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调查并分析我院医护人员对自我效能理论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间歇导尿中应用的认知情况,并根据认知现状,指出相应对策。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根据调查所需,采取方便抽样方法,对本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自我效能理论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间歇导尿中应用的认知调查。结果:参与此次调查的一共有287名医护人员,结果显示职业不同、学历不同及工作年限不同的医护人员对自我效能理论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间歇导尿中应用的关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称不同的医护人员对自我效能理论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间歇导尿中应用的关注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称越高,医护人员对自我效能理论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间歇导尿中应用的关注情况越高;科室不同对自我效能理论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间歇导尿中应用的关注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外科的医护人员关注度最高,与其他科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对自我效能理论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间歇导尿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认识,但需要提升自我效能理论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间歇导尿中应用的认知程度,还要对自我效能理论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间歇导尿中的应用相关知识进行统一培训,从而对医护人员对自我效能理论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间歇导尿中应用的认知水平有所提升,以利于促进自我效能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3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就诊顺序及病人意愿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实施清洁间歇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法。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和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2周、4周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早期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可明显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张敏 《全科护理》2014,(19):1770-177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间歇性清洁导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训练等相应护理干预措施,30d后观察两组病人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30d后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尿路感染及肾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实施膀胱功能训练等护理干预能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本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间歇性导尿,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管后,采取长期留置尿管常规护理,每周观察评价,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尿潴留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潴留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中,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自信心、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排尿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接诊的神经源性膀胱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清洁间歇性导尿。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变化,记录临床效果、恢复自主排尿率、感染率以及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道压力、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最大残余尿量)。[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84.00%;研究组恢复自主排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道压力、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最大残余尿量均有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不仅可提高临床效果、提高自主排尿率,同时可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根据入院编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留置导尿管并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间歇性导尿和针对性护理。观察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干预前后残余尿量及最大排尿量。结果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及肾积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残余尿量均减少,最大排尿量均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应用间歇性导尿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促进排尿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歇性清洁导尿术(CIC)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68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尿管法,观察组实施CIC;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第2周和第4周的泌尿系统感染率为2.94%和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和32.35%(P0.05);观察组第2周和第4周膀胱残余尿量为(61.27±2.36)mL和(46.73±2.1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1.42±1.94)mL和(143.16±1.48)mL(P0.05);第2周两组的膀胱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4周滴漏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2.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1%(P0.05)。[结论]对SCI病人采用CIC,可明显增加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和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128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对照组病人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针灸,两组干预时间为8周,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优于干预前(P0.05),其中观察组干预后膀胱容量、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而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4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管及膀胱功能训练方法,观察组给予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方法的效果优于常规留置导尿方法。  相似文献   

10.
袁云芬  尹玲  徐莉 《全科护理》2014,(12):1090-109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排尿自我管理方法。[方法]对23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及家属进行间歇性导尿指导,帮助病人或家属掌握并进行自我排尿管理。[结果]经过间歇性导尿后,23例病人均未出现严重的泌尿系感染、结石、输尿管扩张、肾积水等并发症。11例病人形成反射性膀胱,残余尿量少于100mL,停止导尿。[结论]正确的间歇性导尿术自我管理,解决了病人排尿问题,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病人生活独立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续本刊2011年第1期<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一)] 第4章 神经源性膀胱常用护理技术 1 间歇导尿术(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1.1 定义 间歇导尿术指不将导尿管留置于膀胱内,仅在需要时插入膀胱,排空后即拔除.间歇导尿可使膀胱间歇性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间歇导尿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广东地区护士对神经源性膀胱和间歇导尿相关知识的认知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量表,对广东地区的241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对神经源性膀胱和间歇导尿相关护理知识知晓自我评价得分较低。护士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并发症及风险管理答题正确率较低。临床上虽然排尿障碍患者较多,但67.2%的人回答仍采用留置尿管,仅24.1%使用间歇导尿。仅9.9%护士认为医生对排尿障碍患者采取积极的措施。大部分护士愿意参加神经源性膀胱及间歇导尿相关培训及护理联盟,也愿意对出院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管理。结论 护士对神经源性膀胱和间歇导尿相关指南的知识认知不足,未将知识应用于临床,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进一步措施提高护士的认知,提升神经源性膀胱的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间歇性自我清洁导尿术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具体效果。[方法]将收治的180例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病人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观察组病人术后接受间歇性自我清洁导尿。对比两组病人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概率,对比两组病人的术后残余尿量以及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周、术后3周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周的残余尿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周膀胱功能恢复良好的概率为86.67%(78/90),对照组术后3周膀胱功能恢复良好的概率为63.33%(57/90)。[结论]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病人接受间歇性自我清洁导尿能够显著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的概率,促进膀胱功能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进行延续性护理,比较病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与神经源性膀胱相关的主要临床症状(尿潴留、膀胱过度膨胀、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有助于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可减少其常见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治疗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采用间歇导尿和饮水计划,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盆底肌电刺激和盆底肌运动训练。两组病人在治疗前、治疗后均采用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实验。[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除导尿管实验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明显改善膀胱功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念减压疗法对神经源性膀胱行清洁间歇性导尿患者治疗接受度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神经源性膀胱行清洁间歇性导尿治疗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接受正念减压疗法,两组均从接受导尿治疗后第3天开始干预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患者对清洁间歇性导尿治疗的接受度[采用间歇性导尿接受度量表(I-CAT)]和心理状态[采用正性情绪负性情绪量表(PAN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干预后,两组I-CAT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PANAS评分中正性情绪因子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PANAS评分中负性情绪因子评分及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心理护理比较,正念减压疗法能够提高患者清洁间歇性导尿治疗接受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清洁间歇导尿术的自我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留置导尿法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清洁间歇导尿术的自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变化。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膀胱压力均明显高于干预前,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干预前,且两组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QOL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主观感受、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基于清洁间歇导尿术的自我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缓解膀胱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隙性导尿在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间歇性导尿,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尿路感染以及平衡尿路的差异。结果患者残余尿量由对照组的(163.1±54.7)ml降低至观察组的(91.8±60.4)ml,尿路感染与平衡尿路发生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可显著促进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的患者按照导尿技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导尿管法,观察组采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法,比较两组的排尿效果、泌尿系统感染、漏尿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第2周、第4周的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尿残余量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自主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漏尿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2周、第4周的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均少于对照组,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文化方面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有利于促进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的膀胱功能恢复,减少泌尿系统感染,提高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 dysfunction, NBD)指任何神经病变或损害引起膀胱和(或)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1]。儿童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改善膀胱顺应性,增加膀胱容量,降低逼尿肌漏尿点压,达到可控排尿,消除上尿路扩张危险因素,保护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其中,Mitrofanoff术以阑尾为输出道,可达到可控性及易行自家导尿[2]。本科2014年6月对1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儿采用 Mitrofanoff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