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创伤护理干预对预防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温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干预组患者接受创伤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月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指标、护理满意度、术后住院时间数据。结果 干预组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FIB均低于对照组,APTT、 PT、TT均长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创伤护理学护理模式能够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凝血指标、降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长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无中线移位的重型颅脑外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无中线移位的重型颅脑外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同期收治的无中线移位的重型颅脑外伤未发生脑肿胀的患者资料纳入研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高血压病史以及合并多发伤情况,并分析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对于无中线移位的重型颅脑外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预后的影响.结果受伤至入院较长、有高血压病史以及合并多发伤是无中线移位的重型颅脑外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危险因素,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中线移位的重型颅脑外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危险因素包括受伤至入院时间、高血压病史以及合并多发伤,积极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9年6月于济南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及滕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与否分为血栓组(n=30)与对照组(n=6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的单因素,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危险因素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人数、合并活动性溃疡人数、合并冠心病人数、合并高血压人数、吸烟人数、血糖控制方案、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红细胞沉降率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合并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人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糖化血红蛋白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高水平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化血红蛋白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高水平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出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依据手术后是否出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探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检查指标和治疗转归。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准备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FIB)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手术后出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7例,发生率为37.0%,经规范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所有患者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均无近端扩展,无牙龈出血、脑出血、肉眼血尿以及便血等出血性事件。3例患者出现轻度呼吸困难,肺动脉CTA检查阴性。结论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出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比例较高,但与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准备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并无直接关系,只要经过规范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导致致命性肺栓塞的可能性非常小。  相似文献   

5.
下肢闭合骨折术前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术前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extremity,DVT)形成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54例(男23例,女31例;年龄23~95岁)下肢闭合骨折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确诊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下肢骨折并发DVT的危险因素。结果:下肢DVT包括髂外静脉血栓、股静脉血栓、腘静脉血栓、胫后静脉血栓、比目鱼肌静脉血栓。下肢骨折术前并发DVT形成情况:①患者年龄70岁以上23例;②骨折合并其他病症11例,其中合并高血压2例,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3例,合并高血压和脑梗死2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4例;③多发骨折10例;④下肢骨折后7~14d发生DVT28例。结论: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梗死等疾病,下肢多发多段骨折。DVT多发生在下肢骨折后7~14d,尽早安排手术治疗比其他预防DVT措施在降低围术期肺栓塞风险中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重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收集年龄、性别、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环池形态、脑疝、急诊手术、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等资料,计算重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分析确定重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31例(14.9%)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外伤性脑梗死。多因素分析显示,脑疝(OR=6.421,95%CI=2.312~22.517,P=0.001)和GCS评分(OR=0.422,95%CI=0.233~0.851,P=0.002)是重型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伤情和并发脑疝是重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2~7月48名患者51例全髋置换手术病例,术前和术后第7 d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分析15项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有无相关性.[结果]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51例手术有17例发现DVT,全部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DVT发生率33.3%;DVT患者中无症状者占47.1%(8/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输血总量大和血清甘油三脂水平(TG)高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OR(Odd Ratio)值分别为:116.597、1.01和37.249(P<0.05).[结论]女性,年龄大,肥胖,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升高,"O"型血、输血总量大,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高(relative risk,RR>1);年龄≥65岁、输血总量大和血清甘油三脂水平高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术后应控制输血量,需要大量输血者采取少量多次输血;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发生应该引起临床医师和B超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6年7月~2018年7月17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及术后分别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DVT的发生,对DVT发生的特点进行描述。按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组,单因素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以是否发生血栓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以确定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17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中,51例发生DVT,占28.65%;127未发生DVT,占71.35%;DVT累及102条下肢静脉,其中胫后静脉29条(28.43%),腓静脉27条(26.47%),小腿肌间静脉23条(22.55%),腘静脉14条(13.73%),股浅静脉9条(8.82%)。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受伤至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非DVT组(P0.05),DVT组复杂骨折比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21.940,95%CI 5.115,94.115,P0.001)、受伤至手术时间长(OR=4.040,95%CI 2.010,8.119,P0.001)和D-二聚体水平高(OR=5.505,95%CI 2.699,11.229,P0.001)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在29%左右,主要累及胫后静脉、腓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高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过长、D-二聚体水平增高和复杂骨折的患者易发生DVT。