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NT-pro-BNP与老年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8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TOAST分型标准分为心源性卒中组和非心源性卒中组,每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对照组)30例.分别于入院48 h,治疗第14、90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各组入院48 h和第14天的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48 h及入院第14天血浆NT-pro-BN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心源性卒中组血浆NT-pro-BNP水平较非心源性卒中组明显增高(P<0.05);心源性卒中组及非心源性卒中组入院第14天血浆NT-pro-BNP水平较48 h的NT-pro-BNP明显降低(均P<0.05).心源性卒中组及非心源性卒中组入院第14、90天的NIHSS评分均较入院48 h明显下降,尤以入院第90天降低更明显(P<0.05或P<0.01).NIHSS评分≤6分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低于NIHSS>6分组(P<0.0l).好转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 BNP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升高可作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一个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90天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血清NT-proBNP水平与溶栓后90天预后情况的相关性,同时引入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入组患者106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27例,血清NT-proBNP水平与入院时NIHSS基线评分(rs=0.352,P=0.003)、年龄(rs=0.377,P=0.002)呈正相关;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在心源性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Z=40.38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水平[OR95%CI=(1.021,35.717)]、空腹血糖升高[OR 95%CI=(1.127,1.926)]和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 95%CI=(1.018,1.231)]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9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可能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发病90天内死亡率增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基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33±2.04)分 vs (11.50±3.47)分]、基线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美国)评分(NIHSS)评分[(9.55±6.01)分vs (15.63±8.29)分]、24 h GCS [(14.48±0.99)分 vs (11.74±3.51)分]、24 h NIHSS[(4.80±3.83)分 vs (15.76±9.69)分]、既往抗血小板情况(1例 vs 8例)、脑出血(0例 vs 4例)及死亡情况(0例 vs 14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2,P=0.007;t=-3.694,P<0.001;t=4.640,P<0.001;t=-6.509,P<0.001;χ2=6.571,P=0.010;χ2=4.438,P=0.035;χ2=17.96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糖、24 h NIHSS是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改善24 h NIHSS、溶栓前血糖、溶栓前舒张压可改善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入院时血糖水平和发病到治疗的时间(ONT)对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 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通过卒中绿色通道收治的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值分 为有效组43例及无效组64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并分析预后的影响的因素。结果:有效组90 d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ONT和入院时血糖均低于无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NT(OR=0.992,P=0.025)和入院时血糖水平(OR=0.746,P=0.022)可能是影响预后的预 测因素。结论:尽早实施溶栓治疗和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可能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牙齿缺失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164例,采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和牙齿缺失等情况,检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纤维蛋白原、肌酐等血清学指标,入院3天内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院后每半年及研究截止时通过电话随访评定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各组变量指标,组间频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并行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相关因素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4,95%CI:1.01~1.07, P=0.02)、肌酐(OR=1.01,95%CI:1.00~1.02, P=0.04)、牙齿缺失数(OR=1.05,95%CI:1.01~1.08, P=0.01)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1.22,95%CI:1.12~1.33, P<0.001)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校正年龄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仅NIHSS 评分(OR=1.24,95%CI:1.11~1.40, P<0.001)和牙齿缺失数(OR=1.07,95%CI:1.02~1.12, P=0.004)与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相关。结论牙齿缺失数可能是与NIHSS评分相同,均是影响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功能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门急诊收治的3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9例,女131例,平均年龄(65.6±11.1)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参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路径给予规范治疗,在患者病情平稳后介入早期康复干预。采集患者可能与预后相关的临床信息,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待患者病情稳定、早期康复介入前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对其功能预后进行评估。