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46例NV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观察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PT、TT、APTT均长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TT、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1%(3/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5%(1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治疗NVAF患者的效果相当,但达比加群酯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华法林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4年10月—2017年10月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4例采用华法林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观察组84例采用达比加群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于治疗前后行凝血功能、血脂指标检测,记录两组患者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增加(P 0. 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TT、D-二聚体、FDP、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预后好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达比加群/华法林联合益气活血中药均可用于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达比加群联合益气活血中药疗效更佳,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脂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0例老年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口服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至术后8周,观察患者有无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并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凝血象等指标。结果:达比加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与华法林组相当,两组患者均无大出血发生,两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相当。达比加群组少量出血并发症少于华法林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华法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达比加群酯在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可以减少少量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其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口服达比加群酯对房颤经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浆脑钠肽(BNP)、血清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随机数表法将128例房颤经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分为华法林钠组(对照组,n=64)和达比加群酯组(研究组,n=64)。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血浆BNP及NPY水平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凝血指标(PT、APTT、TT、INR)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BNP及血清NPY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达比加群酯能改善经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凝血指标和血浆脑钠肽、血清神经肽Y水平的效果优于华法林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和华法林对非瓣膜性房颤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28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根据其抗凝药物的不同分为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随访至2015年5月31日。纳入统计的有达比加群组78例,服用达比加群胶囊每日2次,每次110 mg;华法林组86例,服用华法林,维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比较2组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1例,达比加群组3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消化道出血5例,颅内出血3例,华法林组消化道出血2例,颅内出血5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s-bled评分是华法林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不是达比加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达比加群可以有效减少非瓣膜性房颤伴卒中患者再发血栓栓塞事件。同时,Has-bled评分不一定适用于评估服用达比加群进行二级预防抗凝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64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3组,利伐沙班组88例,述比加群酯组88例;华法林组88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0~2.50.结果 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2例(2.27%);达比加群酯组发生3例(3.41%);华法林组发生4例(4.55%).出血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7例(7.95%);达比加群酯组发生6例(6.82%);华法林组发生13例(14.77%).3组间卒中或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比较,在降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方面,治疗效果与华法林相当,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治疗肺心病并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房颤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规范化治疗,在此基础上50例使用华法林,50例使用达比加群,观察患者用药后脑梗塞、脑出血、皮肤及皮下出血、尿潜血、大便潜血(O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测定(D-D)、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抗凝血酶(AT3)的改变。结果应用达比加群组的出血情况明显少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用于肺心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疗效好,出血事件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酯和调整剂量的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6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达比加群酯组(110 mg/次,2次/d)和华法林组(初始剂量为2.5 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有效性终点指标:达比加群酯组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华法林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 vs 1.2%, P>0.05);安全性终点指标:两组均无重要出血事件发生,达比加群酯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4例,华法林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5例,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比较抗凝药物华法林和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微RNA-29b(miR-29b)、微RNA-223(miR-223)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14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1∶1配对原则随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每组73例(华法林组予以华法林,利伐沙班组予以利伐沙班)。比较两组栓塞或血栓形成、脑出血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指标、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miR-29b、miR-223。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PT、TT、APTT、INR、血清miR-29b水平高于治疗前,IL-6、hs-CRP、TNF-α、miR-223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程结束后PT、TT、APTT、INR、血清IL-6、hs-CRP、TNF-α、miR-223、miR-29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栓塞或血栓形成、脑出血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利伐沙班均能改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炎性反应,调控血清miR-29b、miR-223水平,但利伐沙班有助于降低出血性事件发生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胶囊、华法林钠片用于老年人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Ⅰ型胶原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2月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收治患有持续性房颤老年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每组73例;达比加群组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每日2次;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钠片,每天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选定用药剂量。