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5例经影像学确诊的AMVT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溶栓治疗8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机械性取栓5例,经颈静脉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机械性取栓2例。结果15例患者均获成功,介入治疗后腹痛消失,血管造影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流通畅。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2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对于早期AMVT病例,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5例经影像学确诊的AMVT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溶栓治疗8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机械性取栓5例,经颈静脉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机械性取栓2例。结果15例患者均获成功,介入治疗后腹痛消失,血管造影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流通畅。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2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对于早期AMVT病例,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介入技术治疗亚急性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SMV-PV)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对21例诊断为亚急性SMV-PV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所用技术有经导管肠系膜上动脉(SMA)溶栓(14例)和经颈静脉途径经肝穿刺门静脉(简称TIPSS途径)介入治疗(7例).结果 经TIPSS途径治疗7例,大部分血栓被清除,门静脉系统有血流通过,临床症状缓解.经导管SMA内溶栓治疗14例,术后症状逐渐改善13例,无效1例.结论 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亚急性SMV-PV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急诊双重介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肝功能评价均为Child B、C级。首先经动脉穿刺行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间接了解门静脉走行,接着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挂塞,再经动脉导管行部分性脾栓塞。结果21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双重介入栓塞术治疗均获得成功;随访6个月,无一例发生再出血,12个月时,再出血2例;随访期内死亡2例。结论PTVE、PSE联合急诊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创伤小,既控制了上消化道出血,又适度降低了门静脉的压力,疗效确切,在临床急救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联合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6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行肺动脉造影明确栓子部位,应用导管导丝碎栓及团注尿激酶接触性溶栓行介入肺动脉溶栓术。明确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之后予经上肢浅静脉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3~7 d。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肺动脉血栓清除情况、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指标,术后10 d内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复查,根据综合情况考虑是否在滤器置入后10~12 d取出滤器。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溶栓术及联合静脉溶栓,6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SpO2及PaO2明显升高;CTA复查肺动脉内血栓完全清除或大部分清除。53例明确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43例于术后10~12 d取出下腔静脉滤器,无严重手术及溶栓相关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联合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是一种安全易行、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5年6月至2009年4月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8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75例,成功率为97.22%(其中5例经左桡动脉);桡动脉插管成功174例,成功率为96.66%,6例经桡动脉手术失败后经股动脉手术成功。26例病人成功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3例,血管迷走反射1例,桡动脉痉挛1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3例,前臂肿胀2例,桡动脉搏动减弱3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介入腔内治疗肠系膜夹层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例SMA夹层病人,对患者行介入腔内治疗,术后随访三个月,观察患者的支架是否通畅、有无移位、假膜进展情况并作出总结。结果:8例患者手术均得以成功,术后恢复良好,手术治愈率100%,仅两例患者假腔内形成血栓,但不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结论:介入腔内治疗肠系膜夹层能够有效闭合假膜,使得肠系膜动脉畅通,能够有效治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股动脉介入(TFI)组和经桡动脉介入(TRI)组,观察分析术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征、可行性因素(介入治疗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病变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FI组和TRI组介入成功率分别为97.78%和96.67%,两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两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成功率相当;但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传统的途径是经股动脉入路。