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丙泊酚预防硬膜外阻滞上腹部手术牵拉反应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异丙酚静脉输注预防硬膜外阻滞下行上腹部手术内脏牵拉反应效果。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下上腹部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A组(异丙酚组)和B组(芬氟组),每组35例。A组患者在切皮前静注异丙酚1.5 mg/kg,再以4 mg(kg.h)静脉维持;B组在切皮前静注芬太尼1μg/kg,氟哌啶0.05 mg/kg。记录患者术中HR、MAP、SpO2及牵拉反应情况。结果A组内脏牵拉反应及嗜睡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两组患者用药前后HR和MAP无显著差异。B组SpO2在注药后5 min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异丙酚能明显预防上腹部手术中内脏牵拉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小剂量氟芬合剂和氯胺酮对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手术中的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126例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手术病人按给药不同随机分为A组病人进腹前给予氟芬合剂0.07mL/kg,B组病人进腹前给予氯胺酮0.6mg/kg。结果B组对抗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优于A组。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在对抗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手术中的内脏牵拉反应效果优于小剂量的氟芬合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异丙酚-氯胺酮复合剂和杜冷丁-氟哌利多复合剂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行胃肠、胆囊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杜氟合剂组(A组)和异氯合剂组(B组),每组30例。A组用杜冷丁1mg/kg和氟哌利多0.1mg/kg静脉滴注。B组用异丙酚200mg加氯胺酮100mg,以异丙酚2~3mg/(kg.h)的速度微注泵推注。观察患者术中有无恶心、内脏牵拉痛、肩痛,术中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两组均能抑制内脏牵拉反应,但B组抑制恶心、内脏牵拉痛效果优于A组(P均<0.05)。A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变化波动大,B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变化波动小。结论采用异氯合剂作为硬膜外阻滞的辅助用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未发现明显的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术中出现寒战反应的药物治疗及药物副作用的防治.方法 选择90例在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和局部麻醉下进行的择期手术.随机分为A组经静脉注入曲马多1 mg/kg、复合昂丹司琼4 mg;B组单纯静注曲马多1 mg/kg;C组单纯静注哌替啶1 mg/kg.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三组效果观察,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C组并发症明显多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曲马多治疗术中寒战疗效确切, 昂丹司琼与其合用能起协同作用,可明显减低曲马多引起的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依托咪酯配伍昂丹司琼用于无痛胃肠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配伍昂丹司琼用于无痛胃肠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术前A组给予依托咪酯(0.2~0.3)mg/kg,iv;B组给予1%依托咪酯(0.2~0.3)mg/kg+昂丹司琼4mg,iv。记录用药前、术中、术后1min和3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唤醒时间和离院时间。结果A、B两组患者用药后MAP、HR无明显降低,与用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中SpO2、唤醒时间和离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A组中4例(13.33%)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结论依托咪酯联合昂丹司琼用于无痛胃肠镜术的麻醉安全有效,循环平稳,可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力月西联合哌氟合剂抑制腹部手术牵拉反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8~50岁的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择期手术,ASAⅠ~Ⅱ级病人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为哌氟合剂组:哌替啶1mg/kg 氟哌啶0.1mg/kg;B、C组为联合用药组:分别在A组基础上加力月西,B组:0.05mg/kg,C组:0.1mg/kg;监测记录给药前、后15m in及30m in的血压(BP)、呼吸(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术中牵拉反射的程度。结果给药前、后15m in及30m in时各组同时间点的BP、H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两组牵拉反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1),B、C两组间牵拉反射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组病人下颌肌肉松弛、深睡发生率高。