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创伤后6小时以内)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和常规分次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颅脑创伤(重型)患者64例,治疗人员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在入院早期进行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B组行常规分次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观察并比较A组、B组患者创伤至手术治疗时间、术后首日及术后1周的颅内压数值、预后效果。结果 A组创伤至手术治疗时间显著少于B组(t=16.3492,P0.05);B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第1天、7天时的颅内压显著大于A组患者;组内比较,手术治疗后7天的颅内压均最低(P0.05);A组患者预后良好者25例,占78.13%,B组患者预后良好18例,占56.25%,A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B组(χ~2=5.1729,P0.05)。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早期行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在术后早期即可有效使颅内压降低外,其术后并发症更少,患者治疗后预后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发生迟发性血肿的原因很多,因迟发性血肿具有高发生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特点,故而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十分重要。本院自2000年至2005年收治GCS评分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426例,术后发生迟发性血肿76例,占18%。本院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患者年龄、受伤机制、出血量、术前诊断、血压、烟酒嗜好、手术时机、骨窗压力等相关因素.与发生迟发性血肿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机对术后1年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超  傅士平 《中国骨伤》2017,30(7):602-606
目的 :探讨手术时机对老年转子间骨折术后1年死亡率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转子间骨折3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骨折受伤到手术开始时间的不同节点(72 h、96 h)分为72 h组、72~96 h组及96 h组。比较不同手术时间节点分组的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不同手术时机(72 h、72~96 h、96 h)组别的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分别为1.8%、8.1%、10.3%。72 h组的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低于72~96 h组和96 h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术前合并疾病及手术时机是影响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早期手术治疗能降低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率,患者年龄越大、术前疾病越多及手术延迟越久则术后1年内死亡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4月期间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骨科接受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42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05例,女218例;年龄为70~98岁,平均78.6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39例,31-A2型141例,31-A3型43例;362例患者合并内科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72 h,平均46.6 h。统计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情况。对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并发症情况、麻醉方式、术前准备时间及电解质紊乱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23例患者中49例(11.58%)术后发生谵妄,其中29例发生于术后第1天,20例发生于术后第2天;374例(88.42%)患者未发生谵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谵妄患者与未发生谵妄患者在受伤至手术时间、隐性失血量及电解质紊乱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48 h(OR=3.386,95%CI:1.362~6.638)、隐性失血量>600 mL(OR=10.292,95%CI:1.244~35.091)、术后电解质紊乱(OR=4.157,95%CI:1.595~7.626)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受伤至手术时间长、隐性失血量多与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后自主神经机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自2010年到2012年收治于本院ICU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75例患者(男60例,女15例)入选该研究,平均年龄37.8岁(8~72岁)。75例患者中共有12例发生了自主神经机能障碍,其中11例患者出现血压升高,10例出现过多出汗,5例出现去脑强直或去皮质强直。结果自主神经机能障碍同患者的年龄、入院时GCS评分、DAI密切相关,与性别、入院时SBP、骨折、高血压病史、创伤性昏迷数据库评级、感染、急诊开颅手术及脑积水等因素无关。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会明显延长住院时间,患者也有较差的GOS评分。结论自主神经机能障碍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可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对于GCS评分3~5分、合并DAI或深部脑组织损伤的年轻患者,自主神经机能监测应成为伤后的严密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6月我院行腹部手术的986例患者,其中行开腹手术579例(58.72%),腹腔镜手术407例(41.28%)。术后发生DVT 138例,对可能影响DVT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与糖尿病史与患者DVT的发生无关(P0.05),年龄(P=0.000)、手术方式(P=0.034)、体重指数(P=0.027)、手术时间(P=0.000)、术中出血量(P=0.037)、术后排气时间(P=0.000)、高血压病史(P=0.000)、冠心病史(P=0.031)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DVT发生有着显著影响。Logistics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冠心病病史均为DVT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后DVT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其中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冠心病病史作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腹部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利津县中医院接受急诊腹部外科手术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与否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体质指数、吸烟史例数、合并高血压例数、合并冠心病例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麻醉方式、输血例数、再次手术例数、留置引流管例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例数、手术时长、术后卧床时间、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合并糖尿病、白细胞计数≥10×109/L、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30 s、超敏C反应蛋白≥5 mg/L、腹腔镜手术、术后卧床时间≥48 h、胃肠手术、手术时长≥3 h为急诊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合并糖尿病、白细胞计数≥10×109/L、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30 s、超敏C反应蛋白≥5mg/L、腹腔镜手术、术后卧床时间≥48 h、胃肠手术、手术时长≥3 h为急诊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脊柱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358例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行脊柱手术患者(年龄≥60岁)的基本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与非谵妄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是否有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情况、术后低氧血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各因素对老年患者脊柱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结果37例发生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0. 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术中出血量、术后是否发热及术后是否出现低氧血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及术后发热、低氧血症是术后谵妄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术后低氧血症是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发热管理和避免低氧血症可能会减少术后谵妄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7.
