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了解云南地区鼠类和人自然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情况。方法 采用鼠夹和鼠笼捕鼠,从鼠类脾脏及人血中提取DNA,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恙虫病东方体(Ot)sta56基因,并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捕获小型哺乳动物7属11种485只,收集到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血液样本23份。从动物脾脏样本中检出Ot sta56基因片段 2份(HHSP65和HHSP112),阳性率0.41%;序列分析显示两者同源性100%,而与中国台湾TT0711a株的同源性最高为89.6%,与日本Kawasaki株的同源性为79.7%;进化树分析显示HHS65与TT0711a株不在同一分支上。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样本中检出Ot sta56基因片段1份(DLRX9),阳性率4.35%;序列分析显示该序列与泰国PG9和Li3b株及中国浙江Jin/2012株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8.4%,与Karp株的同源性为81.9%,与HHSP65株的同源性64.8%;进化树显示DLRX9与泰国PG9和Li3b、中国浙江Jin/2012株在同一分支上。结论 病原学初步证实引发云南地区恙虫病流行的Ot不仅有Karp基因型Ot,还有新型Ot,该新型Ot可能为日本Kawasaki类似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安徽省北方地区恙虫病临床诊断病例血清学检测分型和病原体基因序列分析,了解恙虫病东方体的基因型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临床诊断为恙虫病患者血液标本92份,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检测病例血清中IgM抗体和血液中恙虫病东方体56 kDa型特异性抗原基因,并对扩增序列...  相似文献   

3.
亚红祥  张云智 《疾病监测》2017,32(6):500-503
目的 对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进行恙虫病东方体检测与分析。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和PCR(nPCR)法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分别进行恙虫病东方体(Ot) IgG抗体和sta56基因检测及其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在79例发热患者中, Ot IgG抗体阳性率48.10%, Ot核酸阳性率3.80%。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序列12-17与日本O3株同源性最高为99.8%,序列12-9与中国台湾KM05、TW45R等株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9.8%,序列11-6与中国台湾KM05、TW45R等株的同源性最高均为100%。进化树分析显示序列12-17、12-9和11-6均为Karp型Ot。结论 云南省恙虫病患者中存在Karp型Ot感染,其基因进化来源可能复杂。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2017年7月13日恙虫病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析,了解河北省恙虫病基因型的流行情况。 方法 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详细询问其病史情况;采集入院时的急性期血清以及2周后的恢复期血清,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的IgG抗体滴度,进行血清抗体滴度分析;提取血液总DNA,采用PCR方法进行基因型鉴定,运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该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 结果 病例血清中汉坦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登革热病毒、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无形体、埃立克体以及立克次体抗体均为阴性;急性期血清中抗恙虫病东方体IgG滴度为1∶64,恢复期血清中的滴度为1∶256; PCR扩增获得目的片段测序比对结果显示与恙虫病东方体Kawasaki型序列相似度最高,达到99%;该毒株与已知恙虫病东方体Kawasaki具有最近亲缘关系。 结论 河北省首次实验室确诊存在恙虫病东方体Kawasaki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优化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并用于诊断粤北山区恙虫病东方体(Ot)基因型。方法采用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感染Ot的患者和鼠类的血液和组织标本检测Ot DNA载量并分析其基因型,并与未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660例发热患者,有224例检测到Ot,其中108例是发热5d内的早期患恙虫病患者,以及在55份鼠类的标本中有12份能检测到感染Ot,均为Gilliam型;未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患病7d以上才能检测到Ot。同时,在鼠类基因扩增片段还显示出与Gilliam、Karp、Kato3株国际参考株不同,经巢式PCR分型证实为Kawasaki型,与巢式PCR基因分型的结果相符。结论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作为早期诊断恙虫病的实验方法,用于快速分析Ot基因型,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陶霞  张晶  魏跃红  周勇  白志军  吴新伟 《疾病监测》2018,33(11):902-907
