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总结贲门失弛缓症合并食管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贲门失迟缓症并发食管癌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结合近期诊治的1例贲门失迟缓症合并食管癌的临床资料,以"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癌"为检索词,通过对万方医学数据库近10年中文文献的检索,对贲门失弛缓症合并食管癌的病例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22篇,共计51例贲门失弛缓症合并食管癌患者。贲门失弛缓症发病6年后并发食管癌的患者占71.11%(37/51);98.04%(50/51)的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呈逐渐加重且无明显缓解期;12例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或失去根治机会。结论贲门失弛缓症合并食管癌容易被延误诊断。中年、男性、贲门失弛缓症发病6年以上是合并食管癌的高危期。当患者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时应及时行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2.
手术后膈疝     
定义:手术后膈疝可以说就是经膈肌手术后并发的内疝。它最常发生于食管癌或贲门癌切除术后,偶也发生于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裂孔疝或膈肌手术后。这些手术或需要切开膈肌进行食管、胃的游离和重建,或需要扩大膈肌食管裂孔进行手术操作。它们都会造成膈肌的损伤和弱点,为术后膈疝提供发生机会。发生率:根据文献报道和笔者经验,食管癌或贲门癌切除术后膈疝的发生率一般不超过0.5%,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食管下括约肌离断后断端距离对贲门失弛缓症症状缓解程度的影响。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33例贲门失弛缓患者按切开后断端距离大小分为两组,断端距离>0.6cm为A组,≤0.6cm为B组,比较两组间症状的Eckardt分值。结果 33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POEM术前症状Eckardt分值为6~9分,平均7.9分;术后分值为0~6分,平均2.2分。A组的Eckardt分值下降明显大于B组。结论 POEM缓解贲门失弛缓症状疗效确定。环形肌离断后断端距离大小对贲门失弛缓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贲门癌和贲门失弛缓症系发生于相同部位的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目前临床诊断和处理已趋成熟,两者鉴别也无困难,误诊率极低。但是对于某些不典型病例,临床检查不全面,病例分析欠客观,辅助检查结果的解释不确切,也可致临床误诊。本文报告我院2例贲门癌被误诊为贲门失弛缓症,并分析误诊原因,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5.
电视胸腔镜下行食管肌层切开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8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贲门失弛缓症的外科治疗开始于19世纪末,食管贲门黏膜外肌层切开术目前仍是贲门失弛缓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7年6月至2004年6月应用电视胸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8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Liu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0):652-653
贲门失弛缓症是最常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为每年0.4~1.0/10万人口,在我国则缺乏贲门失弛缓症的流行病学资料。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吞咽时食管平滑肌部分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松弛或松弛不全,引起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一般认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缺乏蠕动是难以恢复的,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3种:一是肉毒毒素食管下括约肌注射,其1年后的症状缓解率为15%~30%;二是气囊扩张治疗,其1年后的症状缓解率约为50%,且需反复进行扩张;三是手术治疗,Heller手术后经长期随访,其症状缓解率持续在80%以上,因此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用置人支架法矫治重症晚期食管贲门癌及术后吻合口狭窄、瘘、癌复发、胃食管反流;治疗食管化学性烧伤、贲门失弛缓症和外伤性食管穿孔已被广泛采用。食管贲门癌切除后,在吻合口处植人人工贲门,可起到防反流、瘘和狭窄的作用。国内外医学文献检索尚未见到人工贲门临床应用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文题索引(关键词以汉语拼音为序 )A癌 ,非小细胞肺 非小细胞肺癌同一肺叶内转移外科疗效及分期探讨(谷文升等 ) (6) :3 48B白细胞介素类 常规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症因子比较(赵强等 ) (6) :3 5 3瓣膜成形术 儿童心脏瓣膜成形人工腱索置换  (龚光甫等 ) (5 ) :2 70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并发食管癌 1例  (田大力等 ) (4 ) :2 41 贲门失弛缓症胸腔镜手术治疗  (曲家骐等 ) (5 ) :2 86C超滤 不同超滤法在小儿体外循环中的应用比较  (朱德明等 ) (3 ) :13 7超声检查 ,血管内 肺动脉内超声成像在高压性先天性心脏…  相似文献   

9.