结论小剂量(0.05mg/kg)力月西联合哌氟合剂作为硬膜外麻醉下上腹部手术的辅助用药,消除内脏牵拉反射作用显著,不失为一种优良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昂丹司琼联合氟哌利多对妇科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择期妇科手术的60例患者,ASAⅠ~Ⅱ级,年龄23~76岁,体重40~75 kg,随机分为氟哌利多组(A组)和昂丹司琼联合氟哌利多组(B组),每组30例。所有病例均选择连硬外阻滞麻醉,常规于T_2~L_4间隙穿刺置管,用0.75%,罗哌卡因维持麻醉,间断给药,控制阻滞平面上界达T_6水平,手术开始常规辅助哌替啶50 mg、胃复安10 mg控制术中内脏牵拉反应。A组于术毕自硬膜外注入镇痛负荷量4 ml(含吗啡1 mg+氟哌利多1 mg,用生理盐水稀释),然后接PCEA泵,泵内镇痛液配方为:0.15%罗哌卡因150 ml,内含吗啡3 mg、氟哌利多2.5 mg,给药模式为背景剂量+患者自控量,背景剂量为4 ml/h,单次追加药量为0.5 ml,锁定时间15 min;B组术毕单次缓慢静注昂丹司琼4 mg(不少于2 min)后予以术后镇痛,镇痛方案同A组。观察术后24 h内PONV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PONV的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昂丹司琼联合氟哌利多可通过不同作用途径阻断妇科手术后PONV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哌氟合剂及曲马多伍用氟哌利多治疗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期间出现寒战者60例,分为两组:A组(n=30)给予哌替啶0.5 mg/kg,氟哌利多0.05mg/kg;B组(n=30)给予曲马多1.0mg/kg,氟哌利多O.05mg/kg.当寒战发生时静脉分别给予哌氟合剂或曲马多伍用氟哌利多.结果 A组和B组注药后药物的起效速度及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HR、SpO2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的HR、SpO2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马多伍用氟哌利多治疗硬膜外麻醉期问寒战的效果优于哌氟合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辅助硬膜外麻醉对抗内脏牵拉反应的药物效果。方法:120例ASAI~Ⅱ级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在切皮前,A组给予静脉推注氯胺酮0.5mg/kg加咪唑安定0.05mg/kg,B组静脉推注曲马多0.15mg/kg加咪唑安定0.05mg/kg,C组静脉推注氟哌啶0.05mg/kg加哌替啶1.0mg/kg。结果:A、B组对抗牵拉反应的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5)。结论:氯胺酮或曲马多复合咪啶安定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适度,基本消除内脏牵拉反应,对呼吸循环无明显抑制,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曲马多作为硬膜外阻滞辅助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硬膜外阻滞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70例,随机分为两组,曲氟组35例,静脉滴注氟哌利多5mg和曲马多100mg;杜氟组35例,静脉滴注氟哌利多5mg和杜冷丁50mg.观察两组病人的镇静程度、内脏牵拉反应和对循环呼吸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术中镇静程度和SpO2变化元显著性差异(p>0.05);曲氟组对抗牵拉反应明显优于杜氟组(p<0.01),而胆心反射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均有良好的镇静作用,SpO2和PR变化轻微,曲氟组抗内脏牵拉反应优于杜氟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布托啡诺与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的镇痛效应及不良反应,旨在比较观察布托啡诺和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00例拟行无痛人流的初孕妇女,随机分为三组:布托啡诺组(A组)、芬太尼组(B组),单纯丙泊酚组(C组)。A组布托啡诺10μg/kg+丙泊酚2.0 mg/kg静脉注射,B组:静脉注入芬太尼0.05 mg+丙泊酚2.0 mg/kg,C组丙泊酚2.0 mg/kg静脉注射,三组均匀速推注丙泊酚,待意识消失后施术。术中视情况追加丙泊酚20-50 mg。连续观察HR、SBP、DBP、SpO2,以及麻醉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丙泊酚用量和副作用。结果 A、B两组丙泊酚用量及麻醉效果(优秀率)相似(P〉0.05),麻醉时间、SpO2最低值无明显差别,而麻醉恢复时间A组明显延长(P〈0.01)。C组丙泊酚用量最多,血流动力学变化最为显著(p〈0.01)。结论与单纯丙泊酚相比,布托啡诺联合丙泊酚更能满足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要求,副作用少,丙泊酚用量减少,呼吸抑制轻。但与芬太尼组相比其苏醒时间略长,增加了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吗啡、芬太尼、布托啡诺用于老年患者开胸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普胸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吗啡组(A组),芬太尼组(B组),布托啡诺组(c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全麻用药方案相同。术毕3组患者均安置镇痛泵。镇痛配方:A组为吗啡40mg、恩丹西酮8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B组为芬太尼0.5mg、恩丹西酮8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C组为布托啡诺6mg、恩丹西酮8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参数设置均为:背景剂量2ml/h,PCA2.0ml,锁定时间15min。分别于患者苏醒拔管后4、12、24、48h观察并记录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各时点的Spoz、每分钟通气量(MV)、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数值。