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MARCH1:一种新的树突细胞功能调控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菲  陆江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12):1369-1371
近期研究发现树突细胞(DCs)表面MHC-Ⅱ类分子的含量是通过MHC-Ⅱ类分子β链的泛素化水平来调控的[1],而MARCH1,一种E3泛素连接酶,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MARCH1在体内如何调控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尚不清楚.研究表明,许多生理学上重要的受体都是细胞表面跨膜蛋白,与相应的配体发生作用后表达下调以避免对细胞的过度刺激.在很多情况下,表达的下调是通过受体的降解来完成的.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即为其中的一种,研究发现泛素化是该受体降解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蛋白修饰方式,E3泛素连接酶c-Cbl被认为是EGF受体泛素化的关键酶[2 3].近年来有学者证实泛素化对于免疫应答相关膜蛋白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生物学作用过程中涉及的膜蛋白均受泛素化调控[4 7].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泛素连接酶Smurf1与接头蛋白TRAF1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检测TRAF1蛋白水平是否受Smurf1调控。方法在HEK293T细胞中共表达TRAF1与Smurf1,通过免疫共沉淀测定二者结合,并检测与Smurf1共表达时TRAF1蛋白水平变化,最后用AP-1报告基因测定TRAF1功能是否受Smurf1调控。结果 TRAF1可以特异性地与Smurf1相互作用,其在细胞内的蛋白水平可以被Smurf1所降低,而且TRAF1在AP-1报告基因中的抑制功能可以被Smurf1逆转。结论 TRAF1与Smurf1相互作用导致TRAF1在细胞内的蛋白水平降低而且在AP-1通路中的抑制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3.
泛素化修饰在DNA损伤信号中发挥重要功能,包括细胞周期监控、DNA修复、细胞衰老和程序性死亡的调控。CUL4A-DDB1泛素连接酶通过DCAFs靶向调控特异性的底物,启动DNA切除修复机制对受损DNA进行修复。近期的研究表明CUL4A-DDB1泛素连接酶协助DNA修复因子与受损DNA的识别,来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3(USP13)是USP去泛素化酶家族成员之一,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超家族.USP13通过介导底物去泛素化过程,抑制底物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进而参与细胞周期、自噬、天然免疫等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近年来,关于USP13是癌症发生的重要调节因子的报道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系统综述了USP13调控不同癌症的分子机制及研究现状,为靶向USP13治疗相关癌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蛋白泛素途径及其非降解功能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泛素化是单个或多个泛素在泛素激活酶、泛素结合酶及泛素蛋白连接酶的作用下共价修饰底物蛋白质的过程。在蛋白质降解的过程中,泛素化标记被蛋白水解酶体特异性识别,发挥着枢纽的作用。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泛素化不仅仅是蛋白质降解的标志,它有更为广泛的用途,参与了大量的生命活动。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对泛素化蛋白水解系统的认识,也使得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降解异常导致的顽疾进行治疗不再是梦想。  相似文献   

6.
