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究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在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9中心医院收治的20例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均接受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脊柱Cobb角、神经功能(AISA)分级及C7~S1的距离进行检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为251~439 min,平均(332.4±71.3)min;术中出血1 200 ml~2 300 ml,平均(1 838.9±689.4)ml;患者术后平均Cobb角为(27.2±6.3)°,比术前平均Cobb角(82.3±11.4)°明显减少(P<0.05);平均矫正度数为(53.1±7.4)°,平均矫正率为(64.5±6.3)%;患者神经功能在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C级1例恢复到D级,D级所有患者均恢复到E级;术后C_7~S_1的平均距离为(20.7±4.1)mm明显低于术前的(48.6±3.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可以获得显著的疗效,安全性高,创伤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周献伟 《中原医刊》2014,(11):119-120
目的:观察闭式楔形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闭式楔形截骨术治疗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36例,手术平均时间(217±2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50±85)ml;术后测量平均Cobb’s角(7.5±0.8)°优于术前(32.8±2.3)°(P〈0.05);术后平均随访(12.7±1.4)个月,无失访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B级0例,C级2例,D级5例,E级29例;术后随访腰部疼痛VAS平均评分明显优于术前(5.5±1.4)分(P〈0.05);无死亡和感染患者。结论闭式楔形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效果确切,在单个切口下完成经后路截骨、360°环状减压、矫正后凸畸形和植骨融合,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和出血少等优势,在维持脊柱稳定和促进截骨椎体骨早期愈合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汉文  李民  高书明  李书奎 《海南医学》2014,(23):3530-3532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29例陈旧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脊柱后凸角度的不同,手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后凸角度小于70°的患者,行截骨+闭合矫正术;对于后凸角度大于70°的患者,行截骨+双轴旋转矫形+前柱重建。评价指标包括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年患者的脊柱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的平衡状况、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神经功能、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患者满意指数。结果 29例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平均脊柱后凸Cobb角度分别为(95°±32°)、(23°±12°)、(25°±10°),平均脊柱矢状位力线分别为(-18±46)mm、(-6±26)mm、(-5±15)mm,可见患者后凸畸形和脊柱矢状位平衡状况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此外,患者Frankel分级及ODI评分也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患者对治疗的总体满意度为93.1%。结论该手术方法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取得良好的疗效,矫正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脊柱矢状位平衡状况,有效改善患者的Frankel分级和ODI评分,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分析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对我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3例,C级6例,D级5例,E级11例。影像学测量伤椎楔变指数(IVW)和后凸Cobb角。结果:30例均获随访,时间4~36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17例。术后及末次随访IVW为(0.94±0.05)、(0.88±0.05),与术前IVW(0.63±0.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4.17,均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为(6.37±0.89),(7.02±0.93),与术前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6.52,均P〈0.05);所有病例减压彻底,脱位复位良好,后凸畸形得以矫正。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牢固,临床疗效满意,脊柱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部分椎弓根终板下楔形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33例胸腰椎晚期后凸畸形患者,25例有进行性腰背部疼痛、平卧困难,8例伴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症状(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术前Cobb's角25-71°,平均44.6°。手术均采用单纯后路经部分椎弓根终板下楔形截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柱,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结果术后Cobb’s角平均6.1°,P〈0.01,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率86.5%,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神经损害症状恢复(Frankel分级,C、D级,6例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例C级恢复至D级),外形满意,平均术中出血940ml,输浓缩红细胞2~8u,随访期间无断钉、断棒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平均矫正度数丢失2.1°。结论对于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s角〈60。的患者单纯后路经部分椎弓根终板下楔形截骨手术治疗是理想选择,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骨科收治的45例胸腰椎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分块切除治疗,试验组采取整块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手术期无1例死亡,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平均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中平均输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8例发生局部复发,5例于随访期间死亡;所有45例患者Frankel分级均有1级以上恢复。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安全性较高,临床疗效显著,整块切除法较分块切除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间孔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12月20例经后路经椎间孔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侧位X线侧位片上的后凸角(K)和畸形角(D).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后凸角(K)术前平均44°,术后平均10°,末次随访平均11°;畸形角(D)术前平均46°,术后平均14°,末次随访平均15°.均获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4个月.结论 后路经椎间孔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5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经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对治疗前后Cobb角、Frankel分级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患者平均Cobb角(21.1±0.5)o,平均Frankel分级(2.8±0.3)级,术后半年患者Cobb角(7.0±0.2)o,平均Frankel分级(4.8±0.2)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术后随访1年55例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疗效显著,具有复位固定良好、操作简单、重建脊柱稳定等优点,可作为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马绍云 《宁夏医学杂志》2013,(12):1217-1218
目的探讨经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纯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型骨折共38例,患者术前CT检查示椎管占位率均〉50%;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4例,C级6例,D级7例,E级16例。结果 38例获12~3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8±8.1)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19例。末次随访椎体高度、椎管占位率、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减压彻底,后凸畸形矫正满意。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固定可靠,临床疗效满意,术后椎体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手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并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以厦门市中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4例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18例设为A组,行后方突出椎间盘摘除+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的36例设为B组,术后平均随访2年。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术后Frankel分级、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DI。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VAS、OD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A组低于B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后凸Cobb角、腰椎手术史、突出类型及并发症为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河源市人民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Quadrant通道下伤椎置钉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前后腰椎功能JOA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后凸畸形Cobb角、疼痛VAS评分、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情况。结果经随访,观察组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对照组有2例发生切口感染,3例出现内固定失败。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前腰椎功能JOA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后凸畸形Cobb角、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在疼痛VA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功能JOA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后凸畸形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方面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Quadrant通道下伤椎置钉固定来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腰背部疼痛症状,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何剑锋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61-62,65,F0003
