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聚焦内镜在消化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聚焦内镜是一种新的内镜成像技术,他在内镜检查的同时,可在体内进行表层下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组织学诊断.通过点扫描激光分析,共聚焦上、下消化系内镜及共聚焦腹腔镜可连续不断地获得高清晰度的组织学图像.本文系统阐述共聚焦内镜、共聚焦腹腔镜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共聚焦内镜对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胃癌、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胶原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上皮内瘤样变、结直肠癌和慢性肝病等消化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此外,本文还阐述共聚焦内镜检查时,在体情况下恶性肿瘤与炎性病变的高清晰度分子学图像及异常血流灌注特征.共聚焦内镜技术的进展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使人类消化系肿瘤分子水平的快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共聚焦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确定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共聚焦内镜下形态学特征,探讨其组织学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共聚焦内镜对78例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标准位置及有黏膜可疑病变部位用共聚焦内镜观察,制定共聚焦内镜下肠上皮化生的判定标准,与相应部位活检的病变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患者的483个位置进行共聚焦扫描,获得12497幅图像,共聚焦内镜可以获得在体的胃小凹、上皮细胞、结缔组织和微血管网的高清晰的荧光图像,与病理一致。杯状细胞有特异的形态学特征,易于识别。43位患者的165块活检组织经病理确诊为肠上皮化生,其中普通内镜诊断50处,共聚焦内镜诊断163处,共聚焦内镜对肠上皮化生诊断明显优于普通内镜,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79%,98.43%和98.76%。结论共聚焦内镜是一种全新的诊断工具,可以在内镜检查同时进行活体的虚拟组织学诊断,是准确诊断肠上皮化生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内镜下早发现、早诊断对防治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病理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6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和癌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74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男女之比为1.75∶1,年龄40岁者559例(75.5%)。70.4%的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29.0%)、增生性息肉(29.6%)和管状腺瘤(30.3%)为主。38例息肉患者发生癌变,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的类型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多数(87.2%)癌变息肉直径1.5 cm,多数(76.9%)癌变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结论: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直径可能对息肉癌变有影响,应高度重视年龄40岁、男性、息肉直径1.5 cm以及病理类型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息肉患者并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惠阳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71例患者。其中管状腺瘤患者203例,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68例。比较结直肠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纤维结肠内镜检查的基本情况,结直肠息肉一般特征、数目、病理,以及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水平等。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山田分型、最大息肉直径、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关系。 结果累计息肉数目最多部位、最大息肉好发部位、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好发部位均为乙状结肠。结直肠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山田分型、最大息肉直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高血压、脂肪肝、空腹血糖受损或糖尿病情况及总胆固醇水平、血清尿酸水平、癌胚抗原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山田分型及最大息肉直径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有关联[Wald χ2=5.756,Exp(B)=2.494,P=0.016;Wald χ2=23.173,Exp(B)=12.842,P<0.001],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无关联。 结论与结直肠管状腺瘤患者相比,代谢综合征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病并无直接关联,但息肉直径大小及山田分型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经普通内镜检查发现LST 119例,染色后观察病灶大小及部位并进行形态分型,再结合放大内镜确定腺管开口类型。有治疗适应证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灶黏膜送病理检查。结果 28个月中共发现119例LST 124个病变。内镜下分型:颗粒均一型44个,结节混合型48个,平坦隆起型23个,假凹陷型9个。病变直径:10~20 mm 65个,21~30 mm 23个,31 mm以上36个,最大病变110 mm×100 mm。病变部位:直肠50个,乙状结肠25个,降结肠11个,横结肠10个,升结肠+盲肠28个。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型30个,其中17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12个为管状腺瘤;Ⅳ型56个,其中30个为绒毛状腺瘤,4个为黏膜内癌;Ⅴ型5个,其中2个为黏膜内癌,2个累及黏膜下层下1/3以下;Ⅱ型7个,其中5个为炎性增生性息肉,2个为锯齿状腺瘤(腺瘤性增生性息肉):其余为ⅢL+V型,其中23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符合适应证95例98个病变择期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发生出血11例,均在操作过程中,无肠穿孔发生。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在大肠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  相似文献   

6.
