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HBV基因型与外周血HBV特异性、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9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HBV基因型检测,比较B、C基因型感染者之间HBV特异性、非特异性CTL的差别,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9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C基因型55例(60.44%),B基因型35例(38.46%),B、C混合型1例(1.1%),C基因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27例(49.09%),HBV特异性CTL(0.18%±0.03%),B基因型HLA-A2阳性18例(51.43%),HBV特异性CTL(0.38%±0.04%),高于C基因型,t=5.01,P<0.01,非特异性CTL:C基因型(11.87%±1.50%),B基因型(11.90%±1.51%),t=0.14,P>0.05.HBV DNA水平:C基因型[(6.01 ±0.81)log10拷贝/ml],高于B基因型[(5.01 ±0.54)log10拷贝/ml],t=5.01,P<0.01,丙氨酸转氨酶(ALT):C基因型(251.13 ±131.11)U/L,高于B基因型(121.25±63.21)U/L,t=3.61,P<0.01,血清总胆红素(TBil 45.61 ±15.11)μmoL/L,高于B基因型(28.11 ±6.25)μmol/L,t=3.05,P<0.01.结论 与乙型肝炎肝硬化B基因型感染者相比,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特异性CTL较低,导致HBV DNA水平较高,肝功能损害较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HBV基因型与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及白细胞介素-21 (IL-21)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59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HBV基因型检测,比较B、C基因型感染者之间Tfh、IL-21的差别,并探讨其意义.结果 5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C基因型36例(61.02%),B基因型22例(37.29%),B、C混合型1例(1.69%),C基因型外周血Tfh水平(2.89%±1.44%),低于B基因型(4.65%±1.37%),t=3.01,P<0.01,IL-21水平(14.62±2.12 ng/L),低于B基因型(32.27±11.25 ng/L),=4.12,P<0.01,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水平(0.17%±0.02%),低于B基因型(0.37%±0.03%),t=3.12,P<0.01,HBV DNA水平(6.95±0.75log10拷贝/ml),高于B基因型(5.02 ±0.36log10拷贝/ml),=3.03,P<0.01.结论 与乙型肝炎肝硬化B基因型感染者相比,C基因型感染者的外周血Tfh水平较低,引起IL-21和HBV特异性CTL水平降低,导致HBV DNA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非特异性CTL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120例HBV DNA阳性、HBeAg阳性、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流式细胞术检测HBV特异性CTL、非特异性CTL,并作肝功能检测.将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HBV DNA水平分为甲、乙两组,甲组68例,HBV DNA水平为3~4 log10拷贝/ml,乙组52例,HBV DNA水平为5~6log10拷贝/ml,对两组患者的HBV特异性CTL、非特异性CTL和肝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甲组HBVDNA水平为(3.68±0.19)log10拷贝/ml,乙组HBV DNA水平为(5.97±0.32)log10拷贝/ml,t=22.98,P<0.001,甲组HBV特异性CTL(0.33%±0.04%),高于乙组(0.11%±0.01%),t=9.61,P<0.001,甲组非特异性CTL为11.99%±1.51%,乙组为11.91%±1.61%,t=0.16,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特异性CTL有关:HBV DNA水平高者,HBV特异性CTL低,由于HBV DNA水平高,肝功能损害相对较重.HBV DNA水平低者,HBV特异性CTL高,预示抗病毒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HBV 前基因组RNA(pgRNA)在HBV相关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90例慢性乙型肝炎、54例乙肝肝硬化和44例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样本,进行HBsAg、HBeAg、HBV DNA和HBV pgRNA检测。结果 血清HBV pgRNA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中的中位数分别为7.08、5.16 和4.08 log copies/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43, P <0.001)。在HBeAg阳性患者中,HBV pgRNA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中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64, P <0.001);且血清HBV pgRNA水平与血清HBV DNA、HBsAg水平及HBeAg滴度呈正相关。而在HBeAg阴性患者中,血清HBV pgRNA水平与血清HBV DNA、HBsAg水平及HBeAg滴度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HBV pgRNA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逐渐降低,且与HBV DNA、HBsAg水平及HBeAg滴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 C、B基因型与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共研究CHB患者71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HBV DNA >103拷贝/ml,其中C基因型34例(47.89%),B基因型36例(50.70%).比较C、B基因型感染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TL表面PD-1的表达水平、HBV特异性CTL水平、HBV DNA水平、ALT和TBil的水平.结果 CHB 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特异性CTL表面PD-1的表达水平(37.30±3.05%)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26.19±3.06%),t=15.47,P<0.001,HBV特异性CTL水平(0.25±0.03%)低于B基因型感染者(0.45±0.13%),t=21.54,P<0.001,HBV DNA水平(6.75±0.77lo910拷贝/ml)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4.96±1.12 log10拷贝/ml),t=7.93,P<0.001,ALT水平(487.39±87.36IU/L)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235.25±90.91IU/L),t=12.32,P<0.001,TBil水平(49.73±6.45)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28.48±5.89%),t=9.01,P<0.001.