目的 了解广州市2012 — 2016年人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基因分型与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12 — 2016年广州市临床诊断恙虫病患者全血,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56 kDa型特异性抗原基因并测序,通过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 共收集到临床诊断恙虫病患者标本906份,其中220份经巢式PCR检测阳性(阳性率24.3%),包括Karp型138株、Kato型29株、Gilliam型39株和TA763型13株,另有1株未确定型别。 两个发病高峰期为5 — 6月和9 — 10月,发病区域集中在从化区、增城区等农村地区。 结论 近年来广州市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呈现多样性,但以Karp型为主要流行型,需要加强对恙虫病东方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肇庆市2014年登革热病Ⅰ型病毒流行毒株E基因序列。方法收集肇庆市2014年登革热患者病例资料及急性期血清,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登革热病毒,阳性分离株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E基因,绘制系统发生树,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36份标本中20份病毒分离培养阳性,获得肇庆市2014年Ⅰ型登革热病毒流行20株毒株的E基因序列,其同源性与中山市的2株流行毒株接近,但与广州市Ⅰ型登革病毒流行株相差较远。结论肇庆市登革热疫情同中山市登革热流行程度相关联且流行特点为输入性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肠道病毒(E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毒基因VP1序列的分子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应用通用引物和VP1段分子分型引物检测77例临床诊断为无菌性脑膜炎病儿(其中急性期63例.恢复期14例)脑脊液(CSF)的EVRNA,并对VP1分型引物扩增阳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分型研究。结果77例无菌性脑膜炎病儿CSF中,采用通用引物经两次PCR在急性期共获得阳性结果47例(占急性期的74.6%),恢复期3例(占恢复期的21.4%)。将EVRNA阳性的50例标本应用分型引物经两次PCR共获得阳性结果31例(占62.0%)。随机抽取27条阳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测序结果通过BLAST软件与GenBankEV标准毒株进行同源性对比分析,相关序列同源性均在97%以上。结论采用分型引物扩增VP1部分序列并测序.将EV的VP1部分序列与GenBank中的EV标准毒株进行对比,根据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以对EV进行型别鉴定.为EV的分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丽水市莲都区鼠肝脾组织进行恙虫病东方体(Ot)检测,了解该区鼠恙虫病感染情况。 方法 收集丽水市鼠的肝脾标本,采用巢式PCR法检测56 kD蛋白基因,确定阳性标本。 结果 在丽水莲都区捕获鼠132只,在黑线姬鼠中检测到Ot阳性标本3份,在小家鼠中检测到Ot阳性标本1份,鼠Ot总阳性率为3.03%(4/132)。 结论 丽水市鼠中存在Ot自然感染,且宿主动物呈多样性,为深入进行恙虫病疫源地的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浙江省义乌市2013年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集患者血清标本,采用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和核酸。用C6/36细胞分离病毒和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结果从来自安哥拉的1例登革热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登革病毒IgM抗体和1型登革病毒核酸,并分离到1株病毒(Zj/yw01)。经序列测定,该病毒基因组全长10 141 bp(GenBank no.KF864667),进化树显示该病毒为登革1型病毒Ⅴ亚型,与安哥拉分离株(KF184957)同源性最高。结论分子生物学证实该病例为来自安哥拉的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北京市67例恙虫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SPSS软件,分析北京市67例恙虫病病例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自2007年报告首次发现外省输入性病例,截至2010年10月,北京市报告的67名恙虫病患者职业主要为农民(73.1%),平均年龄(52.±14)岁,男女性别比1:1,本市感染病例占92.5%,本市病例现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疆伊犁地区人及家畜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Cb,俗称Q热立克次体)血清流行概况.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检测人及家畜血清中的Q热病原体-贝氏柯克斯体特异IgG、IgM抗体.结果 24份门诊收集的不明发热患者血清中,4例为急性感染,2例为慢性感染或恢复期.8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建立一种敏感、特异、快速检测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荧光定量PCR技术.方法 通过GenBank分析比较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与其他立克次体成员groEL基因,选择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两个种即普氏立克次体及莫氏立克次体保守序列设计MGB探针及引物并进行方法学评估.同时用本法及普...  相似文献   

14.
