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插管在危重病人及大手术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内科病人大多采用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插管,个别改为颈外静脉穿刺。外科手术病人则采用右侧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插管。所有病人插管后,均接三通管测中心静脉压,并以中心静脉为主要静脉通路输液。结果:内科18例病人,除3例癌症病人外,15例治愈或好转出院,占83.3%;外科76例手术病人全部顺利渡过手术。结论:中心静脉插管能为危重及手术病人提供一条快速、高效的静脉通路,并能提供中心静脉监测,应用得当,能为危重病人抢救及大手术安全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经皮颈内静脉及股静脉插管建立血管通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277102)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宋继兰陈桂芬经皮颈内静脉及股静脉插管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和低血容量病人的中心静脉压监测和静脉营养疗法以及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笔者自1997年7...  相似文献   

3.
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术是输入高营养和测定中心静脉压的途径之一。临床上用于大手术病人的中心静脉压测定,危重病人抢救及长期不能进食病人  相似文献   

4.
经皮穿刺将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上腔静脉,或用较长的导管经股静脉插入下腔静脉称为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应用较多,它能保证病人及时用药、输血、输液、监测CVP以了解病人循环血量及心脏功能,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目前已扩展到快速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引流心包及胸腔积液、治疗气胸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自Wilson等报道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测定中心静脉压和输液有较多的并发症后,多主张采用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此法用于心脏和其他复杂以及危重手术中的中心静脉压监测和输血、输液,亦用于静脉高营养疗法。本文报道应用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术120例的临床疗效,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抢救危重病人时,经上腔静脉插管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治手段,同时也为长期输液、取血标本或静脉高营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以往腔静脉插管多经上、下肢静脉切开或经颈外、锁骨下静脉穿刺,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常常失败,且并发症较多。六十年代后期,有人提倡经颈内静脉穿刺插管,由于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一、解剖依据颈内静脉自颅底颈静脉孔后部起始,进入颈部血管鞘,沿颈内动脉外后方下行,逐渐移行到颈总动脉外侧,前外侧,最后达锁骨内端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为无名静脉,右侧的颈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肠外营养长期输液解决静脉通道问题。方法:开始多用颈外静脉切开插管,后来改为锁骨下静脉置管。近几年一直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颈外静脉切开插管61例,导管感染5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339例,发生气胸7例。颈内静脉穿刺2087例,导管感染20例,误人动脉25例,输液不畅17例。结论:经上腔静脉穿刺插管,为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或需长期输液的病人提供了静脉通道,方便快捷,并发症少,其中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容易操作,并发症最少,优点较多。  相似文献   

8.
中心静脉置管的常见护理问题与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心静脉置管不但用于危重病人的监测 ,且在深静脉高价营养中也普遍应用。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月本院施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共 18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86例中男 110例 ,女 76例。年龄 3~ 78岁 ,平均 4 2岁。各类手术病人 118例 ,其他重危病人 6 8例。 186例中行中心静脉压监测 14 5例 ,占 78%。其中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 132例 ,锁骨下静脉穿刺 2 8例 ,股静脉穿刺 2 6例。穿刺成功率为 92 .6 %。置管后出现套管阻塞 12例 ,气胸 1例 ,未发生感染及其它并发症。2 穿刺途径和特点2 .1 经颈内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 颈…  相似文献   

