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剂学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方剂的配伍理论,明确制方要旨,还要引导学生在方剂组方原则指导下,依据辨证施治的思维规律,对成方灵活运用,提高综合运用方药的能力。而合方是方剂加减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和掌握合方应用,一定程度上领悟了方剂变化规律,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类方”之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方”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从词源和古今有关类方的叙述中探讨类方一词的含义及内涵.类方是对一定范围内的方剂进行分类以获得方剂之间异同性认识的产物,传统类方的相似性和源流性赋予其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属性.基于方剂学科的学术特点,提出类方是在药物组成和主治病证上具有某种相似性的一类方剂的观点,认为组成(配伍)和主治(方证...  相似文献   

3.
“七方”之说非为方剂分类而设,更非最早的方剂分类法,而是用于阐明药物配伍组合成方之理的一种学说。《五十二病方》中的病症分类法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  相似文献   

4.
“七方”之说非为方剂分类而设,更非最早的方剂分类法,而是用于阐明药物配伍组合成方之理的一种学说。《五十二病方》中的病症分类法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  相似文献   

5.
抑癌基因KAI1对大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KAI1对大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用KAI1 cDNA质粒转染低表达KAI1基因的人大肠癌LoVo细胞。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转染后mRNA和蛋白的表达,利用体外肿瘤同质性粘附、异质性粘附实验和肿瘤侵袭模型等方法,检测KAI1/CD82对大肠癌粘附与侵袭的影响;以空白质粒转染组为对照组。结果体外实验发现转染KAI1质粒的LoVo细胞同质性粘附能力高于对照组,异质性粘附及侵袭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抑癌基因KAI1对肿瘤的增殖能力没有影响。结论KAI1基因表达的减少可以导致大肠癌细胞同质性粘附降低,对基底膜粘附及侵袭转移的能力增加。因此,KAI1基因可以作为大肠癌的一种转移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6.
隐喻的认知特征让人们意识到,隐喻的翻译绝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还应关注隐喻背后文化意义的传递。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从病因、病机到治疗再到方药无不渗透着隐喻的思维模式。然而,当前中医方剂名的英译存在诸多问题,概念隐喻的英译处理主要以直译策略为主,直接移植隐喻意象,由于文化的差异,译文往往失去原文所富有的文化意象,在英语中因不能产生原意象所触发的联想而失败。本文从隐喻的认知角度出发,提出对于方剂名中的隐喻翻译,译者的认知能力在隐喻的翻译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译者对方剂名的认识不应该停留在语言层面,还应从认知的角度深入了解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充分了解方剂名中可能含有的隐喻,并尽可能再现原文中的隐喻。此外,由于中医文化的异质性和民族特色,或音译,或加注解,需灵活采用翻译策略。对于结构隐喻采用喻义优先原则,译者应以传达原意象的含义为主要目标,通过意译法摆脱语言形式的限制,通过语义转换传达基本信息,再现隐喻含义。  相似文献   

7.
抑癌基因KAI1对大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KAI1对大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用KAI1 cDNA质粒转染低表达KAI1基因的人大肠癌LoVo细胞。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转染后mRNA和蛋白的表达,利用体外肿瘤同质性粘附、异质性粘附实验和肿瘤侵袭模型等方法,检测KAI1/CD82对大肠癌粘附与侵袭的影响;以空白质粒转染组为对照组。结果 体外实验发现转染KAI1质粒的。LoVo细胞同质性粘附能力高于对照组.异质性粘附及侵袭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抑癌基因KAI1对肿瘤的增殖能力没有影响。结论 KAI1基因表达的减少可以导致大肠癌细胞同质性粘附降低,对基底膜粘附及侵袭转移的能力增加。因此,KAI1基因可以作为大肠癌的一种转移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8.
《备急千金要方》方剂剂型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实用意义的大型古代方书,为中医方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方剂剂型方面留下了丰富渊博的资料。全书共栽方剂剂型42种,赋形剂种类繁多,并记述了部分剂型理论知识。通过对部分剂型的分析发现,书中剂型已初具现代制作工艺,且绝大部分剂型均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9.
方剂组成结构的相关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君、臣、佐、使”自《内经》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方剂的组方原则。从方剂的临床应用看方剂的组方原则应是“依法制方,以法统方”,“君、臣、佐、使”仅是临床组方过程中一种组成结构形式。这种组成结构与临床方剂的其他组成结构互补为用。以使方剂在临床上能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二陈汤类方用药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是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结晶,经数千年临床实践,其数量已突破十万.面对海量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研究并合理利用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邢氏等[1-2]提出从类方的角度对方剂加以研究,并明确提出了类方、类方元的概念及核心中药与边缘中药、核心方剂与边缘方剂等具体的研究内容.本文根据这一思路与方法,对二陈汤类方的用药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类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类方是在药物组成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方剂的集合,是针对常见病证而形成的一群方剂。类方的研究方法有传统的方法。也有现代的数学统计方法。研究的关键是要抓住类方元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内容主要包括祖方与衍方的源流关系、类方的核心药物与边缘药物、类方的核心方剂与边缘方剂、类方与类方证群相关、类方的核心症状与边缘症状等内容。并可据此进行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伤寒论》方族及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论》方族所谓《伤寒论》方族,是指《伤寒论》方以及在其基础上衍生、发展出来的方剂所形成的方剂族群。一首方剂及其衍生方组成一个方族。人们比较熟悉“类方”的概念。“方族”与“类方”不同。类方仅仅表示方剂在结构上属于同一类别;而方族的概念除了表明方剂在结构上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医学领域也在不断地掀起现代化高潮 ,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然而 ,在现代化研究的同时 ,千万不能丢掉传统的中医理论。几千年的中医理论是指导中医临床的精髓。它不仅具有实践性 ,更具有科学性。下面仅从方剂复方的现代研究结果 ,看其方剂配伍的科学性。1 君臣佐使的关键性方剂君臣佐使的概念 ,是古代医学家总结方剂组成规律的产物 ,假借当时封建王朝君臣佐使之间的相互统驭关系来说明各药物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它代表了方剂中的主导药、辅助药和调和药。这种处方法则的创立 ,对后来方剂的创制和发展 ,起到了积极…  相似文献   