Scrub typhus infection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acute undifferentiated fever in South East Asia. The clinical pic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sudden onset fever with chills and non-specific symptoms that include headache, myalgia, sweating and vomiting. The presence of an eschar, in about half the patients with proven scrub typhus infection and usually seen in the axilla, groin or inguinal region, is characteristic of scrub typhus. Common laboratory findings are elevated liver transaminases, thrombocytopenia and leukocytosis. About a third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scrub typhus infection have evidence of organ dysfunction that may include respiratory failure, circulatory shock, mild renal or hepatic dysfuncti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 or h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Since the symptoms and signs are non-specific and resemble other tropical infections like malaria, enteric fever, dengue or leptospirosis, appropriate laboratory tests are necessary to confirm diagnosis. Serological assays are the mainstay of diagnosis as they are easy to perform; the reference test is the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 for the detection of Ig M antibodies. However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s done due to the ease of performing this test and a good sensitivity and sensitivit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IFA. Paired samples, obtained at least two weeks apart, demonstrating a ≥ 4 fold rise in titre, is necessary for confirmation of serologic diagnosis. The mainstay of treatment is the tetracycline group of antibiotics or chloramphenicol although macrolides are used alternatively. In mild cases, recovery is complete. In severe cases with multi-organ failure, mortality may be as high as 24%.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粤北山区域是否存在恙虫病自然疫源地. 方法 采用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调查粤北山区发热人群、宿主动物感染状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粤北山区域恙虫病病人的标本检测Ot-Sta56kDa基因片段,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和序列分析,并与巢式PCR检测结果相比较. 结果 在660份发热人群血清标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可视化检测技术,建立一种灵敏、特异和简便的恙虫病检测方法。方法 利用LAMP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Explorer V4,以恙虫病东方体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扩增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利用恙虫病东方体标准株评估灵敏度和特异度;收集42份恙虫病血样,分别采用LAMP、普通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的LAMP方法可在61~65℃80 min内完成恙虫病东方体的快速检测,最低检测限为10拷贝/μL,高于普通PCR方法 2个数量级,高于荧光定量PCR方法 1个数量级;对8种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特异度为100%;对42份恙虫病血样采用3种方法检测,阳性率一致,均为21.4%(9/42)。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恙虫病东方体LAMP可视化检测反应快速,操作简便,灵敏特异,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A complement-fixing antigen specific for scrub typhus occurs in the body fluids and tissues of infected mice, white rats, and cotton rats. The specific serological substance is demonstrable only in those animals which develop a rapidly fatal disease after an incubation period of a few days. Such an experimental infection is induced in mice and rats by th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suspensions of yolk sac rich in R. orientalis. Ether extraction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preparation of a complement-fixing antigen from tissues of mice dying with scrub typhus. The Imphal No. 8 and Calcutta strains of R. orientalis are indistinguishable on the basis of complement fixation and cross-immunity tests. The complement-fixing antigen in body fluids of infected mice and rats and in our preparations of tissues from such animals occurs as a soluble antigen. Under the proper conditions the soluble antigen can be stored or dehydrated without loss of serologic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和分析肺炎支原体抗体的两种血清学检测方法,探讨其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3 365例,根据不同年龄将其分为0~〈1岁组(n=1 267)、1~〈3岁组(n=1 709)、3~〈6岁组(n=257)、6~〈13岁组(n=132).采用被动颗粒凝集法(PPA)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对IFA和PPA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患儿进行双份血清MP-IgM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0~〈1岁和1~〈3岁组患儿IFA检测的MP-IgM阳性率高于PPA检测(P<0.01),3~〈6岁组和6~〈13岁组患儿采用两种方法检测的MP-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5.53%(1 113/1 165),阴性符合率为89.45%(1 968/2 200),总符合率为91.56%(3 081/3 365).28例患儿双份血清MP-IgM抗体效价检测中,24例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升高4倍.结论 IFA和PPA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