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拾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敏  林穗芳 《光明中医》2008,23(10):1480-1481
介绍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升降失常是慢性胃炎的病机核心,健脾助运、和胃降浊是其治疗大法,强调调和肝脾之气、运湿化浊;辨病辨证相结合,临证中重视舌诊,准确辨证,精心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蔡淦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胃炎的辨证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蔡淦教授131例治疗慢性胃炎的医案,录入Access数据库中,基于SPSS及Clementine软件的频数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与关联规则对患者的证型分布、用药规律、证型与用药的关联、药物之间的关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1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肝胃不和证占50.38%;蔡老常用的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为陈皮、制半夏、茯苓、炒白术、生甘草等等;证型与中药之间有一定关联规律,例如与肝胃不和证呈正相关的中药为柴胡、莪术、枳壳、木蝴蝶,与脾胃湿热证呈正相关的中药为苍术等;药物亦有一定的关联规律,如藤梨根与莪术,枳实与蒲公英、浙贝母,等等。结论:蔡淦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以通为用",以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益气健脾等法,切中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机。数据挖掘的结果能客观反映蔡淦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胃炎的辨证与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3.
徐慧媛教授是北京市级第4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脾胃疾病方面学验俱丰。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徐教授认为该病以肝气不疏为主要病机;其病位在于中焦;临床以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证型多见。中焦之证以调和为上,调和之剂首选小柴胡汤。文章总结了徐慧媛教授以小柴胡汤化裁自创"胃炎方"疏肝和胃治疗慢性胃炎等上消化道疾病的经验,并举临床验案2例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4.
李维榕 《光明中医》2016,(17):2487-2488
目的探讨符惠燕教授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方法分析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介绍符惠燕教授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处方及其特色。结果符惠燕教授认为慢性胃炎主要有脾胃气虚、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胃阴不足、瘀阻胃络等常见证型,治疗时应遵循祛邪与扶正相结合的原则,通补兼施,虚实兼顾,分别采用健脾益气法、疏肝解郁法、清热畅中法、养阴柔肝法、调气行瘀法五种治法。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符师拟定了五个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方,以此为加减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结论符惠燕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单兆伟教授系孟河医派传人,是当代著名的中医脾胃病大家,治疗慢性胃炎多有效验,笔者有幸长期侍诊单师左右。兹将其经验概括一二,简要介绍如下。 1 病机分型 大体而言,不少医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分为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湿热、痰湿阻滞、瘀阻胃络六种证型。  相似文献   

6.
论脾胃病临证用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金海  饶晶 《中医药通报》2008,7(1):52-53, 23
中医脾胃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食管炎、肠炎、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道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闷、呕吐、泄泻以及腹痛等。其病机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治疗之目的在于重建脾胃脏腑的阴阳相合、升降相因、润燥相济等生理功能。因而在治疗该病时选药和配伍是很讲究的。本文试就脾胃病临证用药做一浅析,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辨证治疗急慢性胃炎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急慢性胃炎。[方法]回顾性总结临证经验,探究急慢性胃炎的病机、治疗大法及临证用药之纲纪。[结果]"胃不降"乃诸多胃为病之基本病机,法当补泻相兼、标本同治,辨明寒热、恰当选药系临证用药之关键。[结论]中医药治疗急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胃,与脾、胃、心、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肝气结、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李永成教授应用“开心气,泻肝气”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吐酸""痞满""呕吐"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刺激、感受外邪、禀赋不足等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慢性胃炎病位在脾胃,与肝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上述因素导致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临床上肝胃不和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之一,疏肝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精神心理状态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余芳  宋瑾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111-1113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证为其常见证型。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胃病以脾虚为本,治疗应在健脾的基础上,根据寒热错杂病机的标本先后、轻重缓急进行调治,辨证为胃热脾寒、胃热肠寒、胃寒肠热、肝热脾寒等,其治法分别为温脾清胃、清胃温肠、温胃清肠、清肝温脾。  相似文献   