观察各组的主要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均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其中以A组镇痛效果最佳,与术前比较,3组患者呼吸频率(RR)均增快,Vt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B组较A组和C组变化明显(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嗜睡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皮肤瘙痒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吗啡、芬太尼、布托啡诺用于老年患者开胸术后PCIA均能获得满意效果,尤以布托啡诺为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恩丹西酮、地塞米松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性呕吐的临床效果和副作用。方法:6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年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于麻醉诱导前3分钟A组注入恩丹西酮8mg,B组注入地塞米松10mg,C组注入生理盐水10ml。观察术后24小时患者恶性呕吐的发生情况及MAP、HR、RR、SpO2变化情况。结果:A、B组恶性呕吐发生率明显小于C组(P<0.01),A组与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MAP、HR、RR、SpO2在正常范围内,无明显差异。结论:恩丹西酮和地塞米松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恶性呕吐的效果都比较明显,副作用都比较小。  相似文献   

14.
赵磊  王天龙 《北京医学》2010,32(8):633-63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择100例ASAⅠ~Ⅱ级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麻醉用药方案,A组:丙泊酚1.5mg/kg+雷米芬太尼0.2μg/kg;B组:丙泊酚1.5mg/kg+雷米芬太尼0.4μg/kg;检查期间体动则追加丙泊酚0.5mg/kg;观察并记录入室(T0)、给药后2min(T1)、入镜后2min(T2)、退镜(T3)、苏醒时刻(T4)、离院前(T5)时刻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内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麻醉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麻醉后MAP、HR、SpO2下降,离院前回升,其中SpO2在T2时刻最低(P〈0.01),分别为A组96.7%±2.8%、B组96.1%±3.6%。两组患者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B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麻醉效果优占比96%vs.74%,P〈0.01),呼吸抑制例数明显多于A组(发生SpO2低于90%例数比16%vs.0,P〈0.01),但托下颌后均缓解。结论对于实施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采用丙泊酚1.5mg/kg联合雷米芬太尼0.4μg/kg实施静脉麻醉麻醉镇痛效果好,对呼吸循环抑制轻微,为较好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麻醉镇痛效果及其安全、有效性.方法 选择120例ASAⅠ~Ⅱ级,妊娠6~9周且自愿终止妊娠孕妇,随机分成4组.A组(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5 mL,1 min后静注丙泊酚2 mg/kg;B组静注氯胺酮0.2 mg/kg、丙泊酚1.5~2 mg/kg;C组静注氯胺酮0.3 mg/kg、丙泊酚1.5~2 mg/kg;D组静注氯胺酮0.4 mg/kg、丙泊酚1.5~2 mg/kg.观察术中各组SBP、DBP、HR、SpO2的变化及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效果,记录各组丙泊酚用药总量、清醒时间、离院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 术中丙泊酚总用量A、B两组明显多于C、D组(P<0.05);术后清醒时间D组明显长于A组(P<0.05),离室时间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丙泊酚诱导后2 min SBP、DBP、HR与诱导前有显著差异(P<0.05),C、D两组麻醉过程中心率、血压比较平稳.B、C、D 3组麻醉、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术后恶心反应也少于A组(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与丙泊酚合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镇痛效果好,并发症少,0.3 mg/kg氯胺酮与丙泊酚复合应用尤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颈浅神经丛阻滞对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每组40例.B组患者术中静脉泵注负荷剂量1.0μg/kg右美托咪定,之后以0.6~0.8μg/kg·h维持,A组泵注同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记录患者麻醉前,切皮时,分离腺体,腺体切除,切口缝合等时间点的HR、MAP、SpO2、RR等生命体征和Ramsay镇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的改善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HR、MAP较A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SpO2变化不显著.结果显示B组患者T0~T2时间段呼吸频率与A组比较较少,且差异显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发现手术开始之后B组患者的镇静状态优于A组.B组患者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的改善情况优于A组患者.术后苏醒期60 min时,B组患者较A组患者安静,没有明显的躁动行为.记录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B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颈浅神经丛阻滞对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临床上改善麻醉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预处理能否减轻全身麻醉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应激水平。