目的 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患者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 本组15例患者术前胸弯Cobb角为(52.4±10.6)°,末次随访为(14.6±6.4)°,矫正率为72.1%;术前腰弯Cobb角为(43.7±9.8)°,末次随访为(12.1±4.7)°,矫正率为72.3%;术前C7-CSVL为(6.3±4.6)cm,末次随访为(2.7±1.3)cm,矫正率为57.1%;各指标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术后均无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无骨不连及植骨吸收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刘沛  肖少雄  熊伟 《微创医学》2014,(6):711-713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置短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施行后路伤椎置短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88例,以纠正伤椎的后凸畸形和移位,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37个月,术前术后Denis腰痛分级,定期复查脊柱正侧位X光片,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前伤椎椎体压缩率(55.1±10.2)%,Cobb角(17.0±7.8)。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压缩率(15.5±5.9)%,Cobb角(5.5±6.1);术后1年伤椎椎体压缩率(19.3±7.7)%,Cobb角(7.2±5.3);术后18个月伤椎椎体压缩率(20.5±8.7)%,Cobb角(8.5±5.4)。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伤椎置短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利于骨折复位和骨折的愈合,改善固定强度,防止断钉和脱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程伟峰  王笑山 《吉林医学》2011,(30):6387-6388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4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术前骨折椎体高度(57.5±16.4)%,节段后凸角度(20.7±9.5)°;术后骨折椎体高度(93.5±11.5)%,节段后凸角度(5.9±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有条件地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内固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及经伤椎椎弓根羟基磷灰石植骨治疗胸腰段爆散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3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因胸腰段爆散骨折接受手术治疗患者3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20例采用单纯内固定,B组16例在单纯内固定基础上联用经椎弓根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椎体内植骨。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12、24个月的伤椎楔变角、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压缩比、Denis疼痛与功能状态评分。结果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内固定断裂。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楔变角、后凸角、椎体前缘压缩比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取内固定前A组伤椎楔变角[(11.2±1.7)°]、后凸角[(11.2±2.0)°]、椎体前缘压缩比[(0.79±0.15)]与B组[(9.5±2.2)°、(9.7±2.1)°、(0.87±0.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个月A组伤椎楔变角[(12.2±2.6)°]、后凸角[(12.3±2.6)°]、椎体前缘压缩比[(0.78±0.13)]与B组[(10.1±2.7)°、(10.3±2.7)°、(0.85±0.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Danis疼痛评分和功能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可以有效的协助术后矫形度数的维持,维持脊柱的矢状序列,防止内固定失效,但是其对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状态的影像有待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Ⅰ期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同时前路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结核患者43例。术后随访12~33个月,平均(20±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后凸角度(Cobb角),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应用Frankel分级评分评估神经恢复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0±0.5)h,术中平均出血(600±50)mL。43例患者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生感染现象,未见窦道形成。植骨块均骨性融合,局部无复发,术后X线片显示后凸畸形角度矫正10°~25,°平均(14±2)°,随访1 a以上至植骨块融合时,角度丢失0°~3°,平均(2±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后凸畸形加重。15例有神经症状患者术后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前后路联合Ⅰ期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可以促进植骨融合和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与后路内固定在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每组各35例。前路组患者给予前路固定治疗,后路组患者给予后路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运动与触觉评分、伤椎高度与Cobb角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①前路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2/35),后路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1.4%(25/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前路组治疗前运动、触觉评分分别为(40.6±3.2)、(70.5±4.6)分,治疗后运动、触觉评分分别为(47.0±5.3)、(70.7±6.7)分;后路组治疗前运动、触觉评分分别为(39.5±3.5)、(53.3±4.5)分;治疗后运动、触觉评分分别为(46.6±5.6)、(58.5±6.6)分;治疗后前路组运动和触觉评分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前路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伤椎高度分别为(1.3±0.6)、(3.6±1.2)cm,Cobb角分别为(22.0±2.0)°、(44.7±5.3)°;后路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伤椎高度分别为(1.4±0.5)、(2.3±1.0)cm,Cobb角度分别为(21.6±2.2)°、(31.5±4.6)°;治疗后两组伤椎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前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后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采取前路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后路固定效果,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钱定军 《现代医学》2012,40(1):60-62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科住院并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的22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骨折复位和稳定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按照Frankel分级法,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随访20个月.术后末次随访脊柱后凸Cobb's角、椎体前缘、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腰背部无明显疼痛.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可减少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后外侧融合与不融合的疗效差异。方法对42例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融合组(24例)和非融合组(18例)。融合组采取后路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取患者自体髂骨进行后外侧融合术;非融合组只进行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和2年进行检查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疗效评价,比较后融合组与非融合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与疗效。结果融合组及非融合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99.1±9.7)min和(85.4±8.8)min,出血量分别为(185.6±52.7)ml和(164.5±50.2)ml;融合组及非融合组术后即刻Cobb角矫正度分别为(14.8±5.3)°、(14.4±5.6)°,伤椎后凸角的矫正度分别为(10.5±5.4)°、(10.8±4.6)°,椎管矢状面指数矫正度分别为(14.6±6.2)°、(14.9±6.8)°,以上数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2年丢失度为(4.2±2.8)°和(6.±±3.2)°,椎后凸角后2年丢失度分别为(3.1±2.4)°、(5.2±2.8)°,以上数据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矢状面指数术后两年丢失度分别为(4.4±3.4)°和(5.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11.5±6.3)分和(16.6±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后外侧融合可以减少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后矫正丢失等问题,且能一定程度降低腰部疼痛感,为相对较优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