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背景:目前,蛋白质组学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科研技术,已经在肝移植基础研究领域中初步得到应用,但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未曾报道。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与肝脏能量代谢蛋白相关的差异蛋白。 方法:肝移植的供体是Lewis雌性大鼠,受体是Wistar雄性大鼠,供受体体质量差约20 g;移植肝质量/受体肝质量≈50 %。采用改良减体积肝移植模型。获取供体肝组织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减体积,修整供体肝脏,将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分别套入不同型号的套管以备套入受体的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胆道用细小支撑管植入供体的胆管中以备插入到受体的胆管中;最后进行受体的肝移植,受体先切除受体的原来肝脏组织,然后将准备好的供体肝脏植入受体中。造模后1,3和7 d获取移植肝脏组织,然后与预先获取冻存的供、受体肝脏组织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再利用串联质谱分析及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采用变化倍数大于10倍为标准进行差异蛋白点的选择,结果总共发现了72个差异点,通过鉴定,最终32个蛋白的功能比较明确,其中有ATP合成酶β亚基、电子转化黄素蛋白β多肽和质子转运ATP合成酶3个蛋白参与了细胞能量代谢的过程,其分布于肝移植后的第1和7天,占6%。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大鼠减体积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利用两袖套法连接肝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单线连续吻合肝上下腔静脉。共完成120例大鼠减体积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顺利完成模型建立,移植术后大鼠均能自由活动,进食活跃。其2d和7d存活率分别为85.8%和83.3%。结论利用改进的两袖套法,可以建立稳定的大鼠同种异体减体积原位肝脏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 原位肝移植:又称正位肝移植,指在术中阻断受体肝的下腔静脉,并切除受体肝和下腔静脉,并利用供体肝的肝上、肝下下腔静脉重建和恢复肝脏的流出道与下腔静脉的连续性。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缺血组织或器官再次恢复血液供应后,会导致自由基过量生成,且过量的自由基会对再灌注组织或器官造成氧化应激损伤。 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和肝衰竭的标准治疗方法,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影响肝移植成功率。当有限的肝脏供体可供移植时,如何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了肝移植的首要问题。 目的:探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构建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和对照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60 mg/kg罗红霉素、20 mg/kg克拉霉素和40 mg/kg红霉素)混合液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上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混合液;对照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同体积生理盐水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移植后连续7 d观察大鼠存活率;检测肝移植后48,72 h大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和Ki-67阳性细胞数;TUNEL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别检测大鼠肝细胞凋亡数量和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和ELISA法分别检测肝移植后大鼠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改变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结果与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提高了肝移植大鼠的整体存活率,改善了移植肝脏的功能失调,减轻了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程度,提高了移植肝脏的再生能力,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凋亡细胞数和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 caspase-3比值,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以上结果提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ORCID: 0000-0002-5646-1426(杨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缩短了无肝期的时间,并且显著提高了老鼠肝移植后的存活率。 目的:在“二袖套法”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相关文献,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方法: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对75对SD大鼠行原位肝移植,移植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进行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胆道采用支架法进行胆道重建。 结果与结论:受体大鼠移植后一般状况良好,50例正式实验移植后1 d存活率94%,1周存活率为90%。供肝热缺血时间均接近0,供体手术时间(34.44±3.25) min,受体手术时间(49.07±4.93) min,无肝期(17.26±2.51) min,下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约为20 min。说明只有熟练地掌握手术技巧,细致耐心的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获得稳定的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5.