共聚焦技术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先进影像学诊断技术,通过与内镜的结合,共聚焦内镜可实现大体影像、黏膜表面甚至黏膜下细胞的显影,有助于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共聚焦内镜的即时诊断能力可避免组织病理的诊断延迟,减少重复检查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本文就共聚焦内镜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共聚焦内镜对胃黏膜异型增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患者静脉快速推注10%荧光素钠10ml,内镜医师对患者胃窦、胃体、贲门逐个部位进行共聚焦图像采集,并在图像采集部位取活检进行HE染色,然后将共聚焦图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病理诊断异型增生11例,共聚焦内镜影像诊断异型增生12例。病理和共聚焦共同诊断的6例异型增生中2例为重度异型增生,3例为中度异型增生,1例为轻度异型增生。假阴性的5例经病理证实均为轻度异型增生。共聚焦内镜的诊断符合率为75.0%,敏感性为54.5%,特异性为81.8%。结论共聚焦内镜能够显示活体胃黏膜中的异型增生,尤其是中重度异型增生,并且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消化内镜新技术不断涌现,使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水平大大提高,早期胃肠道肿瘤检出率增加[1~4]。共聚焦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是一项崭新的内镜技术,能在进行消化内镜检查的同时对黏膜活细胞进行检查,被誉为“光学活检”。这一新技术为体内组织学研究提供了快速、可靠的诊断工具,使内镜的临床应用更为广阔。1共聚焦内镜的结构和功能共聚焦内镜是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整合于传统电子内镜头端而成。单点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以光栅模式扫描某点,测量从连续的点返回至检测器的光并将其数字化,从而构成扫描区域的二维图像,每一图像…  相似文献   

9.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胃癌病理分型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对胃癌病理分型的诊断标准,评价CLE对胃癌病理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行CLE检查且经组织病理证实为胃癌的36例患者的共聚焦图像,建立CLE对胃癌病理分型的诊断标准。根据共聚焦图像上腺体结构的有无和微血管形态的改变,CLE可将胃癌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两种病理类型。以组织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回顾性研究CLE对不同胃癌病理分型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CLE对分化型胃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为81.8%、93.5%和88.7%,对未分化型胃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为85.7%、92.3%和90.5%。结论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分化型和未分化型胃癌的诊断与组织病理学诊断有良好的一致性,提供了一种于内镜检查同时在体诊断胃癌病理分型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10.
共聚焦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共聚焦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对受检者胃底、胃体、胃窦行全面的普通内镜视野扫查后,对胃窦、胃体、贲门部位进行共聚焦图像采集,并在图像采集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然后将共聚焦图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扫查部位共42个,其中贲门4个,胃体5个,胃窦33个。共聚焦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为90.5%(38/42),敏感度为100.0%(15/15),特异度85.2%(23/27),阳性预测值为78.9%(15/19),阴性预测值为100.0%(23/23)。结论共聚焦内镜能够显示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主要形态,对于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敏感性以及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004年11月至2007年8月结肠镜检查,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腺管开口分型采用工藤进英分型标准.结果 结肠镜检杳大肠病变共1496个,非肿瘤性病变占30.6%(458/1496),各类型腺瘤占43.9%(657/1496),大肠癌占25.5%(381/1496).早期大肠癌61个;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36个,直径10~62 mm,其中Ⅱ型3个,Ⅲ1.型14个,Ⅳ型17个,Ⅴ型2个.管状腺瘤中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居多,占87.5%(363/415);管状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占40.7%(61/150);绒毛状腺瘤腺管开口以Ⅳ型为主,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达85.7%(42/49).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的检出有重要意义,对及时进行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微探头共聚焦显微内镜诊断胃黏膜病变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ellvizio微探头式共聚焦内镜诊断胃黏膜病变的能力。方法:收集门诊6例胃黏膜病变患者行Cellvizio微探头式共聚焦内镜检查术。检查中静脉注射荧光素钠作为荧光剂。每例患者均经内镜直视诊断、共聚焦微探头诊断并获取靶向活组织行病理检查。符合手术指征者行外科手术。结果:6例患者共7处病灶,其中息肉2处,黏膜粗糙、发红2处,浅表凹陷灶1处,隆起伴凹陷灶1处,深溃疡1处。所有患者均完成共聚焦内镜检查,共获得连续视频图像32段。微探头共聚焦内镜易于操作其诊断正确者为6例(6/7),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Cellvizio微探头式共聚焦内镜操作简便,即时成像,是有效的胃黏膜病变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3.