于早期康复结束后(即神经内科出院时)再次对患者进行NIHSS和FIM量表评定。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后,本研究发现高龄(OR=1.061,95%CI:1.024~1.099,P=0.001)、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R=1.779,95%CI:1.190~2.658,P=0.005)以及入院时较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OR=1.906,95%CI:1.585~2.293,P<0.001)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LDL-C水平以及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其近期功能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5月至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收集临床资料,测定血清25(OH)D水平并进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90 d后随访,行改良Rank量表(Modified R ankin Scale,m R S)评分。根据血清25(OH)D水平、m R S评分分组,比较两组资料。结果:200例患者进入研究队列,90 d后失访13例,失访率为6.5%,94例(47%)患者发生预后不良事件。25(OH)缺乏组165例,年龄、脑血管病史、入院NIHSS评分、90 d m RS评分、胱抑素C水平、D-二聚体水平大于非缺乏组(P0.05);90 d预后不佳组94例,25(OH)D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房颤、脑血管病史、D-二聚体、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OR=0.895,95%CI 0.840~0.953,P=0.001)、入院NIHSS评分(OR=1.811,95%CI 1.428~2.296,P0.00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密切相关。结论:血清25(OH)D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且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否有效改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感知和生活方式。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出院护理,干预组患者出院后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基于自我调节理论设计的干预方案,干预进行至出院后第12周。干预后,采用疾病感知量表中文修订版(CIPQ-R)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估两组患者疾病感知水平和生活方式情况,分析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护理干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对CIPQ-R各维度得分、HPLP Ⅱ中各维度得分的组间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对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居住地、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分布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年龄、NIHSS评分,以及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居住地、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分布情况等一般资料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结束后,干预组患者CIPQ-R中严重后果、个人控制性、治疗控制性、疾病相关性、疾病周期性和情绪陈述6个维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6±5.26)分vs (18.64±7.20)分,F=29.869,P<0.001;(29.57±1.07)分vs (23.00±3.43)分,F=73.793,P<0.001;(21.89±0.92)分vs (18.24±3.10)分,F=35.875,P<0.001;(21.36±3.01)分vs (14.24±4.19)分,F=58.308,P<0.001;(6.71±1.69)分vs (10.64±3.26)分,F=34.877,P<0.001;(13.43±3.58)分vs (21.68±7.09)分,F=38.957,P<0.001)];干预组患者HPLP Ⅱ量表自我实现、人际关系、运动锻炼、健康责任、营养、压力管理6个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25±3.19)分vs (17.60±3.41)分,F=10.382,P=0.002;(22.00±4.17)分vs (18.28±4.47)分,F=19.084,P<0.001;(19.18±3.69)分vs (13.40±3.94)分,F=34.540,P<0.001;(19.36±2.75)分vs (15.52±4.32)分,F=20.764,P< 0.001;(26.61±3.10)分vs (22.52±4.04)分,F=48.887,P<0.001;(17.71±2.24)分vs (15.72±2.62)分,F=17.315,P<0.001;(124.11±14.80)分vs (103.04±16.85)分,F=41.466,P< 0.001]。 结论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感知并促进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丁苯酞(NBP)治疗对早期痫性发作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 04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NBP治疗分为NBP组584例和对照组462例,比较2组在卒中发病14 d内痫性发作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早期痫性发作的影响因素。结果:NBP组早期痫性发作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3.4%v.s.5.6%,P=0.030)。大面积脑梗死(OR=3.451,95%CI 1.742~8.160,P=0.007)、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OR=3.002,95%CI 1.521~6.872,P=0.013)和梗死灶涉及脑叶(OR=2.030,95%CI 1.143~3.482,P=0.021)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痫性发作的危险因素,接受NBP治疗(OR=0.672,95%CI 0.461~0.870,P=0.033)是痫性发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NBP治疗可能有效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痫性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的因素,以及PMV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OPCABG的1 097例患者。根据术后气管插管的时间,分为对照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24 h,972例)和PMV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24 h,1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PMV的相关因素,探讨PMV对接受OPCABG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对照组及PMV组患者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 χ2 = 34.138,P < 0.001)及左室舒张功能分级( χ2 = 215.175,P < 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对照组比较,PMV组患者年龄[(62 ± 9)岁vs.