背景:影响恒河猴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因素较多,模型的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较低。 目的:分析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的原因。 方法:实验采用改良前和改良后两种方法建立恒河猴肝移植模型。改良后供体采用腹部“十”字形大切口进行快速切取供肝,在修肝时将肝腔静脉、门静脉套管和胆道支撑管留置好,受体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二袖套法+胆道支撑管建立稳定的恒河猴肝移植模型。 结果与结论:成功实施的25对恒河猴肝移植模型中,早期死亡7只,其中应用改良前方法移植的9只中死亡6只,用改良后方法移植的16只中死亡1只。死亡7只中因腹腔出血而死亡5只,原发性肝脏无功能死亡1只,气胸导致呼吸衰竭死亡1只。结果表明,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腹腔出血;改良后的恒河猴肝移植方法对减少肝移植后出血有明显效果,提高了肝移植后早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成功建立是进行相应实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呼吸停止是影响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成功建立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呼吸停止的分析和急救有助于提高模型建立的成功率。目的: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中呼吸停止的原因及急救处理。方法:实验选用SD大鼠,供体为雌性,受体为雄性,均采用乙醚吸入麻醉;供体采用单人裸眼操作,在取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受体采用双人裸眼配合操作,采用改良的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双袖套法,胆管支撑管法建立大鼠减体积的稳定模型。对受体术中呼吸停止随即分成3组进行抢救:实验组1采用"简易人工呼吸"加胸外按压的急救方法;实验组2采用单纯的"简易人工呼吸"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胸外按压的急救方法。结果与结论:成功实施的270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术中因吸入麻醉导致的呼吸停止50只,其原因主要是麻醉过度42只,大量气体栓塞3只,气胸3只,急性肺水肿2只。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大鼠呼吸停止后急救成功率分别为84.6%(22/26),54.5%(6/11),30.8%(4/13);对于因吸入麻醉过度导致的呼吸停止,实验组1急救的成功率为95.6%(22/23)。实验组2抢救成功率为66.7%(6/9)。对照组复苏成功率为40%(4/10)。结果表明,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中呼吸停止的原因主要是麻醉过度,其次是大量气体栓塞、气胸和急性肺水肿;简易的人工呼吸加胸外按压对于因吸入麻醉过度导致的术中呼吸停止的抢救最有效,其次为单纯的人工呼吸和单纯的胸外按压。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肝移植是治愈终末期肝病惟一的方法,但是其移植后的并发症仍然是影响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稳定的动物移植模型。目的: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大鼠。方法:应用乙醚吸入法对SD大鼠204只行麻醉,2-4 ℃林格液经腹主动脉进行单路灌注,灌注前不翻动肝脏,以减少肝脏热缺血,灌注完毕后沿膈环下切断肝上下腔静脉,修整时不需再修整,以免损伤腔静脉。取下供体肝脏,置入4 ℃淋格液中保存,切下受体肝脏,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移植完毕后,大鼠可自行翻身饮水,存活超过3 d,视为移植成功。结果与结论:204只大鼠共行102次肝移植,最终86例移植后存活超过3 d,移植成功率为84%。结果证实,实验通过改进技术成功建立了原位肝移植模型大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大鼠"二袖套"法双重灌注全血供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个供肝灌注良好受体无肝期明显缩短及移植肝全血供稳定的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二袖套”法在Kamada吻合血管基础上改良,供肝分别经腹主动脉和门静脉双重全肝脏灌注;受体肝脏分步切除,肝上下腔静脉采用缝合法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分别用袖套法吻合。移植肝脏动脉重建采用单纯血管套入式吻合或血管缝合的方法,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法。结果:共施行全血供大鼠原位肝脏移植76例(不包括预试验),手术成功率93.406,1周存活率86.8%。结论: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有效改良措施和注重手术细节是手术成功的保障,良好的灌注、受体无肝期的缩短及重建移植肝脏动脉血供能有效提高动物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简便、成功率高、远期肾静脉血栓发生率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方法:SD大鼠为供受体.切除受体左肾,采用自行设计的供体腹腔动脉、硬膜外导管内撑法重建动脉血供.供体后腔静脉与受体近后腔静脉处肾静脉端端吻合.结果:供体手术时间为(42±3)min;受体手术时间为(90±10)min.供体器官热缺血时间为≤2 s,冷缺血时间≤100 min.53例次手术中,成功48例,手术成功率为90.6%(48/53).无远期并发症.结论:改良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保留了原术式操作简单、对手术器械和术者的显微外科技能要求低、成功率高等优点、又降低了肾静脉血栓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慢性排斥反应的动物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0.
