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徐枫兰  周倩  秦阳  陈曦 《全科护理》2023,(36):5121-5125
目的:分析智慧服务背景下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整合照护模式在高龄老年住院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6月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高龄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智慧服务背景下多学科团队协作整合照护模式,比较两组病人半年内再入院率、满意度得分、生活质量得分以及内在能力情况。结果:干预后,对照组病人半年内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得分、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内在能力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慧服务背景下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整合照护模式能够明显降低高龄老年病人半年内再入院率,提升其满意度、生活质量以及内在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朱琴琴 《当代护士》2021,28(9):127-129
目的 探讨医养结合—四元联动整合照护模式对胃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 2018年8月-2020年8月选取本院肿瘤科收治的胃癌化疗患者94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18年8月-2019年8月,n=47)和观察组(2019年9月-2020年8月,n=47),对照组行常规延续性护理指导,观察组应用医养结合—四元联动整合照护模式实施护理,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癌因性疲乏、不良情绪及应对方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癌因性疲乏总评分、简明心境问卷(POMS)总评分、屈服应对、回避应对等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而面对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医养结合—四元联动整合照护模式可减轻胃癌化疗患者不良情绪及癌因性疲乏,促使患者以积极的方式面对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认知适应理论的健康教育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2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2021年1月-6月入院的4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7月-12月入院的4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基于认知适应理论的健康教育。比较2组运动恐惧、运动自我效能及医学应对方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运动恐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3.085,P<0.001),运动自我效能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142,P<0.001),观察组医学应对方式中面对维度得分最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面对维度得分(t=-10.546,P<0.001)。结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基于认知适应理论的健康教育,可以缓解患者的运动恐惧,提高其运动自我效能,进而促使其选择积极的医学应对方式面对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当前社会形势下医养融合的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照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慢性病老年患者6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干预组在医养融合模式下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护理;对比出院后的照护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日常护理、自我监测、遵医服药、合理运动以及饮食控制分值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医养融合模式下的院后照护为"医疗-社区-养老机构或家庭"的照护模式,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统筹护理系统,多层次、多团队的配合护理,保证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和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1M3S理论的交接班模式在老年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4月医院老年科收治的435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10月老年科收治的457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老年科参与护理交接班的78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实施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实施基于1M3S理论的护理交接班模式。比较基于1M3S理论交接班模式实施前后老年科护理交接班质量及2组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施后老年科护理交接班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t=3.039,P=0.003),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3.199,P=0.001)。结论 在老年科实施基于1M3S理论的护理交接模式,可改善护理交接班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肢体功能康复和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本院100例行PFNA内固定术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持续性护理干预3个月。干预前、后分别用Harris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定,比较术后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升高(t>45.98,P<0.00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15.03,P<0.001);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t>16.33,P<0.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9.749,P<0.001)。干预后,观察组临床护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Z=-2.272,P=0.023)。结论持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患者患肢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斜视矫正术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斜视矫正术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将60例斜视矫正术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运用“病人入院评估表”进行评估,按照“斜视病人临床路径表”实施临床路径;对照组用原护理病历评估。比较两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医疗照护品质、健康教育知晓率、满意度、护理质量等,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医疗照护品质、健康教育知晓率、满意度、护理质量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斜视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减少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增加病人满意度、提高医疗照护质量、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护理质量,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时间、费用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住院总费用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住院费用为(10826.32±7389.30)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827.83±10928.21)元(t=5.334,P<0.001);观察组住院时间为(43.26±26.8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8.89±47.24)d(t=4.740,P<0.001);观察组对住院周期的总满意率为97.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13%(x2=27.174,P<0.001);观察组对住院总费用的总满意率为90.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0%(x2=44.426,P<0.001);观察组对病情恢复的总满意率为96.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10%(x2=7.866,P=0.019);观察组对服务质量的总满意率为100%,略高于对照组的97.03%(x2=4.187,P=0.040).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显著降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并提高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入院行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58岁)7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疼痛管理,观察组予规范化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最强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满意度计分。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术前无显著性差异(Z=0.845,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Z=5.427,P0.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1.346,P0.001)。结论规范化疼痛管理能够显著地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提高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前访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5月神经外科收治的68例颅内动脉瘤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在常规术前访视的基础上增加混合现实技术干预。比较2组生理指标波动情况、焦虑程度、信息需求以及患者对术前访视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手术麻醉前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t=6.011,P<0.001;t=2.884,P=0.005;t=6.772,P<0.001),术前焦虑程度及信息需求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13.577,P<0.001;t=4.744,P<0.001)。观察组患者对术前访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t=-12.169,P<0.001)。