严重烧伤脓毒症骨骼肌蛋白分解代谢的机制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严重烧伤脓毒症状态下的骨骼肌高分解代谢 ,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单纯增加热卡和蛋白供给并不能较好地改善负氮平衡。生长激素等治疗 ,尽管可减少骨骼肌蛋白降解 ,但同时有很多副作用。泛素 蛋白酶体途径研究的进展 ,使作者对骨骼肌蛋白消耗的分子机制有了较好的了解 ,它是严重烧伤脓毒症时骨骼肌蛋白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内毒素、TNF、糖皮质激素等介质是直接或间接导致骨骼肌蛋白降解的重要诱导或调节因子。抑制炎性介质NF κB途径可有效降低严重烧伤、脓毒症状态下骨骼肌蛋白降解率。早期切除烧伤的焦痂 ,泛素转录、蛋白表达下降 ,骨骼肌蛋白降解减少。应用泛素 蛋白酶体抑制剂可减少实验动物骨骼肌蛋白降解率。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 ,防治严重烧伤脓毒症状态下的骨骼肌蛋白高分解的有效方法 ,首先是消除其根源 ,防治脓毒症 ,即治病 ;其次是针对泛素 蛋白酶体途径的作用机制和调节机制进行调控 ,这将是降低严重烧伤脓毒症状态下骨骼肌蛋白降解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是细胞内降解蛋白质的重要途径,与细胞多种生理功能调节密切相关。本文主要论述了SCF(Skp-cullin-F-boxprotein)泛素化途径及对原癌基因c-myc产物的降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烧伤后大鼠骨骼肌组织泛素及泛素化蛋白表达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烧伤大鼠骼肌组织泛素(ubiquitin)及泛素化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烧伤后骨骼肌蛋白降解的分子机制,采用大鼠30%Ⅲ度烫伤模型,分为伤后2、6、12和24h组,每组设正常对照组,于伤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大鼠骨骼肌孵育液中伸趾长肌蛋白降解率以及伸趾长肌组织中泛素及泛素化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大鼠烧伤后伸趾长肌蛋白降解率增强,尤其是肌纤维蛋白降解增强明显(P<0.01),伤后12h增加185%,24h增加153%;伸趾长肌泛素及泛素化蛋白的表达在烧伤后各时相点均显著增加(P<0.01),尤以12h和24h为明显,表达增加的泛素化蛋白主要为高分子量蛋白。提示烧伤后大鼠骨骼肌蛋白高分解代谢与泛素及泛素化蛋白的高表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鉴定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效应因子E2348C-1040泛素连接酶活性,检测其催化形成的泛素链的连接方式。方法 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表达纯化E2348C-1040蛋白质。通过体外泛素化实验鉴定其泛素连接酶活性,利用泛素赖氨酸位点突变蛋白结合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该分子催化形成的泛素链的连接位点。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获得纯度大于85%、浓度约为0.5 mg/ml的E2348C-1040蛋白质。分子水平的酶活实验结果表明E2348C-1040分子具有泛素连接酶活性,能催化形成不依赖于赖氨酸的泛素链。通过构建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发现E2348C-1040分子可在宿主细胞中催化形成甲硫氨酸(methionine 1,M1)连接的线性泛素链。结论 EPEC效应因子E2348C-1040具有泛素连接酶活性,能催化泛素形成M1连接的线性泛素链。这一发现将为揭示效应因子E2348C-1040在宿主细胞内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并预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中hsa-miR-5688的靶途径及调控机制,并通过TCAG数据库和串联质量标签(TMT)标记LC-MS/MS蛋白质测序方法验证其结果,以期构建准确高效的微小RNA(miRNA,miR)靶途径预测方案.方法 通过五大线上数据库筛选hsa-miR-5688靶基因,对细胞定位、分子功能、信号通路、疾病、组织表达和基因互作进行富集分析,构建分析策略,预测其靶途径及调控机制.利用TCAG数据库分析调控途径中靶基因的mRNA表达量、突变频率和生存曲线;基于肝癌复发和预后良好的肝癌组织标本,应用TMT标记蛋白质结合LC-MS/MS方法对靶途径中的互作蛋白进行定量检测,以验证预测体系的正确性.