存在相关性(列联系数rp=0.26,P<0.05),晚餐后血糖与夜间低血糖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p=0.15,P>0.05);当睡前血糖处于4.0~9.9 mmol/L时,夜间低血糖或较严重低血糖的持续时间百分比并无差异(P>0.05)。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未察觉低血糖的发生率较高;监测睡前血糖较晚餐后血糖更能反映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血糖4.0~9.9 mmol/L时,不主张通过刻意提高睡前血糖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寻求最大程度降低老年患者低血糖事件发生的方法。方法采用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9月,于我科住院的血糖控制平稳的33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72~80 h连续血糖监测。结果 78例(23.1%)患者发生低血糖,其中,无症状低血糖者49例(14.5%),夜间低血糖者38例(11.2%),22:00~03:00是低血糖的高发时间段。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最高(36.2%),口服非胰岛素促泌剂的患者无低血糖发生。日平均血糖与低血糖发生率呈负相关(r=-0.393),日平均血糖控制目标为9.4~11.8 mmol/L。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高,治疗需个体化且降糖水平需温和,尽量避免选用胰岛素治疗,尤其是预混胰岛素,同时应加强夜间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妊娠期妇女合并糖尿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妊娠合并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1例,对其进行综合治疗,观察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结果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8.21±2.19)mmol/L,治疗后空腹血糖(6.16±3.28)mmol/L(t=5.357,P=0.027)。患者治疗前餐后2 h血糖(9.46±5.12)mmol/L,治疗后餐后2 h血糖(8.35±1.45)mmol/L(t=8.269,P=0.014)。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给予相应运动和饮食控制,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给予相应胰岛素治疗,尽量减少患者母婴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期间应用糖皮质激素(GC)的安全性研究。方法对在我院住院应用化疗治疗的66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期间血糖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其中35例患者血糖大于15mmol/L,12例患者血糖大于20mmol/L,经过胰岛素积极降血糖治疗,血糖在5小时内降至10mmol/L以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酮、尿糖、尿酮阳性。但有3例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血糖<3.9mmol/L),补充糖水口服后血糖升至5mmol/L以上。结论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期间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通过积极降血糖治疗,可以安全地进行化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方法记录笔者医院收治的87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妊高症、早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羊水过多剖宫产、新生儿窒息、胎儿畸形、巨大儿、死胎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等情况,并与正常孕妇进行比较。结果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妊高症、早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剖宫产、新生儿窒息、胎儿畸形、死胎率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等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羊水过多和巨大儿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糖尿病会对母婴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应该加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治疗和血糖控制,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本管理建议旨在加强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科学管理,改善预后。住院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可根据病情制定相应的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和治疗策略。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建议采取严格或一般的血糖控制目标,应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建议采取相对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7.8~10.0 mmol/L,餐后2 h血糖7.8~13.9 mmol/L),采用静脉胰岛素输注治疗。对糖尿病非住院患者,建议加强自我管理,坚持遵嘱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