(67 ± 9)岁,t = 6.618,P < 0.001]、手术时间[(4.0 ± 1.2)h vs.(5.9 ± 2.5)h,t = 8.246,P < 0.001]、移植桥血管数目[(2.8 ± 0.6)支vs.(3.2 ± 0.9)支,t = 4.769,P < 0.001]、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4.0%(39 / 972)vs. 20.8%(26 / 125),χ2 = 55.998,P < 0.001]及左心室成形术(SVR)[2.3%(22 / 972)vs. 12.8%(16 / 125),χ2 = 36.771,P < 0.001]发生率均显著升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58 ± 6)% vs.(47 ± 7)%,t = 18.006,P < 0.001]水平则显著降低。将年龄、NYHA分级、LVEF、左室舒张功能分级、手术时间、移植桥血管数目、CE和SVR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R)= 1.881,95%置信区间(CI)(1.399,2.529),P < 0.001]、NYHA分级[OR = 1.476,95%CI(1.220,1.785),P < 0.001]、左室舒张功能分级[OR = 2.866,95%CI(1.712,4.799),P < 0.001]、手术时间[OR = 1.599,95%CI(1.068,2.394),P = 0.003]和SVR [OR = 2.334,95%CI(1.196,4.554),P < 0.001]是接受OPCABG的患者术后发生PMV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 [OR = 0.287,95%CI(0.189,0.436),P = 0.009]是其保护因素。PMV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29.6% (37 / 125)vs. 14.7%(143 / 972),χ2 = 17.898,P < 0.001]、肺部感染[10.4% (13 / 125)vs. 2.3%(22 / 972),χ2 = 26.281,P < 0.001]、胸腔积液[12.8%(16 / 125)vs. 3.0%(29 / 972),χ2 = 27.131,P < 0.001]、血清肌酐[(114 ± 37)μmol / L vs.(81 ± 27)μmol / L,t = 9.547,P < 0.001]、脑血管事件[10.4%(13 / 125)vs. 3.2%(31 / 972),χ2 = 14.957,P = 0.001]、胃肠道事件[17.6%(22 / 125)vs. 4.0%(39 / 972),χ2 = 38.939,P < 0.001]、住ICU时间[(43 ± 20)h vs.(13 ± 8)h,t = 16.187,P < 0.001]、术后住院时间[(11 ± 9)d vs.(6 ± 3)d,t = 5.937,P < 0.001]和30 d病死率[8.8%(11 / 125)vs. 0.9%(9 / 972),χ2 = 38.365,P < 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年龄、NYHA分级、LVEF、左室舒张功能分级、手术时间及同期行SVR是影响患者OPCABG术后PMV的相关因素。预防PMV的发生可减少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30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2例,依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血浆BNP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死亡率为15.09%(32/2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OR=3.819)、大面积脑梗死(OR=6.228)、血浆BNP浓度≥280 ng/L(OR=5.191)、NIHSS评分≥13分(OR=3.536)为脑卒中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NIHSS评分≥13分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9.1%、75.0%、87.0%;血浆BNP≥280 ng/L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0%、81.3%、84.4%。结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血浆BNP水平及NIHSS评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死亡的高危因素,其中血浆BNP水平和NIHSS评分可能可作为预后死亡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分析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合并房颤的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患者行低剂量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如皋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120例,根据是否予以低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n=56)和对照组(n=64),分析入组患者急性期的临床资料,随访30 d,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减分值、30 d改良Rankin(mRs)评分、30 d良好预后(mRs 2分)、再发脑梗死、其他栓塞事件、颅内外出血事件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抗凝组和对照组在NIHSS减分值、再发脑梗死(1.79%vs 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 mRs评分、30 d良好预后、颅内外出血事件及其他栓塞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抗凝治疗)分析显示,NIHSS减分值(OR=2.41,95%CI 1.30~3.51)、再发脑梗死(OR=0.10,95%CI 0.01~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减分值(OR=39.87,95%CI 21.98~57.77)、再发脑梗死(OR=0.10,95%CI 0.01~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患者行低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能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再发脑梗死风险,且不增加颅内外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治疗前缺血核心体积(ischemic core volume,ICV)结合相对灌注率在评估血管再通及预后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200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24 h内行MRI检查.灌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后发生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预测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35例。所有患者均于MT治疗前接受MRI检查,并于治疗后24 h复查头颅CT或MRI评估患者ICH。将ICH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CH,sICH)和非sICH(无ICH和无sICH)。记录所有患者的MRI数据及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MT术后发生ICH、sICH预测因素。结果与无ICH组(79例)相比,ICH组(56例)患者具有较高的空腹血糖水平(129.08±18.87与139.77±16.70)、糖化血红蛋白(HbA1c)(5.57±0.34与5.99±0.42)及DWI梗死体积(20.28±26.30与5.99±0.42),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974,P<0.001;t=-6.421,P<0.001;t=-2.970,P=0.004)。