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脑活血汤联合抽提透刺针法在小脑梗死急性发作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Th1/Th2、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我院脑病科收治的急性小脑梗死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抽提透刺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脑活血汤口服,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指数(BI)、血清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BI指数、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指标结果亦可见显著改善(P0.05)。结论益脑活血汤联合抽提透刺针法治疗小脑梗死急性发作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改善免疫炎症失衡和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平肝补肾法联合肌肉起止点针刺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普通针刺组和复合针刺组,每组各20例。西药治疗组给予美多芭片口服,普通针刺组在西药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平肝补肾法针刺治疗,复合针刺组在普通针刺组的基础上加用肌肉起止点针刺治疗,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28 d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的变化情况,包括精神、行为和情绪评分(UPDRS-Ⅰ)、日常生活活动评分(UPDRS-Ⅱ)和运动检查评分(UPDRS-Ⅲ),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3组患者的UPDRS-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但治疗后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3组患者的UPDRS-Ⅱ评分、UPDRS-Ⅲ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且复合针刺组在改善UPDRS-Ⅱ评分、UPDRS-Ⅲ评分方面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和普通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3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且复合针刺组在改善Berg平衡量表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和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补肾法联合肌肉起止点针刺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修订Barthel指数(MBI)对其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对照观察针刺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对照组和针刺组治疗后FMA评分、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组治疗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更为明显(P<0.05),MMS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有助于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在急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1月安远县人民医院诊治的78例急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肌力恢复情况、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Fugl 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缓解急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改善肌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调畅气机法配合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临床症状均符合中医呆证诊断标准和西医诊断标准的VD患者,釆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西药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升降散胶囊,西药组口服吡拉西坦胶囊,针刺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治疗周期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总体临床疗效,以及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vascular dementi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cale,SDSVD)、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scale,MMSE)、Blessed行为量表(Blessed behavior scale,Blesse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MMSE、Blessed、ADL、SDSVD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MMSE、Blessed、ADL、SDSVD评分显著优于西药组和针刺组(P0.05),升降散结合针刺治疗组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认知特征等方面显著优于西药组及针刺组(P0.05)。结论:VD患者采用调畅气机法配合针刺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后期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头穴透刺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MA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FMA评分和MBI评分,降低NIHS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扶正补土”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3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扶正补土”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四肢简化评分量表(Fugl-Meyer)]评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上、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35/37),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补土”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能力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血清中S-100B蛋白(S100B)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注射低分子肝素400μL,每天2次。观察组采取艾灸和针刺联合疗法。两组连续治疗8周。比较肢体肌力、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平衡能力评分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S100B和IL-6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四肢肌力、步行能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傅格-梅尔氏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MS)和博格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有效率为88.6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8.18%(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S100B和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艾灸联合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改善明显,可能与下调血清中S100B和IL-6有关。  相似文献   

9.
熊杰  张蒙  郭文丽  范淑华  张玉莲 《中医学报》2016,(10):1609-1613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所致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4例脑梗死所致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例,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脑血管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语言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予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均连续治疗5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语言功能评分以及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AQ)、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hincse functional communicarion profile,CFC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观察比较失语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口语理解、自发言语、命名以及复述等语言功能评分均升高(P0.05),AQ、CFCP评分升高(P0.05),NIHSS评分降低(P0.05),运动性失语程度减轻(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口语理解、自发言语、命名以及复述等语言功能评分较高(P0.05),AQ、CFCP评分较高(P0.05),NIHSS评分较低(P0.05),运动性失语程度较轻(P0.01),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所致运动性失语临床疗效显著,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芒针透刺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疗效及对疲劳自评量表(FSAS)评分、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评分、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CFS患者按奇偶分类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行芒针透刺法,对照组行普通针刺法,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AS、ESS以及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SAS评分、ESS评分、PAN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SAS评分、ESS评分、PAN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芒针透刺法可显著改善CFS患者临床症状和减轻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MonitoredSRehabS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于我院就诊的11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组,58例患者为研究组,58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MonitoredSRehabS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水平,给予患者肌电图检测,记录Hmax波、Mmax波,计算H/Mmax,采用 