结论 CHB C基因型感染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水平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导致C基因型感染者HBV特异性CTL水平低于B基因型感染者,HBV DNA水平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因此,肝功能损害比B基因型感染者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江苏南通地区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状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对220例南通地区血清HBV标志物和HBV-DNA阳性者,包括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ASC)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97例,重型肝炎(CSH)29例,肝炎后肝硬化(LC)34例,肝细胞癌(HCC)30例,进行HBV基因型检测。结果220例中B型59例(26.8%),C型150例(68.2%),BC混合型11例(5.0%);C基因型在CSH组、LC组、HCC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ASC组(P〈0.05)。B型、C型、BC混合型HBeAg阳性率分别为49.2%、54.0%和3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和BC混合型HBV-DNA载量显著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通地区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C型为优势基因型,并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及血清HBV-DNA高载量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V基因型、HBV特异性CTL的关系.方法 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阳性(HBV DNA≥1×104拷贝/ml),HBeAg阳性45例,其中B基因型23例(51.11%),C基因型22例(48.89%).ALT>2×正常参考值上限(ULN)、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用阿德福韦酯(正大天睛药业公司生产)10 mg,口服,每日1次.观察治疗12个月后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V基因型、HBV特异性CTL的关系.结果 阿德福韦酯治疗12个月后,HBV特异性CTL(0.68%±0.11%)高于治疗前(0.33%±0.11%),t=8.36 P<0.001,HBV DNA(3.01±0.2)log10拷贝/ml低于治疗前[(6.27 ±0.70)log10拷贝/ml]t=12.63 P<0.001,HBV DNA阴转(<500拷贝/ml)43例(61.43%).HBeAg阳性45例中发生HBeAg转阴13例(28.89%),HBeAg血清学转换8例(17.78%),HBeAg血清学转换者HBV特异性CTL(0.86 ±0.05%)高于无HBeAg血清学转换者(37例,82.22%)的HBV特异性CTL(0.61%±0.07%),t=7.88,P<0.001.HBeAg血清学转换8例中,B基因型7例(占B基因型30.43%),C基因型1例(占C基因型4.55%),x2=5.15,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能提高CHB患者的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与HBV特异性CTL水平升高有关,并可能与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HBV基因型与HBV感染慢性化、重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BV基因型与HBV感染后慢性化、重症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对中国2922例HBV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型检测,比较各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差异及各基因型HBV感染者肝功能和病毒学差异.结果 2922例HBV感染者中,基因型B、C、B/C、D分别占15.9%、83.5%、0.41%、0.21%.与慢性肝炎比较急性肝炎B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P=0.003),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C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P值均为0.000),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炎比较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B、C基因型患者HBeAg 阳性率、HBV DNA病毒载量、肝功能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性肝癌组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更高(P值分别为0.000、0.024、0.003),肝细胞性肝癌C基因型患者HBV DNA病毒载量高于B基因型患者(P=0.025),慢加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性肝癌组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胆碱酯酶更低(P值为0.0004、0.02).结论 中国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以B、C基因型为主,少量的B/C、D基因型;C基因型较B基因型HBV感染者更易发生慢性化和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但未观察到基因型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的差异.急性和轻症HBV感染者B、C基因型未显示对病情的明显影响,但重症和终末期HBV感染者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HBV DNA病毒载量更高,肝功能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的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肝后肝硬化(LC)、乙肝原发性肝癌(PHCC)患者血清中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一种新的基于上转发光法的免疫层析检测技术(UPT)检测260例慢性乙型肝炎、190例乙肝肝硬化及45例乙肝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的含量,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E抗原(HBeA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结果 HBV-LP阳性结果浓度水平CHB组主要以>40 U/ml的高浓度为主,LC组和PHCC组主要集中在<10 U/ml的低浓度范围内;HBeAg、HBV DNA和HBV-LP的阳性率均表现为CHB组>LC组>PHCC组,HBeAg和HBV DNA在LC和PHCC患者中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CH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LP在LC和PHCC患者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V DNA和HBe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HBV-LP水平快捷可靠并且对慢性肝病进展的诊断以及疗效监测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增强子Ⅰ (HBV Enh Ⅰ)/X基因启动子变异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感染疾病谱的关系.