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浓度、I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I)浓度,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型胶原代谢标志物(PICP、CTXI水平)影响、治疗后临床事件(脑栓塞、其他部位栓塞、脑出血、致命性出血及死亡)和不良反应(贫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及消化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PICP、CTX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两组血清PICP、CTXI水平达比加群组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在临床事件中两组患者均无致命性出血、脑出血,但华法林组有1例死亡病例,脑栓塞、其他部位栓塞达比加群组均低于华法林组,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临床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6.85%和13.70%,达比加群组明显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5.48%和8.22%,达比加群组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老年持续性房颤效果比华法林钠片好,能改善患者血清I型胶原代谢标志物水平,心房纤维化减轻,减缓房颤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200例足月妊娠妇女(妊娠组)及20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非妊娠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妊娠组的PT、INR、APTT均较非妊娠组明显缩短,Fib明显高于非妊娠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T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对预防和治疗DIC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1月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174例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伐沙班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58例。利伐沙班高剂量组口服利伐沙班20 mg/d,中剂量组口服利伐沙班15 mg/d,低剂量组口服利伐沙班10 mg/d,自治疗起随访12个月观察效果。记录随访期间3组的栓塞、出血发生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变化,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总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总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不同时间点间的PT、APTT、TT、INR有差异(P <0.05),3组的PT、APTT、TT、INR无差异(P >0.05),3组的PT、APTT、TT、INR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3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尿素氮、尿酸比较,不同时间点间的ALT、AST、肌酐、尿素氮、尿酸无差异(P >0.05),3组的ALT、AST、肌酐、尿素氮、尿酸无差异(P >0.05),3组的ALT、AST、肌酐、尿素氮、尿酸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3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利伐沙班20 mg/d、15 mg/d、10 mg/d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中总栓塞发生率及总出血发生率相当,均具有良好的抗凝疗效,对肝肾功能影响小,安全性良好,推荐低剂量利伐沙班用于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  相似文献   

13.
陈奕 《中国现代医生》2014,(19):133-134
目的 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预防卒中和栓塞,观察达比加群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入我院心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59例,其中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34例,观察组予达比加群酯抗凝,对照组予华法林抗凝.观察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血管事件死亡以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卒中(14.4%)、栓塞或血栓形成(8.8%)、心血管事件死亡(2.4%)、出血(5.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预防脑卒中和血栓形成以及降低出血风险方面均优于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9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代偿组51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4例)及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浓度、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肝硬化代偿组相比,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判断、治疗和预防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PT、TT、APTT、Fib和D-dimer临床指标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0年3月收治的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20例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PT、TT、APTT、Fib和D-dimer指标。结果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凝血指标PT、TT、APTT和Fib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D-dimer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T、APTT、Fib和D-dimer联合检测可以用于探索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为加强临床早期诊断与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孕妇分娩前的凝血功能情况,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5例足月临产孕妇和40名正常体检妇女PT、APTT、Fib、D-dimer。结果:临产孕妇与正常非孕妇女比较,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显著降低(P<0.05),Fib、D-dimer明显升高(P<0.001)。结论:孕妇妊娠前后PT指标无明显变化,不能反映孕妇处于高凝状态,而APTT、Fib、D-dimer可作为反映孕妇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的指标,D-dimer升高还说明孕妇有继发性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528例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亚玲 《中外医疗》2010,29(15):6-7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8例临产孕妇(实验组)和125例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检测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的PT、INR、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保证母子平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海华 《广西医学》2014,(7):936-938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脂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按病程分为进展型脑梗死组(43例)和完全型脑梗死组(5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ib);采用胶体金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雅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进展型脑梗死组患者PT、TT、APTT水平均低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Fib与D-二聚体水平则高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型脑梗死组PT、TT、APTT水平及Fib、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型脑梗死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均高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HDL-C水平与完全型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型脑梗死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中凝血指标、D-二聚体与血脂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疾病病情相关,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高龄心房颤动的临床抗凝治疗特点。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其中治疗组60人,观察组Ⅰ、观察组Ⅱ每组30人。治疗组运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Ⅰ患者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口服50 mg/d;观察组Ⅱ给予100 mg/d;随访6个月~1年,观察三组INR稳定值、华法林有效维持量以及出血和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出血和血栓栓塞发生率与华法林的抗凝强度INR的关系。结果: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在预防外周血栓栓塞和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在预防脑栓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华法林的抗凝强度保持INR在2.1~2.9时要比华法林的抗凝强度需保持INR在1.0~2.0防治的栓塞率要低。结论:使用华法林时应严密监测INR使其小于3.0,同时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注意避免和纠正导致严重出血的诱因与疾病,此时华法林的抗凝强度对高龄房颤患者仍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