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9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采用超声引导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级的闭合尺、桡骨骨折患儿,随机等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和超声引导组(US组),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监测,局部麻醉采用0.2%左布比卡因0.4mL/kg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US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4.42±0.47)min]高于C组[(2.78±0.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组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7.63±1.56)min]低于C组[(9.89±1.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组氯胺酮的用量[(31.3±10.6)mg]低于C组[(60.6±11.7)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S组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18.7±6.9)min]低于C组[(30.6±1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小儿臂丛神经阻滞能明显减少全身麻醉药量,临床效果更好;CMAP是神经阻滞的客观和量化的观察指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喙突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对上肢多发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分级上肢多发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40)采用超声引导下喙突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作术后镇痛,对照组(n=40)采用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记录麻醉前(T1)、术后6h(T2)、术后12h(T3)、术后24h(T4)、术后48h(T5)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于T1~T5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记录T2~T5的静息和主动运动视频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病例数。结果两组HR和MAP比较,在T3和T4时间点,对照组较治疗组升高(P0.05);治疗组T3、T4静息VAS评分和T3、T4、T5主动运动VA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IL-6和IL-10组内比较,T2~T5时间点较T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两组IL-6比较,在T3、T4时间点治疗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IL-10比较,在T3、T4时间点治疗组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安全、可靠、简便,有利于术后细胞因子平衡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邓铭锋  潘星安  徐德敏  廖荣宗 《浙江医学》2020,42(23):2552-2555
目的比较4种不同的引导方式对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下腰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下腰痛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臂X线定位组(Ⅰ组)、CT定位组(Ⅱ组)、超声引导定位组(Ⅲ组)、超声联合C臂X线定位组(Ⅳ组),每组30例。记录并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T0)、治疗后24h(T1)和治疗后1周(T2)、1个月(T3)、3个月(T4)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过程中穿刺次数、穿刺时间、一次穿刺准确率、射线暴露次数,以及治疗3个月后治愈率和显效率等。结果与T0比较,4组患者T1~4VAS评分均降低(均P<0.05);Ⅳ组T1时VAS评分低于Ⅰ组(P<0.05)。穿刺次数和时间方面,Ⅲ组和Ⅳ组少于Ⅰ组和Ⅱ组(P<0.05);Ⅳ组射线暴露次数最少且一次穿刺准确率最高(P<0.05)。治疗3个月后治愈率比较,Ⅱ组及Ⅳ组较高,分别为46.7%及36.7%,但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引导方式穿刺的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下腰痛均安全有效,超声联合C臂X线引导在减少射线暴露时间上优于其他3种引导方式。  相似文献   
4.
不同瑞芬太尼泵注速度对上肢骨折手术患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在患儿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安全泵注速度范围.方法:选择25例2~12岁上肢骨折怠儿,面罩吸氧,未行气管内插管,手术开始前泵注瑞芬太尼,泵注速度从0.100 μg/(kg·min)开始,之后每间隔5 min增加0.025 μg/(kg·min),直至出现呼吸抑制.观察不同瑞芬太尼泵注速度时患儿的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和体动情况.结果:3名患儿在泵注速度0.175μg/(kg·min)时出现呼吸抑制,18名患儿在泵注速度0.200 μg/(kg·min)时出现呼吸抑制,4名患儿在泵注速度0.225 μg/(kg·min)时出现呼吸抑制.停药和加压面罩给氧后所有患儿呼吸恢复,术后患儿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躁动和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瑞芬太尼泵注引起呼吸抑制的ED05为0.170 23μg/(kg·min),ED50为0.188 06 μg/(kg·min),ED95为0.207 75μg/(kg·min).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注射速度下对单侧腰麻阻滞的影响。方法选择160例年龄65~75岁ASAⅠ~Ⅱ级行股骨上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患侧在上侧卧位,L4/5间隙穿刺,均用0.25%轻比重液布比卡因2ml单侧腰麻。随机分成四组:Ⅰ组注药速度1ml/2s,Ⅱ组1ml/4s,Ⅲ组1ml/8s,Ⅳ组1ml/16s。注药完毕后均保持侧卧位15min,记录注药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MBP)、心率(HR)、呼吸(RR)及血氧饱和度(SpO2)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分别记录四组单侧腰麻成功率、L1平面感觉阻滞起效及持续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双下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等阻滞特征。结果①注药前后SBP、DBP、MBP、HR、RR及SpO2基本生命体征变化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单侧腰麻成功率:Ⅰ组60.0%(n=24),Ⅱ组80.0%(n=32),Ⅲ组87.5%(n=35),Ⅳ组90.0%(36)。Ⅰ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四组间患侧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L1感觉阻滞平面持续时间、下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0.25%轻比重液布比卡因单侧腰麻恰当的注射速度为1ml/4s。  相似文献   
6.
