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8例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采用疼痛VAS评分对患者腰痛、腿痛进行评定。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38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120 min,术中出血量5~28 ml,住院时间6~12 d。术中、术后无患者出现硬膜囊破裂、椎管内血管损伤、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后3 d、1个月、3个月与术前比较,腰痛、腿痛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1)。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达94.74%;复查MRI显示所有患者效果良好。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BEI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BEIS技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和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当日、术后3 d、1周、1个月及3个月VAS评分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疗效评定Mac Nab标准,本组优30例,良5例,可5例,优良率87.5%(35/4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BEIS技术对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近期效果确切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1):1045-1047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1月~2015年3月,选取本科收治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采用经皮椎板间入路进行手术治疗。于术前及术后测量患者直腿抬高角度、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术后3个月的直腿抬高角度为(70.05±4.21)°,较术前的(25.91±3.51)°显著改善(P0.01);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为(2.05±0.21),较术前的(7.91±1.41)显著降低(P0.01);术后3个月的ODI指数为(13.71±5.41)%,低于术前的(79.28±10.06)%显著提高(P0.05)。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91.6%(11/12)。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短期内疗效确切,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个体化的靶向穿刺技术在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n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对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Mac Nad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术前为(8.3±1.2)分,术后3 d为(3.5±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 Nab标准临床效果评定结果优良率为93.8%,无复发病例。结论TESSYS椎间孔镜技术学习曲线陡峭,需要有丰富的腰椎开放手术经验,具备腰椎三维立体空间思维能力,熟悉腰椎内的解剖关系,经过不断地操作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巨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0年7月~2016年11月,采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巨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术后第2天复查腰椎MRI和术前影像进行对比评价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6个月进行Mac Nab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75 min,平均60.5 min,术中出血量15~30 ml,无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第2天复查MRI显示游离椎间盘髓核组织已摘除,硬膜囊、神经根无受压。术后1天、3个月、6个月腰腿痛VAS分别为(2.2±1.0)分、(1.7±0.9)分、(0.8±1.1)分,均较术前(7.4±1.0)分明显降低(P均=0.000)。术后6个月按Mac Nab标准评定,优35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3%(42/45)。结论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巨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08-2015-01,共有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腰腿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采用ODI功能评分及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5~125 min,平均85 min,住院时间3~6 d,平均4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8个月,手术前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6±2.5)分,术后当天为(2.0±1.1)分,末次随访(1.8±0.8)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为(65.4±21.8),末次随访为(1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感觉异常;1例出现髓核残留,另有1例术后9个月复发,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翻修后症状缓解。按照Macnab标准评定,其优良率为9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TESSYS技术治疗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患者术后1周及1、3、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和ODI的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60~110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术后住院4~7 d。6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8个月。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37例,良22例,可6例,优良率为90.7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近期疗效可靠的优点。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和疗效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及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l2个月。术后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优27例,良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6%。结论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811-18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共计10例,均行经皮侧方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平均病程26.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2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对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腰痛VAS评分从术前的(8.46±0.23)降至末次随访的(1.12±0.19)分;腿痛VAS评分从术前的(8.68±0.22)分降至末次随访的(1.05±0.25)分;ODI评分分别从术前(81.25±2.86)分降至末次随访的(13.25±1.38)分。末次随访时,依据改良的Mac Nab标准评估,优良率达9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有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使神经根得到及时彻底减压及松解,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5-08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36例老年椎间盘突出症,其中30例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68.6(52~93)min,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及脑脊液漏发生。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6(14~53)个月。术后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年VAS评分、ODI指数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Mac Nab标准评定:优22例,良11例,可3例(其中2例未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术)。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通过镜下精准减压、椎间孔扩大成形确保了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YESS与TESSYS技术结合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采用经皮椎间孔镜YESS与TESSYS技术结合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半年的下腰痛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结果手术时间72~139(116±23)min,术中出血量3~35(19±12)ml。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术后1周52例获得随访,术后半年48例获得随访。