结果 预测获得hsa-miR-5688调控的靶基因,包括信使RNA(mRNA)3031个,环状RNA(circRNA)1511个;代谢通路、细胞定位、分子功能、疾病、组织表达等富集结果经多重分析发现,靶基因RHOBTB1和UBE2W共同参与的泛素化蛋白降解途径是其调控肝癌进程的最关键信号通路.TCAG临床数据分析表明,泛素化途径的靶基因mRNA表达量在肝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且基因突变会明显降低患者生存率.TMT标记蛋白质结合LC-MS/MS分析表明,与RHOBTB1和UBE2W互作的蛋白质泛素化降解相关基因UBA5、NEDD4L、UBE3C和USP14直接参与肝癌复发调控.结论 hsa-miR-5688可通过泛素化蛋白降解途径参与肝癌发生和复发进程,证明通过优化生物信息学构建快速预测miRNA靶途径的体系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gp78蛋白与肝癌组织中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蛋白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肝癌组织30例及与其相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30例。用MHCC-97肝癌细胞接种裸鼠肝脏,产生肝脏原位肿瘤9例及肿瘤转移灶14例,收集肿瘤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相关组织中gp78蛋白及KAI1蛋白的表达。结果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人肝癌组织中gp78蛋白的表达水平(0.350±0.143)明显高于人癌旁组织(0.036±0.003,P=0.016),而KAI1蛋白的表达水平(0.036±0.008)则明显低于人癌旁组织(1.173±0.124,P=0.003)。与癌旁组织相比,30例肝癌组织中24例(80%)gp78水平升高,20例(66.7%)KAI1水平降低;9例裸鼠肝癌组织中8例(88.9%)gp78水平升高,6例(66.7%)KAI1水平降低;14例肝癌转移灶样本中,12例(85.7%)gp78水平升高,13例(92.8%)KAI1水平降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30例人肝癌组织中,有22例(73.3%)gp78呈强阳性表达(分值≥5分),19例(63.3%)KAI1阳性表达较低(分值...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 spin-locking techniques were added as a part of intermolecular multiple-quantum experiments, there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rotating-frame intermolecular double-quantum spin-lattice relaxation, T(1rho, DQC). A nove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hodology based on intermolecular multiple-quantum coherences is demonstrated on a 7.05-T microimaging scanner. The results clearly reveal that the intermolecular double-quantum coherence T(1rho, DQC)-weighted imaging technique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contrast mechanism to conventional imagin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肌纤生成调节因子-1(myofibrillogenesis regulator-1,MR-1)通过调节肌原纤维生成引起心肌肥大的机制。方法干预MR-1在体外培养的新生乳大鼠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检测心肌细胞表面积、心房利钠因子和脑钠肽水平及蛋白合成速率3种心肌肥大指标的变化,以鬼笔环肽 异硫氰酸荧光素标志并观察肌节F-actin组装,以半定量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术检测重要肌节分子myomesin-1、肌球蛋白调节轻链-2(myosin light chain-2,MLC-2)含量及亚细胞定位。结果MR-1过表达引起心肌细胞肥大、肌节F-actin组装明显促进、MLC-2与myomesin-1表达上调(P<0.05)以及myomesin-1的细胞核-细胞质转位;MR-1沉默后小泛素样调节因子-1过表达引起的转位和肌节F-actin组装明显抑制。结论MR-1通过促进myomesin-1和MLC-2调节肌原纤维生成引起心肌细胞肥大。  相似文献   

14.
