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总结近五年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法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2013—2018年关于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分别从推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机制、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2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实际操作中手法多样,不良反应小,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方法。结论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病理原因可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与混合型颈椎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的颈椎病~([1])。本院采用中药熏蒸联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满意,但关于其护理体会研究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选取濮阳市中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住院部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3例。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自愿参加本  相似文献   

3.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我国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现阶段,我国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方法主要可以总结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其中中医药治疗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非手术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况进行了总结,旨在为临床进一步规范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是骨科临床中的常见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在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本院骨科采用中医为主综合保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医正骨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是中医骨伤科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电脑的普及及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人群越来越多,且其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颈椎病按其病理分型可以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和混合型等几型,但大多数为神经根型或以神经根受压症状为主的混合型。对于神经根型患者经保守治疗大多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自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作者采用中医正骨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颈椎病在脊柱疾病中发病率最高,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型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50%~60%。临床表现随病程进展而不同,无症状的“影像学颈椎病”以及影像学所见与临床症状不相一致者相当多见,这些常给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有时甚至误诊。作者收集了从2002年10月~2005年10月经临床证实的1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试找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像表现与神经根障碍的相关性。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临床证型之一,并且是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型。笔者2005年1月-2009年5月用本院自制风寒湿灵贴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的具体方法以及对患者康复所产生的影响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广安邻水县中医医院接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8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一组共计44例纳入到对照组,给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常规护理,剩余一组共计44例纳入到研究组,给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医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各自护理后的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焦虑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其提供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明显,能够加快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进程,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杨庆宇 《中医研究》2011,24(3):33-34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以神经根型多见。2009年2月—2011年1月,笔者采用四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0例,总结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  相似文献   

10.
MRI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颈椎病在脊柱疾病中发病率最高,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型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50%-60%。临床表现随病程进展而不同,无症状的“影像学颈椎病”以及影像学所见与临床症状不相一致者相当多见,这些常给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有时甚至误诊。脚对其诊断具有特征性,作者收集了自2003年1月。2005年12月经临床证实的9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对其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试找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脚特点与神经根障碍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曦  巫开统  吴同适 《福建中医药》2011,42(3):27-27,29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以颈肩臂疼痛、肩臂手麻木、颈部活动受限等为临床特点的常见颈椎病类型之一。笔者从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运用温肾通阳、化痰通络中药配合手法按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经我院门诊部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肾阳亏虚证患者192例  相似文献   

12.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最常见类型,推拿是目前应用最多、患者最乐于接收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法。本文探讨了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希望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小针刀配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我院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实施小针刀配合旋提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疼痛评分和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小针刀联合旋提手法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颈椎曲度,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颈椎病的分类较为复杂,临床上最常见的有7型颈椎病:局部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和混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种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笔者自2003年以来,依据辨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是以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为基础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类型,笔者自2008年4月-2010年10月采取随机对比研究整脊手法配合小圆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筋骨平衡"理论由平乐郭氏正骨最先提出,现已广泛运用于指导骨科疾病的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颈神经根受刺激、压迫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推拿手法是临床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用的一种保守治疗办法。近年来学者们以"筋骨平衡"理论为支撑点,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及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法要点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这一理论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颈椎病类型[1],中医推拿治疗对于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麻木症状具有良好效果。近年来,笔者采取颈椎牵引联合中医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3例,并与单纯颈椎牵引比较,现将结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9年6月—2010年4月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6例,均经体检并拍摄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位X线片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必要时拍摄颈椎MRI或CT以排除颈椎后纵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是骨科临床中的常见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临床中运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其独特疗效,是目前治疗该病首选的治疗方法,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特点。将近年来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临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其中手法和牵引是常用的方法。2006年3月-2008年5月,笔者采用手法和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08年7月~2010年8月所收治的30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使用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结果:治愈233例,好转64例,未愈10例,有效率达96.7%.结论:经皮给药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