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共管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6月收治的7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治疗、宣教等,将2019年7—12月收治的73例患者设为试验组,接受共管模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VTE发生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费用、VTE相关知识知晓率、DVT健康信念水平。结果实施共管模式后,试验组患者的术后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DVT健康信念评分、VTE相关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VT健康信念中疾病的易感性、疾病严重性、健康行为的益处、自我效能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健康行为的障碍维度得分、健康动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共管模式可提高患者DVT健康信念及改善VTE知识掌握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效预防VTE的发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上海梅山医院骨科行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62例,给予术前、术后护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应护理干预。结果 本组62例患者有中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确诊后及时治疗,3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缓解,术后3个月行走,无肿胀疼痛等不适症状,无静脉血栓后遗症、血栓复发,未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做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8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5.9%;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3%。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见性预警干预方案对骨折患者康复效果及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86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标记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预见性预警干预方案;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愈合率及干预前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Harris评分)、干预后不同时间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总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2、4、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2、4、6个月,观察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预警干预方案对骨折患者康复效果满意,可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护理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8例,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随访3个月,观察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部分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下肢深静脉完全栓塞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畸形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较快恢复,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促进髋关节功能较快改善,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优化康复护理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将拟进行手术治疗的18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入院就诊顺序进行编号,并根据随机数表进行随机分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实验组采用优化康复护理。结果干预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较于对照组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发现的时间明显缩短(P0.001),继发肺栓塞的风险明显降低(P0.001)。结论优化康复护理能有效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并给予处理,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5):979-980
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下肢肿胀疼痛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行手术治疗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7例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提高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降低DVT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程妍 《妇幼护理》2024,4(7):1682-1684
目的 探究医护一体化护理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我 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 8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3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医护一体化护 理。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与下肢疼痛、肿胀情况、血栓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下肢疼痛、肿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栓预防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优于 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可有效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肢的疼痛与肿胀, 提高患者对血栓预防相关知识的了解,促进其髋关节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李晓玲 《妇幼护理》2023,3(8):1995-1997
目的 分析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自 2018 年 4 月至 2020 年 4 月 收治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120 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教育知晓、深静脉血栓 Autar 评分、 SCL-90 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Autar 评分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教育知 晓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人际敏感、忧郁、焦虑、恐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骨折术 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康复,改善症状,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后患肢肿胀和严重疼痛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干预能提高其疾病认识程度,加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朱玉琼 《妇幼护理》2022,2(11):2433-2435
目的 观察妇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实施手术之后融合中西医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我 院妇科收治的恶性肿瘤病变患者 54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27 例。在患者术后,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西医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护理满意 度、不良心理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 Padua 评分、 SDS 评分以及 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 QLQ-C30 评分干预后各项数据均 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妇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实施手术之后采用中西医护理,能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率和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不良心理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盛丽君  马骁  刘成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3):1942-1945
目的观察并评估围术期护理中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风险预警体系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该院112例老年髋部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围术期常规处理方法一致,对照组患者接受DVT预防性护理,观察组针对深静脉血栓发生机制建立多元化的DVT风险预警策略(程序)。观察并记录两组DVT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不同护理模式下两组患者术后DVT认知水平、自主功能锻炼程度的差异性,并就组间患者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DVT认知水平、自主功能锻炼程度更有优势,观察组术后24 h时D-D值较对照组降低,PLT指标较对照组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围术期DVT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罹患风险,作为一项专病风险防控体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并评估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短期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筛选符合条件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围术期及康复性护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肿胀情况、VAS疼痛评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未见明显差异(x2=0.21,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患肢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2 d vs.13.5 d,P=0.0004).结论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能够有效缓解及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术后下肢肿胀、局部疼痛等一些并发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级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于上海市浦东医院骨一病区进行下肢手术患者3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186例及对照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分级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3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对照组发生15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金娣 《天津护理》2013,(6):485-486
目的:分析采用分级护理的方法对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7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通过Autar评分后根据分级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Autar评分表对患者的评估结果采取分级护理后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方法将680例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0例和观察组3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风险,并根据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观察组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其中1例发生无症状肺动脉栓塞),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皮下淤血、皮肤硬结、患肢疼痛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可降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但增加了皮下淤血、皮肤硬结、患肢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管理方法。方法:2016年1~8月我院通过成立医院静脉血栓防治管理组、组织培训、采取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物理预防、制定预防DVT健康教育计划、编写健康教育手册、静脉血栓护理指导小组督导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结果:经培训后护士DVT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核成绩有显著提高(P0.05),20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综合干预明显提高护理人员DVT相关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能早期识别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高危因素并积极防范,降低DVT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实施围术期循证护理模式干预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进行观察分析,根据随机红白小球抽签结果分作观察组(红球,45例)与对照组(白球,45例),对照组围术期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术期循证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总有效率,检测各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统计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概率,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过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总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评估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通过实施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在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行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应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实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与DVT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下肢血流速度、下肢双腿周径。结果观察组患者患肢肿胀、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下肢血流速度、下肢双腿周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0. 05)。结论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能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