方法 随机收集275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包括慢性乙型肝炎( CHB) 100例,肝硬化(LC)74例,肝细胞癌(HCC) 101例.以入选病例的基因型为分组,采用半巢式PCR的方法扩增HBV Enh Ⅰ/X基因启动子并测序,测序结果与HBV参照序列比对,确定变异位点,使用x2检验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①HBV基因分型结果:HBV B基因型患者158例(61.48%),包括CHB 70例,LC 36例,HCC 52例;HBV C基因型患者117例(38.52%),包括CHB 30例,LC 38例,HCC 49例.②HBV B基因型A1123Y变异在LC组明显高于CHB组(30.56%vs.8.58%,x2=8.533,P=0.005,A=4.693,95% CI[1.567~14.056]),HCC组明显高于CHB组(28.85% vs.8.58%,x2 =8.607,P=0.003,OR=4.324,95% CI[1.544 ~ 12.109]);A1317G变异在HCC组明显高于CHB组(30.77% vs.7.14%,x2=11.687,P=0.001,A=5.778,95% CI[1.955~17.076]).HBV C基因型T1323C变异在HCC组明显高于CHB组(30.61% vs.6.67%,x2 =6.318,P=0.012,A=6.176,95% CI[1.301~29.331]).③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1317G(A =5.706,95% CI[1.770 ~ 18.837],P =0.004)和T1323C (A =5.810,95% CI[1.114 ~30.306],P =0.037)变异是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增强子Ⅰ/x基因启动子突变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有关,对变异位点的检测有助于预测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探讨其基因型与肝功能损伤、病毒复制水平及对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 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PCR), 扩增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区, 用末端标记方法对PCR产物标记并直接测序, 测序结果和GenBank中登录的标准基因型序列相比较. 结果对该地区146份不同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进行了基因分型,B型51份 (34.9%),C型95份(65.1%),未发现B、C以外其他基因型;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分别为383.8±335.7IU和364.3±333.7 IU,(t=0.335,P>0.05)、HBV DNA含量分别为107.795±1.22和107.69±1.19拷贝/毫升(t=0.138,P>0.05)、HBeAg 阳性数分别为36/51和64/95,(χ2=0.159,P>0.05);104例慢性乙型肝炎中B型为43例、C型为61例,28例肝硬化和肝癌患者检出B型4例、C型24例,二组比较χ2=7.65,P<0.01;23例B基因型患者和45例C基因型患者接受48周以上拉米夫定治疗,48周后反跳者B型为18例,C型为14例,χ2=13.49,P<0.001.结论本地区HBV DNA基因型为B型和C型;二种基因型丙氨酸转氨酶水平、病毒复制水平和HBeAg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C基因型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拉米夫定对C基因型患者的疗效强于B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因型不同的乙肝患者肝功能、病毒载量和免疫功能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145例乙肝患者划分两个年龄段:小于35岁和大于35岁,全部应用实时荧光PCR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血清HBV-DNA载量;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肝功能相关指标及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结果 145例HBV患者仅为两种基因型,B基因型62例(42.76%),C基因型83例(57.24%).B型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HBV-DNA均稍高于C型,分别是[(263.6±36.13) U/L比(243.1±37.69) U/L]、[(128.1±15.84) U/L比(123.6±19.1)U/L]和[(6.131±0.2133)比(5.875±0.1725)],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划分年龄段后,大于35岁的患者,B型ALT、AST和HBV-DNA均显著高于C型(P<0.05),分别是[(227.6±34.52) U/L比(144.8±19.92) U/L]、[(124.5±19.4) U/L比(79.79±12)U/L]和[(6.166±0.2582)比(5.228±0.2644)].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可见,所有年龄段或大于35岁患者均是B型的CD4+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C型[(32.97±0.95)%比(35.81±0.85)%](P<0.05),CD8+T细胞显著高于C型[(30.19 ±0.97)%比(27.44±0.92)%](P<0.05),而CD3+T细胞、B细胞、NK细胞在B型和C型患者中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45例HBV患者B、C型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肝功能、病毒载量及T细胞亚群在年龄较大的B、C两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研究HBV基因型及病毒变异与慢性肝病进展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以及部分PCR产物测序的方法对401例慢性HBV感染者,包括112例HCC患者(HCC组)。129例无症状携带者(ASC组),70例肝硬化患者(LC组)和90例慢性肝炎患者(CH组)进行HBV基因分型以及BCP和PC变异检测。结果401例慢性HBV感染者中181例发生B基因型感染,220例发生C型感染。HCC组中C型分布高于其他3个疾病组;C基因型感染者BCP变异多于B基因型;B基因型感染者PC变异多于C基因型:同时BCP变异发生率随着病程进展而递增:在ASC组、CH组、LC组和HCC组里的BCP变异阳性率分别为22.4%、35.0%、50.0%、74.1%。C1与C2亚型相比,C1有较高BCP变异阳性率,而C2有较高PC变异发生率。结论BCP变异与肝病进程存在依从关系,因此BCP变异的检测对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展和临床结局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检测HBV感染者在疾病不同阶段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ALT比值及HBV血清标志物水平,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速率法、ELISA法分别检测收集的296例HBV感染者和99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ALT、AST水平及HBV血清标志物,并计算其对应的AST/ALT比值.