sICH组(18例)患者DWI梗死体积(52.21±50.23)明显大于非sICH组(117例)(24.28±2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7;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空腹血糖(r=0.554;P<0.001)、HbA1c(r=0.450;P<0.001)、DWI梗死体积(r=0.309;P<0.001)与ICH呈正相关;DWI梗死体积(r=0.234;P=0.006)与sICH呈正相关。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OR(95%CI):1.233(1.139~1.335),P<0.001]、HbA1c[OR(95%CI):39.121(7.537~203.052),P<0.001]、DWI梗死体积[OR(95%CI):1.025(1.006~1.044),P=0.009]为预测卒中MT术后发生ICH的独立预测因子;DWI梗死体积[OR(95%CI):1.018(1.006~1.030),P=0.004]为预测卒中MT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综合评估空腹血糖、HbA1c、DWI梗死体积可以有效地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MT术后ICH、sICH的发生,可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病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并根据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安全性及发病90 d时的病死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有8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5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90 d,共有5例患者死亡;预后良好组患者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起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27、5.126、2.715、4.249、3.918,χ2=7.86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不良预后与糖尿病史(OR=1.567)、溶栓前NIHSS评分(OR=1.916)、溶栓前收缩压(OR=1.269)、溶栓前血糖(OR=2.206)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近期预后与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糖代谢异常、血压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对这些高危因素给予准确的识别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缺血修饰蛋白(IMA)及尿微量清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55例,NIHSS评分≦5分65例,另选取同时期于本院体检的1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人群sdLDL-C、IMA、UACR水平,并分析NIHSS评分与sdLDL-C、IMA、UACR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sdLDL-C、IMA、UAC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5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dLDL-C、IMA、UACR水平均显著高于NIHSS评分≦5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NIHSS评分与sdLDL-C、IMA、UACR呈正相关(P<0.05)。sdLDL-C(高表达)、IMA(高表达)、UACR(高表达)的患者死亡率明显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LDL-C(高表达)、IMA(高表达)、UACR(高表达)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dLDL-C、IMA、UAC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发展关系密切,临床可加强三者联合检测,以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神经突起生长导向因子-1(Netrin-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以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分为恶化组(32例)和未恶化组(15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探究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24例)和存活组(166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NIHSS评分、Netrin-1及NSE水平,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恶化组与未恶化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史、收缩压、舒张压、NIHSS评分、Netrin-1、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年龄、舒张压、NIHSS评分、Netrin-1、NSE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NIHSS评分、Netrin-1及NSE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AUC值分别为0.978、0.993、0.989。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NIHSS评分、Netrin-1及NSE水平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NSE、年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Netrin-1浓度和NSE是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发生急性期疲劳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脑卒中患者发生急性期疲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4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研究,包括2 658例研究对象,涉及危险因素13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54,95%CI(1.23,1.94),P=0.000 2]、农村居住地[OR=1.46,95%CI(1.11,1.91),P=0.007]、糖尿病[OR=1.54,95%CI(1.24,1.92),P<0.000 1]、高脂血症[OR=1.41,95%CI(1.10,1.80),P=0.007]、冠心病[OR=1.94,95%CI(1.30,2.89),P=0.001]、既往卒中史[OR=1.54,95%CI(1.07,2.23),P<0.000 01]、卒中前疲劳[OR=4.51,95%CI(3.33,6.09),P<0.000 01]、基底节区卒中[OR=2.76,95%CI(1.21,6.29),P<0.000 01]、NIHSS>3分[OR=2.11,95%CI(1.59,2.79),P<0.000 01]、入院血糖水平[OR=1.08,95%CI(0.38,1.78),P=0.003]、卒中后睡眠障碍[OR=2.40,95%CI(1.87,3.07),P<0.000 01]、卒中后疼痛[OR=2.32,95%CI(1.56,3.45),P<0.000 1]和卒中后抑郁[OR=3.31,95%CI(1.94,5.66),P<0.000 1]均是脑卒中患者发生急性期疲劳的危险因素。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女性、农村居住地、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既往卒中史、卒中前疲劳、基底节区卒中、NIHSS评分>3分、入院血糖水平、卒中后睡眠障碍、卒中后疼痛和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患者发生急性期疲劳的危险因素。医务人员应对具有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加强防护,以降低卒中后疲劳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