双袖套法大鼠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改进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灌注更彻底,操作更简便实用的改进双袖套法大鼠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 方法 在Kamada双袖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供、受体均为SD雄性大鼠,以4℃林格氏液经腹主动脉、肝门静脉低压双重灌注供肝,受体肝上下腔静脉采用血管膜端端“三点”标记吻合法,肝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采用袖套吻合法,胆管吻合采用单管插管吻合。 结果 54例正式实验受体无肝期较短,手术1d存活率94.4%(51/54)。受体大鼠术后一般状况良好。 结论 改良后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操作简易快捷,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背景:建立大鼠原位肺移植模型是研究肺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的关键,但因其需要精细外科技术,难度较大,限制了这一模型的应用。 目的:改良麻醉和肺移植过程,建立快速、安全、具有可重复性的大鼠肺移植模型。 方法:共完成42只大鼠动物实验,供体受体各21只。采用胸骨正中切口解剖供体左肺并置入套管(用静脉留置针套管剪取1.5 mm长制成)获取大鼠供肺。大鼠受体经左侧开胸,利用套管技术吻合完成供肺植入。记录并计算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大鼠均存活,大鼠供肺获取时间平均为(35.3±5.1) min;供肺套管时间平均为(12.5±    4.6) min;大鼠受体肺移植时间平均为(50.2±3.3) min;吻合时间平均为(27.7±6.2) min。开放肺动、静脉血流后,全肺迅速变红,血流灌注充分,静脉回流通畅;恢复机械通气后,所有移植肺膨胀良好。结果证实,改良后的麻醉和肺移植技术可为大鼠肺移植的免疫与排异研究提供稳定、可靠、可重复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 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 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 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 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 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 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 min,供肝修整时间(7±3) min,受体手术时间(35.0±  7.3) min,无肝期为(13.0±3.0) 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 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 d,中位生存时间为21 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13.
背景:建立大鼠肺移植动物模型是研究肺移植后病理生理过程及其治疗的基础和关键,但因其需要精细外科技术,难度较大,限制了这一模型的应用。目的:探讨袖套法建立稳定的大鼠肺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方法:纳入60只大鼠,采用改良的三袖套技术建立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30例。供肺植入血管、支气管套接吻合的技巧:受体肺静脉采用90°角分布的"4针悬吊法",使塌陷的静脉血管开口完全张开且方向固定,减少受体静脉干短拙或强行套入导致血管壁撕裂的可能。受体肺动脉采用120°角分布的"3针悬吊"兜开,套接时应注意供肺套管的方向。最后支气管采用内支架吻合。计算各阶段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结果与结论:30例大鼠肺移植手术成功率为90%,移植后存活率100%,左供肺摘取需时(3±1)min,供肺完成体外套管时间分别为:肺动脉(2.0±0.5)min、肺静脉(3±1)min、支气管(2.0±0.5)min,供受体动静脉和支气管套管吻合时间分别为:肺动脉(4±1)min、肺静脉(8±3)min、支气管(2.0±0.5)min,总手术时间(55±10)min。提示改良的三袖套技术建立大鼠肺移植模型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可为大鼠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改良Kamada法大鼠肝移植并发症的常见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Kamada法制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犁过程中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改良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并发症的原凶及预防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对113只大鼠进行原位肝移植预试验(共56对,一只供体大鼠因供肝严重脂肪肝而终止实验),其中存活1周12例,1周内死亡44例,最长存活时间3天.死亡原因:腹腔出血14例,无肝期时间过长10例,肝下下腔静脉狭窄血栓形成5例,门静脉狭窄血栓形成4例,麻醉过深4例,胆管梗阻4例,呼吸衰竭2例,感染1例.(2)在预试验的基础上,我们对110只大鼠行原位肝移植(共55对),其中5例死亡,成功率为90.9%.引起死亡原因有:腹腔出血1例,肝下下腔静脉狭窄血栓形成1例,左膈下静脉出血1例,门静脉狭窄血栓形成1例,麻醉过深1例.试验组的55例大鼠于术成功率和1周存活率为90.9%.结论:(1)重视早期动物模型的预试验操作,细致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预防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先决条件;(2)麻醉的深浅控制是手术成功的保障;(3)尽量缩短受体无肝期是决定术后生存率的关键;(4)改善术后饲养环境及合理的抗菌素应用是预防术后感染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稳定的猪到食蟹猴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建立方法,为异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分别以白色杂种猪和食蟹猴做供、受体,采用供体小肠的肠系膜前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和肾下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体远、近端肠管结扎的方式建立异种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结果共行猪到食蟹猴异种节段小肠移植5例,移植肠肠长度为(52.0±5.7) cm,血管吻合成功率为100%,移植肠存活时间为(152±72) min(55~245 min)。