结果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增强子I(HBVEnhI)/X基因启动子变异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感染疾病谱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275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B)100例,肝硬化(LC)74例,肝细胞癌(HCC)101例。以入选病例的基因型为分组,采用半巢式PCR的方法扩增HBVEnhI/X基因启动子并测序,测序结果与HBV参照序列比对,确定变异位点,使用x^2检验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HBV基因分型结果:HBVB基因型患者158例(61.48%),包括CHB70例,LC36例,HCC52例;HBVC基因型患者117例(38.52%),包括CHB30例,LC38例,HCC49例。②HBVB基因型A1123Y变异在LC组明显高于CHB组(30.56%vs.8.58%,x^2=8.533,P=0.005,A=4.693,95%CI[1.567~14.056]),HCC组明显高于CHB组(28.85%vs.8.58%,x^2=8.607,P=0.003,OR=4.324,95%CI[1.544~12.109]);A1317G变异在HCC组明显高于CHB组(30.77%VS.7.14%,x^2=11.687,P=0.001,A=5.778,95%CI[1.955—17.076])。HBVC基因型T1323C变异在HCC组明显高于CHB组(30.61%vs.6.67%,x^2=6.318,P=0.012,A=6.176,95%CI[1.301-29.331])。③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1317G(A=5.706,95%CI[1.770~18.837],P=0.004)和T1323C(A=5.810,95%CI[1.114~30.306],P=0.037)变异是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增强子I/X基因启动子突变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有关,对变异位点的检测有助于预测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临床及病理表现的相互关系.方法对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并与其临床生化结果、病毒定量和肝组织病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基因型16例(17.4%),C基因型71例(77.2%),B+C混合型3例(3.2%),未分出型2例(2.2%),其中B和C基因型在丙氮酸转氨酶水平分别为(82.6±82)U/L和(84.7±71.5)U/L,病毒复制水平Log值分别为(5.8±1.4)和(5.9±1.5),C型患者中有8例病理诊断为肝炎肝硬化,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型和C型慢性肝炎患者在丙氨酸转氨酶、病毒复制、HBeAg表达水平及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复制水平和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方法入选临床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157例患者,其中49例为早期肝硬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水平,放射免疫法和酶免疫法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N端肽和Ⅳ型胶原,对血清HBVDNA水平和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并对49例早期肝硬化患者和108例无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BVDNA及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DNA水平和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早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无肝硬化的患者,而HBVDNA水平却低于无肝硬化的患者(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DNA水平和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进行HBV DNA基因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目的 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对HBV DNA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 采用PCR、核酸杂交和酶联显色技术,首先将HBV DNA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加入预先包被HBV通用探针的微孔板,再加入HBV各基因型显色探针,同时进行微板核酸夹心杂交-ELISA显色,对152例临床诊断为不同程度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52例不同临床表面的肝炎患得血清中的HBV DNA的基因型大多集中在B、C和D这3种基因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B型28.29%(43/152),C型(37.50%(57/152)、D硎型18.42%(28/152);A型、E型、F占比例很少,各占有3.29%(5/152)。还存在一定比例的混合基因型,B、C、D三型不同组合的混合型共占10.53%(16/152)。结论 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方法可以准确、快速、简便进行HBV基因分型,在探讨HBV的流行病学及观察各基因型毒力强弱及致病性大小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易感基因(CAS)可否作为肝癌的病理诊断标志物,以及肝细胞癌中CAS蛋白的表达与HB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癌旁组织及未发生肿瘤的肝硬化、肝炎组织中CAS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HBV感染的肝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BsAg、HBcAg以及HBV DNA的表达情况,分析肝细胞癌中CAS蛋白的表达与HBV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CAS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P<0.01),而癌旁组织中CAS蛋白表达较未发生肿瘤的肝硬化、肝炎组织显著增强(P<0.01).低分化型肿瘤细胞的CAS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中分化型和高分化型(P<0.01).CAS蛋白在HBV感染的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HBV感染的癌组织(P<0.01),其中HBV DNA阳性的肝细胞癌组织中CA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的肝细胞癌组织(P<0.05).结论 CAS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肝细胞癌分化愈低其表达愈强,表明CAS蛋白可作为肝细胞癌的病理诊断与分化程度的评价标志物.并推测HBV DNA可能通过上调CAS的表达,在HBV感染相关性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