14.
医家创方,指的是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针对某些病证首次总结出的方剂,或者是根据前人方剂再结合自己临证经验化裁出的方剂。首载方,是指在某位医家书籍中记载的方剂而在其之前医籍中未见记载的方剂。新安医家创方或首载方的选择标准包括:作者明确自称创方者;方剂出自新安医籍,未见于其他医籍者;众多方源中,新安医籍最早记载者;方名相同而来源、组成和功效均不相同者;工具书中未见来源于新安医籍记载,所载方剂组成、功效均相同,但成书晚于新安医籍者;见载于新安医书,但工具书中方源漏列者。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合方”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伤寒论》中“合方”的定义、法则、功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合方”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的方剂加减变化的一种特殊方式。“合方”的功效,并非是所合方剂功效的叠加,而是以病证的病因病机为依据的重新组方。因此,病证的病因病机与所合方剂功效的相合与统一,是“合方”临床应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浅谈释方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方剂学内容颇丰,如何解释好每个方剂,至关重要,笔从按组方原则释方等10个方面,较详尽地阐述了古今医家解释方剂的方法特色,为研究方剂,临床应用方剂提供了可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医家创方,指的是由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针对某些病证第一次总结出的方剂,或者是根据前人方剂再结合自己临证经验化裁出的方剂。首载方,是指在某位医家书籍中记载的方剂因其之前医籍中未见记载的方剂。在对新安医家创方或首载方的挖掘整理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几种选择标准:第一是作者已明确自称创方者;第二是出自该书,其他经查未见者;第三是作者未明确,经查仅见出自该书者;第四是同方而见有多处方源,但新安医书为见载最早者;第五是方源不同而同方名,但不同组成功效者;第六是工具书中未见该书方源记载,但另一所载之方与之相同并晚于该书所载者;第七是见载于新安医书,但工具书中方源漏列者。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方剂学的萌芽与初步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如浆单味药视为单方,那么方剂的出现就很早了。而有明确的文献记载,至迟应在春秋末战略初,剂国“献方”之俗就可说明。以《五十二病方》为主的马五堆医方方,记载了当时方剂按疾病分类、方剂组成、制剂、煎服法、禁忌以及方剂所反映的治法、复方配伍、辩证论治等内容,可以代表战国时期我国方剂学的最初水平。中医理论经典《内经》从具体方剂命名、组成,到方剂配伍原则、临床运用规律,尤其是治法和组方理论,均对中医方剂学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试从中医方剂命名的角度谈方名之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从中医方剂命名的角度谈方名之英译福建中医学院公共基础部(福州350003)倪明方剂是在中医辨证立法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将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因此,方剂的名称,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它的组成,功效等有关问题。但是,中医历史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五十二病方》与《内经》两书的方剂数量与病候。方剂组成特点与用法,方剂与体例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入手,探讨了《五十二病方》的特点为:该书属医方类著作;是一种重经验的实用型方书;其所列疾病较庞杂,广泛而偏重于外科疾病。其成书时间约在秦汉时代,即公元前三世纪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