余娜  韦红  吴克利  蔡国豪 《山东医药》2009,49(46):78-79
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平坦型结直肠息肉的疗效。方法21例平坦型结直肠息肉,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切术,术后9—21个月内镜复查。结果21例中一次手术完全切除者15例,二次切除3例,三次切除1例。2例活检为直肠黏膜癌、且切缘残留癌细胞而中转开腹手术。病理示直肠绒毛状腺瘤9例,其中中度非典型增生5例,癌变3例;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其中轻度非典型增生2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1例。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4例,其中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乙状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合并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降结肠管状腺瘤1例。横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合并轻中度非典型增生1例。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平坦型结直肠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结直肠锯齿状腺瘤(SA)和传统腺瘤的内镜和病理学特征的差异,加强对SA的认识。方法比较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80例SA和160例传统腺瘤的一般情况、内镜表现和病理学特征。结果SA患者平均年龄比传统腺瘤患者小[(57.5±13.8)岁和(62.3±12.2)岁,P=0.0038],而男女性别构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特征方面,SA主要发生于直乙结肠(60%),传统腺瘤好发部位为直乙结肠(45%)、升结肠(20%)和降结肠(19%),两组病变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形态分型(隆起型及表面型)和腺瘤大小方面比较,两组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学方面,SA具有独特的锯齿状结构,传统腺瘤为管状、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结构。传统腺瘤的低级别瘤变率高于SA(P〈0.05),但sA仍有约1.9%的局部恶变率。结论sA与传统腺瘤在年龄、发生部位和病理学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是一种独特的腺瘤类型,有一定恶变潜能,应引起临床和内镜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共聚焦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价共聚焦内镜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胃镜检查疑诊为Barrett食管患者纳入研究,以荧光素钠作为荧光对比剂,进行共聚焦内镜检查。对食管下段柱状上皮间隔2 cm进行四象限检查,并检查局部黏膜粗糙部位,随后对所检查部位黏膜活检。进行共聚焦显微内镜检查后即刻预测组织学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对比。结果对入选的21例患者共进行食管下段70个部位共聚焦内镜检查,最终组织学诊断为:Barrett食管上皮部位41个,食管腺癌部位5个,胃型黏膜部位24个。对源自70个部位的全部2150帧共聚焦图像与组织学资料进行比较,共聚焦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90.0%,准确度为85.0%,阳性预测值为92.7%,阴性预测值为93.1%。结论共聚焦内镜可在内镜检查实时进行黏膜组织学检查,诊断Barrett食管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为Barrett食管的诊断提供新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SA及TSA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SSA、TSA的检出率及内镜特征,比较SSA、TSA、增生性息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的恶变情况。结果:TSA的检出率为0.13%,SSA的检出率为0.07%。TSA、SSA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汉族和维吾尔族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SA、SSA均多为单发、无蒂或亚蒂。TSA多见于远端结肠,占82.86%,SSA多见于近端结肠,占5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1,P<0.01)。TSA大小平均为4.92±4.57mm,SSA平均为7.11±6.8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P=0.08)。SSA恶变者占25.64%,与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相似(P>0.05),TSA恶变者占8.57%,与管状腺瘤相似(P>0.05),SSA恶变发生率高于T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P=0.02)。结论:TSA、SSA均多为单发、无蒂或亚蒂;TSA多见于远端结肠,SSA多见于近端结肠;SSA恶变发生率高于TSA。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腺管分型和临床病理不符的病例进行再分析,研究大肠粘膜病变腺管开口分型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探讨内镜在初步判断大肠粘膜病变组织学类型方面的价值。方法复习结肠镜检查的影像学资料,选出腺管分型和临床病理不符的病例,分别请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及病理学专家复核该病例的腺管分型和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共选出腺管分型和临床病理不符的病例65例,经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及病理学专家复核,20(31%)例病例的腺管分型和临床病理与原诊断完全相同,18(28%)例病例的腺管分型和原分型不同,27(41%)例病例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与原诊断不符。有1例原诊断为绒毛状腺瘤的病例,病理学专家认为局部可疑癌变。结论大肠粘膜病变的腺管开口类型与组织病理学高度相关,通过腺管分型可以初步判断大肠粘膜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良恶性。内镜医师和病理医师应加强相互的沟通和交流,以减少工作的失误。  相似文献   

18.