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前访视中应用混合现实技术,能够缓解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减少患者血压及心率的波动,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信息需求,提升患者对术前访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联体模式下糖尿病分级管理在慢性病分级诊疗模式中的实施对策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的24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120)和研究组(n=120)。对照组给予自由诊疗模式,研究组给予医联体模式下糖尿病分级管理的慢性病分级诊疗模式,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转诊情况、血糖控制情况(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随访期间住院次数、诊疗支付费用、对诊疗模式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转至基层诊疗率(46.67%)高于对照组(21.67%),原医院诊疗率(33.33%)低于对照组(65.00%)(P<0.05);随访1个月、3个月,两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均高于入院时,各时间段两组间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诊疗支付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诊疗模式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医联体模式下糖尿病分级管理在慢性病分级诊疗模式中的实施效果好,具有可行性,有助于改善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减少患者不必要开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智慧养老”视域下社区老年人出院后延续性照护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依托宁波“智慧养老”服务设施的推广,建立社区老年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照护模式,构建智慧化的延续性照护服务平台,对宁波某三甲医院50名老年患者进行调查和实施。结果社区老年人出院在延续性照护模式减轻了老年患者出院后的家庭照护负担,促进社区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结论社区老年人出院后延续性照护模式有利于医院-社区-家庭服务连接更加紧密,提高老年患者对医院及社区医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实施方案表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实施方案表,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SDS)、社会功能(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SDSS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实施方案表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王雪  何建影 《当代护士》2018,(9):134-135
目的探讨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2016年12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6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采用连续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疾病复发率、再次住院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采用连续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管理水平,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预防低体温的模块化护理在老年肠癌衰弱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9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0例老年肠癌衰弱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0月-2022年3月收治的4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2年4月-9月收治的4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手术室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给予预防低体温的模块化护理,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的体温、低体温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及麻醉复苏时间。结果 2组体温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18.402,P<0.001;F组间=210.234,P<0.001;F交互=141.000,P<0.001),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874,P=0.01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132.566,P<0.001),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及麻醉复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45.827,P<0.001;t=-21.174,P<0.001)。结论 ...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喘息照护对缓解住院期间脑卒中患者家庭照护者压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照护者64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仅入院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包括饮食、用药、安全等,患者住院期间无义工或其他人员替代照护;观察组实施喘息照护,即系统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家庭照护知识宣教及技能培训,且患者住院期间可有义工或其他人员进行短时间替代照护等。入院时、出院时采用照护者压力量表(caregiver strain index,CSI)对两组照护者进行压力调查,并在患者出院时对照护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其照护者CSI评分均较患者入院时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照护者CSI评分≥7分者占9.4%,低于对照组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照护者在身体社交、心理维度评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照护者对医护满意评分为(88.52±4.21)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喘息照护为患者及其照护者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护理,不仅减轻了照护者的身心负荷,同时也能提高了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8月-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量表及个人掌控感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为(70.95±7.49)分,老年慢性病患者个人掌控感得分与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呈负相关(r=-0.203,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视力状况以及个人掌控感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F=14.282,P<0.001)。结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尤其是男性、家庭收入低、自费医疗、视力较差以及个人掌控感低的患者,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以上人群的心理状况,采取个性化干预措施,降低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水平,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多学科全期司职协作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5 -11月我院收治的49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收治的49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多学科全期司职协作模式管理,比较2组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肺功能及生活质量。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7.186,P<0.001;t=-10.713,P<0.001;t=-12.890,P<0.001),肺功能各项评定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以多学科全期司职协作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例施加干预,能改善其负性情绪、肺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目标管理理论下的干预模式在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北京积水潭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2021年收治的80例ARF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上实施目标管理理论下的护理干预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APACHEⅡ)、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elf 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PACHEⅡ、SPB评分低于对照组(t=6.275,P=0.001;t=8.064,P=0.001)。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躯体活动(t=7.236,P<0.001)、治疗行为(t=8.841,P<0.001)、社会心理活动=8.522,P<0.001)、饮食行为(t=5.699,P<0.001)]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目标管理理论下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改善重症医学科ARF患者的健康情况和自我感受,并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王丽 《中国临床护理》2018,10(2):120-121
目的 探讨早期人文关怀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负性情绪及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30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5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150例,给予早期人文关怀护理。比较2组患者负性情绪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结果 入院时2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9.042,P<0.001;t=19.060,P<0.001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Z=-3.000,P=0.003)。 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人文关怀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