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改进,临床上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桡动脉途径,但手术的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将从护理方面总结近几年经桡动脉行PCI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术预防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预防感染的措施,并与股动脉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医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32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320例中,有76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桡动脉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为93.36%,其中穿刺部位血肿5例(1.56%),无假性动脉瘤发生;血管痉挛24例(7.50%),桡神经损伤5例(1.56%),低血压6例(1.88%);血管迷走反射16例(5.00%),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成功率较高,感染并发症较少,患者耐受性好,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淋巴干结扎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PUFA)对肠道和远隔组织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胃造瘘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肠内营养(EN)组、EN+淋巴千结扎(EN+L)组、ω-PUFA组和ω—PUFA+L组5组,每组8只。营养干预7d后,用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min,结扎组同时进行肠淋巴干结扎,假手术组只开腹。术后继续原营养干预3d后,分别测定肠道通透性、肠黏膜形态、细菌培养和血中细胞因子。结果缺血再灌注3d后,EN组和EN+L组大鼠体重较造瘘前明显下降(P〈0.05),EN+L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ω-PUFA组和ω-PUFA+L组(P〈0.05)。缺血再灌注后第1天,各组大鼠的L/M值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缺血再灌注后第3天,EN+L组、ω-PUFA组和ω-PUFA+L组大鼠的L/M值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后第1天(P〈0.05),EN组和EN+L组大鼠的L/M值明显高于ω-PUFA+L组(P〈0.05);ω—PUFA组和ω-PUFA+L组大鼠的空肠黏膜厚度及绒毛高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EN组和EN+L组(P〈0.05或P〈0.01),其回肠黏膜厚度及绒毛高度也均明显高于EN组(P均〈0.05);ω-PUFA+L组大鼠的血清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低于EN组(P〈0.05),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明显低于ω-PUFA组(P〈0.05),IL-1β水平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5);EN组大鼠的肺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其余4组(P〈0.05),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浓度明显高于ω-PUFA+L组(P〈0.05),EN+L组大鼠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浓度也明显高于ω-PUFA+L组(P〈0.05)。结论缺血60min可引起大鼠肠道损伤、肠屏障功能障碍、通透性增加;再灌注72h后,肠道损伤部分恢复,通透性较缺血后降低,细菌内毒素仍存在移位,肺仍有凋亡细胞。肠淋巴管结扎可弱化肺组织损伤,促进肠黏膜修复,维护肠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移位和减轻系统炎症反应。添加ω-3PUFA的EN显著优于普通EN。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各种子宫肌瘤的DNA复制和转录系统的破坏机制,并确定联合治疗子宫肌瘤和宫颈病变的有效性。方法 24例确诊为子宫肌瘤的女性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有8例患者为普通肌瘤(n=8),伴有出血症状的有8例(n=8),肌瘤迅速增长的有8例(n=8)。其中13例患者出现子宫肌瘤轻度增生。结果对24例子宫肌瘤患者使用Ag GnRF后证实减少DNA核粒间的降解。结论在使用聚甲酚磺醛后,13例患者的细胞学图片显示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唐贤斌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2):1615-1617
目的 探讨芜菁多糖对哮喘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编辑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芜菁小剂量组和芜菁大剂量组;模型组和芜菁大、小剂量组制作哮喘大鼠模型;芜菁大、小剂量组分别按5 mg/kg和2.5 mg/kg的剂量给予芜菁多糖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共持续2周.检测各组哮喘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数目.结果 芜菁小剂量和大剂量组哮喘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2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90.33±5.90) pg/ml、(92.01±3.26) pg/ml vs(136.43±7.81) pg/ml,(19.08±1.27) pg/ml、(18.33±2.09) pg/ml vs (25.14±2.31)pg/ml,(115.36±7.27) pg/ml、(110.72±10.05) pg/ml vs(193.16±12.33) pg/ml,(70.58±14.85)μg/ml、(71.69±12.11)μg/ml vs(93.21±17.25)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144~17.188,P<0.01);芜菁小剂量和大剂量组哮喘大鼠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1.58±0.67)×109/L、(1.55 ±0.89)×109/L vs (3.05 ±1.21)×109/L,(20.31±4.27)%、(21.06±3.53)% vs (26.35±5.91)%,(16.77±5.47)%、(15.89±6.03)%vs (23.56±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0 ~3.158,P<0.05,P<0.01).结论 芜菁多糖可以有效抑制哮喘大鼠体内各类炎症因子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大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内囊状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小儿腹腔内囊状淋巴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腹痛5例,腹腔内包块3例,腹胀3例,其他手术术中发现1例。