应用银染技术,对24例结肠腺癌Ⅱ级不典型增生,30例绒毛状腺瘤,14例绒毛状腺瘤Ⅲ级不典型增生和29例高分化管状腺癌进行银染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定量研究,观察Ag-NORs数量、形态、大小和分布在结肠肿瘤交界性病变中的表达.提示Ag-NORs四项指标定量研究对结肠脉瘤,特别是Ⅲ级不典型增生与绒毛状腺瘤之结肠癌前病变有较好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TEN、P53、P16蛋白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及其三分型中表达变化,探讨3者在LST发展进程中作用。[方法]选取经内镜下ESD治疗切除的90例大肠组织为LST组,另选取同时期80例经内镜下ESD治疗切除的大肠隆起型腺瘤(PA)大肠组织为PA组,以及70例结肠镜检查为全结肠未见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正常大肠组织为对照组。在内镜下将90例LST分为颗粒均一型(LST-G-H)27例、结节混合型(LST-G-M)25例及非颗粒型(LST-NG)38例,并比较其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PTEN、P53、P16蛋白水平。[结果]LST及其三亚型患者病变直径均明显大于PA患者(P0.05)。LST病变多分布于直肠,PA病变多位于远端结肠,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患者中组织学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锯齿状腺瘤;PA病变中管状腺瘤所占比例最高,无锯齿状腺瘤;其中,LST-G-H、LST-G-M中以绒毛状腺瘤为主,LST-NG中管状绒毛状腺瘤所占比例最高。LST癌变率显著高于PA(P0.05)。PTEN、P16蛋白表达LST患者最低、PA患者次之、对照组最高;P53蛋白表达LST患者最高、PA患者次之、对照组最低。LST-NG患者PTE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LST-G-H组、LST-G-M组(P0.05),P53、P16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LST-G-H组、LST-G-M组(P0.05)。[结论]PTEN、P16在LST患者大肠组织中表达下调,P53表达上调,可能参与LST特别是LST-NG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Zhang JN  Yu T  Li YQ  Guo YT  Liu H  Zhang JP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0):835-837
目的共聚焦显微内镜(CEM)是将共聚焦显微镜整合于内镜头端的一种新型内镜,可在细胞水平观察活体组织。本研究目的是评价CEM在内镜检查的同时对胃凹陷型病变的病理预测价值。方法应用CEM对43例患者的51个凹陷型病灶进行检查。将CEM诊断与相应部位活检标本的常规病理结果进行前瞻性和双盲对比。结果对每个病灶的边缘和(或)中心的共172个点进行共聚焦扫描,获得4872幅共聚焦图像。CEM可以获得活体的胃黏膜表面和表面下清晰的细胞和胃小凹结构的荧光图像。CEM对胃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5.7%、97.6%、97.1%。结论CEM可以在内镜检查的同时对胃癌组织做出准确度很高的虚拟病理学检查,对于胃凹陷型病变的鉴别诊断及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