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两组患者平衡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患者步行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价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ADL)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Vm、V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R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Hmax、Mmax、H/Mmax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BBS、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患者ADL、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MonitoredSRehabS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卒中偏瘫患者,可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调节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升患者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芪骨胶囊联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女性患者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6例70-85岁患骨质疏松因外伤致股骨颈骨折女性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芪骨胶囊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svore,Harris)、运动功能评分(Fug1-Meyer motor assessment,Fugl-Meyer)、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及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治疗有效率、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间高度等。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研究组的Harris评分分别为(69.1±4.1)分、(76.5±4.5)分,Fugl-Meyer评分分别为(16.6±2.2)分、(24.5±2.2)分,Berg评分分别为(2.1±0.1)分、(1.1±0.2)分,VAS评分分别为(4.2±0.6)分、(2.1±0.4)分,两组的Harris、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升高,Berg、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变化更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对照组、研究组的大转子密度分别为(555.8±21.7)mg/cm^(2)、(564.3±22.5)mg/cm^(2),股骨颈密度分别为(615.8±13.2)mg/cm^(2)、(719.3±13.6)mg/cm^(2),治疗后,两组的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均明显升高,但相较对照组,研究组升高更明显(P<0.05);对照组、研究组的Cobb角分别为(13.5±4.7)°、(11.8±3.9)°,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0.8±4.8)mm、(22.1±4.9)mm,椎体中间高度分别为(21.8±4.2)mm、(23.5±4.6)mm,研究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间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Cobb角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骨胶囊联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可加速促进髋部骨密度增加,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疼痛程度,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早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连续治疗8周.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简化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巨刺缪刺针法联合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治疗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74例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巨刺缪刺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伯格氏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日常活动能力指数(M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步行功能分级(Holden)评分、手部水肿程度评分、坐位平衡能力[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轨迹长(COP-SL)及轨迹面积(COP-SA)]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34/37),高于对照组的72.97%(2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MBI、Holden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和手部水肿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OP-SL水平低于对照组,COP-S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缪刺针法联合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治疗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及BBS、MBI和Holden评分,降低NIHSS评分和手部水肿程度评分,以及改善坐位平衡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5E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0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依据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接受5E康复护理。统计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两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评分。结果护理1个月后,研究组SDS和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ME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5E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可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取偏瘫侧经穴行传统针刺治疗,试验组取双侧MS6、MS7行透穴治疗,1次/d,共3周.采用Berg量表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试验组:16.24±11.52 vs.33.61±14.10 (P<0.01);对照组:16.59±11.87 vs.26.32±15.20 (P<0.01)],但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3.61±14.10 vs.26.32±15.20 (P<0.05)];治疗后2组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试验组:32.27±15.37 vs.62.88±22.43 (P<0.01);对照组:30.15±13.68 vs.51.62±22.35 (P<0.01)],而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2.88±22.43 vs.51.62±22.35 (P<0.05)].结论:中风早期头穴透刺在促进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方面优于传统体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调神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调神火针治疗,45例)与对照组(普通针刺治疗,45例),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评分]、痉挛情况[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评分]及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MAS评分为(1.79±0.55)分,对照组MAS评分为(2.07±0.58)分,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为(41.28±4.09)分,对照组上肢FMA评分为(36.22±3.81)分,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王辉 《中医学报》2016,(12):1980-1983
目的:观察复元汤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疏血通、阿司匹林、甘露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元汤治疗,两组患者均以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风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结果: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6.19%;观察组痊愈15例,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7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风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风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和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元汤结合西药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化瘀通脉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eurone specific enolase,NSE)、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应用针刺治疗,研究组54例应用化瘀通脉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0 d。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rating scale,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SE和Hcy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MA总评分、FMA上肢评分、FMA下肢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SE和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通脉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显著,同时能明显降低血清NSE、Hcy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管介入联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血浆纤溶系统指标[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和血浆PAI-1、vWF水平低于对照组,GCS评分和血浆tP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联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疗效和GCS评分,降低NIHSS评分,改善血浆纤溶系统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