往返吸注与改变注药速度对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往返吸注(barbotage,Bbt)与改变注药速度对布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影响。方法240例随机等分为六组,均用0.75%布比卡因1.2ml(9mg)蛛网膜下隙阻滞,前三组为单次注射的慢速(0.1ml/s)、中速(0.3ml/s)和快速(1.0ml/s)组,后三组注速同前但均加用Bbt。用反映阻滞特征的6项指标及有关成功率的4项指标共10项指标,对6种注药法进行分析排序,筛选出其中较好的方法。结果(1)慢速+Bbt组与中速组、中速+Bbt组与快速组,以及快速+Bbt组和快速组间分别比较,阻滞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中速+Bbt组的阻滞特征属最佳之一,操作成功率和痛觉阻滞达标率均最高,且无偏麻。结论为改善蛛网膜下隙阻滞效果,建议采用0.33ml/s的注射速度,并加用往返吸注技术。  相似文献   
7.
股骨多段闭合骨折病人术前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股骨多段闭合骨折病人术前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创伤股骨多段闭合骨折后当天入院的病人20例,年龄19-45岁,ASA Ⅰ级,为试验组(Ⅰ组);选择健康成年人15人,年龄21-39岁,作为对照组(Ⅱ组);Ⅱ组于清晨空腹采上肢静脉血标本,Ⅰ组病人入院后于骨折的第2天、第6天(手术当天清晨)空腹采上肢静脉血样本,检测血栓弹力图(TEG)指标[R时间、K时间、α角、血栓最大幅度(MA)、血栓硬度(G)]、D-二聚体浓度(D-Di)、血小板计数(PLC)及血小板聚集率(PAgR)的变化。结果 Ⅱ组TEG指标、D-Di、PLC及PAgR均在正常范围。与Ⅱ组比较,Ⅰ组骨折后第2天,K时间缩短(P<0.05),α角、MA、G及D-Di增高(P<0.01);骨折后第6天,R时间缩短(P<0.05),α角、MA、G、D-Di、PLC及PagR增高(P<0.01)。与骨折后第2天比较,Ⅰ组骨折后第6天MA、G、PLT及PAgR增高(P<0.05或0.01)。结论 病人创伤骨折后凝血功能24 h内增强,随时间的延长至术日呈高凝状态,应加强术中管理,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术中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碳酸利多卡因因其具有渗透性强、阻滞完善,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硬膜外间隙阻滞。但在高龄老年患者中应用较少。本院将其用于高龄老年患者低位硬膜外阻滞,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严江  廖荣宗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3):1640-1641
目的:研究国产左旋布比卡因对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方法:下肢手术6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布比卡因(B)组,用0.75%布比卡因1.2ml(9mg);实验组为左旋布比卡因(LevoB)组,用0.75%左旋布比卡因1.2ml(9mg)。蛛网膜下腔注药前,两组均回吸脑脊液稀释至3ml,注药速度均为1ml/2s,注药过程均不作往返吸注。结果:(1)痛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及持续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和其持续时间,LevoB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2)LevoB组与B组的阻滞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和ECG差异均无显著性。(3)两组阻滞均完善,术中无阻滞不全。结论:LevoB腰麻阻滞安全且完善,有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硬膜外隙阻滞(硬外)、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和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在75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手术中的阻滞效果及对循环的影响.选ASAⅢ~Ⅳ级90例,随机等分为3组,Ⅰ组为硬外阻滞组(A组),用1.5%Lidocaine 4ml试验剂量并确认无脊麻后,根据情况追加1.5%Lidocaine 4~6ml;Ⅱ组为腰麻组,Ⅲ组为单侧腰麻组,两组注药速度均为0.1ml·s-1,注药过程均不作往返吸注.Ⅱ组用0.75%布比卡因1ml(7.5mg),注药后仰卧;Ⅲ组患侧在下侧卧,用0.75%布比卡因0.6ml(4.5mg)、10%葡萄糖液0.4ml,注药20min后平卧.结果显示:①患侧痛觉阻滞起效由快到慢为Ⅱ组、Ⅲ组和Ⅰ组.②三组阻滞前后的心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Ⅲ组阻滞前后的平均动脉压也无显著性差异,但Ⅰ和Ⅱ组的阻滞前后的平均动脉压均有显著性差异.③患侧痛觉阻滞达标率(无痛平面达L1的百分率)为Ⅰ组93.3%,Ⅱ和Ⅲ组均为100%.④阻滞不全者Ⅰ组3例,而Ⅱ和Ⅲ组则无.⑤发生低血压者Ⅰ和Ⅱ组各3例,且同时都伴有ECG的ST段下移;Ⅲ组则无.表明①单侧腰麻组起效较快、阻滞完善和患侧痛觉阻滞达标率高.②单侧腰麻所用剂量小,阻滞范围小,对循环干扰轻和阻滞平面似乎更易控制.因此,小剂量布比卡因单侧腰麻可能更适合高龄老人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