术后1周改良Mac Nab疗效评价:优45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6%;术后1周下腰痛JOA评分、ODI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半年下腰痛JOA评分、ODI值以及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类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YESS与TESSYS技术结合治疗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用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手术并获得随访的27例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75~135 min,平均95 min;出血量15~25 ml,平均20 ml;住院时间3~14 d,平均6 d。所有患者随访9~60个月,平均26个月。VAS评分术前(9.00±0.35)分,出院时(3.15±1.25)分,术后1个月(2.51±1.67)分,末次随访时(1.41±0.33)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71.21±15.22)分,出院时(29.46±9.23)分,术后1个月(17.58±7.16)分,末次随访时(10.13±5.29)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8例,良6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24/2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术者要求高,但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具有可行性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内镜下行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椎间孔入路27例,椎板间入路5例。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疼痛缓解的情况,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腰部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VAS评分:椎间孔入路27例,术前为(9.19±0.74)分,术后1个月为(1.37±0.69)分,术后3个月为(1.52±0.58)分,术后1、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入路5例,术前为(9.40±0.55)分,术后1个月为(1.00±0.71)分,术后3个月为(1.20±0.84)分,术后1、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改良Mac Nab评分总体优良率为94.5%。结论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及染色在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48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lumbar FLDH)患者,术前行椎间盘造影和亚甲蓝染色,继之行椎间盘薄层CT扫描,明确责任节段椎间盘及受累神经根。所有患者在局麻下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和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改良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疗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按Mac Nab标准评估治疗有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腰椎间盘造影和亚甲蓝染色及椎间孔镜手术,术中镜下可以清晰识别受压的神经根和突(脱)出的蓝染髓核组织。术后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VAS评分由术前(8.78±1.47)分降低至术后24 h时(2.00±0.42)分和术后3个月时(0.89±0.14)分,ODI由术前(83.70±5.59)%减少至术后24 h时(45.92±3.39)%和术后3个月时(13.33±2.23)%,按Mac Nab标准总体优良率为93.75%。[结论]椎间盘造影及亚甲蓝染色有助于明确责任椎间盘节段和受累神经根,提高FLDH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指导PELD术中发现髓核突出及神经根致压部位、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疼痛VAS评分、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7.8±3.4)个月。无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 d和术后1、3、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91.93%(57/62)。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TED治疗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腰、腿部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60~140 min,术中出血量25~130 ml。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无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3例1周内复发,2例行PTED返修,1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术后9个月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1.4%。结论 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采用经皮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L_(2,3)2例,L_(3,4)3例,L_(4,5)28例,L_5S_113例;中央型5例,旁侧型34例,极外侧型7例。病程5~87个月,平均13.4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JOA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未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6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5~210 min,平均153.6 min。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病例。VAS评分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0.7和2.2±0.6,较术前的7.3±1.2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ODI分别为(23.5±2.4)分和(22.10±9.26)%,均较术前的(13.2±2.8)分和(69.12±13.15)%,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结果 ,优30例,良14例,可2例。至末次随访没有发生间盘复发及翻修病例。结论:椎间孔TESSYS技术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行椎板间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8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5.4±6.3)个月(22~34个月)。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5±1.2)分、(1.8±0.4)分、(0.5±0.05)分、(0.3±0.03)分,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ODI指数分别为(70.4±15.1)%、(21.2±5.4)%、(17.2±4.8)%、(7.3±2.1)%,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58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结论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10-2013-12对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疗效评定依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下肢神经痛VAS评分术前(5.6±1.1)分,术后1周(2.0±0.5)分,术后3个月(0.7±0.3)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63.5±13.3)分,术后1周(20.4±5.4)分,术后3月(15.1±3.6)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为优109例,良27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90.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近期效果优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经皮内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2014年6月我科对3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椎间孔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采用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疗效标准评定评价早期疗效。结果 32例术后随访12~26个月,术前腰痛VAS(7.2±2.1)分,术后3个月(2.9±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4.325,P0.05),术后1年(2.3±1.0)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999,P0.05);改善率(75.8±12.4)%。术前腿痛VAS评分中位数9.1分(4.1~9.9分),术后3个月中位数2.4分(1.5~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37,P=0.000),术后1年中位数2.1分(1.2~3.0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09,P=0.108);改善率(72.1±10.2)%。ODI术前55.4±10.2,术后3个月22.6±6.2,术后1年8.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90,P=0.000);改善率(86.8±10.2)%。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1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1.2%(26/32)。结论经椎间孔经皮内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