方法:40例手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参麦组。参麦组术前2 d以3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术前当天在麻醉前30 min滴完。麻醉诱导:咪达唑仑2μg/kg,芬太尼2~4μ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胺0.08~0.1 mg/kg,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纯氧通气并吸入七氟醚,术中丙泊酚2~4 mg/(kg.h)持续泵注,切皮前静脉滴注芬太尼0.05 mg,术中间断追加,并在手术结束前10min静脉滴注曲马多100 mg。麻醉期间监测时间分为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5 min(T1),手术开始切皮(T2),拔管后5 min(T3)。各时间点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测定血糖浓度(BS)、皮质醇浓度(Cor)。结果: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HR、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两组MAP在T1下降,T3时间点升高,对照组T1时点MAP下降较参麦组明显(P<0.05),T3时点较参麦组升高明显(P<0.05)。两组HR在T3时点与T0比较均升高,对照组较参麦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糖在T1、T2、T3均升高明显(P<0.05),参麦组无明显变化,两组在T1、T2、T3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麦组比较,对照组Cor在T1、T2、T3均升高;与T0比较,对照组Cor在T1、T3升高(P<0.05),T2下降,参麦组T2下降,T3升高。结论:参麦预处理较有效的抑制了全身麻醉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麻醉科急诊和择期进行腹部手术和四肢手术的90例患儿,年龄3~10岁,体重15~36kg,ASAI~II级,平均分为三组,90例患儿基础麻醉均用氯胺酮(2~6mg/kg)。A组:30例患儿进行上肢手术麻醉时,先采用肌肉注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2~6mg/kg),而后辅助静脉缓慢追加小剂量芬太尼(辅助神经阻滞麻醉)。B组:30例患儿进行腹部和下肢手术时采用椎管内麻醉,麻醉药物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C组:30例患儿进行手术麻醉时,麻醉药物只是采用氯胺酮。注意记录A、B、C三组患儿的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氯胺酮的用量以及追加次数、芬太尼的用量、手术时间以及唤醒时间、肌肉松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麻醉后,A组、B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的水平都比C组患儿低(P<0.05),并且手术中,没有发生体动、呼吸困难情况,术后没有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同时A、B组的患儿比C组患儿苏醒的时间短、手术后的氯胺酮用量也很少,A、B两组追加的次数更少,并且肌肉松弛情况和止痛的效果都良好。A、B两组较C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观察手术中、手术后A、B组和C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可知: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单纯氯胺酮麻醉的临床效果相比较,前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张名贤 《吉林医学》2008,29(5):374-375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中、轻度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58例,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阿奇霉素10mg/(kg·d),静脉滴注3d后改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10mg/(kg·d);B组予全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mg/(kg·d)C组予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50-80mg/(kg·d)。结果:A组与B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具有安全、高效、方便、节省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邝立挺  张涛  陈坚伟  徐康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558-1559,1562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的麻醉镇痛作用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2月来我院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A组先予0.1mg/kg地佐辛静脉注射,B组先予生理盐水5ml静脉注射,然后两组均予异丙酚0.8mg/kg静脉注射,再以3~5mg/(kg.h)的速度静脉泵注异丙酚维持麻醉,结束时A、B两组均不再追加任何药物。检查过程中监测两组患者MAP、HR、SpO2,观察术中反应,记录操作时间、丙泊酚总用量,记录术毕清醒后1min(T0)、5min(T1)、10min(T2)、20min(T3)各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检查前、中、后MAP、HR、SpO2比较,操作时间、清醒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体动反应较A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中呼吸抑制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毕清醒后1min(T0)、5min(T1)、10min(T2)、20min(T3)各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的麻醉镇痛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