9.
邓杰  吴兆祥  胡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2):146-146,148
颈内静脉插管自1965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由于此方法简便易行,插管后血流量充分,可以及时解决病人的急症透析通路,至今仍是公认的首选理想的短期透析通路.但由于手术方法和护理原因造成严重并发症,目前在临床尚未广泛应用.我们对本院2001年4月至2002年4月间,107例血液透析等待肾移植患者或需急诊血液透析患者63例进行69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手术及短期留置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探讨本院采用的右颈动脉三角颈内静脉低位穿刺置管方法的安全性及鞍在血液透析等待肾移植患者和需急诊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颈外静脉直接穿刺置管于上腔静脉具有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输液种类广泛、便捷等优点,用于静脉穿刺困难、静脉高营养、大手术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静脉压的监测等。笔者在本院开展颈外静脉直接穿刺置管于上腔静脉45例。实践表明优于锁骨下及颈内静脉置管,在某些抢救病人中也优于静脉切开,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浅析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的原因,以及简要分析了护理的策略。方法:使用了常规的护理方法以及改进的封管方式。结果: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的病人经过精心护理之后,康复率出现了大面积的提高。结论: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的正常护理已经成为医院的未来的工作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延长腹直肌内段的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和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漂管率。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3月在我科行腹膜透析置鹅颈直管术的患者68例,其中采用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36例为A组,采用延长腹直肌内段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32例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术后1年内腹膜透析导管的漂管率。结果 A组36例患者中有6例(16.7%)发生漂管,B组32例患者中均未发生漂管,两组漂管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相比,延长腹直肌内段的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能有效减少导管的漂管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代替腹膜透析管在心脏直视手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应用的疗效。方法:对7例心脏外科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代替腹膜透析管进行间歇性腹膜透析治疗,并记录和监测循环、代谢指标。结果:所有病例都能超滤出多余的水分,经腹膜透析1~3d后尿量恢复正常,急性肾功能不全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被纠正,出院时心、肾功能均正常。无死亡病例和并发症者。结论:中心静脉导管代腹膜透析管能达到常规腹膜透析效果,可明显改善心、肾功能,而且方法简便、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与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该院需行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5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采用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治疗,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采用低位-直管模拟鹅颈隧道成型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并发症情况以及漂管率、堵管率情况.结果 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生存率、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术中出血量(187.21±1.32)mL较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术中出血量(247.21±1.32)mL降低(P<0.05).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手术时间(107.21±1.32)min较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手术时间(127.21±1.32)min降低(P<0.05).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术后两周漂管率较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降低(0.00%<20.00%)(P<0.05).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术后6个月漂管率较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降低(4.00%<24.00%)(P<0.05).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堵管率较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组降低(4.00%<24.00%)(P<0.05).结论 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比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更能改善手术情况,降低术后漂管率、堵管率,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探讨留置导尿相关尿路感染(CAUTI)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小儿泌尿外科于住院期间留置导尿患儿112例,监测疾病种类、留置管道类型、留置管道时间、术后应用抗生素种类、时间、拔除导尿管前尿常规中白细胞数、白细胞酶及尿培养结果8项指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尿路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术后插管时间越长,则尿培养结果为阳性的可能性越大(χ^2=4.90,P〈0.05)。疾病种类对CAUTI的影响也有差异性(χ^2=6.09,P〈0.05),余无显著差异性。结论在所监测的指标中,术后留置管道时间是可以控制的CAUTI的主要影响因素,要尽量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去除管道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8.
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松  易金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8):1082-1084,1091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以及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科学管理中心静脉导管,降低CRI、CRB的发病率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2月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300例中,发生CRI35例(11.7%),CRB5例(1.7%)。病原菌菌群分布:革兰阳性球菌19例(54.3%),革兰阴性杆菌12例(34.3%)。真菌占4例(11.4%)。前5位致病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白色念珠菌。CRI、CRB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病种类、穿刺置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6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CRI、CRB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the most common cardiac dysrrhythmia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1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reported the lifetime risks for AF development are 1 in 4 for men and women 40 years of age and older with a doubling of the overall mortality.2,3 Therefore,it carries a significant risk to the patients and also brings a tremendous economic burden to the social and health care systems.  相似文献   

20.
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腹腔置管引流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腹腔置管引流术中临床应用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50例胸腹腔积液患者,分别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术进行引流和抽液,观察该方法的引流效果、安全性及不足.结果 150例患者置管成功率达100%,其中保留过程中导管脱出6例,穿刺口局部感染3例,穿刺口大量渗液5例,导管堵塞7例,无1例患者出现血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