11.
总结谢军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谢教授认为慢性胃炎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主要病机为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同时有正虚、瘀滞、痰浊、毒郁等兼证,治疗以辛开苦降法为根本大法,根据兼证佐以扶正、化瘀、消痰、解毒之法,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杨叔禹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为情志失调、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因此其治疗原则为燮理气机,调节情志。杨叔禹教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从疏泄论治慢性胃炎,创疏泄学说及疏泄系列方,应用于慢性胃炎临床治疗,着重恢复中焦气机升降,治法上取辛开苦降、调和肝脾,结合“肝主疏泄,脏腑协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脏腑同调、间者并行,佐以音乐、运动的建议,疗效显著,值得推广。本文结合医案,重点阐释杨叔禹教授从疏泄角度诊治慢性胃炎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张欢  于睿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433-2434
介绍李德新教授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从调整脾胃治疗不寐,李教授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以调补脾胃,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用药方面也体现了调和脾胃,调整营卫之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吴连恩  杨建平 《中医药学刊》2003,21(8):1255-1255,1259
介绍了单兆伟教授治疗脾胃病治学活用、科研创新,用药甘平醇正的孟河医学思想特色。单教授多年来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脾胃病理论的基础上,坚持脾胃病现代实验研究,相继创制了如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仁术健胃颗粒冲剂,治疗胃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和胃胶囊,治疗慢性胃炎的胃舒合剂,治疗急症胃痛的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化疗后虚损的参芪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成药方剂,有的已经进入Ⅱ期临床试验,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医药现代化和脾胃病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胃痛亦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等病种。胃居中焦,主受纳,主降,喜润恶燥,与脾胃相为表里。胃痛初起多为实证,其病位在胃,或肝胃吲病,或脾胃同病,多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胃病。胃痛实证包括肝气犯胃、肝胃郁热、饮食停滞、淤血停滞、寒邪客胃和湿热中阻6个证型。  相似文献   

16.
陈嘉敏  张伦 《四川中医》2023,(10):81-84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证素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改善甚至逆转胃黏膜萎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门诊病例,通过建立数据库对纳入病例的性别、年龄、中医证型、证素和常用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病例286例,其中男性119例(41.61%),女性167例(58.39%),女性多于男性,年龄18~85岁,以50~59年龄段患者最多(79例)。(2)中医证型7种,频次最高的3种证型依次为脾胃气虚证、胃络瘀血证和肝胃气滞证。(3)病位证素3个,包括胃、脾、肝;病性证素7个,出现频次前3位为气虚、血瘀、气滞。(4)涉及中药137味,中药使用频数前5位为白术、党参、半夏、陈皮、肉桂。结论:脾胃气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病机,气虚、血瘀和气滞是其重要病理因素,治疗上以顾护脾胃正气为主,兼以通降气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唐宋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各方。方法:分析唐宋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和胃、补中、疏肝、宣通、开郁、补肾、分利七法并结合不同证型的患者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唐宋教授治疗脾胃病治法全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介绍王玉水主任医师治疗儿童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经验。其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各种病因致脾胃气虚,胃失所养,不荣则痛,或胃气瘀阻,不通则痛。针对脾胃气虚型儿童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以醒脾益胃汤加减治疗,获得显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袁红霞教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脾胃病专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治学严谨,尤擅运用经方,灵活加减,袁红霞教授在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过程中,以食管康加减治疗各类型反流性食管炎收效颇丰,形成了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特色经验,本文将从肝胃郁热、脾胃虚弱、气郁痰阻、胃阴不足四个证型分别介绍袁红霞教授临证用药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晨萍  李毅平  李勇 《河南中医》2016,(9):1513-1515
李毅平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有关,其病位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病机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李毅平老师将该病分为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等四型,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并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调畅情志、预防保健、注重调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