术前筛查下肢血栓对防止肺栓塞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筛查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对防止肺栓塞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12月,因创伤致下肢骨折入院,拟行切开复位术的2000例患者,男1140例,女860例;年龄18~94岁,平均(54.78±21.45)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伤肢肿胀明显,均经外敷和口服中药治疗,伤肢肿胀好转后(3~14d),行骨折复位术,手术前1d筛查骨折患者下肢血栓,并对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病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2000例创伤骨折患者术前经CDFI筛查,证实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共128例(6.4%)。血栓类型:髂-股静脉血栓52例,腘-胫静脉血栓20例,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对胫静脉以上DVT72例采取溶栓治疗或放置下腔静脉滤网,溶栓有效20例,放置下腔静脉滤网17例,溶栓失败和未放置腔静脉滤网患者28例,这65例均实施了骨折复位术,另外7例采取保守治疗。1例术中发生肺栓塞,经及时溶栓治疗获得成功。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中51例未行特殊处理,实施了复位术;另5例行保守治疗。②DVT发生与性别无关;血栓发生最小年龄22岁,41岁以上组血栓发生率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多发骨折、股骨骨折高于胫骨、腓骨骨折;血栓发生病程最短3d,病程越长,血栓发生率越高。结论:创伤骨折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形成DVT的高危因素,骨折复位手术前均应常规行CDFI筛查DVT,对降低麻醉、手术风险,防止致命性肺栓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空心螺钉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间采用空心螺钉治疗的115例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将患者性别、年龄、外伤至手术时间、骨折Garden分型、Garden指数以及基础病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影响空心螺钉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因素和顺序依次为骨折Garden分型、患者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Garden指数、基础病,性别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响不大。结论骨折移位是影响空心螺钉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预后最为关键的因素。可控因素中,受伤至手术时间及骨折复位质量Garden指数明显影响预后。老年人年龄及其基础病增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9.
王剑锋  黄小强  李辉  马建兵 《骨科》2021,12(2):137-14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10月行单侧TKA术后由下肢深静脉彩超确诊的新鲜肌间静脉血栓病人64例,男29例,女35例;年龄为(56.3±7.7)岁(46~82岁)。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肌间静脉血栓在术后2周、6周、3个月的溶解情况。分析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中止血带应用、麻醉方式、血栓最大直径、抗凝时间等因素对肌间静脉血栓转归的影响。结果术后2周复查时13例(20.3%)血栓消散,37例(57.8%)部分溶解,12例(18.8%)无变化,2例(3.1%)近端延伸;术后6周时33例(51.6%)血栓消散,27例(42.2%)部分溶解,4例(6.3%)无变化;术后3个月时55例(85.9%)血栓消散,9例(14.1%)部分溶解。术后3个月内所有病人未发现肺栓塞、血栓栓塞后综合征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单因素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先后证实术中是否应用止血带、麻醉方式、血栓最大直径是否>0.7 cm、是否延长抗凝时间是(术后2周、6周、3个月时)肌间静脉血栓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TKA术后肌间静脉血栓的转归趋向于自然消失;术中不用止血带、选择收肌管阻滞麻醉有利于TKA术后肌间血栓的消散;肌间静脉血栓最大直径<0.7 cm时容易消散且不易向近端延伸。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从2010年至2015年期间413例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通过二元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的一些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体重指数(BMI)、全身麻醉的选择以及手术时长与术中低温发生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患肢左右侧、冠心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证明与术中平均低温发生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的增加、低体重指数(BMI)、全身麻醉的选择以及手术时间增加与术中低温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