烧伤脓毒症早期心肌内泛素m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烧伤脓毒症大鼠心肌内泛素mRNA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大鼠 30 %Ⅲ度烫伤复合腹腔注射内毒素(6mg/kg)动物模型 ,分为伤后 2h和 6h组 ,同时设对照组 ,通过核糖核酸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内泛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伤后 2h和 6h大鼠心肌内泛素mRNA 2 4kb条带和 1 2kb条带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 ,其中 2 4kb条带的升高更明显 (P<0 0 1)。提示烧伤脓毒症早期心肌内重要的蛋白降解途径———泛素系统活性呈持续增强现象 ,预示蛋白降解代谢可能显著增加。结论 该发现对进一步从代谢角度研究烧伤脓毒症时心肌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严重烧伤大鼠早期切痂植皮后骨骼肌泛素转录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鼠严重烧伤早期切痂后骨骼肌蛋白降解率变化的内在机制。方法 应用大鼠 30 %Ⅲ度背部烫伤模型 ,随机分为伤前、单纯烧伤、早期切痂和非早期切痂组 ,切痂组分别于伤后 1天和 4天行切痂手术 ,采用无创技术和骨骼肌充分氧供离体孵育系统测定伸趾长肌肌纤维蛋白降解率 ,Northernblot方法测定伸趾长肌组织中泛素转录表达的变化。结果 伸趾长肌肌纤维蛋白降解率在伤后各时间点均显著增加 (P<0 0 1) ,早期切痂组较非早期切痂组在伤后 2、4、5天显著降低 (P <0 0 5 ,P <0 0 1)。泛素转录表达在伤后均显著增加 ,但早期切痂组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蛋白降解率与泛素转录表达间呈显著正相关 (r=0 94 78,P <0 0 5 )。结论 烧伤早期切痂可降低骨骼肌蛋白的高分解代谢反应 ,与泛素 蛋白酶体途径活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类泛素化修饰蛋白(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SUMO)是一类重要的类泛素蛋白,SUMO化修饰对底物蛋白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SUMO化修饰的异常与人类许多重大疾病密切相关,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病变、脑损伤、糖尿病以及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等。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reloading during hindlimb unloading (HU) on the changes in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s in skeletal muscle. METHODS: Male Wister ra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one of three experimental groups: 1) nonsuspended control, 2) HU for 7 d, and 3) HU with intermittent reloading (HU/IR) for 4 h.d(-1). After each experimental period, the antigravitational soleus muscle was analyzed. RESULTS: After 7 d of HU treatment, muscle fiber atrophy (decrease in relative muscle mass: 0.28 mg.g(-1) in the HU group vs 0.36 mg.g(-1)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decrease in fiber CSA: 1682.6 microm2 in the HU group vs 2673.0 microm2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a decrease in phosphorylation levels of anabolic signaling pathway (Akt and mTOR) were observed. Additionally, expressions of two types of muscle-specific E3 ubiquitin ligase mRNA (muscle atrophy F-box (MAFbx), and muscle ring finger 1 (MuRF1)) were upregulated during muscle atrophy. Increases in binding activities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kappaB) were also determined. In contrast, IR treatment attenuated the muscle fiber atrophy (0.33 mg.g(-1) and 2067.5 microm2) and partially increased the phosphorylation levels of anabolic signaling molecules. Expression of MAFbx and MuRF1 mRNA were returned to the control level, and binding activities of nuclear NFkappaB was suppressed with the effects of IR.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R-induced attenu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is achieved by the synergy between increased anabolic and decreased catabolic signaling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第2代人发角蛋白(human Hair keratin II,HHK-II)人工腱植入后不同时期转化生长因子-β1,2,3(TGF-β1,2,3)mRNA的表达及泛素(ubiquitin)的分布,方法:选用4只新西兰兔制作动物模型,用原位杂交(in situ hydridization,iSH)的方法研究HHK_II人工腱植入后不同时期TGF-β1,2,3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研究泛素的分布。结果 TGF-β1,2,3mRNA用原位杂交方法均能检测互,但它们分布的位置不同,TGF-β1 mRNA仅存在于人工腱周围新生的腱成纤维细胞质中,TGF-β2 mRNA在新生腱组织中广泛存在,在半成熟的腱组织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而GF-β3 mRNA在新生腱组织和较成熟组织中表达量很低,在正常自体腱组织中,泛素呈低表达,且均匀分布,HHK-II人工腱植入后3周,人工腱之间及其周围的新生腱组织中泛素表现为强阳性,植入后6周和9周的泛素为弱阳性,其中9周的泛素接近正常腱组织,即在人工腱降解期泛素表现为强阳性,自体腱期及之后的时期泛素的表达明显下调,结论:在肌腱修复时,TGF-β1,2可能起主要作用,TGF-β3在肌腱修复过程中起协同作用,人工腱角蛋白的降解可能主要由泛素承担。人工腱周围新生组织中不正常蛋白的清除除有溶酶体参与外,泛素也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