贲门失弛症并发食管癌11例寇仁业孙桂武何凤秀牟玉敏李浩自1960年3月~1996年2月我们收治贲门失弛症病人142例,其中并发食管癌11例,发生率为7.7%。现对本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9例,女2例。年龄40~65岁,平均43.6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贲门失弛缓症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以及简要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机制。方法查阅近年来有关贲门失弛缓症动物模型制备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多种动物模型如梗阻模型、经典的去神经模型和近年来研究热门的基因模型,它们都可以实现贲门失弛缓症的造模,且它们都是基于相应的病因学说,施以不同的处理因素,从而完成模型的制备。结论贲门失弛缓症动物模型制备,主要经历了梗阻—去神经—基因三个阶段。基于先天性学说从基因层次出发的基因模型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个疾病,可制造出理想的动物模型,可以为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食管癌、贲门癌、贲门失弛缓症术后胸腔感染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胸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因食管癌、贲门癌、贲门失弛缓症手术并发食管胸腔瘘的患者42例,分为常规+臭氧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54~78(63.5±6.8)岁,行胸腔闭式引流、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常规+臭氧治疗组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39~74(64.7±9.1)岁,行常规治疗+臭氧胸腔保留灌注治疗。结果两组年龄、性别、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臭氧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住院时间更短(P=0.017),住院费用更低(P=0.016),死亡率[0.00%(0/14)vs.10.71%(3/28)]更低。结论臭氧具有便捷、杀菌、消毒、不良反应以及促进脓腔吸收的作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2.
贲门失弛缓症是常见的食管良性疾病,改良Heller手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标准术式.我科1965年12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改良Heller手术附加膈肌瓣成形术治疗1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常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现将1990年3月~2004年9月我们手术治疗的41例贲门失弛缓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胸、腹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近年腹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9例及胸腔镜组54例的临床资料。术前食管X线钡餐检查,均可见食管近端扩张,贲门呈鸟嘴样狭窄。食管镜检查见食管扩张,贲门紧闭进镜受阻。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及中转手术。结论:腹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较胸腔镜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率高,食管返流低等优势,手术操作腹腔镜Heller-Dor较Toupet更具优势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李智  郝玲 《医师进修杂志》2001,24(11):17-18
目的 探讨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 对1999年11月-2001年1月收治的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内镜下在贲门狭窄部位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做5点注射治疗,每点用量20U,总量100U,1个月后重复注射1次,同时行食管下段超声内镜检查,观察黏膜层及肌层厚度,周围有无异常低回声区。结果 经注射治疗后,有7例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87.5%,随访5个月-1年余,症状均无复发,1例病人出现一过性胸痛,1例病人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结论 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不失为治疗该病的一种好方法,尤其对年老伴有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扩张治疗的患者更适宜应用。  相似文献   

16.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运动功能紊乱性疾病,特征为食管体部蠕动不良及食管下括约肌无弛缓,发病率约1/100000,占食管疾病的4%~7%。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扩张治疗、括约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和手术治疗。本文对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伸展型支架治疗食管良性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钛镍合金支架和N型带膜伸展型食管支架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食管癌放疗后狭窄、食管化学烧伤后狭窄和贲门失弛缓症等食管良性狭窄病人65例,置管68次,置管后吞咽困难程度明显改善,可免于手术痛苦。腔内支架回收器,可对支架移位、脱落者进行调整或回收,效果肯定,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微创外科对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实施腹腔镜改良Heller手术并胃底折叠术。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120~165 min,平均139 min;术中失血50~200 ml,平均88 ml;术后第1天进食,吞咽困难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8~31个月,平均19个月,无症状复发或出现返流症状。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对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施行食管下段、胃贲门部切除,食管胃壁内吻合术以重建贲门功能。术后对22例患者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食管返流观察、胃镜检查、食管内测压并随访1~5年。术后各种检查结果表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食管胃壁内吻合重建贲门后,贲门功能的正常率达95.4%。食管胃壁内吻合术式重建贲门功能是防止贲门失弛缓症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晶  于磊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536-537
改良Heller手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改良Heller手术为减轻症状的手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贲门失弛缓症[1]。此手术是通过食管下段贲门部肌层切开,使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减低,解除梗阻,食物靠重力作用通过食道进入胃内。术后不同程度吞咽不适是较常见的Heller术后并发症[2]。本文通过对66例贲门失迟缓症患者术后10年以上食管功能变化的随访追踪,阐明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