手术切除8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1/8)。结论小儿腹腔内囊状淋巴管瘤常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B超、CT和MR I检查对该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姜黄控制微炎症反应后对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定慢性肾脏病(CKD)分期3~4期患者共158例,采用免疫速率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下简称CRP)的浓度并根据其浓度分为微炎症状态组(58例)和非微炎症状态组(100例),微炎症状态组再分为治疗组29例和非治疗组29例,治疗组给予姜黄9 g,水煎服1次/d,观察3个月后CRP和肾功能的变化。结果经姜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CRP水平(3.18±1.74)mg/L显著低于非治疗组(6.39±3.17)mg/L,其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幅度均显著低于非治疗组(P<0.01)。结论姜黄可通过控制微炎症反应而延缓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肾功能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长期规律有氧运动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瘦素、白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有氧运动的作用机制。方法入选40例平时缺乏运动的MS患者,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运动干预组及非诺贝特组,运动干预组进行无氧阈心率水平运动,5次/周,30min/次;非诺贝特组口服非诺贝特胶囊200mg/d。各组干预12周,干预前后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IL-18、CRP、sICAM-1水平。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MS患者血清瘦素[(26.04±9.07)rig/mlVS(8.32±2.94)ng/ml,t=12.72,P〈0.01]、IL-18[(308.27±50.39)pg/mlVS(230.60±29.15)pg/ml,t=6.41,P〈0.01]、CRP[(2.65±0.57)ng/ml vs(1.26±0.23)ng/ml,t=9.69,P〈0.01]、sICAM-1[(331.89±60.08)ng/mlVS(246.43±39.32)ng/ml,t=5.98,P〈0.01]及HOMA—IR(4.38±2.06vs2.12±0.50,t=4.81,P〈0.01)等指标职显高于健康人。经12周运动干预后,MS患者瘦素[(26.38±10.85)ng/mlvs(19.63±6.27)ng/ml,t=2.22,P〈0.05]、IL-18[(309.40±49.77)pg/mlvs(291.80±39.21)pg/ml,t=2.33,P〈0.05]、CRP[(2.73±0.72)ng/mlvs(2.28±0.38)rig/ml,t=3.41,P〈0.01]及sICAM-1[(333.85±55.97)ng/ml V8(306.24±50.55)ng/ml,t=3.16,P〈0.01]水平及HOMA—IR(4.53±2.39V82.89±0.69,t=2.87,P〈0.01)明显下降。结论有氧运动是MS患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运动治疗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脂肪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PRFA)联合无水酒精注射(PEI)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B超引导下PRFA联合PEI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37例61个病灶,肿瘤直径1.5~7.8 cm。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针。病灶>2.5 cm者予分层多点叠合射频消融。对1~2 cm的小肿瘤选择Ch iba针注射无水酒精,而对>3 cm者应用Quadra-Fuse多位穿刺注射针。随访观察病灶影像形态表现、血清癌胚抗原(CEA)变化、病人病情缓解率与生存时间。结果PRFA PEI经过均顺利,并发症2例(5.4%),腹壁穿刺针道转移和电极片灼伤皮肤各1例,无相关死亡。随访率97.3%(36/37),随访期17~65月,缓解率(CR PR)为94.4%。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7.2%、75.0%和52.8%。结论PRFA联合PEI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微创局部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患者198例,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脂肪肝的变化情况。结果经6个月的观察,治疗组在改善脂肪肝程度、降低空腹胰岛素及改善肝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好转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27.5%、48.0%、75.5%,而对照组分别为14.6%、33.3%、47.9%,2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吡格列酮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较为理想和安全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IL-23/Thl7轴的影响,探讨NB-UVB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对本院48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采用NB.UVB治疗20次,以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评价疗效;采用三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对照组及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hl7细胞,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IL-17及IL-23的水平。结果患者NB-UVB治疗前后评分明显下降[(8.12±4.05)分vs(3.98±2.03)分,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h17细胞百分比[(2.78±1.93)%vs(0.98±0.56)%]、IL-17[(23.85±7.98)ps/mlVs(6.53±4.26)pg/m1]及IL-23[(29.73±12.08)pg/ml vs(16.73±8.91)pg/m1]的水平明显增高(P〈0.01),NB.UVB治疗后外周血r111117细胞的百分比[(1.134-0.51)%],血清IL-17的水平[(8.03±5.01)pg/ml]及IL-23的水平[(17.03±9.85)pg/ml]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其水平高低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NB.UVB照射可能通过调节患者IL-23/Th17轴而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