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猪到食蟹猴的异位小肠移植模型,模型稳定,可复性强,为进一步研究转基因猪到食蟹猴小肠移植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背景:啮齿类动物心脏移植模型分为工作模型和非工作模型,非工作模型相对于工作模型,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其中以Heron法最为显著。目的:对Heron法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模型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建立更合理、符合实验需要的心脏移植模型,以利于后续实验研究。方法:对Heron法进行改良,将受体右颈外静脉套管插入供心右肺动脉,右颈总动脉套管插入供心主动脉,环扎固定,供心左肺动脉结扎,从而快速、高效地建立改良的心脏移植模型。观察大鼠移植成功率、并发症、总手术时间、受体血管套管准备时间,供心摘取时间,颈部移植时间及供心冷缺血时间。结果与结论:单人操作连续进行正式实验25次,移植成功24次,成功率96%。全组无吻合口漏血、血液回流障碍,术后受体无死亡。每例手术总时间需50~60min;受体血管套管准备时间为(18±3)min;供心摘取时间为(10±1)min;颈部移植时间为(6±1)min;冷缺血时间为(16±1)min。结果表明,改良Heron法建立心脏移植模型,无需显微外科操作,是一种冷缺血时间短,更合理、实用、稳定可靠和易于复制的器官移植研究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李江  刘静  侯宇  李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18):3341-3346
背景:活体肝移植显著缓解了供肝短缺矛盾,如何使供者献出的肝量最小,同时受者得到最大的临床受益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稳定的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方法:以Kamada“二袖套法”非动脉化原位肝移植SD大鼠模型为基础并参考国内外文献,制作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Ⅰ组为体内肝叶减除;Ⅱ组为体外肝叶减除组;Ⅲ组为改良后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主要观察供体手术各阶段时间;移植后并发症和生存情况。 结果与结论:改良后模型较改良前的供肝获取时间和肝叶减除时间均显著缩短(P< 0.05)。Ⅱ组的供肝冷缺血时间显著长于Ⅰ组和Ⅲ组(P < 0.05)。改良后的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较改良前显著提高(P< 0.05),改良后7及14 d存活率均高于改良前模型(P < 0.05)。改良模型较改良前生存时间延长了9 d。改良模型的手术总并发症例次较改良前组显著较少(P < 0.01)。提示采用此改良方法能建立稳定的30%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而且在操作简便、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移植后胆病是制约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冷保存肝移植模型,探讨冷保存对肝移植后肝脏胆管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按照组内随机配对的原则,体质量相对较轻的大鼠做为供体,供肝置于4℃UW液中分别保存2,8,16h后行原位肝移植。在"两套袖法"基础上,以"支架法"建立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受体肝总动脉采用改良"支架法"进行端端吻合,重建肝动脉血供。记录移植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并分别于移植后3,7d检测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水平,同时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结论:实验共完成55例次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3%。冷保存2,8,16h组术后7d存活率分别为100%(9/9),83%(10/12),73%(8/11)。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肝功能及肝内胆管损伤加重,胆管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供肝冷保存16h大鼠肝移植模型既有较高的手术存活率又有严重的胆管损伤,是研究冷保存对肝移植胆管病影响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19.
背景:蛋白质组学是目前医学界比较热门的科学研究技术,已经在肝移植的相关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但未曾报道有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相关研究中的应用。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与肝脏信号转导蛋白相关的差异蛋白。方法:在成功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于移植后1,3,7 d获取移植肝脏组织,然后与预先获取冻存的供体和受体肝脏组织采用固相p 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再利用串联质谱(MS-MS)分析及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实验中以变化倍数大于10倍为标准进行差异蛋白点的选择,总共发现了72个差异点,最终鉴定到了功能比较明确的32个蛋白,其中有4个蛋白参与了信号转导的过程,其分布于肝移植后的第3天和第7天,占6%。结果显示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成功和稳定建立的基础上,利用蛋白组学的相关技术,研究了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参与肝脏信号转导的差异蛋白,为下一步深入研究调控这些蛋白的Micro RNA提供了有力的前期基础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20.
背景:以往干细胞种植后的定植示踪技术有磁探针标记、荧光示踪标记法、慢病毒感染荧光标记法及性别交叉Y染色体原位杂交检测法,各有优缺点。 目的:应用SRY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受体来源肝脏干细胞(肝卵圆细胞)在移植肝内的定植情况。 方法: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为雌性DA大鼠,受体为雌性Lewis大鼠,设受体大鼠60只,肝卵圆细胞为Lewis大鼠来源的雄性细胞,移植中供肝种植肝卵圆细胞悬液。应用SRY原位杂交染色技术观察受体来源的雄性肝卵圆细胞在雌性移植肝内的定植情况。 结果与结论:经门静脉和肝动脉注射种植的肝卵圆细胞及其分化细胞主要定植在移植肝内中央静脉及汇管区周围,应用SRY原位杂交染色技术可以有效观察到受体来源肝脏干细胞在移植肝内的定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